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与挑战探索

2024-02-21 05:07张玉果
中国市场 2024年5期
关键词:市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汽车产业

摘 要:随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场景不断扩大,加速了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促使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未来汽车产业“新四化”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并推动全球汽车产业新一轮的变革趋势,从而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绿色、和谐、环保、共享、互联、高效、智能与安全的发展目标。文章将阐述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及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在技术、政策和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汽车产业;市场发展

中图分类号:F5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5-0074-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5.018

1 引言

《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均明确指出,增强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加速建设智慧交通强国。ICV(智能网联汽车)是建设智慧交通强国、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是我国推进实施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重要内容。

ICV搭载的先进装置有车载传感器、控制器与执行器等,融合了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融合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1],具备智能信息交互与共享、智能环境感知、智能决策与执行、智能协同控制等功能,能够实现高效、安全、舒适、节能驾驶,并最终实现完全替代人来完成驾驶操作的新一代汽车[1-2]。

ICV具备个性化定制、空中升级、安全提醒、车辆维修以及紧急救援五大功能,其核心技术主要为汽车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交通运输技术三类。

首先,在智能化方面,车辆能够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AD(自动驾驶),根据SAE(汽车工程师协会)将AD分为DA(驾驶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HA(高度自动驾驶)和FA(完全自动驾驶化或无人驾驶)[3-4]。

其次,在网联化方面,V2X(车联网)技术通过车载信息娱乐、远程信息处理、人车路云等全面互联通信等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汽车完全自动驾驶,构建新的车辆与道路交通环境信息平台,提高出行效率,为新型智慧城市以及整个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度智能化、高效先进、安全舒适一体化的领先平台。

最后,车载人工智能帮助驾驶员和乘客完成非驾驶任务,如语音识别、手势识别和智能辅助驾驶。

总之,ICV是智能化和网联化的结合,其技术融合了智能化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优势,能够显著提高城市交通智能化水平,促进新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和综合解决方案,能够明显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是国际公认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关注焦点[1,5]。

随着ICV技术的快速进步,ICV应用前景明朗,技术路线逐渐清晰,未来将逐步取代传统车辆,这将不断推进ICV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其达到行业制高点,最终从根本上影响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文章重点阐述和分析我国ICV技术及相关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机遇与挑战。

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在引起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和互联产品的高度重视的同时,也引发了较多的困难和不足,对我国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为此,中国汽车产业有希望抓住ICV的发展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引领ICV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在“新四化”变革的关键时期,为作为全球新一代汽车技术的ICV发展迎来了关键时机,促使ICV技术成为全球各大汽车集团新一轮竞争的主要赛道。

美国在ICV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生态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在2009年,启动了Google Waymo自动驾驶汽车计划,并于2019年公布完全无人驾驶汽车将要上路[6];2018年10月推出的《未来交通准备:自动驾驶3.0》指出,将尽力减少阻碍自主汽车发展的政策与法律,并鼓励自主汽车融入整个国家的运输系统;2020年推出的《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规划2020—2025》以及同年推出的《确保美国在自动驾驶汽车技术中的领导地位:自动驾驶汽车4.0》加快推动了美國在ICV产业领域的发展[6-7]。

日本在贴合自身城市交通特征和发展的情况下,为提高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能力,在2013年开启了SIP(战略性创新创造方案)项目;2018年3月推出的《自动驾驶相关制度整备大纲》清晰划分了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8];2018年9月推出的《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技术指南》进一步规范了L3与L4型自动驾驶汽车应达到的安全要求[8]。近年来,日本依托构建“Society 5.0”系统的顶层设计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部署行动计划,正在加强ICV与智慧出行、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发展,致力于尽早将自动驾驶技术服务民众。

德国作为工业强国,在2015年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战略》,确立了德国在ICV领域的发展方向;2017年6月发布了《道路交通法修订案》,为ICV的发展消除了法律上的障碍;2021年5月通过了《自动驾驶法》,允许L4级别ICV在德国公共道路指定区域运营,并规定了相应的技术要求、行驶条件和数据处理规则。德国依托强劲的汽车产业实力和产学研的密切配合以及完善的国际标准法规,推动自身在ICV领域一路向前。

