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学工具助力食品工艺学专题/案例式改造

2024-03-05 03:33肖夏谭杰芳叶阳李东
食品工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案例课堂教师

肖夏,谭杰芳,叶阳,李东

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自贡 643000)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理念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订(2015年)的核心思想之一。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对智能手机和网络存在一种天然的亲近和依赖,其浅显影响,是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而更深层次则是对学习模式的改变。新工科建设指出要培养工程师[1],在新技术与新理念背景下,在课程思政“春雨润物”的要求下,体系搭建与目标设计之外,如何挖掘特色、革新形式、适应现代、培养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也亟待同向多元的探索。

1 新技术背景下的教学现状

技术改变教育,首先引起巨大反响的是新技术、平台对教学形态的改变。国内外有MOOC、SPOC等颠覆当前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依托互联网新型知识传播途径,利用线上资源,力求有效实现在线教、学、评、测、练等环节,在技术上使在线学习者身临课堂,并辅以线下补充交流、校园定制等手段,以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

同时诞生的以雨课堂、学习通为代表的教学平台、工具,作为智能助手,可以链接线上资源,支持MOOC、SPOC的落地;也能通过“不懂”“弹幕”“推题”等功能帮助教师快速精确掌握学生学习进展,并提供智能服务,如作业批改、查重分析,很好地辅助当前高校各规模教学。

随着智慧教学工具的推广,其便捷性、即时性、趣味性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但也应指出,它们更多被当作传统教学的插件,用于改善一些枝节性问题,包括不限于“点名——扫码”“课堂问答——手机提问”“传统课堂——视频上网”。以当前线上教学为例,疫情期间众多教师开启“主播”生涯,进行大量探索。实践交流后发现:教师关心的多是外部性问题——网络、软件、平台如何支撑教学活动,后台数据如何监控学习情况;学生关心的同样是外部性问题——在线课程学分换算,考核方式等。

通常而言,外部性、技术性的问题,总是可以迅速解决,但当前高等教育的痛点与核心,线上线下并无二致:课程仓促上线中,教师常用直播/录播的方式,将传统课堂搬到网上;学生仍沿用划重点、背教材的思路,被动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如何实现?

另外,当部分教师陶醉于“网红”称谓时,多少也包含对网络的陌生。“网红主播”和教师相似之处背后,核心取向却是不兼容的:毕竟“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以媚俗为中心”。

教师如何从其传统身份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如何发生“教-学”的中心转换,引导学习、促进改变、保障学习活动等,就是线上线下共通的命题,是关乎每位教师在新时代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思考。

2 教学设计与内容探讨

工程教育的远景目标是输出具备研究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应用、运维的技术专家。为此,各工程学科不仅竞相推进实践教学,也在大力建设虚拟仿真等平台。然而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既持续困扰着课堂本身,也难以为虚仿等新技术提供引导与支持。

自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众多学者、教师围绕实施意见,从一流课程的特征及建设方法路径上做出大量探讨与实践,见表1。

表1 一流课程特征与建设路径讨论

归纳为4个方面:一是从课程设计开始凸出OBE理念,注重多学科交叉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程序语言、数学建模、AI等)在跨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二是“技术改变教育”,MOOC不是把传统课堂移植到网络,智慧教学平台/软件也不应该仅仅是传统课堂的辅助插件,而应该遵循教育规律,从硬件出发,创新设计教学形式与流程;三是研究导向型教学,这是目前国内外“互联网+高等教育”创新探索的重要分支,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践行,它不应该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用于一门课、一个专业,立足现实,它更应该是校园学习的顶层设计,循序渐进的培养体系,需要课程设计、实践管理、教学评估、反馈机制的配套;四是教师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教师个体终身学习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教师个体很难直接推动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但是对传统课堂进行现代改造(硬件、形式、内容),使之在互联网时代,既能兼顾科学与人文,满足全方位育人要求,也可作为标准部件无缝对接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未来教育体系中,是一件亟待探索的有价值的工作。

基于食品学科固有的多学科交叉性与独一无二的亲和度,对课程进行专题/案例式改造,即以智慧课堂软件/平台为助力,问题/研究为导向,以专题/案例驱动教学进程,是值得尝试的方向。案例化不是多举例,而是重新设计教学,通过梳理知识体系,将原本线性、并列的知识点,选取贴近生活又囊括整个节段的案例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完成学习,并设计情境使学生尝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受益于此,教师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深入理解教学参考书基础上,广泛搜集权威文献、科普资源,结合自身对生活的观察,尝试进行极富个体特质的教学表达。

3 教学创新特色与路径

3.1 特色与路径一:专题授课,贴近生活、启发思维——以绪论的重新编排为例

专业课的绪论,往往以“源远流长”开头,“未来可期”结尾,辅以一堆概念和定义。四平八稳,作为背景阅读材料尚可,但如果以“课程与学生的初见”考量,大概不太讨喜。以表2中专题1~3替代之,并在展望中提出“方便食品VS外卖的前景”等讨论话题。

