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科普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4-03-02 16:16蒙薇黄晓峰杜玉娇
传播与版权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形势

蒙薇 黄晓峰 杜玉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被逐渐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当中。科普传播活动的有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人们的科普知识储备,优化科普传播秩序。在新媒体逐渐改变传统媒体传播格局的新形势下,科普传播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新媒体的应用,科普传播效率不断提升、传播范围也在扩大,但同时科普传播也面临新的挑战。文章结合新形势,从科普传播主体、原创内容、传播过程、传播品牌、人才建设等层面详细分析目前科普传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使现阶段科普传播活动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推动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新形势;科普传播;传播形式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科普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社会对科学知识的高度需求。科普宣传工作者需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改进科普传播的结构、形式、内容,以保证科普传播活动的有序性,提高科普传播的效率。

笔者整理相关研究发现,史海兵等将“科技馆展品研发和科学传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新形势下科技馆展品研发、科学传播活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包括科学传播效率低、科学传播内容重复率高等,并提出科学利用新媒体、优化科普传播内容结构等策略,以保证科技馆展品研发和科学传播活动的有序推进[1]。王唯将“主持类泛科普短视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此类视频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新形势提出相关应对措施,包括提高人员综合素养、丰富视频内容等[2]。邴英林将“新媒体传播科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新媒体时代下科普传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包括做好新旧媒体结合、优化科普信息等[3]。目前有关“新形势科普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泛性研究层面,对内容的分层研究较少。

因此,文章从科普传播主体、原创内容、传播过程、传播品牌、人才建设等层面展开研究,为新形势下科普传播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新形势下科普传播现状

(一)信息传播方式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过程具有较强的单一性,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负责生产、制作、传播信息,受众则被动接收相关信息。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通过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逐步完成转型,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公众、社会对媒体信息的传播要求,并且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从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传播,受众不仅可以及时接收到相关信息,还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提出个人意见,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流和互动。

(二)信息传播结构

当前,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的优势,这使得大量严肃、严谨的科学信息也开始选择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在此背景下,科普信息的来源呈现多样化趋势,如政府部门网站、科研院所专门发布的科技通稿以及论坛、博客上发布的个人对科学知识理解的观点等,并且受众在对这些科普信息进行加工后也可以作为传播者传播此类信息,使这些信息在多次传播后实现全面覆盖。在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科普信息传播的痕迹不断积累,网络和云端成为各类科普信息的集散地,人们可以通过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搜索、分享信息[4]。

(三)信息传播形式

在新形势下,信息传播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传播符号发生变化。传统的科普信息通常具有文字、图片、影音等符号形式,而新媒体的应用使科普信息在原有符号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Flash动画、模拟动画、超链接等符号形式。这些符号形式的融入,可以让科普信息的细致化程度和完整度更高,使科普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广泛。第二,传播总量发生变化。在新形势下,各类信息总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科普信息总量也不例外。相關统计数据显示,目前70%的科普信息都由个人发布,超过学术共同体和政府部门发布的科普信息总量。

二、新形势下科普传播面临问题

(一)科普传播主体泛化和权威性不足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科普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主体泛化程度不断拓展,信息权威性降低,受众在接收相关信息时需要判断信息的真伪。由于受众的科学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受众对科普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错误科普信息误导。此外,科学家传播的科学信息具有权威性,社会需要科学家向受众传播他们的科学发现。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国内参与科普传播活动的科学家数量不足,这也使得新媒体平台上的科普信息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影响受众对科普信息的信任度。

(二)科普信息原创性不足,无法兼顾专业性与可读性

1.科普信息原创性不足

在新形势下,新媒体平台上的科普信息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质量参差不齐,也面临原创内容较少的困境。第一,当前科普网站上传播的科普信息主要以科学新闻为主,如一些新的科技政策、举措等,能够提升受众科学素养的原创科普信息较少,并且各类科普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较低,缺乏系统性、普及性和指向性。第二,科普信息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这导致受众在浏览科普信息时易产生枯燥感和抵触感。第三,新媒体平台上的科普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内容生产力不足,部分科普网站的科普信息更新频率较低,难以满足受众对即时、多样化科普信息的需求,影响科普传播的效率。

2.科普信息无法兼顾专业性与可读性

相比普通信息,科普信息的专业性较强,其中包含许多科学术语和科学理论,对缺少科学基础知识的受众来说,较难掌握和利用这些科普信息。同时,部分科普新媒体编辑在制作科普作品时,过度重视内容的专业性,使用许多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降低了科普信息的可读性和传播性,影响科普信息的传播效果。此外,部分科普新媒体编辑过度重视科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有趣性,影响科普信息的严谨性,较难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三)科普传播过程缺少监管和职业化水平不高