我国正处于建设交通强国阶段,高度重视ICV的发展,2017年12月推出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指出促进ICV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9];为抓住产业智能化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推进ICV创新发展,2020年2月推出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9]。我国ICV产业在政府政策的引领下迅猛提升,国内上汽、长安、广汽、比亚迪等车企陆续发布ICV发展战略,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联合推出斑马网络智能网联系统,已正式装配荣威RX5等量产车型,长安汽车、广汽集团和比亚迪等车企与腾讯进行战略合作,利用腾讯发布的AI in Car系统联合打造ICV产业,共同推进车联网系统的发展。

随着智能化、网联化和数字化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用于智能网联测试的5G通信环境的完善,很多企业深度融合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物联网”等国家战略,并围绕ICV技术生产和研发,结合汽车传统技术优点和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加快了ICV的研发进度和产业落地。中央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推动自动驾驶汽车的研究、测试、示范和产业化,同时地方政府也支持相关企业遵守国家政策,全方位推动国内ICV产业的发展。

3 市场环境

3.1 国家政策

近年来,为了推动ICV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加大政策层面对ICV产业的支持力度。

2020年10月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汽车强国的步伐[10];为实现交通运输向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2021年我国又推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ICV产业,建立高度自动驾驶、辅助驾驶与低等级自动驾驶汽车协同发展的技术体系[11]。同时,多项“十四五”发展规划将ICV作为重点纳入其中,进一步增强了ICV中长期发展的确定性。

2022年,国家多个部门高频率、大力度的发布了支持ICV商业化的政策。在政策的引导下,ICV商业化运营正在从小范围试点逐步扩大至全国,在多个特定场景下的应用规模不断增大。同时,我国多个城市也在积极推动ICV商业化应用。2022年1月,交通运输部和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了《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了促进道路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目标[12];同年11月,为促进ICV推广应用,提高ICV产品性能和安全运行水准,推动ICV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12]。

随着支持政策的不断增加、ICV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ICV产业的快速布局,使得ICV产业得到健康、稳定和快速的发展,使我国ICV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可能。

3.2 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ICV产业基础能力逐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发平台体系初步建立。华为、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基于云计算技术,自主研发了车端、云端服务系统以及测试验证系统平台;二是软件服务不断完善。我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高精度地图基础数据库、ICV测试评价及环境感知体系、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处理与应用等,并在北京等地建成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打造车路协同标杆工程;三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拥有ISO、IEC和C-V2X等多项国际标准;四是基础软硬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企业自主研发了先进的车载芯片组、激光雷达、摄像头以及毫米波雷达等基础软硬件系统,在V2X通信模块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4 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引导,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ICV产业成为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预计,2025—2030年,中国的ICV数量可从2800万辆上升到3800万辆,渗透率从82%提高到95%,

随着ICV的数量不断增加,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我国ICV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将成为世界第一大ICV市场。另外,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于2022年使用超过了650万标准机架用于算力提升,近年来,我国算力总值年均增速超过25%。随着算力的提升,使得智能算法的处理速度实现质的飞跃,让ICV通过车、路、网、云端信息交互实现智能驾驶,使ICV产业链升级、价值链增长,未来发展走上“快车道”。

目前,我国正在逐渐落实ICV产业相关政策、国内整车厂利用坚实的汽车技术基础研发自动驾驶及车路协同完整线路底盘整车、互联网与AI科技公司实现智能网联系统的开发和5G技术与智能网联技术的完美结合。

政府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云平台的发展以及车辆行驶路况的改变,促进了我国ICV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我国ICV行业将保持快速发展,汽车的智能技术将逐步由高端车型向低端车型渗透。因此,从ICV的经济和技术支撑条件来看,ICV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5 面临的威胁挑战

ICV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对ICV真正批量上路行驶面临的各种挑战,除了核心技术不成熟之外,还有政府制度不完善、应用成本高、保险与事故责任评判等各种社会问题。ICV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5.1 关键性技术瓶颈亟须突破

ICV的发展离不开复杂环境感知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智能算法的进步,但目前的5G车联网技术仍不能妥善解决存在的通信干扰、安全性和稳定性等相关技术难题。当ICV运行在路况比较复杂的路段时,可能因为道路拥堵、天气、行人或者驾驶员行为不规则和突发事件等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

另外,人车路云网络质量低、安全风险高,人工智能编写的算法无法准确判别和感知道路环境状况,不能實时获取周围车辆的行驶状态信息和道路交通环境信息,从而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5.2 网络安全监管措施不足

