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泪痕

2024-03-06 03:47梁帅
小说林 2024年2期
关键词:辛弃疾

1

在词坛,“苏辛”并称,为豪放一派,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读来也颇有同感。豪可以作为理解辛弃疾词风的关键词,辛弃疾有才华,有大胸襟,辛词中激荡一种血气方刚的豪迈,蕴藉着壮志未酬的不甘,呈现了超迈的人生境界。

千古文人侠客梦,“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的疆场驰骋只是文人的想象,而“醉里挑灯看剑”则是辛弃疾人生经历中破阵杀敌的真实回放。

历史上文武兼备而又有一线作战经验的人物少之又少。辛弃疾之前有南宋初年的岳飞,岳飞死的那一年,辛弃疾刚刚两岁,他还不大清楚啥叫家国之恨。靖康之难,建炎南渡,宋金两国对峙,谁也吃不掉谁,只能维持下去,两国也曾大举兴兵,北伐也好,南征也罢,都以自身溃败而告终。

靖康之变的十三年后,辛弃疾出生了。

1140年的山东历城(今济南),属于金国地盘。南渡的皇帝和国家,已经把这里抛弃,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原本是北宋政府的官员,金人杀来,北宋亡国,家住历城的辛赞也丢了官。战事过后,金人请他出来工作,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五十多岁的辛赞开始为金朝政府服务,从谯县县令做起,后到亳州知州,最后还迁升到了开封知府。

祖父为他取名“弃疾”,弃疾者,去病也。汉朝有一个有名的骠骑将军,名叫霍去病,是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有“封狼居胥”的壮举,可见辛赞本人也不愿做亡国奴,而是委曲求全,把将来复国的宏愿寄托在这个刚出生的孩子身上了,所以才给孙子起一个寓意极深的名字。六十五年之后,辛弃疾有了回应,这一年他被朝廷重新启用,登临镇江北固亭,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便引用了霍去病这个典故。

辛弃疾出生后不久,父亲辛文郁因病去世,辛弃疾在祖父的抚养之下长大,并投到大儒刘瞻门下学习,刘瞻还赐字“坦夫”给辛弃疾,希望他前途坦荡。经过一番寒窗苦读,十四岁的少年,背起行囊进京赶考。只不过,他去的京城,是金国的首都燕京。遗憾的是,录取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

四年之后,又逢科考,辛弃疾再次赴京。这时候他已经是一名英姿勃发的少年了,由于长期习武,走起路来也格外轻快,但命运并不垂青于他,他再次落榜。但这一次他另有收获,在祖父的授意下,他搜集了不少情报,他对金朝的风土人情、军事地理,都一一进行梳理,绘制地图,做到了然于心,为日后举大事做了充足准备。

2

1150年初,海陵王完颜亮杀金熙宗,自立为帝,改元天德。是为金朝第四任皇帝。

哈尔滨的阿城区,是金朝的龙兴之地,那时候叫上京。完颜亮上位后,把都城从上京迁址到了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走进阿城区金上京博物馆,会看见大金国从太祖完颜阿骨打开始的前四位皇帝的塑像,最后一位标牌上写着海陵王完颜亮。

据说,完颜亮在宫中行乐时,偶尔听到了柳永的《望海潮》,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仰慕不已。完颜亮喜欢汉文化,善书法,能诗词,曾写下“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上第一峰”的诗句,昭示了他要霸夺江南的野心。

完颜亮认定若大举进攻南宋,则必可在三年之内一统江南,成为天下之主。公元1160年,南宋绍兴三十年十月,完颜亮统兵六十余万,开始御驾亲征,他要去亲眼看看江南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战争中最遭罪的就是老百姓,金朝统治广阔的北方领土,但不善经济,内在实力一直不行,百姓在战争铁蹄的碾压之下苦不堪言,官逼民反,各地義军揭竿而起。

