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方联动的养老模式探索

2024-02-21 07:31郭雅聪徐新华
市场周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居家子女养老

吕 妍,郭雅聪,徐新华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0 引言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开始逐步加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底,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7 亿,约占总人口的18.9%;而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 亿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4.2%。 伴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老年人如何高质量生活成为一个社会难题。

我国现存的传统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为主。 其中,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养老的主要方式,占比约为90%;社区养老弥补了居家养老的不足,但服务能力仍然有待改善;机构养老是未来养老的主体方式,但机构养老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 三种传统养老模式都面临着诸多挑战,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生活幸福指数不高。 与此同时,老年人所需的医疗资源也很难得到满足,老年人看病难、护理难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方面。 总之,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式”养老带来的挑战是直观的也是复杂的。

1 我国养老模式选择分布现状

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抚养比将持续扩大,“未富先老”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养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即子女照顾进行养老的方式,这也促进了养老服务市场兴起众多其他的养老模式,最典型的就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选择分布状况如图1 所示,大部分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 为了研究40~59 周岁的中年人对养老模式的预期状况,也针对这部分群体进行了调研,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的养老选择能大致反映当前的养老现状。 如图1所示,大部分老年人都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倾向于由社区人员或者是家人照顾,但是40~59周岁的中年人的家庭养老意愿并没有60 周岁以上群体那般强烈。 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的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选择是相似度很低的。

图1 养老模式选择分布状况图

从整体上来说,老年人是渴望子女陪伴和照顾的,很少有选择机构养老或者旅居养老的。 这反映了不同养老模式的发展前景和规模是有差距的。 可以得出,能够提供更多的陪伴的养老模式在老年人群体中更加受欢迎。

2 三种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

2.1 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

居家养老是我国现存的最为基础的养老方式,由子女对父母进行照顾和陪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当代社会急剧变迁,家庭养老功能在逐渐弱化,这对传统养老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中国社会的很多家庭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例如“四二一”甚至“六二一”“八二一”的家庭结构不断增多,影响到家庭养老,但是与此同时又衍生出“线上”养老模式,由政府进行主导,主要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信息化平台,为老年人建设一个集生活照顾、医疗健康和精神慰藉为一体化的照料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方便,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服务。

图2 是调查得出的老年人目前的居住状态。 由图2 可以看出,53.5%的老年人是选择和老伴同住的,11.9%的老年人是一人独居,与子女同住的占比为26.8%,显然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是比较排斥的,仅占2.5%。 这表明了居家养老缺乏陪伴的状况十分突出,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和心理问题,因此居家养老模式的转变是亟须的,只有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大量应用,充分打造信息化平台,才能够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体验。

图2 老年人目前的居住状态图

2.2 社区养老的发展现状

社区养老作为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政府鼓励、老年人心仪的新型养老模式,得到了大力发展。 社区养老可以理解为社区中的家庭养老,但是又并不完全相似,而是在两种模式中取得一种平衡,将二者的优点相结合,能够有效帮助缓解目前的老龄化问题。

我国处于独居状态的老年人占65.4%,仅有26.8%的老年人当前的居住状态是与子女同住,这种居住模式就催生了社区养老模式的诞生。 社区养老是社区提供相关的养老服务,使老年人的幸福感得到提升,这能够有效缓解养老资源紧缺的现状,也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 社区养老符合未来养老的发展趋势,成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2.3 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养老产业逐渐崛起,成为未来进程中的朝阳产业,养老机构从以前的“寥寥无几”,到现在的“百花齐放”。 截至2022 年第一季度,全国养老机构设施总计36 万个,床位812.6 万张。 由于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需求不断扩大,国家也在加大对养老院等机构的扶植,但是养老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付出、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还存在服务水平较低、政策落实不到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国家也在积极改进,放低准入门槛、吸收社会资本、构建多元化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 大部分的养老机构仅仅做到了单方面的养护、照顾与安排,但是无法做到激发老年人的内在活力。 有朋友、能自主、有价值感是老年生活的三个积极要素,养老机构应该意识到养老院的存在不是一个不得不去的养老去处,而是一个为老年人打造的综合设施。

3 传统养老模式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3.1 政府的养老福利不足

政府的养老保险、养老救助和医疗保险等福利制度依然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且政府针对养老保障的措施较为薄弱,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政府部门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较多的资金进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且无法满足逐渐增多的老年人口[1]。 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政府的融资建设资金不足,中央财政没有专项资金投入,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往往只够基本运行支出,没有余力增加养老收入。 所以政府增加在养老事业上的资金投入,是解决当下问题的良好对策。

3.2 家庭的养老压力较大

在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需要照顾父母,因此家庭成为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 然而由于一个家庭的子女数量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缺乏适当的照顾。 有子女的老人更倾向于选择由子女负责养老,且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多,这种倾向更为显著,而子女性别结构对养老责任观念则没有显著影响[2]。 对特殊结构的家庭群体来说,比如不婚不育人群和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的养老压力和经济压力是比子女较多的家庭大得多的,家庭养老需要兼顾经济和情感上的陪伴,这对很多家庭是一个挑战,如何帮助这一部分群体缓解养老压力,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3.3 社会养老意识的淡薄