随着ICV加速发展,会存在用户数据和隐私泄露、智能驾驶系统遭遇恶意攻击等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专门规范ICV数据管理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各地的ICV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只对数据保存的时限、方式等做出零散规定,因此急需创新监管方式,并针对ICV数据带来的侵犯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制定可操作的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管控数据安全风险。

5.3 相关产业配套不完善

要实现ICV的大批量上路行驶,在相关设备方面还需要持续升级和优化。

目前,我国对于云端、车载终端以及信息安全等智能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不够完备,平台间的联合应用还不够灵活,以及对开放道路路侧设施、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限制了ICV产业快速发展。

5.4 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ICV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技术不够成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对于事故责任的明确划分还没有相关法律支撑,阻碍了ICV产业落地发展和创新应用。

另外,ICV新型零部件相关的技术标准尚不完善,以及跨行业标准协同不足等问题日益显著。

6 对未来发展提出的建议

通过分析国内外ICV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面临的挑战,可以从我国ICV未来发展基础能力、应用场景以及关键技术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第一,要支持ICV零部件企业发展和核心技术研发以及完善ICV供应链,同时推进国内ICV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据交互与共享能力,促进ICV在智慧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协调发展,满足ICV和新型城市智能化、智能出行以及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发展需求。

第二,要加快研发智能网联整车企业核心技术、支持提升ICV软硬件开发能力,推进国内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动车联网系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开展车路协同感知系统、通信网络、信息安全和车控计算平台等基础共性技术研究,聚焦汽车制造和芯片开发、车用操作系统、软件算法等关键技术,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

第三,要建设ICV自动驾驶应用示范区、扩大运营市场、重视数据增值服务、开展物流服务应用,以丰富ICV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跨界融合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圈,科学有效地提升技术交流与产品推广能力,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能力,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发展并增强服务能力。

第四,成立由政府牵头组织的管理机构和创新平台、加强国家和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重视对社会制度的研究、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加强核心技术以及车联网技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保证效益的同时大幅度降低生产应用成本。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完善符合当下国情的相关标准体系,优化产业政策,兼顾智能化和网联化,考虑现实和未来行业发展需求,以促进ICV及相关产业间的战略合作与交叉融合,形成全新价值链体系。

7 结论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网联成为汽车产业和智能交通发展的新赛道,未来空间巨大。其中,加速人车路协同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促进科技和经济等领域的变革,实现自主式与网联式智能汽车的技术优势,关键在于智能汽车、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及共同发展。

此外,随着国家和相关企业商用化进程的加快,我国ICV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技术突破,逐步成为世界ICV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技术研发、基础设施、车辆测试评价体系、产品应用示范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已基本形成由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协同参与,在基础设施、智能交通、车路协同等多领域共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并且随着未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高以及5G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加速推广,未来智能化与网联化程度将会全面提升,我国未来ICV产业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我国ICV未来发展道路漫长,其关键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难以攻关,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还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广,蔡云. 智能网联汽车背景下V2X发展趋势分析[C]//四川省第十五届汽车学术年会论文集.成都: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成都市汽车工程学会,2021:9.

[2]冀建波.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建设现状及场地设计总结[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8): 32,325-327.

[3]王小明.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发展研究[J].改革,2019(12):146-154.

[4]肖尧.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方法[D].南京:东南大学, 2020.

[5]金雷, 李隆帜, 王立刚,等. 高职院校智慧交通专业实训体系建设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 21(5): 49-52.

[6]封亮星. 无人车视觉环境建模与定位算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21.

[7]赵文博.自动驾驶汽车政策进入深耕细作期[J].智能网联汽车,2021,14(1):17-20.

[8]世界各国自动驾驶政策概况及特征[EB/OL].(2019-03-04).https://www.sohu.com/a/299057230_560178.

[9]中研网.2018年我国车联网发展现状分析[EB/OL].(2018-09-14).http://www.iotworld.com.cn/html/News/201809/907cf84ebe9fc3c9.shtml.

[10]吴俊成. 基于车速预测的混合动力汽车自适应ECMS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21.

[11]鲁凯. 綠尚再生资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21.

[12]项目投资立项信息网. 详细分析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EB/OL].(2022-04-29).https://www.xmkybg.com/html/2022/qichejixie_0429/13690.html.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校新能源汽车控制与运行安全科技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KKTA201902004)。

[作者简介]张玉果( 1996—),女,云南人,硕士,研究方向:智能网联汽车能量管理。

猜你喜欢
市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汽车产业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架构方案研究
浅析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与特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