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向海图强的“钢铁脊梁”

2024-02-28 19:58牛泽群
共产党员·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鞍钢管线海洋

牛泽群

海洋,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快速便捷的海运、种类繁多的海产品、用之不竭的油气与矿藏……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海洋强国”。

钢铁,是工业的脊梁, 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钢铁企业,强调“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

将海洋工业与钢铁工业各自看作一个集合,这两个集合的交集就是“海工钢”:海面穿梭往来的船舶需要用钢,海上傲然挺立的平台装备需要用钢,海底绵延铺设的采输管线需要用钢……船舶用钢、海洋工程用钢、管线用钢,共同构成了“海工钢”这个概念。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钢铁新材料之一,海工钢在科研领域尚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有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需要破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英雄辈出的“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平均年龄只有37.5岁的海工钢科研团队心系“国之大者”,燃烧青春智慧,奋勇承担起我国海洋装备用先进金属材料原创技术研发的重任,用优秀业绩书写忠诚与担当,铸就了科技自立自强的“钢铁脊梁”。

坚守岗位、勇担使命,他们勇攀钢铁科技高峰,奋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参加工作20多年来,首席专家任毅一直在管线用钢科研领域摸爬滚打。作为鞍钢管线用钢跨越内陆、潜入深海,铸就遍布全国能源大动脉的见证者、参与者、科研领域带头人,她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科研工作,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让任毅记忆犹新的一次技术服务,是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黑龙江施工现场。当时,她住在农户家里,一出门眼睫毛就会挂霜,手机没一会儿就冻得关机,而她则要在冰天雪地的室外随时与施工工人沟通,一站就是一天。

由于钢管存在残余应力,有的钢管管口变形,导致与其他钢管焊接不上,这就需要现场对钢管进行切割。怎么切割、切割多少,都由任毅提出方案。每当这个时候,全场的目光都会聚焦在她身上。

“切割后如果焊接不成功,钢管就会弃置不用,给鞍钢造成经济损失。”用任毅的话说,她“看到管线用钢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决不允许自己失误。每一次提出方案后进行焊接时,她都紧张得屏住呼吸,直到焊接成功才感到一阵轻松。“这种巨大的压力,外人是很难理解的。”

在无数次历练中,任毅迅速成长,先后参加了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工程等2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用钢的研制工作,成为鞍钢管线用钢领域当之无愧的专家。

从内陆到深海,从超厚到低温,任毅带领课题组不断闯关夺隘,创造了诸多国内外第一,让“鞍钢制造”的品牌一次次闪亮:2011—2012年,为我国首条深海油气管线项目——南海荔湾管线项目供应大壁厚X65、X70管线钢平板3万余吨,且独家供货国内最深的1500m深海管道用钢,鞍钢成功进军海洋管道用钢市场;2013年,承接国家863计划项目,成功完成厚度36.5mmX70深海海底管线钢的工业试制,鞍钢占领了海洋油气管道用钢的制高点;2020年,厚度31.8mm深海管线用高应变L485M钢板全球首发,刷新了我国海底管线铺设水深1542米的历史纪录……

每一朵成功的花儿,都浸透了奋斗的汗水。管线用钢往往是秋季订货、春季施工,在冬季这个生产旺季,任毅和她的课题组成员都要“跟钢”,到生产一线去解决问题。参加工作以来,每个春节前后,她不是奔走在火热的生产现场就是深入到偏远的施工现场,只能抽空给福建老家的父母打个电话,从没有享受过阖家团聚共度佳节的欢乐与幸福。

“父母在世时,我没有回去过年;父母走了,我还是没能回去过年。”与记者谈起父母昔日“安心工作,注意身体”的叮咛,任毅的眼角湿润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巨大动力,我只有坚守岗位、埋头苦干,不断做出新成绩来告慰他们。”

坚守岗位、勇担使命,是海工钢科研团队22名成员的共识。201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座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一号”交付启航并投入作业,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由于在最关键的支撑部位选用了F级超高强钢,“蓝鲸一号”能够承受12级飓风、抵御零下60摄氏度的严寒,在全球95%的海域开展工作。

F级超高强钢,正是出自鞍钢集团海工钢科研团队之手。谁能想到,在“蓝鲸一号”建造之前,包括鞍钢在内的国内所有钢企都没有生产过这种钢材,而海工钢科研团队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交付的全过程!

