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禀赋及其健康风险治理

2024-02-24 13:32蒋云贵
江汉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村产业振兴,农村人力资源作为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对农村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农村人力资源要素禀赋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不容乐观,且面临高不确定性的健康风险,难以持续发展。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要素取决于教育培训以及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因而,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通过以教育培训和优化个体收入分配机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路径来保障和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健康风险的有效治理以保障其身体健康素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路径包括由县乡政府主导完善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机构技术人员的作用,积极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和建立农村残疾人力资源发展型救助制度。农村人力资源健康风险的治理需要优化针对遗传生育、粮食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外来损害等风险的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健康风险治理

基金项目:长沙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长沙市农村居民健康风险管控与残疾人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研究”(kh2302052)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4)02-0046-07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而农村人力资源对乡村振兴起着关键作用。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现状来看,农村人力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不容乐观。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最近20年来农村人口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数达到了90199万,占比63.89%;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数仅为50979万,占比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数增加23642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数减少16436万。特别是农村人口质量的继续下降更是堪忧。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近20年来向城市流动的农村人口基本上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流导致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健康风险治理,保证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

二、农村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机制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斯坦利·贝克尔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类生产所需的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主要包括原材料、土地、厂房、机器、设备、货币等以物质形态出现的资本;人力资本则指人力资源要素,主要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整体上看人力资源由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人力资源的数量可分为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其绝对数量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力资源总数,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绝对数量=人口总数-非适龄人口-丧失劳动能力的适龄人口+非适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人力资源的相对数量则指人力资源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相对数量=人力资源绝对数量÷人口总数

一般而言,人力资源数量主要受人口总量及其再生产状况、人口的年龄构成、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身体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及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包括身体健康状况、智力状况等;劳动技能素质包括与生产劳动相关的知识、生产技术和能力等;职业道德素质则主要指爱岗敬业精神。人力资源质量主要受遗传因素、营养因素、教育因素和风险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的精髓在于,首先,人力资源作为全部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远远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其次,人力资本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其中,教育在保持和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无论是身体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还是职业道德素质,都要依靠教育来提高,以保障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对人力资源要素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肇始于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对“增长=发展”传统模式的怀疑与争论,特别是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描绘的农药污染的可怕景象,更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关于发展理念的争论。1972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 和雷内·杜博斯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把对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提升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同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持续增长”以及“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主张。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續发展的概念。此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既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又保障将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论渐成体系,并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作为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论虽然起源于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畴,囊括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然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

在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舒尔茨系统地分析了教育培训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作用。贝克尔认同舒尔茨关于教育培训能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观点,但同时又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系统的微观分析,强调了个人收入分配对人力资源发展的作用,并发现个人收入水平提高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发展。

农村人力资本是指一定农村区域范围内的人力资源要素总和,其对身体健康素质和体力要求较高,以满足农业生产多为体力劳动的需要。因而,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健康素质尤为重要,而身体健康素质不仅依赖于教育培训来提高,更需要有效的健康风险治理手段提供根本保障。

三、当前农村人力资源面临的困境与健康风险

从当前农村生产的物质资本看,近20年来,农村大部分家庭收入以青壮年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农村土地不再存在掠夺性经营状况,农村环境也开始好转,但是农村人力资源则难以为继,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农业收益率不高,外出打工成了农村青壮年的首选。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并在城镇安家,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严重不足,以致大量农田荒废。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不仅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的严重不足,更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直线下降。农村老年劳动力尽管拥有丰富的传统农业种养业方面的生产经验,但缺乏创新能力,面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农业机械,特别是撒种喷药无人机等新型农机设备,以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诸如农用新材料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难以掌握并熟练运用。对于农业生产领域中出现的新业态、新型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如农村电商、农村康养、农村休闲旅游、农业物联网、农业共享资源等,同样难以接受。

更有甚者,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并纷纷到城镇定居造成农村育龄人口急剧减少,农村人口生育率急剧下降,并通过农村人口代际传递效应,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而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又反过来影响农村人口出生率,最终导致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人力资源难以为继,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农村空心村现象的出现,即为一种典型例证。