表2 “食品工艺学”初步专题/案例式改造目次编排

其中,“舌尖上的青年中国”针对市井间的复古潮流,对天然、手工的追捧,开卷明义,讨论食品行业的传统究竟是什么。

专题切入点锚定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被当作各地名片的特色美食,如武汉热干面、河南烩面、兰州拉面,指出一个巧合——它们的出现,都伴随着当地交通大发展。

通过追溯航运时代、铁路时代、公路时代在食材运输上的特点及相应出现特色食品,回溯川菜近百年到近30年的发展,将众多“巧合”指向一个讨论点:有没有可能——我们舌尖上的中国,其实很年轻。换言之,食品的传统不在“故纸堆”中,不在“美食家”臆想的故事里,而是总在拥抱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民的需求。

美食如此,食品工业更是如此。进而引出讨论:作为未来可能的从业者,应该如何回应当代人民的需求?是回归“自然、手工”,追捧“绿色、有机”,还是以更进一步的现代化,以食品科学的研究应对。

3.2 特色与路径二:从知识点的线性灌输到知识体系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习惯,章节内容(知识点)与教材一致,线性呈现。如食品原料中“肉的组织结构、化学组成和基本性质”一节,通常先讲肉的显微结构,然后分别讲脂肪、蛋白、水、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最后介绍溶解性、凝胶性、乳化性。条理清晰,但在体系构建上略有不足。实践中,以版书、图画肌束示意图这一过程,涵盖显微结构、组分及部分加工性质,而后重点讲授肌肉蛋白提供的加工特性,力图通过相互关联,由一条线编织成网。如图1所示。

图1 章节知识线-网改造示例

从肌肉的膜-束结构开始,介绍组织、成分、特性;深入到电镜结构,介绍微观与宏观的关系;由肌肉运动学说过渡到肉的宰后成熟,并通过“生鲜VS冷鲜”专题,囊括肉的食用与加工特性。

其他整合案例示例:面包与烘焙——以烤面包为主线,串联本节热传递、烘焙工艺特征;冻结过程的宏观与微观——最大冰晶生成带、典型冻结曲线、晶核-冰晶-过冷关系图三图合一,讨论食品在冻结过程中的变化;谁动了你的牛奶——以鲜乳到腐败乳的具象变化,讨论乳的卫生及微生物变化。

3.3 特色与路径三:问题导向-案例驱动——如何找到那个最相关又最有趣的话题

教学不能囿于知识点讲解,甚至不能局限于知识体系。所谓问题导向-案例驱动,具体到每一章节的教学组织,就是寻找一个与该节内容高度相关的并且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发表观点的兴趣,从而更深入、更广泛地学习专业知识。

例如热加工中,须介绍食品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先分析蛋白、脂肪等营养物质受热变化,再讲解制品整体质构特性的转变及风味、色泽的变化。

案例1:如何制作一枚食品科学的溏心蛋——分析问题的思路。

从极简的溏心蛋切入,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独门妙招。教师适时提出,以食品科学的专业思维考查分析这个命题:溏心蛋是什么——蛋清不可逆凝固而蛋黄呈流体状;蛋白凝固与否的关键——回顾食品化学知识——蛋白质受热变性而凝固,蛋清与蛋黄的蛋白成分不同,导致凝固点不同;讨论方案——通过精确控温,使加工温度介于蛋清与蛋黄凝固点之间,批量生产溏心蛋。

案例2:肉与汤孰美——注重过程中成分的迁移、变化。

小组讨论话题:家里常说,精华都在汤里,要我们多喝汤,这个说法对不对。

引导学生往3个方向讨论:蒸煮过程中营养物质的传递和变化;终产品营养物质含量;肉、汤风味对比。

教师根据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同地域对肉、汤价值的判断;肉汤的胶体体系;固体与液体放在同一尺度比较是否合适等,引用学术论文中相关数据,进行点评、总结,并给出建议。

案例3:煮水饺有秘诀吗——食品案例,既要会“分析”,也要学会“综合”。

小组讨论话题:煮水饺口耳相传的秘诀,“三碗凉水”“盖锅煮皮、开锅煮馅”,是传统的仪式感还是烹饪的科学。

讨论过程中适时指出,如果只从“分析”角度,探讨各成分性质,只将水饺视为皮和馅,忽视其整体性及加工过程,可能导致的误区。进一步拓展到淀粉-蛋白高分子材料在水煮过程中的溶胀变化,引导学生尝试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3.4 特色与路径四:第二课堂与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涵盖了学生课上/课下讨论,以及对自选课题/工艺的学习与汇报,以小组整体情况作为该组学生平时成绩考核基准,视个体表现上浮/下调。讨论与调研有专门的电子作业册,规定标准的封面(含学生寸照)、讨论发言格式、调研报告模板等,由组长提交。