海工钢科研团队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成员李文斌回忆,面对高端装备关键材料国产化的迫切需求,他们毅然扛起了研发重任。在该课题组负责人严玲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排查技术参数、破解性能波动原因、调整优化工艺,历经几十个攻坚克难的昼夜、数百次细致入微的排查、数十道精益求精的工艺……鞍钢最终生产出了性能优异的批量供货产品,成为亚洲最早具备零下60摄氏度环境应用的海工钢供货资质钢铁企业,为“蓝鲸一号”平台的顺利交付和安全作业贡献了“钢铁力量”。

多年来,鞍钢海洋工程用钢产品先后应用于我国第一座浅海采油平台、我国第一座自升式海洋平台、服役南海的我国第一座作业水深超百米的“941”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推动了我国大型海工平台从无到有、从浅海挺进“深蓝”。

探索创新、不断突破,他们心系“国之大者”,破解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海工钢科研团队船舶用钢课题组负责人严玲,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教導深有体会。

2011年,国际海事组织将油船用耐蚀钢作为唯一的替代涂层防护方案,并纳入强制执行标准。当时,只有一家国外的钢企能够生产这种钢材,并在我国乃至全球申请了大量的保护性专利。如果不能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独创技术,我国的造船业就将长期面临被“卡脖子”的窘况。

严玲带领课题组承担了攻克原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板工业生产技术的重任。尽管没有任何资料可查询,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严玲却决心在这个“空白地带”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八载寒暑,严玲穿梭在实验室、生产现场和油船货油舱勘验现场,带领课题组历经实验室近20炉的冶炼、10余轮次1900多吨的工业化试验并试制上千件样品,终于揭示了高硫、高酸油气腐蚀环境下钢板的腐蚀机理,形成了耐蚀钢合金体系与关键制造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实现了船用耐蚀钢的首次国产化,有力支撑了我国超大型油船建造技术进步。

海工钢科研团队负责人赵坦告诉记者:“团队研发每一种新产品,都要进行大量工业试制评价,团队成员为此付出的努力无法计算。”在耐腐蚀钢评价试验期间,严玲每次都是早上4点起床,赶到沈阳搭乘最早的一班飞机飞往青岛,当天完成试验后再搭乘最晚的一班飞机返回,回到家中已是凌晨;在耐腐蚀钢服役跟踪评价期间,严玲要顺着几乎与地面垂直的逼仄竖梯下到20多米深的舱底,在充满刺鼻油气味的环境中逐个测量货油舱,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每次勘验下来都汗流浃背、满身油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鞍钢生产的耐腐蚀钢,各项性能指标明显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并通过了多国船级社认证。2020年,该产品独家供货全球首艘双燃料30万吨级VLCC超大油轮。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近年来,鞍钢集团海工钢科研团队通过艰辛努力,破解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制出的关键材料满足了各种超大型船舶、海洋工程、海底管线等高端海洋装备材料的自主化、国产化需求,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在船舶用钢方面,围绕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钢长期无法自给的问题,实现超大型箱船建造用关键材料100%国产化,推动了我国大型集装箱船及关键材料从无到有、从有到领先的跨越,支撑了全球最大24000箱集装箱船研制建造;针对我国LNG储罐用高锰钢无法自给的问题,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厚度5mm-60mm的全系列高锰钢板,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多国船级社认证,填补了我国低成本LNG储罐用钢空白。