当前,我国农村青壮年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尤其是优质师资匮乏。为了孩子能有优越的学习环境,许多农民工想方设法流入并定居城市,以使孩子能在城市接受教育。其次,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加之农业与生俱来的弱质性,农产品价格低廉。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利润微薄,单靠农业生产收入无法满足农户日常生活开支的需要。尤其是对有学龄孩子正在就学的家庭而言,农业生产收入无异于杯水车薪,不得不进城务工,通过打工来贴补家用。再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青壮年大多从学校毕业就到城市打工,长期以来习惯了城市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定居城市的愿望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迫切,纷纷选择定居城市,而农村老家反倒成了他们偶尔的休闲之所。

除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打工之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也是农村人力资源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和职责不明确,地方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未能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其次,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落后。最后,对于农村特殊人力资源群体,如女性人力资源、残疾人力资源等,没有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二)农村人力资源健康风险案例分析

从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农村地区较低的医疗水平、农村人口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使农村人力资源面临较大的健康风险,因而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健康风险的治理,以保障其身体健康素质。

1.健康风险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态系统中,一个初始状态下的瞬间的微小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进入长期的且影响巨大的连锁反应,即所谓风险的蝴蝶效应。如某农家乐公共地带地板太滑,容易导致人员摔倒,这样的风险因素往往被人忽略。然而,一旦有人员摔倒,有可能摔成重伤甚至死亡,责任赔偿费用较高,而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铺上防滑垫或者漆上一层防滑漆,成本很少。这种风险损失与风险因素管控成本之间的比率,我们称之为风险效应系数:

风险效应系数R=风险损失V÷风险因素管控成本C

比如,上述某农家乐如果在公共地带漆上防滑漆的话,全部成本仅需0.7万元,但由于没有对这个风险因素进行管控,至今先后有4名旅客因滑摔倒,共赔偿4名顾客49万元,此时该风险因素的风险效应系数为:

R= V÷C=49÷0.7=70

而且,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管控,以后还有可能导致更大的风险损失,风险系数进一步上升,意味着风险效应将不断扩大。可见风险效应系数是衡量风险效应大小的重要标准,通常情形下,风险系数越大,表明风险效应越大。

而在可投保风险领域,保险费COI就是风险因素管控成本,保险金额IA就是风险损失,其风险效应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风险效应系数R=保险金额IA÷保险费COI

如农村家庭房屋维修,存在房屋维修人员人身伤害的风险,如果投保团体建筑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按建筑面积算保险费共计2598元,维修工人三人,一旦发生事故,每人意外身故和残疾给付每人保险赔偿金额30万元,意外医疗费用补偿3万元。此时风险效应系数最大可达到:

R= IA÷COI=330000×3÷2598=381

可見,农村家庭房屋维修中房屋维修者人身伤害风险的风险系数很大,表明该风险的蝴蝶效应影响极为强烈。

农村人力资源由于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较低,风险意识淡漠,抗风险能力差,因而需要县乡政府主导健康风险治理,才能将健康风险的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以免风险效应扩大而带来更大的损失。

2.农村健康风险发生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解农村健康风险现状,与本文相关的课题组组织人员于2022年5—6月,深入湖南农村地区对农村主要存在的四种健康风险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次调查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个村民小组一份问卷,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0份,回收有效答卷568份。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

本次调查数据表明,只有约五分之一村民组没有因疾病导致不能下地劳动的人;将近三分之二的村民组存在因打架斗殴导致伤害的情形;超过三成的村民组存在因环境污染导致疾病的人;接近六成的村民组有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总体来说,这四种健康风险在农村还是普遍存在的,是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3.农村健康风险致残状况

调研小组于2023年4—5月组织人员深入湖南长沙农村地区对遭遇健康风险而致残的适龄劳动力进行不完全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其中无效答卷11份,有效答卷169份。考虑到调查对象因为身体原因可能无法填写问卷,允许与其同住的近亲属完成问卷的填写。问卷共设置了两个问题,分别是“致残原因”和“残疾等级”。

