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策略

2024-02-27 13:33孙鹏龙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4年2期
关键词:产融结合乡村振兴

孙鹏龙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框架中,但农业农村存在信息不对称、资金需求分散、缺乏有效抵押物、贷款成本高等現实问题。商业银行需充分考虑乡村发生的深刻变化、乡村振兴中出现的新业态、新需求,面对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机遇与新要求,探索县域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县域金融机构应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两个目标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村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并适度超前支持重点领域发展,推动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完善县域场景金融生态;建立差异化审查审批机制,提高农业产业贷款风险容忍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县域金融;产融结合;数字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再一次对乡村振兴的推进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和深入的探讨。这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农村依然是最具挑战性和最繁重的任务。”为了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有效地分配到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必要持续推动建立一个多层次、广泛覆盖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乡村振兴对县域金融发展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三农”任务由脱贫攻坚逐渐向乡村振兴方向发展,县级金融始终起到了核心作用。

(一)乡村振兴是贯彻党中央重大部署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将当代中国从农业大国转型为农业强国的宏伟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这为县域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乡村振兴激发投资与需求潜力

乡村振兴战略设定了明确的目标:一是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二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从短期角度来看,乡村振兴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在人口和土地资源方面的优势,从而刺激投资的需求。从长远的角度看,如果能够增加乡村的投资回报并刺激新一波的市场需求增长,县级金融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三)乡村振兴推动县域金融服务数字化创新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实现了深度融合,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乡村振兴与县级的金融体系是相互补充和共同推动的。随着农业和农村大数据云平台的持续优化,以及乡村数据资源平台的共同建设和共享,为县级金融业务模式、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和线上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县域金融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县域数字金融发展成果显著,但总体水平较低

《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2》指出,近年来我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增速回归常态化增长。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的逐步普及,县域及农村地区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笔数占比较高[1]。

(二)乡村振兴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占比呈增长趋势

乡村振兴不仅在政策上每年都有新进展,从实际推动来看,对乡村的财政投入也在逐年增多。从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细分项来看,2018年~2022年,财政对农业投入由6,156.09亿元增长到7,983.49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6.8%(如表1所示)。

(三)涉农贷款余额占比降低,涉农领域增长分化

当前,乡村振兴的资金主要分为公共财政支出、专项债券、土地出让收益、土地增减挂钩调剂和流转、银行涉农贷款等。以2011年为起点作为衡量,除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占涉农贷款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外,其他贷款占比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虽然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但长远来看,财政支出占乡村振兴整体资金需求的占比有限,银行涉农贷款的占比空间将不断提升,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推动县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未来工作的一大重点。

如图1所示,从涉农新增贷款主体来看,个人涉农新增贷款比重基本保持在8%左右。企业涉农贷款从2013年~2018年比重持续下滑,到2018年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比重开始逐步上升,说明金融机构也在逐步响应乡村振兴号召,逐步加大涉农企业信贷投向。非企业组织涉农贷款从2015年~2020年增长占比低于0%,说明金融机构对于非企业新兴农业主体依然保有谨慎态度,但近几年有所改善。

三、县域金融发展的困境及不足

(一)农业特色产业竞争力不足,农业产品抵押评估难

从县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农业的特色产业面临着“特而不大、特而不强、特而不优”的挑战。一是用于担保的抵质押物的能力不足。现阶段,农业的特色产业主要还是集中在乡村地带,其中“两权”资产和企业的原材料、成品以及专门的设备和设施,其抵押和抵押的折现系数相对较低。二是处理抵质押物的难度相当高。各种经营权限、特定的设备和设施,以及各种生物性资产,都面临着难以管理、难以处理和难以变现的挑战。三是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会受到自然条件、政治环境和市场动态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而导致产量波动和价格难以准确预测。

(二)县域金融动力不足,县域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不够

从县级金融机构的内部结构来看,农业特色产业的融资规模相对较小,监管难度大,这导致了少数县级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特色产业方面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和不作为的态度。当前的农村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创新策略很难完全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两权”抵押贷款在激活农地和农房等资源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

(三)县域金融体系不健全,配套扶持政策与金融服务不匹配

县级金融面临着高风险、高成本和低收益的挑战,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全面和宽泛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县域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农业产业风险转移和保障能力欠佳,政策性担保缺乏、商业担保门槛较高,财政支持风险补偿资金缺乏系统性,无法形成全面有效的风险分担体系。二是缺乏农业产业交易市场和中介组织。针对农村土地、农机、畜禽活体、水域滩涂等流转所需的评估、登记、交易等配套中介服务尚不健全[2]。

