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为存《兰亭序》摹本定制藏帖匣

2024-03-05 17:23郭威
收藏·拍卖 2024年1期
关键词:石渠宝手卷柳公权

郭威

王羲之所作的《兰亭序》,书法隽秀,铁画银钩,称得上是法帖极品。而王羲之哪里知道,他的即兴之作《兰亭序》横空出世后,有过一段扑朔迷离的不平凡的经历。据唐·刘餗《隋唐嘉话》记载:“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和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后僧是从帝借搨。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搨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得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搨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又,唐李绰《尚书故实》记太宗曾对高宗耳语,说:“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所以太宗上仙后,“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可知兰亭序文原件传至隋僧智永,后为僧辨才得之,又为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看中,世民登极后,最后令萧翊从僧辨处索到,庋入唐内府,唐太宗对兰亭序书法喜爱到了痴迷的地步,曾命弘文馆拓书人摹拓。太宗卒,兰亭序原件随葬,后世之人再也无法窥得兰亭原件真颜。然而,从唐代时期起,就有不少书法名家开始临摹《兰亭序》,唐太宗时,著名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都参与了摹拓,以后的各朝历代都有书法名家临拓《兰亭序》,留下了不少同样可以称得上是神采飞扬的摹本。

为存放《兰亭序》摹本之用

入清以后,来自东北白山黑水的满族迅速接受了汉文化,经过前几代帝王孜孜不倦的努力,建立了有清一代的牢固基业。清代开国统治者深谙历朝历代帝王治国的兴衰得失,意识到唯有让自己的继承者们从小接受全方位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避免重蹈前朝灭亡的覆辙,因此制定了完善的皇子教育机制。雍正开始设上书房,聘请徐元梦、张廷玉、梁诗正、朱轼等名流宿儒为老师,以教育皇子们。

清朝皇子教育的内容,大体来讲可分为三个重点,即汉文、满文与骑射。据清人福格之《听雨丛谈》所记:“每日功课,入学先学蒙古语二句,挽竹板弓数开,读清文书二刻(三十分钟),自卯正末刻(六时四十五分)读汉书,申初二刻(三时三十分)散学。散学后晚食。食已,射箭。”赵翼《檐曝杂记》中也说:“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三时整)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从上述记载来看,每日课程安排的时间先后或有不同,但内容大致相同。清朝皇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将皇太子和诸皇子培养成能文能武,满汉文化兼备,既熟知四书五经,又精通国语骑射;既有治国之术,又能领兵打仗的栋梁之材。

而清高宗弘历就是在这样严格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弘历少年和青年时代得到名师福敏、蔡世远、朱轼等的教导,研经习史,熟读儒家经典,作文吟诗,又酷爱书法、图画、文物,精娴音律、热心园林建筑,全面通晓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弘历也在政务之余,手不释卷,追摹古风,对于传统文人的休闲生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清高宗弘历将内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钩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和柳公权《兰亭诗》及“戏鸿堂帖刻柳公权《兰亭诗》”阙失部分,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于敏中补《戏鸿堂帖》、乾隆自己亲临的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等八个摹本,命工摹刻在八个石柱上,名为《兰亭八柱帖》。首刻乾隆題八柱册并序,分为八册,每册面题隶书帖名及次第,石原置圆明园,1917年从圆明园废墟中搬到今北京中山公园里,又筑亭保护,而这件紫檀木插屏正是乾隆年间存放兰亭八柱摹本的屉匣。插屏屏心上部有嵌银字乾隆乙亥(1779年)御制五言诗一首。插屏正面的板心可以拆下,内有八个抽屉,八屉的左右两侧分别阴刻对联一副,“叙诗荟美由今昔,临写存真在晋唐”。

在每具抽屉的左侧自上层至下层依次灌以八卦之名相系,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抽屉的右侧铭文上自上而下分别标明:“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编入石渠宝笈上等)”“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内府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原本”“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养心殿石渠宝笈上等)”“冯承素摹兰亭帖(编入石渠宝笈上等)”“褚遂良摹兰亭帖(编入石渠宝笈上等)”“虞世南临兰亭帖(画禅堂石渠宝笈上等)”,可知这八个抽屉是存放《兰亭序》摹本之用。

不计工本的制作

关于这件插屏的制作过程,在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记载中有专门的记载,据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十八日,造办处活计档记载:

“接得郎中保成押帖,内开三月二十四日员外郎四德等将插屏木样一件内抽屉八个装手卷匣,呈览奉旨准照抽屉装手卷匣样成做,钦此。于二十七日鄂勒里传旨新做装手卷插屏,着照蓬岛瑶台现设插屏巴达马样款花纹画样呈览,钦此。随照蓬岛瑶台现设插屏样画得纸样一张,呈览奉旨,着交如意馆照样成做插屏一座,其花纹要往深里雕做,钦此。”

“于四月十二日将造办处原交来木样上改做得插屏心抽屉八件,照大手卷尺寸一样改均做抽屉八件,每屉上口外面板加高二分,将底板隐住不露抽屉,插屏进深随手卷大小尺寸成做,比较插屏原样进深减去一寸三分,净得高二尺七寸九分、面宽二尺二寸、进深四寸三分,持进交鄂鲁里呈览奉旨照样准做,钦此。”

