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生姜的质量评价

2024-03-05 03:33胡力飞吴涛吴新石榴花殷涛孙代华
食品工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犍为县姜辣素乐山市

胡力飞,吴涛,吴新,石榴花,殷涛,孙代华

1.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武汉 430068);2.劲牌持正堂药业有限公司(黄石 435100);3.劲牌有限公司(黄石 435100)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c.)的新鲜根茎,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的功效[1],为我国重要的药食同源中药品种,并在调味品、香辛料及化妆品等行业应用广泛[2-4]。生姜种植区域非常广泛,多分布于亚洲、非洲及南美洲,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5-6]。

生姜根茎肉质肥厚,营养成分丰富,并含有姜酚、挥发油等多种活性成分[7],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神经保护、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8-16]。其中6-姜辣素、8-姜酚和10-姜酚含量是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生姜项下的重要指标,也是保健食品及中药产品原料应用的重要参考依据。试验根据《中国药典》生姜项下要求,对云南红河、云南文山、云南曲靖、四川乐山、山东济宁共计42批次原料进行质量评价,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对不同产地生姜指标进行比较,以期为生姜产品开发、原料产地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UltiMate 3000高效液相色谱仪[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Thermo Syncronis C18液相色谱柱[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XS-105DU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科技有限公司);PHOENIX马弗炉(美国CEM公司);101-2AB电热鼓风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6-姜辣素(批号111833-202007,99.3%,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乙腈(色谱级,美国Fisher chemical公司);甲酸(色谱级,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42批不同产地生姜药材,由劲牌持正堂药业有限公司采集,经鉴定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c.的新鲜根茎,药材产地信息见表1。

表1 生姜样品产地信息

1.2 试验方法

1.2.1 6-姜辣素、8-姜酚和10-姜酚含量测定

采用2020版《中国药典》生姜含量测定项下要求进行含量测定,所用色谱柱为Thermo Syncronis C18,进样量为10 μL。

1.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Thermo Syncronis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35∶65,V/V);检测波长282 nm;洗脱进间40 min;柱温30 ℃。图1为对照品及生姜药材HPLC色谱图。

图1 姜辣素对照品及生姜样品HPLC色谱图

1.2.2 总灰分、挥发油、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

总灰分、挥发油、二氧化硫残留量分别根据《中国药典》通则灰分测定法、挥发油测定法(甲法)、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酸碱滴定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含量测定方法学确认

根据1.2.1条件开展生姜药材检测方法学确认,结果表明,6-姜辣素重复性SRSD为0.6%,中间精密度SRSD为0.8%,8-姜酚与10-姜酚总量重复性SRSD为0.7%,中间精密度SRSD为1.1%,表明仪器的精密度及方法的重复性较好,检测方法适宜性较好。

2.2 生姜样品测定结果

试验按照《中国药典》生姜项下要求对总灰分、挥发油、二氧化硫残留量、6-姜辣素、8-姜酚与10-姜酚总量进行测定,并增加药材中8-姜酚、10-姜酚含量用于分析,各项测定数据见表2。

表2 42批生姜样品检测结果

42批生姜样品总灰分、挥发油、二氧化硫残留量和6-姜辣素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二氧化硫残留量均未检出),但有15批次样品8-姜酚与10-姜酚总量不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各含量指标与产地呈一定关联性,乐山市沐川县、犍为县样品8-姜酚、10-姜酚含量差异较大,因此将两县样品单独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云南红河、文山、曲靖样品挥发油、8-姜酚、10-姜酚含量相对较高;犍为县样品虽然6-姜辣素比沐川县高,但8-姜酚、10-姜酚含量较低;济宁生姜样品6-姜辣素含量较低,但8-姜酚、10-姜酚含量略高于乐山市犍为县样品。

2.3 聚类分析(CA)

以总灰分、挥发油、6-姜辣素、8-姜酚与10-姜酚总量、8-姜酚、10-姜酚检测结果作为变量,采用Origin Pro 2023软件对以ward聚类方法结合Euclidean距离计算对42批生姜样品进行聚类分析,以ward聚类方法结合Pearson相关性对6个指标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见图3。结果表明:当判定距离为15时,生姜样本可被分为2类,其中云南省样本被聚为1类,四川乐山、山东济宁样品被聚为1类;判定距离为10时,生姜样本可被分为4类,云南红河、文山、曲靖各产地样本较为分散,部分红河及文山样本(S3、S6、S8、S10、S14)被聚为1类,其他云南样本被聚为1类,乐山市沐川县样本被聚为1类,乐山市犍为县、济宁市样本被聚为1类。6个变量被聚为3类,挥发油、8-姜酚与10-姜酚总量、8-姜酚、10-姜酚4个变量聚为1类,6-姜辣素为1类,总灰分为1类。从聚类热图中可见,生姜原料的分类与各变量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可能与各种植地区的气候、土壤等因素有关。

