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释放中国发展重要信号

2024-02-29 09:06
中国科技产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 本刊记者 白 静

2024 年新年首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新质生产力”成为关键词。此次集体学习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全面阐释和系统部署,为推进高质量发展释放重要信号。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陕西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带动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成中国经济高频词

新质生产力是2023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的新词汇。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为我们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

2023 年以来,“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高频词。

何为“新质生产力”?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作出阐释: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为何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与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从“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推进。“经济新常态”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语境,“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塑造我国未来前途的大逻辑,“新质生产力”则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党中央将以更大决心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意义

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环保领域产品创新和技术革新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技创新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正在重构全球经济和创新版图。我国面临一些西方国家“科技战”“脱钩断链”的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我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和支撑点。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我国传统数量型“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本投资效率偏低收益递减,资源环境压力约束不断增多,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进一步发展只能依靠以科技创新推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要求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推动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是先进生产力替代传统生产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模式加速形成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新形态的生产力类型,能够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能够有效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系统,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本质。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必然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着中国社会生产力新时代演化进程中的一种能级质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生产力系统实现改旧纳新、推陈出新的演化进程,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培育和塑造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基本规则,强化产业源头技术创新和产业系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此次集体学习在深入阐释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同时,还就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方向。

其一,做好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认为,中国有多年积累的技术创新条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有利条件。但还需看到,中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人力资本支撑不足。因此,需要在重点领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突破性创新,培育发展新产业集群,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针对未来创新方向,一些发力重点经由此次集体学习得到明确。例如,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等。

其二,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仍有堵点卡点需要突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蔡之兵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找到制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推动深化改革,不断优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其三,重视人才培育。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在此次集体学习中被提上日程。其中包括,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认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他建议,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战略型人才,培育和引进一批领军型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同时,实施有利于高素质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政策,多方面创造条件,吸引科研人员乐意创新、专心创新、大胆创新。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