第一,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通过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发布科普信息,获取关注。但是,科普质量的水平参差不齐且科普信息传播过程中缺少监管,这就给伪科普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此外,目前网络监管部门对新媒体实施的是属地管理制度,网络传播又具有高度隐匿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媒体平台上的伪科普和虚假信息更加泛滥。

第二,部分科普新媒体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不高,科普传播缺少懂科学、会科普,精通新媒体运作模式又能抓住热点的复合型人才,导致科普信息无法达到人们的预期,影响了科普信息的有效传播。

第三,当前部分科学新媒体编辑坚持“流量为王”的运营理念,只注重阅读量和点击量,“事实为王”的原则被忽略。同时,各个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目前还没有进入科普传播的第一线,积极且有责任感地向公众传播他们掌握的科学知识,没有很好地承担起科普信息“把关人”的责任。

(四)科普传播品牌和人才建设有待加强

1.科普传播品牌打造有待加强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国内科普网站和自媒体有几万个,但是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自媒体数量较少,多数受众只知道某几个比较著名的网站和自媒体,对其他网站和自媒体认知较少,而这些网站与自媒体在日常也缺少相应的宣传工作,使众多受众难以接触到真实的科普网站和科普自媒体,更多情况下被一些“伪科学”账号所吸引,这不利于实现科普传播的初衷。此外,部分科普传播网站和自媒体缺少对科普内容的细分,使得内容过于深奥,不利于普通受众理解这些内容,从而影响新形势下科普传播的效果。

2.科普人才建设有待加强

一直以来,从事科普传播工作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端科普人才的缺乏是我国科普传播工作中的痛点和难点,直接影响科普信息的科学性和普及度。随着社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科普数字化发展成为趋势,但数字化科普人才数量较少、水平参差不齐,培养模式较单一、发展通道不清晰以及国家对数字化科普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大,这导致当前高质量科普人才缺口较大。此外,我国科普人才队伍还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乡村科普人才数量较匮乏,科普下乡活动深入度不够,通过科普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任重而道远[5]。

三、新形势下科普传播发展建议

(一)加强对传播主体的管理和创新内容组织方式

1.加强对传播主体的管理

各类科普新媒体的负责人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科普内容生产、审核、发布等管理制度,必须安排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编辑与审核人员编辑加工和审核科普内容,确保科普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适用性以及权威性[6]。

2.创新内容组织方式

科普新媒体可以创新内容组织方式,由知识传播者向内容服务者转变。例如,科普新媒体可以访谈的形式了解科学家的科研情况,将访谈的内容转换为受众容易理解的知识,使科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可视化的图表、動画、视频等,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又如在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时,科普新媒体可以通过示意图或动画演示,帮助受众更好地接受,从而逐步改善科普传播环境,提高受众对科普信息的信任度。

(二)增强科普信息的原创性,兼顾专业性与娱乐性,注重稳定性和互动性

1.增强科普信息的原创性

科普新媒体编辑应在创作之前深入构思自己的观点和主题,避免盲目模仿他人,通过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拓宽思路,开阔视野,确保科普内容准确可信。科普新媒体编辑要对拟定的科普信息内容做好深度分析,保证科普传播的覆盖率。同时,科普新媒体编辑可以在科普内容中增加个性化的元素,如自己的经验、感受等,增强科普内容的原创性,也可以从知识网络或发展史的角度制作科普信息内容,提高内容的含金量,激发受众的兴趣,提高媒体关注度和受众黏性。

2.兼顾科普信息的专业性与娱乐性

相比普通信息,科普信息的专业性较强,但是受众的科学素养不均衡。为了方便受众理解,科普新媒体编辑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科学术语进行描述,以提高科学内容的可读性,激发受众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光锥效应”时,科普新媒体编辑可以先简单介绍湖面涟漪现象(湖面出现涟漪时,会从出发点一直向外进行扩散,而整个过程处于单向传递的状态,而“光锥效应”可以看作条件限制下的湖面涟漪),然后再讲解“光锥效应”的由来、意义等内容,增强知识的通俗性,满足受众对科普信息的需求。

要想提升科普信息传播效果,科普新媒体编辑应转变传统传播理念,促进科普信息传播的创新化、通俗化、娱乐化。同时,科普新媒体编辑在制作科普作品时要平衡好科学与娱乐的关系,不应过度娱乐,陷入泛娱乐化泥沼。科普新媒体编辑在传播科学知识时应当重视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并呈现科学事件、科学家事迹背后所蕴含的科研精神,积极正向地引导受众对科学进行理性思考。此外,在保证传播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科普新媒体编辑应当借力娱乐创新科普传播形式,降低科普信息的传播阻力,提高科学知识的受众接受度,进而实现新媒介环境下科普传播策略的创新与突围。

