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的精神特质与传播路径研究

2024-03-02 16:16任然
传播与版权 2024年4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传播路径

[摘要]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在悠久的历史中,黄河哺育了两岸人民,同时在中华民族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始终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撑,彰显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对此,我们要不断深化关于黄河文化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认知,更加注重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文章主要对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新媒体语境下黄河文化的传播路径。

[关键词]黄河文化;精神特质;传播路径

黄河自青海发端,自西向东一路流经九省(自治区),哺育了两岸人民,逐渐形成了厚重的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黄河文化始终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我们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传播,不仅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独特的文化特征,而且能够为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发展,持续推動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提供强大的动力。

一、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记忆载体,不仅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而且能够集中呈现中华文明,在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

黄河文化的形成主要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中华儿女的生产生活实践,包含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1]。文章对黄河文化的内涵进行探究从多个层面进行。

从物质形态层面来看,黄河文化可以分为自然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自然文化主要与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有关,黄河自青藏高原发端,流经高原、平原等地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自然文化。物质文化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历史遗迹、文物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包含在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代技术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价值。精神文化既包含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过程中形成的自强不息、不惧艰难等品质,也包含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心怀天下、自立自强等品质。制度文化主要指黄河流域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制度,如科举制度、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等。

从文化形态层面来看,黄河文化可以分为国家文化、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在这几种文化形态中,国家文化处于核心位置,主导黄河文化的前进方向;民间文化是基础性文化,受众对其了解程度最深;而流行文化与民间文化交集较深,处于国家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者融会贯通的产物,能够体现受众需求。当前,备受关注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呈现的文化形态即是国家文化,而其中受众较为喜爱的旅游内容则是典型的流行文化。民间文化较为突出的表现形态是民俗文化,如:山西乡宁县的油糕会独具饮食特色;河南三门峡地区的地坑院独具建筑特色等。另外,我们还须注意到,国家文化、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三者能够融合,如传统节日春节等体现了三个层面的文化形态。我们细致了解黄河文化的形态,有助于在黄河文化传播过程中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增强传播效果。

(二)黄河文化的精神特质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展现的精神特质也独具中华民族人文色彩。我们对黄河文化的精神特质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强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

首先,黄河文化具有家国天下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与爱国精神,将自身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黄河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大一统思想以及宗族思想,十分注重家国意识,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思想根源,是中华儿女保卫国家的重要精神动力,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黄河文化具有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特质。黄河流域发生过多次水灾,也多次冲垮了两岸人民的家园,而中华民族大无畏的精神气概在救灾的过程中一览无余,彰显了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民族一路前行,也曾遭遇过民族危亡的时刻,黄河文化坚强不屈的精神在这一刻迸发,如抗战时期《黄河大合唱》的传唱,气势铿锵,短时间内即从延安传遍全国,引发全国人民共鸣,汇聚起人民的力量[2]。

再次,黄河文化具有包容并蓄的精神特质。黄河文化不是孤立的文化,而是在悠久历史中与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的。黄河流域地域宽广,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等在这里交汇,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合,如黄河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吴越文化进行交流融汇。时间长河滚滚向前,在与多种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黄河文化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精神。

最后,黄河文化具有延续性特质。当前, 世界上存在多种形态的文化,包括河流文化,许多文化断断续续,而黄河文化始终在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面临过种种考验,但其仍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未来,在中华民族前进步伐中,黄河文化也将基于其强大的延续性特质,发挥强有力的精神引导作用。

二、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与存在问题

(一)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播主体做好黄河文化的传播工作,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彰显中国形象,还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价值观的认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首先,传播黄河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认同,传播中国声音。国内外存在多种河流文化,黄河文化是其中一种,其既与其他河流文化有共通之处,又因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而独具特色。传播黄河文化,能够进一步明晰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同时让世界看到黄河文化、认同黄河文化,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其次,传播黄河文化有助于为当前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多年来,我国始终注重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保护黄河发展黄河的生态经验,较为典型的如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同时,中华民族积攒了一系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产生了天人合一等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最后,传播黄河文化有助于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在国际舞台上的感染力影响力。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对中华文明发展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要想提升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听到中国声音,我们就有必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而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讲好黄河故事来传播中国理念、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是必由之路。