落榜后的辛弃疾,和朋友算了一卦,卦象为“离”。离,传统易学认为属火,而南方主火,这让辛弃疾有了心理依靠,他决定举起义旗,将来投奔南方汉人政权。于是,召集两千民众,建立反抗武装。而自己毕竟势单力孤,此时,实力最大的要属于耿京的义军,于是,辛弃疾投奔耿京,在义军中做了掌书记,类似于军队的参谋长,负责军机要务,出谋划策。

这时候的辛弃疾,刚二十二岁。

同年十一月,完颜亮打破绍兴和议以来二十余年的和平。气势汹汹的金军准备强渡长江,却遭到宋将虞允文部队的殊死抵抗,南军发挥水上作战优势,采石一战,重创金兵。虞允文,军中参赞,一介书生,与杨万里、范成大、张孝祥为同年进士。守备武将弃城逃走,他临危不乱,力挽狂澜,有担当,大义凛然。

完颜亮前进的脚步屡屡受阻,又移师瓜州,准备再渡长江。后方的耿京、辛弃疾义军趁势攻取兖州、济南等地,声势壮大;而金军内部人心不稳,危机四伏,终于后院起火,留守后方的完颜雍因为与完颜亮有夺妻之恨,借此机会发动政变,篡夺了皇位,史称金世宗。前方完颜亮决定先拿下南宋,再回头平叛,下令全军三日渡江,完不成任务的主将都要提头来见。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统军的将领决定先下手为强,先弄死你个完颜亮再说。《金史》记载:“乙未,浙西兵马都统制完颜元宜等军反,帝遇弑,崩,年四十。”

一代豪主死于部下的乱箭之中。

完颜亮之死,改变了战局。南方君臣沉醉西湖歌舞,本来就不想打仗,新上任的金主也要利用休战之机,整顿内务,巩固统治,宋金之间再次出现了短暂和平。

这个消息对北方义军来说并不利好,南宋皇帝下令义军解散。耿京听取了辛弃疾的意见,决定渡江归宋,辛弃疾奉命前往建康面君,高宗接见了他,甚是大喜,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返回山东复命,并准备将义军全部带去投靠南宋朝廷。但这时候,义军内部却出现了叛徒。

在辛弃疾离开的这段时间,张安国与金人勾结杀死了义军首领耿京。辛弃疾得知后,亲率五十骑兵,冲入张安国的大营,张安国正与金人饮酒作乐,尚未问清缘由,就被辛弃疾生擒于马上,等张安国的手下反应过来,辛弃疾早已绝尘而去。记录这件事情的洪迈,在《稼轩记》中有“如挟毚兔”的细节描写,臂膀夹一张安国,就像夹只小兔,可见辛弃疾膂力过人。然后,辛弃疾带着叛徒张安国和义军残部,开始南下,一路上整顿义军一万余人,“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束马衔枚,束上的是马嘴,衔着枚的是人嘴。枚,类似于筷子一样的木条。束马衔枚,目的就是在急行军中避免人出声马嘶叫,而且为了赶路,一天都吃不上一粒米,难怪高宗“一见三叹息”,真盖世英雄也!

3

然而,英雄也有无用武之地的时候。

辛弃疾的勇敢和果断,早已传到南方朝廷。高宗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这个官职虽然不大,却开启了他在南宋朝廷的仕宦生涯。

这一年,他二十五岁。

公元1162年,宋高宗因为在南渡中,被金军吓得丧失生育能力,也夭折了仅有的一个儿子,以至于后继无人,最后只能让位给养子赵昚,史称宋孝宗。

次年,改元隆兴,孝宗起用老将张浚,出征北伐。

就像现在年轻人从一个小公司跳槽到上市企业,本以为可以在更大的平台上施展才华,有一番大作为,但在残酷的现实中常常会碰一鼻子灰。在南方的生活,辛弃疾越来越感觉到和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远,朝廷显然不信任这位从北方归来的忠心好汉,不仅夺了他的兵权,给他的任命也是低品级的小官吏。他和他的北伐理想,在此后数十年间被人忽视。隆兴北伐,辛弃疾仿佛是被弃置的人,像《美芹十论》这样闪烁着思想光芒的政治军事意见书,朝堂上下也是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如同张孝祥所言,“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英雄无用武之地,大好年华就在这一日复一日的消耗中化为泡影。