从调查对象的身体状况来看,登记为一、二级残疾的接近一半,也就是说调查对象中将近一半因为遭遇健康风险而成为基本丧失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登记为三级和四级的接近三成,这部分调查对象为具有不同程度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另外有超过两成的调查对象没有进行登记,这部分调查对象虽然资料缺乏,但并不影响本次调研数据使用的效度和信度。从导致残疾的原因来看,外来伤害致残者超过两成,意外事件致残者接近一半,出生缺陷者接近两成,疾病致残者接近一成,不明原因致残者超过半成。具体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农村人力资源致殘的原因既有先天的风险因素,如出生缺陷;也有后天的风险因素,如外来伤害、疾病、环境污染等风险因素。虽然调查资料显示,因环境污染致残的劳动力为0,但不明原因致残的劳动者仍然有之,环境污染致人健康损害一般而言是属于隐性的损害,而且经历一个较长或者漫长的过程,难以发现,不明原因正好符合这个特征,因此可以说,不明原因致残者或许包含了环境污染致损的情形,而且从表1来看,农村确实较为普遍地存在环境污染致病的风险。从致残的风险因素来看,后天的风险因素占比最高,超过了80%,可见,农村人力资源健康风险治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后天风险因素的治理上。

四、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路径,优化健康风险治理机制

人力资本理论将人力资源的要素分为数量和质量两个部分,而质量主要包括身体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及职业道德素质。因此,一方面,要完善以教育培训和优化个体收入分配机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路径。另一方面,农村人力资源健康风险治理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要保障。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路径

1.县乡政府主导完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财政要制定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规划,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争实现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当。要通过定向委托培养、人才引进、城乡优秀教师轮岗交流等方式,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县域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失学适龄儿童信息,会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做好失学儿童的入学工作,保证应读尽读;要大力推行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优化教育形式,采取直观、生动的教育方式加强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特别是防交通事故、防火灾事故和防溺水等方面的教育。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有农村职业高中、农林类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大学,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均衡,几乎每个县都设有农村职业高中,几乎每个省都有1—2所农林类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省市设有一所农林类本科大学。然而,在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教学方法简单,主要是教师操作、学生观摩,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较少。为此,可以借鉴国外农业大国农林类学校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土地,建设大量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完成一次所学专业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成果和收益归学生所有。

2.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近就业

一是优化县域投资环境,通过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城市工商资本投资于农业产业。发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经济效应,创新农业土地与工商资本结合的组织模式,再施以贴息补贴、农业发展项目资助、特种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税收减免、税收退返等优惠政策,通过四荒拍卖可获得长期承包经营权等土地优惠政策,以及人防费、水资源税、地方教育附加费等行政性收费减免等各项农业生产投资优惠政策。

二是要大力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工商资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合伙企业”和“工商资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公司法人”这两种有机体式的投资模式,以工商资本投资者的技术、机器设备、种苗、货币等资本和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出资,组建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合伙企业或公司法人,不仅能解决松散的契约式投资模式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纵向一体化,在农村区域逐渐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吸引青壮年劳动力扎根农村。

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村居民大力发展田园式乡村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创新工商资本投资休闲旅游农业路径,采用 “公司—农户合组式”“公司—农户合股式”和“公司—农户合约式”投资路径,兼顾需求与供给的关联效应,吸附工商资本真正落户农村,使农户有机会参与休闲农业经营。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对青壮年的吸引力

(1)加强农村公路及其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鼓励农村乡贤、在外工作和经商人员捐资、村民自愿集资等方式筹措资金,严格按照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建好农村公路,并按标准设置公路附属设施如警示标志、护栏等。

(2)加强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县级政府要牵头组织电网和弱电线网设置单位(如电信、移动、联通)制定科学合理的并杆设计方案,规范强弱电网络的设置;采取入管、捆扎、入地、并线等方式解决废弃杆线残留、乱拉乱接等不规范现象;提高电线电缆架设高度,使其符合安全标准。逐步开展对农村强弱电线路的更新换代改造工作,对于存在较大危害农村居民人身财产安全风险的老化线路、变压器等设施设备,要坚决更换,以保障农村居民用电安全和生活生产电力供应。

(3)引进头部电商入驻县域,或者扶持、发展本土电商,确保农产品物流和銷售渠道畅通,以防止农产品滞销的情形出现。农村电商的发展,还可以方便农村居民购买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的便利程度。