(二)传播黄河文化存在的问题

传播黄河文化意义重大,当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其传播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黄河文化符号的保护与使用存在失衡闲置现象。黄河文化符号使用的失衡主要体现在黄河流域游览地点游客分布的不均衡;闲置主要体现在大量黄河文化符号未被充分利用,没有充分转化成文化产业。然而,与此相对,一些历史遗迹被过度开发,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导致部分历史遗迹、城市建筑变成高楼大厦或者旅游胜地。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中有多数正在失去保护和传承。

其次,黄河文化的传播机制还不够健全。当前,黄河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对外传播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加强专业传播人才的培养。同时,黄河文化的传播手段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当前,黄河文化的传播主体主要是主流媒体,这一传播现状难以满足当代青年利用碎片时间浏览黄河文化的需求,不利于增强其对黄河文化的认知,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广大民众对黄河文化产生陌生感。

最后,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度有待加大。当前,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在内容上不够灵活,往往是将固定的传播内容通过特定传播渠道直接全盘输出,没有考虑受众的接受语境,传播内容与传播载体的搭配没有因地制宜进行考虑。另外,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还存在对需要展现黄河文化多领域多层次内容的过程中仅传播碎片信息的问题,多是针对黄河文化的某一部分进行展现,影响受众对黄河文化的全面感知。

三、新媒体语境下黄河文化的传播路径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黄河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和传播内容的丰富。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不断推动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高质量传播。

(一)打造黄河文化故事体系,彰显黄河文化精神特质

首先,传播主体要对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研究其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历史遗迹能够充分展现黄河文化的厚重,如张家川圪垯川遗址作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仰韶文化早期三重环壕聚落,在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尤其是中华农业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价值。传播主体可通过举办国内外文化名家交流会、研讨会以及出版发行相关作品等途径,进一步完善黄河文化理论研究体系,从而提升黄河文化国际影响力。

其次,传播主体要讲好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革命故事。这些故事主要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蕴含着长征精神等能够展现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不惧牺牲、努力奋斗的精神。黄河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的红色资源更是数不胜数,传播主体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提炼总结其中的革命故事,同时不仅重视本土传播,还要找到这些资源与国际社会的共鸣之处,从而增强国际社会对黄河红色文化的认同。在此过程中,传播主体要重视挖掘档案文献的重要价值,发挥其文化载体的作用,不断收集、开发黄河文化相关档案资源,为推动黄河文化传播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再次,传播主体要讲好关于黄河的治理故事,展现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过程中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在黄河治理故事中具有典型性。其中,小浪底水利枢纽在黄河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彪炳史册的工程,还是旅游胜地,现场十分壮观,每年会有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游玩。因此,传播主体要讲好小浪底水利枢纽等诸多相关故事,让世界听到黄河声音,展现厚重的黄河精神。

最后,传播主体要讲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例如,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黄河文化的视觉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能够吸引受众自发感受和了解黄河文化。另外,山东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也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基于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有效体现了黄河文化的多样性。山东省基于这一长廊,联结各市县的相关文化资源,重视休闲旅游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中的价值,打造了黄河文旅品牌,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还促进了黄河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二)建构黄河文化符号体系,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黄河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特征,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黄河文化的传播既需要基于传统文化符号的深厚意蕴,也要不断创新文化符号系统,以顺应时代发展。

首先,发挥黄河文化的影像符号作用。影像作品向来具有深入人心的能力,能够将较为抽象化的黄河文化进一步具象化。在“编码—解码—认同”这一感知文化、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受众结合历史以及自身经历来了解黄河文化,能够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3]。在基于影像方式传承和发展黄河文化的过程中,传播主体要做好内容统筹安排,如可以通过独特的拍摄视角展现黄河的壮丽,通过有内涵的故事阐述展现黄河人民的精神面貌。总之,除了应用文学作品呈现黄河文化,传播主体还要重视影视剧与短视频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黄河之美,讲好黄河故事。