“于二十九日太监厄勒里传旨将配做八柱诗手卷匣四件并原有手卷匣四件随手卷拿来呈览,钦此。”

“于本日将配得八柱诗手卷新匣四件旧匣四件随手卷八卷呈览,奉旨:旧有手卷匣四件亦着照配做新匣一样再做四件,其背板上应刻兰亭记,着贾全照刻石兰亭记一样起稿呈览,钦此。”

“于初四日将贾全画兰亭记稿子贴在插屏上,随插屏木样并将抽屉次序贴签纸样一张呈览,奉旨:前面挿板兰亭记着雕做,将兰亭诗仍刻在兰亭记图内,其后面背板应刻诗另有教导。其手卷抽屉次序交懋勤殿查明,有画禅室、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已入续,入交于敏中分别定准次序,即在抽屉面板上刻做手卷,应添写大字查明着懋勤殿送写,钦此。”

“于初八日董五经交来拟定收贮兰亭亭八柱抽屉次序纸样一张,上贴由下起:第一屉虞世南临兰亭帖画禅室石渠宝笈上等、第二屉禇遂良摹兰亭帖续入石渠宝笈上等、第三屉冯承素摹兰亭帖续入石渠宝笈上等、第四屉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养心殿石渠宝笈上等、第五屉内府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原本、第六屉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第七屉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续入石渠宝笈上等、第八屉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续写大字手卷三卷。……传旨交如意馆将大字二张接裱在手卷上,抽屉两边添刻御笔对一副,钦此。”

“于初九日鄂勒里传旨:兰亭八柱诗插屏前面背板上雕做兰亭记,应刻填诗句着作银母字,抽屉两边对字亦做银母字,钦此。”

于十一日为遵旨兰亭八柱插屏,背板雕做兰亭记题咏诗句做银母字,查库内现存银母回残不足用,拟主做银片字,交鄂勒里转奏奉旨准做银片字,图内人名亦做银片字,其抽屉上面签、手卷匣面签并两边对字具刻做填金,其抽屉上刻做字签照样上贴准分位次序刻做,钦此。”

从上述记载可知,这件插屏制作于乾隆四十四年,插屏尺寸和装饰花纹几经修改,最后确定,插屏尺寸“净得高二尺七寸九分、面寬二尺二寸、进深四寸三分”,插屏画面“兰亭记图”由宫廷画家贾全完成画稿后再依画稿进行雕刻。插屏内部有八个抽屉,分别存放“第一屉虞世南临兰亭帖画禅室石渠宝笈上等、第二屉遂良摹兰亭帖续入石渠宝宝笈上等、第三屉冯承素摹兰亭帖续入石渠宝笈上等、第四屉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养心殿石渠宝笈上等、第五屉内府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原本、第六屉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第七屉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续入石渠宝笈上等、第八屉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续写大字手卷三卷”等八位后世名家摹写的兰亭序作品。抽屉两边的御题诗原本拟采用银母材料填刻,但由于库内所存银母数量不多,最后采用填金字来制作。可见,为了存放后世人临写的八幅兰亭序摹写,专门制作了插屏匣,并在其上施以精美雕刻,并填金御题诗句,可谓不计工本,巧思妙构。

清代,从关外入主中原后,很快接受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为了体现盛世气象和附庸风雅,清代皇室对于流传有序的前代钟鼎彝铭、文化典籍、法帖字画刻意加意保护。顺治帝自称“亦临《黄庭》《遗教经》二帖”;康熙帝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而追溯王羲之,有时日临《兰亭序》数遍,曾为兰亭御书《兰亭序》并在兰亭勒石立碑;特别是到了清中期乾隆帝统治时期,世际升平,文化博洽,乾隆皇帝笃好风雅,从容文墨,万机之暇,寓志艺林,对于典章礼器颇多关注,不仅垂青于文玩燕闲之器,对于前代遗存下来的法书名画更是到了如痴如醉、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下令将各地流传下来的法帖字画广采博收,庋藏内府,其中乾隆帝对晋唐时期的法书名帖更是情有独钟。在养心殿西侧小室中,特僻有一室,名曰“三希堂”,里面存放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

这件曾经存放《兰亭序》摹本的插屏正是乾隆皇帝对于晋唐以来法书墨迹、拓本,垂青有加的历史见证。

猜你喜欢
石渠宝手卷柳公权
谈谈手卷书法作品的书写
明清转边手卷镶接工艺探究
——以《明仿米芾行书明道观壁记卷》为例
中国传统手卷绘画的展示思考——以唐代《捣练图》为例
《石渠宝笈》藏品专题
柳公权戒骄成名
国画手卷在高职院校美术课程中的讲授案例分析
吉林省博物院藏《石渠宝笈》著录书画述略
《石渠宝笈初编》“附录”完稿时间与成因考论
录附:《石渠宝笈》著录的圆明园旧藏书画目录
柳公权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