四、乡村振兴给县域金融带来的新机遇及要求

(一)乡村振兴要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提高金融便利性和可获得性

一是提高资金的供应量。县级金融机构在“三农”领域需要扩大信贷规模,不仅要满足“两个不低于”的监管标准,还要满足乡村振兴带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多方面的资金需求,突出其服务农业的定位。二是扩展县级金融服务范围。县级金融机构的目标客户不应仅是农业龙头企业,还应通过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将更多的金融需求和服务扩展到普通农区、普通农户和小规模经营实体。三是进一步深化县级的金融服务。县级金融机构需要深入挖掘农村市场潜力,根据农业和农村的独特性质,运用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拓宽涉及农业的担保产品范围,并创新抵押担保制度,以实质性地提升农民和其他农业经营实体的金融便捷性和可获取性。

(二)乡村振兴要重点支持新主体、新产业、新领域,实现县域经济弯道超车

乡村振兴与传统乡村经济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它将不可避免地催生乡村经济的新参与者、新产业和新领域,这也构成了县级金融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的核心焦点。一是新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引领者,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县域金融市场的相对优质客户。二是新产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这些产业的发展对资金依赖程度更高,同时回报率也更高。三是新领域。针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较大的古村镇、风景优美的乡村、气候宜人的自然景观等,可以开展文创、文旅、康养、民宿等新领域,县域金融应对其倾斜,使县域经济在新形势下实现弯道超车。

(三)布局乡村振兴,抓住确定性及时效性新机遇

县域金融机构进行乡村振兴布局时,可以抓住三个新的业务机遇:一是具有高确定性、时效性和高效性的“乡村振兴基建机遇”,这主要涉及道路的畅通、水利工程、乡村冷链物流及固废处理等。二是虽然确定性相对较高,但由于涉及政府、村民和企业三方的合作,因此出现了一些时滞的“产业兴旺机遇”。这些机遇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中的种业、农业机械化、绿色农业和设施农业。三是那些确定性和时效性都相对较低的“农村及县域消费主机遇”,这主要涉及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旅游、汽车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需求。

(四)民法典盘活县域金融市场,提供法律保障

针对这种农村土地流动性缺乏的局面,民法典落实了“三权”分置制度。民法典第三百三十九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采取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根据民法典第三百四十条,受让方取得土地后,可以自主经营并且获利[3]。

五、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县域金融的策略建议

(一)顶层设计推动产融结合,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担当和使命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县域金融机构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这两大目标,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污染防治等关键领域。县域金融机构应采用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科技赋能、产品创新、队伍建设、激励措施和风险管理等手段,充分激活农村市场的各种要素,并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障碍。

(二)适度超前支持重点领域发展,推动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大规模地支持乡村振兴的新参与者。向联合体的内部企业和规模经营的上下游实体进行扩展,利用信贷资金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和新型农业实体之间建立稳固和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二是积极推动乡村振兴的新产业发展。在选择县域内最具特色和优势潜力的领域时,结合当地的资源,整合财政对农业的支持资金,以推动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目标,从而加强和优化区域品牌。三是积极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方向。支持被纳入省级国土空间全面整治项目管理库的各种项目,包括建设用地的整治、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农业用地的整修以及公共空间的治理等。

(三)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县域场景金融生态

县域金融机构应主动参与当地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进程,对已有数字化乡村政务平台的,县域金融机构要积极与政府平台对接;对尚未建立数字化乡村政务平台的,可找到有效切入点,找准“硬”场景,协助政府部门搭建平台,抢占市场先机,实现批量获客。面对县域场景,县域金融机构应聚焦乡镇地区政务民生、生产经营和日常消费三大领域,着力打造智慧产业、智慧市场、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乡村等获客效果显著、品牌效应突出、金融收益高的重点特色场景。

(四)建立差异化审查审批机制,提高农业产业贷款风险容忍度

县级金融机构要建立乡村振兴以及“三农”相关业务的快速审查和审批机制。通过调整限额和系数等手段,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客户和项目提供經济资本的倾斜。适度提高农业特色产业的贷款风险容忍度,并结合资金使用流程的监控和上下游产业链的评估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创新农村经营实体的信用评估方式,积极地采用大数据技术,在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逐渐增加发放存在风险敞口的信用贷款的比例。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2[C].北京: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22.

[2]2021年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培训班(井冈山)第一课题组.服务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浅析[J].农业发展与金融,2021(11):79.

[3]何旭.民法典新规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J].中国林业经济,2022(01):48-50.

猜你喜欢
产融结合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形势下产融结合监管及制度创新研究胡恒松
产融结合型企业利润结构质量分析体系的构建
打造产融结合平台推动企业财务转型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战略实施管理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战略实施管理
基于财务公司探析产业链金融的分析及有效措施
浅析GE剥离金融业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