社会养老意识的淡薄体现在:①缺乏普遍的养老意识。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养老问题的重要性,没有做好养老的规划和准备,导致在老年时面临生活困难。 ②养老观念的陈旧。 部分人对老年人的地位和价值观念存在偏见,认为老年人已经退休,不再有社会参与的意义,忽视了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③家庭责任的减弱。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现代社会土崩瓦解,子女的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这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照顾和照料能力减弱,也增加了老年人的养老压力。

3.4 老年人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长久以来,老年抑郁一直都被低估和忽视。 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的抑郁不太好识别,年轻人的抑郁可以表现为食欲减退、睡眠障碍,但老年人的抑郁主要是躯体主诉更多,焦虑问题更加突出。 研究显示,老人得不到家人足够的尊重与支持是导致抑郁症的主因。 但是这些抑郁的表现,可能很多时候都被当成是老了的一种反应,而不被认为是抑郁。 在现在的宣传里,提到抑郁就会想到年轻人,但老年人也应该是宣传的对象。

4 多方联动构建居家养老新模式

4.1 多方联动构建居家养老新模式的构建

构建居家养老新模式需要社区、政府、技术研发团队、家庭、医疗团队的多方协作和联动,通过完善社区服务,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及技术研发团队创造出多个智能养老设备,家庭子女的陪伴和一体化平台中医疗团队的智能监测,目的是为老人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为子女减轻赡养压力。

4.2 多方联动居家养老的具体措施

4.2.1 完善社区服务

建立社区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居家老人提供精准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将全覆盖开展免费义诊、健康讲座、政策宣传、助餐服务及居家养老等服务,以助餐服务为例,将探索在社区开办小饭桌,为老年人送餐到点位。 将积极推广智能平台软件,实现信息交换和记录功能,老年人通过手机即可购买家政保洁、陪同外出、养老护理、上门康复等服务。 同时,倡导居家老人“走出去”,参加社区活动;联动专业人员“请进来”,提供上门服务;全面构建“站所+居所”的养老服务网络,持续推进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融合发展。

4.2.2 居家适老化改造,重塑“家”的意义

政策保障养老生活,两会提案中朱列玉委员的提议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由政府负责解决,他认为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逐渐进入高峰期。 在调研中发现的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失独、失偶、失能半失能家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触目惊心,社会救助、临时性帮扶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政府层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倡导居家适老化改造,完善家庭养老服务:①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中国特色养老制度下完整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政策体系。 ②尽快建立政府主导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③抓紧建立政府部门管理下的爱老助老制度。 在政策的支撑下,可以帮助解决子女的陪护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群体,从而促进居家养老,通过政策规定完善各项制度促进爱老助老,帮助解决家庭的养老问题。

4.2.3 智能养老装备的多样化

第一,智能药盒。 很多老人都患有疾病,需要经常吃药,记忆力也会下降。 在子女不能陪在老人身边提醒其吃药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智能药盒进行提醒。 智能药盒可以以定时震动、响铃等方式提醒老人服药,防止老人忘记。

第二,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 老人的疾病不仅需要吃药抑制,还需要进行身体健康数据的监测,了解当前健康状况。 智能血糖仪、智能血压计等产品也是很多老人常用的产品;通过常态化的监测,日常生活饮食多加注意,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减少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第三,安防居家监测设备。 很多老人照顾好自己就已经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应该给老人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智能烟感报警器、智能人体感应器、智能SOS 报警器等产品只需要安装在家中,当智能烟感报警器检测有一定浓度烟雾时,会自动向家属绑定的设备报警,进行适老化升级之后,还可以直接向管理后台报警,形成多层防护。

第四,智能家居设备。 安装智能家居设备可以方便地实现远程监测、健康管理、安全监控等功能。 比如,智能床垫可监测老人的睡眠质量,并结合智能灯光、空调等设备进行自动调节。 智能穿戴设备:利用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可以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如心率、血压、血糖等指标。 在老人身体状况出现异常时,及时自动提醒或呼叫紧急救援服务[3]。

4.2.4 提供多方联动的一站式服务

创立一个多方联动的一站式平台——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系统,构建一个移动式智慧养老生态。 让数据成为智能服务和养老之间的重要桥梁,通过挖掘和分析相关数据来构建大数据的层级结构,从而推进政府在智能养老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建设[4]。

多方的联动合作(表1)是该体系的主要特征,因此离不开精准详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据此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子女和家庭的陪伴,专业的医疗团队提供医疗服务,政府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科技团队对养老设备的发明和创新,社区提供的相关服务,这些多方的联动创造出的平台,可以让老人的家人更加充分地了解老年人的身心状况。 这里面体现出的智慧居家的概念,也能做到省心省力,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相关优势,可以帮助多方联动智慧养老模式的快速发展。

表1 一站式服务平台分析表

利用智能技术优化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更可以减轻老年人与家属面对的压力。

5 结语

在老龄化的趋势下,各种养老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老年人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紧张,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无法获得充分的保障,社会的养老压力增大。 在探索养老方式的道路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有特点和利弊,就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说,多方联动的居家智慧养老可以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一个对策,通过不断完善养老体系并结合互联网技术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猜你喜欢
居家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