其次,合理运用黄河文化的地标符号。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柯亨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地标在传承中华文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凝结全球华人的集体记忆,还是中华精神的共同体。因此,传播主体对黄河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对文化地标进行创新和传播,能够有效地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为全球华人打造心灵栖息地。黄河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多样的文化地标符号,如龙门石窟、临沂古城等。这些文化地标的文化意蕴浓厚,精神特征明显,是中华文化的积淀所在,其可观性有助于吸引受众在参观过程中增强对黄河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最后,建构并完善黄河文化的艺术符号。在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的过程中,传播主体要加深对黄河文化的认知,明晰黄河文化蕴含的艺术特征,推动黄河文化中的民间文化资源库建设,通过艺术本身的吸引力展现黄河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对具有观赏性的黄河文化艺术符号如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传播主体需要基于该符号自身的吸引力与市场相结合,形成文化创意品,进而形成文化产业链条,从而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创意品能够深入受众生活,使受众更加了解黄河文化符号。另外,传播主体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体现黄河精神的文艺活动,打造展示黄河特征的文创产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文化、姓氏文化等,并結合现代化手法进行创新,提升黄河文化的吸引力。

(三)创新黄河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增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力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传播生态不断变革。在传承和传播黄河文化时,传播主体要基于新技术、新场景,根据黄河文化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态,创新阐释和展现黄河文化的内涵价值,推动黄河文化在国际社会形成更广泛的认同。

首先,要不断拓宽黄河文化话语传播路径。传播主体要建构并完善独具黄河特色的话语体系,既把握黄河文化整体传播的一致性原则,又针对黄河文化不同领域、不同形态、不同受众采取针对性的传播方式,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提升黄河文化的传播力。对此,传播主体要进一步加强关于黄河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不断完善传播内容和传播体系,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在这一过程中,传播主体要将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从而推动黄河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对此,传播主体可以针对不同国家受众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明晰语言规律,根据受众所能接受的传播方式,将黄河文化中的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传达给国际受众,使其产生情感认同,更好地接受黄河文化。

其次,要持续完善黄河文化的传播手段。对黄河文化的传播,主流媒体的作用固然不容忽视,但也要注重发挥新媒体如短视频等渠道的传播价值,更高效地引导受众感受黄河文化。例如,自媒体账号“天明航拍-赵明”发布黄河壶口瀑布的短视频,展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传播主体不仅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还要努力推进黄河文化传播的纵深发展,系统全面地展现黄河文化,并进一步明晰受众的需求,了解受众兴趣,合理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将黄河文化精准地传达给受众,让受众对黄河文化的独特之处形成明显记忆。

最后,要进一步发挥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引领作用。当前,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仍以媒体行业人员为主,专家型以及多语种人才较为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多元化,难以发挥整合力量。在全媒体环境下,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发挥共识,各展所能,也需要发挥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力量[4]。这些专业人才不仅要有国际视野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要掌握传播新技术,能够对受众心理进行深入分析,采取合适的表达方式来传播黄河文化。这样才能够使黄河文化获得国际社会的接受与认同。对此,传播主体政府、高校、企业等要联合培养多领域跨学科人才,适应国际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讲好黄河故事,塑造黄河文化相关品牌,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发出黄河声音、中国声音。

四、结语

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是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因此,传播主体要进一步认识到黄河文化的传播具有系统性特征,既要在政策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保持黄河文化传播理念的整体一致性,也要在具体实践层面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然而,当前黄河文化的传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传播主体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建构并完善黄河文化符号体系,创新话语体系,针对不同的文化形态采取不同的传播手段,进一步发挥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引领作用,从而不断推动黄河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参考文献]

[1]田宝祥.黄河文化的多元特质与一体意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4):153-160.

[2]陈鹏.黄河文化的多重精神特质及符号构建[J].人民论坛,2020(25):135-137.

[3]王铮.“黄河”符号的文学书写与媒介传播:以三位作家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2(07):68-70.

[4]闫鑫,张玮.跨文化视域下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3(10):82-84.

[作者简介]任然(1994—),女,河南夏邑人,河南省社會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传播路径
黄河文化的一朵浪花
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应对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