(4)加强农村文化和娱乐设施建设。县域文化部门要指导开展具有县域农村特色的、符合公序良俗要求和村民审美兴趣的文艺活动,满足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文艺活动和文娱节目对村民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加强保护和传承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配置文化体育娱乐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文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村居民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和健身需要。

4.激活农村农技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等公共资源

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等公共资源的作用,激活这些公共资源的公共服务功能,为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农业技术推广站直接面向农民,承担当地区域内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和指导农民生产的职责。农机站承担组织农机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农机技术科普宣传和教育,以及监督管理农机产品维修质量,提升当地农民的农机技术操作应用水平的职责。畜牧兽医站则承担动物诊疗活动的监督管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业务培训、指导、监督管理,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动物计划免疫、强制免疫的组织实施,动物疫情普查、调查、监测、疫情报告和畜禽圈舍环境的消毒,以及指导、督促畜禽养殖(场)户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等防控措施的职责。

5.积极开发农村特殊人力资源

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首先,要建立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健康检查与保障制度。“妇女能顶半边天”,在打工经济兴起、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务工的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成了农村人力资源的主力军。切实保障农村妇女的身体健康权益,乡镇妇联要会同乡村卫生机构加强女性健康和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建立农村妇女定期体检制度,对严重影响农村妇女身体健康的妇科病、地方病、传染病等要及时发现和治疗;切实加强农村育龄妇女孕产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保障农村妇女孕产健康,降低因难产导致的母婴残疾和死亡率。其次,创新农村妇女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乡镇政府要协调乡镇农机站、农技站、畜牧水产兽医站定期举办面向农村妇女的培训班。根据农村妇女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开设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如对于有意愿有兴趣驾驶农机的妇女,经其自行申请,可以吸收加入农机驾驶技术培训班;对于有兴趣参加种植技术的农村妇女,除开设当地一般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班以外,乡镇农技站要整合资源,开设适宜于本地种植的特种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班;乡镇畜牧水产兽医站在开设一般畜牧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以外,要整合资源,开设适宜于本地养殖的特种畜牧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

另一方面,建立农村残疾人力资源发展型救助制度。第一,建立农村残疾人力资源康复救助制度。康复救助服务主要面向有康复可能的残疾人,包括身体残疾者和心理障碍者。要建立残疾人康复定期普查机制,可由乡镇卫生院派出医生会同村级两委干部深入农村家庭进行普查,初步筛选具有康复可能的残疾人,对于基层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无法解决的,直接报送县级医疗机构如人民医院、康复医院诊断确定;要主动发现并确定残疾对象,根据其残障的具体情形,分别送往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免费进行医治和康复训练;县级财政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在离县城较远的农村地区建设中心卫生院,使其软件和硬件均能满足残疾人医治和康复的需要,做到应救尽救。第二,建立农村残疾人力资源创业救助制度。农村有些残疾人身残志坚,不甘心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具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和动机,有些还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如果能够创业成功,不仅能减轻家庭的负担,甚至还能带动其家庭和邻居致富,但残疾人创业过程中面临较一般人创业更多的困难。因而,要为其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启动资金、项目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第三,为轻度残疾人建立专门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培训与就业救助服务体系。对于轻度残疾人而言,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能从事与其身体和智力状况相应的工作。而一般情况而言,绝大多数残疾人也愿意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获取收入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减轻家庭的负担,实现自立自强。因此,残联作为为残疾人服务的社团组织,应该联合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社会福利企业等,积极挖掘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资源,尽可能为中轻度残疾人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公益性岗位就业机会、就业培训、职业能力训练等就业服务。

(二)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健康风险治理机制

1.优化遗传生育风险治理机制

一方面,认真优化和落实现有的婚前检查制度。首先是法定传染病检查,包括艾滋病、血友病、淋病、梅毒等;其次是精神检查,包括智商测定,精神类疾病如严重的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最后是基因遗传性疾病检测,包括染色体检查,先天性遗传疾病如白化病、原发性癫痫、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对于存在上述疾病的,卫健部门要做好优生优育咨询、服务与跟踪调查工作。