图3 42批生姜样本聚类分析热图

2.4 主成分分析(PCA)

采用OriginPro 2023软件对总灰分、挥发油、6-姜辣素、8-姜酚与10-姜酚总量、8-姜酚、10-姜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分值。确定特征值>1的2个主成分,2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85%,由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所作碎石图见图4。第1主成分(PC1)解释了总方差的67.04%,信息主要来自于挥发油、8-姜酚与10-姜酚总量、8-姜酚和10-姜酚,且均呈正相关;第2个主成分(PC2)解释总方差的16.81%,信息主要来自于总灰分,且呈正相关。以PC1、PC2得分及特征向量绘制42批次生姜样本的双标图,见图5。其中云南省红河、文山及曲靖三地分布较为集中,乐山市沐川县样本与犍为县样本较为相近,同时犍为县还与济宁市样本较为相近,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似。

图4 主成分分析碎石图

图5 42批生姜样品主成分分析双标图

同时,以PC1、PC2所得分值及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构建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F(综合得分)=0.6704×PC1+0.1681×PC2,经计算42批生姜主成分综合得分及排序如表3所示。由综合评分可得到各产地生姜样品的分类情况,其中所采集的样本中,云南省生姜评分相对较高。

表3 42批生姜样本主成分因子得分、综合得分情况

2.5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采用SIMCA14.1软件对42批生姜进行OPLS-DA分析,结果表明,通过OPLS-DA可实现对云南省、乐山市和济宁市的有效区分,分析中的自变量拟合指数(R2X)为0.994,因变量拟合指数(R2Y)为0.674,模型预测指数(Q2)为0.662,R2和Q2均超0.5,表明模型拟合结果可接受。同时通过200次置换检测,Q2回归线与纵轴的相交点小于0,说明模型不存在过拟合,所建立的模型有效,认为该结果可用于生姜产地对比分析,相关分析结果如图6和图7所示。所生成的变量VIP图如图8所示,并以VIP大于1为阈值,筛选出3个贡献值较大的成分,依次为挥发油、总灰分和8-姜酚,判断其为区分3个组别样本的代表性差异性成分,成分差异可能与生姜的品种、种植环境等因素相关。

图6 OPLS-DA得分图

图7 OPLS-DA模型置换验证图

图8 OPLS-DA模型VIP值

3 结论

试验对云南省云南红河、云南文山、云南曲靖、四川乐山、山东济宁的生姜样品进行收集,并根据《中国药典》生姜项下要求对其总灰分、挥发油、二氧化硫残留量、6-姜辣素、8-姜酚与10-姜酚总量进行测定,并结合8-姜酚、10-姜酚含量,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3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生姜样本与其他两地样本能很好地被区分:其中,云南省红河、文山、曲靖样本较为相近,但云南省内各产地间的分类较为分散;乐山市犍为县样本与济宁市相近;各变量被聚为3类,其中6-姜辣素为1类,总灰分为1类,其他指标被聚为1类。主成分分析则表明:云南省红河、文山及曲靖三地分布较为集中,乐山市沐川县样本与犍为县较为相近,同时犍为县与济宁市样本较为相近,综合评分结果显示云南省样品综合评分相对较高,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结合各批次生姜分类情况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实现对云南省、乐山市和济宁市样本的有效区分,挥发油、总灰分和8-姜酚为区分3个组别样本的代表性差异性成分。试验结果可能与不同区域生姜品种、种植条件、气候等因素有关,后期可采集综合评价相对较高的云南省各产地生姜样本,对不同区域生姜的化学成分情况加以研究,以进一步评价生姜原料品质情况。

猜你喜欢
犍为县姜辣素乐山市
基于正交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生姜中姜辣素提取技术工艺
生姜姜辣素的分离及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预防作用
乐山市在职男护士健康素养水平调查
乐山市犍为县 全力争创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乐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姜辣素的酶法提取及其对亚硝酸盐清除的研究
浅谈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
关于打造乐山市特色水上旅游的调查与思考
姜辣素的超声波法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