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与内在逻辑

2024-02-22 19:30邢红梅史亚龙
求知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中华民族

邢红梅 史亚龙

实践的长河川流不息,思想的波涛卷起巨浪。在我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急需凝心聚力、谋篇布局和攻坚克难这一关键节点上,党中央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在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内容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统筹文化发展与安全、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其精髓要义;从内在逻辑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持明体与达用的统一中形成了新的理论品格,在文化继承性和文化创新性的统一中形成了新的文化使命,在独立自主和交流互鉴的统一中形成了新的文化胸襟。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

1.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统筹文化发展与安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就要准确理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治国理政中的突出地位,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保障我国文化安全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地位的深刻把握。如果党放弃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诸如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等错误思潮就会卷土重来,文化的发展就会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失去了根本遵循,直接危及我国文化安全。

从当前我国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来看,要求我们把文化作为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尺度之一。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追求亟待解决,文化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换个角度看,这为中国共产党人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因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务,着力解决好文化领域的供需失衡问题,举好旗帜、汇聚民心、培育新人、兴盛文化、展示形象。在党的领导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妥协和退让的余地,必须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2.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并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就是我们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最为有力的例证。在这一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一行动、统一思想,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教育人民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实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和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文化想要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首先要立足文化主体性。近代以来,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明蒙尘导致一些人长期存在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甚至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在大浪淘沙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辩证法思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身份,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领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逐渐生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主体性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沉淀的过程,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其影响必然深厚而持久。

3.坚持“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是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获取的规律性认识,是取得胜利的又一重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真理的先进光芒带到了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基因。从民为邦本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讲信修睦、亲人善邻到全球文明倡议;从厚民富生、念兹在兹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以崭新的现代化形态别开生面、别具一格。另一方面,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给予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推陈出新、日新月异,彰显出全新的生机活力,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肩负的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根本在于继续坚持“两个结合”,在于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实际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主体、目标、方向、任务等多个方面和“两个结合”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提供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新时代坚持守正创新,要更好地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持续推进“两个结合”,以守正创新的浩然之气和一往无前的昂扬锐气,传承历史文脉,书写时代华章。

4.秉持开放包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开放包容、协和万邦的文化胸襟,以中华文明为深厚底蕴,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养分、汲取智慧,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是封闭僵化、裹足不前、刚愎自用、因循守旧的民族,也就决定了中华文化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融通中外、贯穿东西的文化,也就决定了中华文明是包容四海、兼納百川、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强调与各国交流交融、合作共赢,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价值理念上主张和其他各种文明开展交流对话,提倡共赢共享;在实践中恪守和坚持“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全球性倡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与国际社会通力合作,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互通有无贡献了深厚的思想体系和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将人民的生活福祉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二、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

1.明体与达用的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既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和船”的问题;既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与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与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与任务书。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到了明体与达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即体用贯通。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这一思想的理论品格。

从理论视角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释了我国文化发展与建设的基本规律。所谓“明”就是去研究调查,深化认识;“体”是指文化发展与建设的内在本质规律;“明体”则是指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理论观点上的突破创新,逐渐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方法,不断开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气象新局面。因此,要立足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领悟,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实现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从实践视角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部署了我国文化发展和建设的具体任务。所谓“达”就是达到、实现、完成;“用”就是关于新时代文化发展和建设的途径以及方式方法;“达用”则是指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发展与建设谋篇布局,擘画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布局的蓝图,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新作为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新气象,共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对于如何达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也提出了一系列完备可行、系统全面的方法论。“九个坚持”“两个结合”“七个着力”“十四个强调”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经世致用的实践品质。

2.文化传承性与文化创新性的統一。文化传承是为了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习近平文化思想既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着重强调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自觉的文化传承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发出洞隐烛微的时代之问:“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从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中探寻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和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推动其不断传承、发展与创新。正基于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基因与精神文脉也是源于历经风雨而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历史自信与理论自主扎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在文化的传承中更新涤荡,坚持古为今用,创造了根植于传统、融通于现代、着眼于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我们共同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团结奋斗。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高度的文化创新性。基于旧邦新命的国性基质和继往开来的价值追求,这一思想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和历史规律,以宏阔的历史视野,着眼于新的文化使命,坚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和养分,助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最为有力的佐证。这些崭新的成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理论,更是对当今中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及其内在精神追求的深刻洞察与科学把握,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的文化创新性。

3.独立自主和开放包容的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独立自主为基点,以开放包容为胸襟,促进各种文化深度交流互鉴,实现了文化上的独立自主和开放包容的统一,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包容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坚持文化上的独立自主为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十足底气和强大定力。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碰撞之密切前所未有,如何在文化激荡的世界中站稳脚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所需回答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和自立更生的奋斗史,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的重要原则贯穿于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始终把坚持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于此,文化上的独立自主正是我们开拓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独立自主首先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然后拓展到其他领域。新时代以来,正是我们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独立自主地直面实际问题,才有力地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以更加自信自觉的面貌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

坚持文化的开放包容进一步巩固了文化上的独立自主。开放包容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活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回望历史,中华文明正是与其他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得以绵延五千年而不曾中断,始终以谦虚、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但同时,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又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切勿“全盘西化”和生搬硬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要以独立自主、认真鉴别的态度,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新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将继续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树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着眼于创造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治理效能提升研究”(20BKS085)、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B231005713)、天津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高校‘以文化人’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KY2023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邢红梅系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史亚龙系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欣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中华民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