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2024-03-05 17:23张雪姣李明明
投资北京 2024年2期
关键词:院所科技人才

张雪姣 李明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也是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资源。为此,北京必须构建面向科技创新的人才高地。

北京的人才优势

北京最大的优势在科技和人才,人才密度全国之最。北京人才总量达781万人,人才密度为62%,劳动者中研究生学历约120万人,拥有中科院院士460名,工程院院士427名,院士总数占全国近一半;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者超过3000人、占全国近1/4,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395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370.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14.4万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53人(首次超过硅谷),占全国的3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54件,居全国首位;拥有丘成桐、谢晓亮、刘忠范、尧毅等一批专家领军人才,以及刘强东、雷军、李彦宏、张一鸣等知名企业家。

北京拥有众多人才培养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北京集聚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0多所高等院校,每年毕业生约13万人。北京市建设了4家国家实验室;2家未来产业科技园、12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拥有3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58家市级技术中心;涌现出抖音、百度、小米、京东方、中芯国际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全市新设科技型企业突破10万家。众多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为北京提供了人才培育的沃土。

各高校、机构院所和科技企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吸引和激励机制。北京各高校、研究机构、科技型企业均把吸引、培养和激励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并进行有益探索。例如,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推进、使用牵引、协同实施,采用综合性评价体系,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设置人才评价专门赛道,多角度进行人才评价,避免了人才评价只看学术论文的现象;北工大积极探索教职工到企业兼职、学术休假、创业以及双聘制等相关机制;小米通过校企课程共建、实践实训、冠名实验班、工程博士联合培养等方式强化人才培养;微芯研究院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人才遴选,吸引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全球科技创新人才。

仍然面临人才四难

高生活成本压力导致青年人才留京难。随着北京户籍指标不断紧缩,毕业生留京比例不断下降,特别是面临北京高额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新毕业的青年人才留京意愿不断下降。加之,近年来全国各地展开“抢人”大战,吸引人才政策推陈出新,例如,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本科应届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等。数据显示,北京高校毕业生平均留京率在52%左右,比上海低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清北本科毕业生留京率仅两成。

评价机制单一导致应用型创新人才出头难。从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来看,“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导向还未根本性扭转,多数院所对人才和项目的评价仍重点关注SCI论文发表数量等指标,这种评价方法对创新人才正向激励不足,导致从事应用型和工程型的创新人才获取职称较难。另外,很多在企业中从事科技创新的人才难有时间进行科研创新和发表论文,一些工程性创新成果也可能不适合发表论文。由此可见,单一的评价机制难以全面评估科技创新人员的实际贡献和成果转化情况,进而影响这类创新人才的后续培养和项目获取。

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创新人才流动难。人才流动是调节人才资源配置、调整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创新人才潜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美国人才流动十分常见,且高校教师流动手续简便,达到一定年限或职级可以享受学术休假制度到企业任职,或通过每周一天到企业工作的方式开展合作研究。目前,国内在学术休假和到企业兼职的机制尚未走通,一方面高校院所不愿意支付教师在学术休假期间的薪资,另一方面,教师到科研机构或企业兼职缺乏相关机制。

集成电路等重点高精尖领域招人难。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例,从需求角度来看,由于部分高精尖企业人才薪资竞争力不强,需要通过股权激励留住人才,顶端人才招引更难。从供给角度来看,虽然国内已有十几所大学建立了集成电路学院,但培养数量与产业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加之毕业生中只有13.77%的毕业生毕业从事集成电路相关工作,人才缺口十分严重。整個行业中,集成电路设计人才需求为28.83万,人才缺口近9万人;制造业人才需求为28.27万,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

构建人才高地的对策

多方发力提高北京对人才的吸引力。考虑到北京人才密集、资源有限的情况,增强人才吸引力需要从多方发力:一是持续完善保障措施,为青年人才提供更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例如,进一步加大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减轻青年人才的住房压力;引导和支持用人单位在薪酬待遇、子女入学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解决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二是不断完善创新环境,特别是面对后疫情时期出国深造人员大幅降低的情况,鼓励高校院所和重点科研机构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在京深造的机会和环境。例如,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优势,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等。三是不断完善人才绿色通道,对北京紧缺人才进行重点招引。例如,上海对清华、北大、同济、上海交大等世界一流高校毕业生实施的落户政策。

探索推动产业创新的分类评价方法。在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下,科技创新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动能,对科技人才的评价需要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贡献,构建多元化评价方法,培育科技创新主力军。一是鼓励多方参与,分类构建多层次的科学评价体系。例如,基础研究成果方面,强化同行评议,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应用研究成果方面,强化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注重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方面,注重用户评价、市场检验和第三方评价;重大成果方面,建立研发过程回溯和阶段性评估机制,合理评价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二是创新高校教师评聘机制,持续深化分类考核制度,建立合理的分层分类评价标准。特别是对新工科,建议将成果转化、技术应用、专利申请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纳入教师职称评级范围内。三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评价体系,不以文章专利为主,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指标向工程领域倾斜,并将部分人才评价的自主权下放给企业,让企业更有评价人才的主动性。

破除人才“双向、有序”流动机制障碍。强化机制创新,推动创新人才这一要素资源在企业和高校等创新机构自由流动。一是积极研究解决档案、人事关系等束缚问题。鼓励市属高校及科研院所推行“学术休假”制度,在明确制度安排和待遇保障的前提下,定期选派一定比例的科研人员到产业界兼职。同时,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资深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入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工程类人才。二是明确科研人员兼职身份,打通科研人员在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流动渠道,保障科研人员的权益,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创新合作机制,通过研究院所和高校共建实现利益共享。例如,通过研究院所挂靠高校的方式强化高校该学科领域,同时解决研究院所创新人才的子女教育问题。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培养紧缺人才。通过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进行人才培养,一是以企业为主体,采取企业出题科技界答题的模式实施人才的创新激励政策,例如通过竞赛活动等方式进行人才激励,解决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鼓励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改革。三是用好工程硕士博士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发挥企业优势,校企联合培养急需的产业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中关村科技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院所科技人才
人才云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