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力推新能源供热

2024-03-05 17:23宋龙艳
投资北京 2024年2期
关键词:源热泵供热北京市

宋龙艳

大力发展新能源供热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北京新能源供热进入快速发展期,应用形式不断丰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供热规模稳步提升。为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提高新能源供热利用比重,全面推动北京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前不久北京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按照《实施意见》,今后北京将支持各类新能源供热技术应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产业园区、农业农村等场景,鼓励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等场景的应用,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0%。近年来,北京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更多清洁能源供热项目陆续“上岗”,供热中的化石燃料消耗和废气排放持续减少,未来“绿色”供热将在更多地区实现全覆盖,助力北京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供暖季清洁能源唱主角

2023年11月6日,由于连日来受冷空气影响,北京连续降温,风寒效应明显,为确保市民温暖过冬,北京提前启动2023至2024年采暖季居民供暖。全市3610座居民供热锅炉房开始供热,热电联产居民供热面积全部投入运行。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北京市新能源供热进入快速发展期,探索不同模式的“绿色”供热正成为供热工作的新要求。

2022年11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集中批复了包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再生水源热泵供热制冷工程、通州区碧水再生水厂热泵供热供冷示范项目一期工程、延庆区八达岭华融商旅服务区地源热泵建设工程等十个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这些项目分布于通州、海淀、顺义、昌平、大兴、延庆6区,主要为再生水源热泵供热制冷、浅层地源热泵供热制冷、中深层地热利用三种技术类型,总供热面积达285.54万平方米,将为产业园区、学校、住宅等提供冷热源保障。项目全部建成后,全市地热及热泵供暖面积将达到4000万平方米(不含空气源热泵),每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量3.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609.26吨。

在“绿色”供热上,北京在不断“挤空间”,智慧供热项目改造就是典型案例。在智慧供热改造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丰台区京铁家园项目改造后,整个供热系统采用“质+量”并调的智能化调控策略,热源侧运行调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改造后的锅炉房运行气耗相较于改造前,节约气耗约4.55%。实施完锅炉群控改造后,整站运行气耗可进一步降低,预计降幅约7%。2023年,北京热力集团对24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进行智慧供热改造,涉及西城、朝阳等10个区。根据不同建筑基础和楼内供热系统的条件,进行精准调控和静态平衡两个层次的智慧供热改造,并通过探索新型室温采集技术,有效提升了室温数据的采集准确性和稳定性。

2023年第二批“煤改电”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为北京更多农村地区送去了“绿色”暖意。项目涉及房山区、顺义区及延庆区共7个乡镇29个村,改造户数共计9000余户。随着项目实施,北京市清洁取暖“地图”将继续扩大,冬天将有更多村落享受到“绿色暖流”。据了解,2023年北京市“煤改电”工程补助资金分两批下达。第一批覆盖怀柔、密云两区59个村近2万户居民,第二批项目完工投用将支撑全年煤改清洁能源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保障农村地区群众清洁温暖过冬。2013年以来,北京市全力打好压减燃煤攻坚战,开展农村地区“减煤换煤清洁空气”专项行动。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累计实施了3557个村约135万户“煤改清洁能源”,全市90%的村和93%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剩余村实现优质煤全覆盖。全市新能源供热面积累计达到1.06亿平方米,每年可替代燃气约8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城市副中心绿色供热节能低碳

2023年12月27日,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角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正式对公众开放。正值寒冬,冷风呼啸,全新的公共文化设施如何供暖?走进北京艺术中心的音乐厅,没有看到明显的供暖设备,但大厅里暖意融融。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音乐厅采用了全空气系统供热,热水顺着管道流入厅外的空调机房,由空调将热风源源不断吹进大厅,而出风口就设计在观众席的座椅下方,视觉上不易察觉,不仅供热效果良好,还尽可能降低噪音,减少对音乐厅内声音的干扰。”

三大建筑内,除了全空气系统供热,还有地热、风机盘管供热等多种方式,均根据实际功能和场地条件灵活布局。不论何种形式,热源都来自于地下150米的可再生地热。在三大建筑共享空间地下二层有一个能源站,这里就是三大建筑绿色能源系统的核心。据了解,绿色能源系统整套系统规模很大,仅站内的两座蓄能水池就有3层楼高,能装9600立方米的水。整套系統运行起来,约有1万吨水在管道中循环,相当于1000多辆洒水车的出水量。绿色能源系统采用了地源热泵+燃气锅炉+冷水机组+水蓄能的形式,可以满足三大建筑约60万平方米空间的冬季热负荷、冬季冷负荷、生活热水负荷等需求,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设计热负荷的76%。相较于传统“市政热力+分体空调”的形式,三大建筑绿色能源系统每年可减少1万吨二氧化碳、60吨二氧化硫、900千克氮氧化物排放,降低能耗折算标准煤3800吨,能源系统节能率约45%,节能效果显著。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能源转型,新建公共建筑大多采用了新型的绿色供暖形式。如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除三大建筑片区以外,公园的配套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已于2021年建成投用,能够为绿心公园配套的活力汇、网球主题酒店、游客服务中心、民国院子等建筑供热。目前该系统已经平稳运行至第3个年头,运行效果良好。再比如即将建成投用的北投大厦也融入绿色、低碳、可再生的能源设计理念,采用了一套“地源热泵+市政热力+冷水机组+冰蓄冷+内区热回收”的复合式能源系统,可满足大厦自身以及紧邻的北规院总部用能需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20吨。

城市副中心建筑对于新能源供热的钟爱正是北京对于供热新追求的剪影。近年来,北京新能源供热规模稳步提升,建成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项目、奥运村项目、北京园博园项目等一批示范项目。

政策加码推动新能源供热

为推动清洁能源供热,北京近年来持续出台政策加码。2022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此次修订将原禁止新增燃煤火力发电、燃气热电联产调整为禁止新增火力发电、热电联产(保障城市应急备用、调峰和基本运行除外)。同年8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供热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市将创建绿色供热体系。加强城镇地区,特别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燃油锅炉清洁改造;探索热源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再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等新型供热方式;不再新建独立燃气供热系统。到“十四五”末,北京市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热,供热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比例达到10%;农村地区深入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基本实现清洁供热。

2023年底,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十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实施意见》包括总体要求、推动多场景应用、实现多元有序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完善政策支持、保障措施七个部分,其中亮点颇多。

为了打破北京供热热源品种单一,传统能源占比较高的困局。《实施意见》提出鼓励多技术多场景应用,鼓励采用浅层地源热泵、再生水(污水)源热泵、中深层地热、生物质供热、城市和工业余热利用等多种新能源供热技术,支持将各类新能源供热技术应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产业园区、农业农村等场景。同时支持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等新能源供热(制冷)场景的应用,支持二氧化碳制冰、氢能热电联供等新技术试点应用。

同时,《实施意见》还提出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建设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关键设备研發。支持传统能源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城市热力企业强强联合,培育新能源供热龙头企业。鼓励整合新能源供热市场资源,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市场化合作方式。在资金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供热企业(项目)申请贷款贴息和优惠利率融资给予支持。积极推动新能源供热项目纳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按照新能源供热装机情况、新能源供热新技术应用、多能耦合综合能源站建设等不同形式,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供热项目给予一定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满足新能源供热规模化发展、高质量应用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源热泵供热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暖通空调设计中地源热泵实践
近期实施的供热国家标准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空气源热泵用于天然气加热的经济环保性
空气源热泵供暖期耗电量计算
PPP模式应用于城市供热项目分析
地源热泵系统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