3.注重科普信息的稳定性和互动性

传播量大的科普信息通常具有稳定的传播特征,即一定的更新周期、相对固定的更新频率。这种更新频率类似传统的杂志专栏或者电视栏目,能够增强受众黏性,让他们能够掌握这些节目的特点,形成对内容的期待。因此,科普新媒体编辑要注意与受众的互动,如及时回复评论区的留言,注意收集和运用受众提供的知识素材,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三)增强版权意识和加强对传播过程的把控

1.增强传播人员的版权意识

在新形势下,要想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各类科普新媒体就需要对传播内容进行优化和把关,以高质量的内容满足全社会需求,为受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科普信息。一是科普新媒体编辑需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意识,坚守职业操守,用正确的工作态度开展工作。二是科普新媒体负责人要对科普新媒体编辑的专业素质予以高度关注,根据其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培训课程,提升其专业技能,使其在面对繁杂的科普信息时具备较高的辨别能力。三是科普新媒体编辑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注重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运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挖掘最真实的信息,明确定位科普信息,科学地制作科普作品,为受众呈现精彩且准确的科学知识。

此外,对非原创转载内容,不可否认其具有涵盖面广、内容形式多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原创内容所未涉及领域的优势,但各类科普新媒体编辑若是无差别地简单搬运内容,不仅会触碰知识产权红线,也不利于科普新媒体发展。因此,科普新媒体编辑只有结合科普新媒体定位及受众特质进行再创作,方能使非原创转载内容具有二次传播的潜质。同时,科普新媒体编辑也要注意转载时对消息或视频的来源描述清晰,对来源模糊的内容应进行查证,及时补充其科学佐证资料或背景材料,切实提高科普信息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2.加强对传播过程的控制

一是网络监管部门要完善监管机制,增强受众网络法律意识,净化网络环境。网络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审查等机制,开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工作。二是新媒体平台应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严格审查平台上所发布的信息内容。三是受众应积极参与学习网络法律法规,增强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理性对待网络信息,杜绝谣言的二次传播。四是科普新媒体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舆情反应机制和虚假信息举报制度,做好舆情处置和受理投诉等工作,并积极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

(四)提高科普网站或自媒体的知名度,增加专业人才储备

1.提高科普网站或自媒体知名度

目前,国内科普传播的网站和自媒体众多,在后续发展中,这些科普传播网站或自媒体需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使受众可以更快地接触到它们,确保科普传播活动的有序进行。此外,这些科普传播网站或自媒体需要细分科普内容,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保证新形势下的科普传播效果。

2.增加专业人才储备

在新形势下的科普传播活动中,科普新媒体必须注重专业人才的储备。一是科普新媒体在前期培养专业人才时,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注重丰富专业人才的知识储备,以满足相应的工作需求,提高科普傳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二是科普新媒体要注重培养专业的内容审核人员,以保证科普传播的权威性。三是各类科研机构要增强科学家参与科普传播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积极面向受众传播科学知识。让科学跑赢谣言,需要科学家的声音。因此,各类科研机构要建立面向受众开放科研、开展科普传播活动的制度,把开展科普传播工作的成效作为研究考核指标、科技成果评估指标和专业技术职称评价指标,充分调动科学家参与科普传播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充实和壮大科普传播队伍。

四、结语

文章在总结相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过程、传播品牌、人才建设等层面分析新形势下科普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提出加强对传播主体的管理和创新内容组织方式;增强科普信息的原创性,兼顾专业性与娱乐性,注重稳定性和互动性;增强版权意识和加强对传播过程的把控;提高科普网站或自媒体的知名度,增加专业人才储备的发展建议。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各科普传播主体(科普新媒体、科普新媒体编辑、科普新媒体负责人等)还需要从实践角度来论证这些策略的可行性,根据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从而为科普传播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史海兵,张伊晨,宋婧.新形势下科技馆展品研发和科学传播[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04):238-239.

[2]王唯.主持类泛科普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及问题探析[J].传媒论坛,2020(23):35.

[3]邴英林.新媒体传播科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科技传播,2019(12):150-152.

[4]周慧. 新媒体时代科普信息传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7.

[5]王瑞瑞.数字化转型战略背景下的科普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河南科技,2022(15):148-150.

[6]顾雨霏.国家卫健委: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宣传机制[N].中国食品报,2021-08-06.

[作者简介]蒙薇(1981—),女,广西桂林人,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传播研究室副主任,副编审;黄晓峰(1969—),女,广西柳州人,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传播研究室主任,编审;杜玉娇(1992—),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传播研究室美编,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新形势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解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国企党建工作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信访工作
浅析新形势下加强高速公路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新形势下国企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要求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