3.4.1 问题引导的第二课堂

问题作为线索,给出讨论话题或布置市场调查,引导自主学习。如:外卖工业化之辩——上承绪论中“方便食品VS外卖”的讨论,以日常接触的外卖越来越“相似”为切入点,对外卖工业化各抒己见,对应拓展知识点为“预制菜加工工艺”;面包与馒头的异同——热加工拓展,对从原理到工艺较为相似的2种产品进行对比;乳制品包装种类调查,如何评价透明包装的牛乳——对应乳制品要点之一的避光保存;大家来找雨课堂互动、找茬,李子柒酱油工艺——运用专业知识对网红视频的相关争议进行辨析。

3.4.2 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等教学辅助平台

推送教师制作的各教学专题的图文、课程PPT动态演示、高清工艺视频、文献、书籍;发布雨课堂案例库与测试题库;收集学生实时反馈并回复,掌握小组学习进度,发布师生交流与教师评价指导情况。

3.4.3 小组学习的指导互动与多维动态过程评价

自选工艺专题,教师从科学性与趣味性两个方面明确提出学习、汇报要求,给出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汇报定稿的时间节点,并在适当的时候将评分细则发给学生参考。

该形式可以认为是对“翻转课堂”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落地。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固然重要,但实质上却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专题教学的兴趣引导,到专业案例分析的示范,再到对小组学习过程的深度介入、实时反馈,最终形成师生共创的学习成果。缺失任一环节,都可能导致学生厌弃甚至加剧教学环境恶化。

4 教学评价

4.1 学生考核情况分析

图2反映2017,2018和2019级学生在2020—2022年间的学习考核情况。其中,雨课堂互动分数,是以使用雨课堂的学生作为考核对象,以学生在课堂互动、课堂作业、部分个人完成的课下讨论、作业为考核指标,综合利用软件实现了实时点名,即时提问、反馈,专题内投票、弹幕、讨论,“一站到底”问答游戏,以及精选内容分享、作业批改、精准答疑等互动功能,并记录学生参与情况。该版块3个年级得分均为最高,部分归因于学风良好,学生学习自主性强且乐于与教师互动;得益于雨课堂改变教学环境的成效,如降低互动门槛(如弹幕分享相对举手答问更轻松),凭借实时反馈增加学生的获得感从而增强积极性。

图2 2017,2018和2019级学生食品工艺学考核情况

影响小组学习成效最大的因素应该是教师的过程干预。由于教师兼任2017级学生的辅导员,师生熟悉度与学生配合度均高于其他年级。在小组学习、讨论中,教师能更深入交流沟通,甚至在校园各场所实地互动;而在课题选择、成果汇报中,教师也给予更充分、即时的反馈与交流,及时发现学习中的偏差,给出修改意见,鼓励学生创新地表达、表现自己小组的学习内容,实现师生共创的初衷,汇报完成度普遍较高。

期末考试成绩箱线长、极差大,区分度较高。图3进一步对学生得分情况做了汇总,并以2019级其他班学生同卷考试的成绩对照。三者得分率组内、组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与对照组形成差异。通过试卷试题分析,发现在采用问题导向、案例驱动式教学,赋能自主学习小组的背景下,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有一定提高;而在基础知识的记诵方面,相对其他班学生没有优势,同时也没有在多数考试中,基础知识得分率更高的特点。这可能提示该探索的部分缺陷:由于教学形式及学习诱导方式的改变,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复现有待改善。

图3 2017,2018和2019级学生食品工艺学试卷得分

图4 2017,2018和2019级学生评教气泡图

4.2 教学评价与反馈

以学生考核分数及评教分数为坐标轴,展示学生对课程内容(专题/案例)的评价,以圆圈大小表示。学生成绩与对教师的认可度成正比,同时与对教学内容的认可度也呈正相关。

在收集到的评语及意见中,不仅有众多学生的认可,也有供教师参考的建议、丰富课程案例库的实例、有创见的讨论。说明无论从教学设计、教师态度、课堂内容均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可。同时也提示,教师花费的心思与精力是能被学生感受到从而提高其认可度。在学生反馈中也提到小组学习对学科竞赛、考研面试等项目有一定帮助。

5 结语

智慧课堂、虚拟仿真、微课,技术已真切改变教育形态,也会促进/迫使教学内核适应性转变。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贯彻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新要求,落实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理念,对直面培养对象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环节进行多元探索非常必要。基于食品学科固有的多学科交叉性与亲生活向,该实践基本完成“食品工艺学”课程的专题/案例式构建,形式上可以无缝对接微课等新教学模式,内容上呈现出课程与教师双重特色,获得了较好教学效果,可供相关专业、课程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案例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