另一方面,切实执行生育前备案制度,做好优生优育十项检查。优生优育十项检查包括风疹病毒 RV、巨细胞病毒CMV、弓形虫 TOX和单纯疱疹病毒 (HSVⅠ及HSVⅡ)的一组病毒的检查,为准备生育的育龄妇女做好孕前咨询与服务。对于财政比较富裕的县市,检查费用由财政支付;其他县市,对于农村贫困人群,检查费用可由社会慈善基金支付。

2.优化粮食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措施

一是通过检测、监控降低农药、防腐剂等残留以保证主粮和蔬菜安全。政府职能部门要对农药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严格执行食品中农药残留容许量的相关规定,同时,实行对农药的登记备案制度,一旦确认某种农药对人体致病致残,政府应立即限制或者禁止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

二是要坚决在主粮种植中淘汰转基因种子,引进优良的非转基因品种。转基因粮食作物作为食物不通过人体试验难以证实其安全性。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执法,坚决销毁转基因种子,严格禁止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种植。

三是加强对其他食品的安全监管,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影響生育健康。食品安全监管是指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要确保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消减致病隐患,预防食物中毒的监管行为。食品安全要求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要求,杜绝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存在,消除导致消费者疾病、死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身体健康的致病致残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说,食品安全既包括消费结果安全,也包括生产经营过程安全。

3.优化环境污染风险治理机制

作为现代社会三大全球性危机之一的环境污染是导致人体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人体的致病致残。因而,管控环境污染风险,防止因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问题是人类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是严格执行农村项目建设中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三同时”制度。项目建设中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必须执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

二是严控污染严重项目向农村转移或兴建于农村。要严控污染严重项目向农村转移或兴建于农村。对于必须上马的建设项目,划定安全无污染地带作为拆迁安置区域,以防因环境污染致残风险发生。

三是加强农村地区植被和山林维护,提高农村绿化率。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净化作用,绿色植物能够一定程度上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公开数据显示,1公顷的柳杉林每个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研究表明,1公顷山毛榉林1年内可以阻滞和吸附68吨粉尘。许多绿色植物如橙、悬铃木、圆柏等,还可以分泌抗生素,杀灭活跃在空气中的病原菌。另外,提高农村绿化率,还可以改变农村气候,带来丰沛的雨水,雨水又可以提高空气湿度,给微生物造就优越的滋生环境,而微生物能把有机类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含氮、磷的无机盐等物质,从而使环境得到净化。

4.优化农村家庭外来损害风险管控机制

一是做好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的预防和管控工作。切实做好农村现有自建房屋安全排查,加强对农民自建新房的监督。农村大部分居住用房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自建的两层或三层楼房,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建筑水平、农民安全理念的限制,大部分是简单的砖混结构,且没有防震柱、圈梁,砖墙是唯一的承重体。没有防雷设施,不具备防雷、防震、防风雹和防水浸泡等抗御自然灾害的功能,且房屋年久失修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甚至已成为危房。要加强对农民自建新房建设过程和质量的监督,确保房屋建设质量。应制定农村自建房屋结构安全标准,以保证新建房屋具备基本的防雷、防震、防风雹和防水浸泡等抗御自然灾害的功能。

二是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和严重刑事犯罪行为。农村黑恶势力,如“村霸”“街霸”“市霸”“渔霸”等是农村社会的毒瘤,是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村村民外来损害风险的重要致因,要及时发现苗头,坚持早打、严打的原则,做到及时发现、坚决打击和铲除农村黑恶势力,特别是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方能保证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农村严重刑事犯罪行为是农村村民重大的外来损害风险的主要致因,对农村村民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危害,是导致农村居民身体残疾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坚决予以打击。

三是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益服务质量。要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农村医疗资源配置,特别是急诊急救和外科医疗服务设施设备配置,使农村卫生院具备常规的急诊急救和外科手术能力,做到急病能得到及时救治,以免造成伤残和死亡事故的发生。

注释:

(1) 参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2) [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蒋斌、张蘅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页;[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陈耿宣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1—12 页。

(3) 陈坤秋、王良健、李宁慧:《中国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内涵、格局与机理》,  《人口与经济》 2018年第1期。

(4) 蒋云贵:《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风险管控与积极社会救助制度创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作者简介:蒋云贵,长沙学院法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22。

(责任编辑 李灯强)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