——在海洋工程用钢方面,围绕海洋平台用钢关键产品依赖进口的问题,实现了90%以上海工用钢产品自主供应;针对海洋工程需求,开发了可以实现形状减重的纵向变厚度钢板,引领此种钢板全球应用。

——在管线用钢方面,实现了我国高强度大壁厚海底管线用钢从无到有的突破,规模化应用于我国首个深水气田开发项目;多种钢板、钢管实现全球首发;“第三代超大输量低温高压管线用钢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2023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唯一一个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

…………

心系“国之大者”,矢志科技报国。从2018年起,在国家发布的钢铁产品质量分级白皮书中,该团队船舶、海工、管线用钢三大类主力产品连年蝉联国内企业第一、国际第二。

传承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他们面向未来、团结协作,谱写着集智攻关的协奏曲

2018年10月23日,世界最长跨海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

那一刻,鞍钢集团海工钢科研团队成员、首席专家侯华兴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这项“超级工程”中,鞍钢桥梁钢板凭借卓越的技术质量和出色的品牌服务,供货钢板16万余吨。

“侯老师干了一辈子钢铁,他研发的产品主要应用于陆地,我们把研发向前推进了一步,从陆地进入海洋。”侯华兴的徒弟、海工钢科研团队负责人赵坦笑着告诉记者,“这就是传承。”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名科研人员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传承”——传承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做人做事的准则感悟。

“刚参加工作时,师傅告诉我:‘跟钢,跟的就是异常。当时生产一炉钢需要4个多小时,师傅在炉前随时与工人沟通问题解决方案,常常一站就是一宿。”任毅说,“如今我也带徒弟了,我有义务、有责任把自己的所知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

对于课题组里的每名科研新兵,任毅都会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计划。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徒弟张帅扎根一线,先后完成了多项重量级课题。如今已经成为课题组一级研究员的张帅说,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是成为像师傅那样的首席专家,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当研发遇到问题时,师傅从来不会说‘你要怎么去解决,而是先把责任揽过去,然后和我们探讨‘咱们怎么去解决。”严玲的徒弟张鹏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张鹏联络科研团队中的年轻人,发起成立了“铸梦深蓝”海洋装备用钢青年突击队。2020年,青年突击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揭榜立状,历时一年啃下了为世界最大的全压式液化石油气运输船提供材料的“硬骨头”,被《中国冶金报》评为2020年度中国钢铁行业二十大事件之一。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说起队友们群策群力、集智攻关的事情,张鹏数次哽咽:极易晕车的刘鹏程为第一时间回传资料,不顾多次呕吐,坚持在长途大巴上用电脑工作;为了赶时间,齐祥羽、王复越、张哲睿等人2小时徒手装卸2吨多高锰钢试样钢板;金耀辉为了早日完成研发工作,推迟了早已定好的婚期……

扬帆逐浪,向海图强。在海工钢科研团队的努力推动下,鞍钢已发展为海工钢认证牌号最全、级别最高的钢企,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工钢领军者。海工钢科研团队的征程从未止步,他们还将攻克更多的“娄山关”“腊子口”,让“钢铁脊梁”永远坚挺。

“把工作做好,把产品打磨好,把接力棒跑好,让年轻人踩着我们的肩膀站得更高。”严玲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鞍钢集团海工钢科研团队22名成员的心声,“保持这股精气神,我们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

团队简介:

鞍钢集团海工钢科研团队是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体研发团队,在解决国家海洋领域关键材料问题、引领海洋装备材料前沿技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近五年来,该团队承担国家各部委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形成全球首发技术及产品8项、国内首发产品13项,累计为国内外70多个重大海洋工程项目提供先进产品,创造经济效益近22亿元,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0余项。

猜你喜欢
鞍钢管线海洋
爱的海洋
夹套管线预制安装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
低锰管线钢的相变行为
鞍钢成功试制高等级双面汽车O5板
国内首个亿吨级铁矿山企业在鞍钢成立
鞍钢“五老”学雷锋 捐资助学十八载
鞍钢高强汽车用钢研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