何止张孝祥、辛弃疾,一批有志收复中原的人,都在悲哀和感慨中终老一生了。

前有岳飞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后有陆游“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曾经在采石一役,阻完颜亮于江北,以一人之力挽大厦于将倾的虞允文,也在宰相的位置上去世了。

北伐成了一个死局。

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也只能牢骚一下。

4

归附南宋之后,辛弃疾可能连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才能没有挥洒在北方战场,而是用在了内部平乱上。

茶叶在宋金对峙的岁月中,成为边境贸易的大宗商品,虽然和议之后,南宋在给金朝的岁贡中包含茶叶,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北方的需求。这源于游牧民族需要饮茶帮助消化,他们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金银购买南方茶叶,因此,茶叶一直是宋金贸易中最主要的获利商品。因此,政府对茶叶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茶商的活路几乎被堵死。

淳熙,淳正熙洽之意。这是宋孝宗最后一个,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共计十六年。隆兴北伐失败后,对金国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孝宗丧失了收复中原的意志,国家不打仗了,一派熙和之中,他对政务似乎也有了倦怠,开始要享受一番清净了。

可是,当皇上的要想清净下来也是一件难事,内部的事更乱。淳熙二年,以赖文正为首的茶寇聚众造反,从湖北杀入江西,建立根据地,有颠覆大宋江山之势。政府派兵围剿,不仅没有剿灭,还让他们在游击战中壮大自己,这让孝宗既头疼又愤怒。宰相叶衡替君主分忧,推荐了一个人,并打包票此人出马,茶寇必除。

叶衡举荐的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杀,杀,杀!辛弃疾有勇力,有谋略,此时也杀气满满。

他到任之后,分析叛军的兵力和作战方略,改先前的正面作战为游击围剿,逐渐缩小叛军势力,再以诱降为计瓦解敌方军心。很快,茶商军团被击溃,首领赖文正投降,被辛弃疾所杀,据说还一口气杀了八百多降卒。

此后在地方為官,无论是主持司法工作还是主政一方,辛弃疾的手腕都比较强硬,对付山贼草寇更是毫不手软,说杀就杀,给他的政治对手留下很多参劾的口实。

年轻时代的辛弃疾,在耿军的队伍中就曾被人称为“青兕”。

兕,《山海经》云:“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兕,也是一种善战的神兽,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有“君王亲发兮惮青兕”,君王在田猎的时候,也害怕误伤青兕,因为在楚国有这样一种传说,如果射杀青兕,三个月必死。

有一个和尚就因此而死。他叫义端,也是北方抗金武装的一位首领,在辛弃疾的撮合下,义端、耿京合兵一处,后来这位义端无法忍受义军的苦日子,偷走军中帅印,欲投金营。这事惹怒了耿京,耿京责怪辛弃疾,辛弃疾遂立下军令状,承诺三日内必定索回帅印,如不能话付前言,宁愿领罪受罚。于是,单枪匹马追拿义端,义端被擒后,跪地求饶说:“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义端本是一个花和尚,辛弃疾怎能被他一番花言巧语蒙骗,手中宝剑一横,抹了义端脖子。史书上没有记载杀死义端这个时候辛弃疾的心情,古人云,要解心头恨,拔剑斩仇人。我猜,他会有一点儿快慰。带着追回的帅印和义端的头颅回到耿京阵营,从此,辛弃疾不仅博得耿京更大的信任,“青兕”这个名号也传播开来,金人也知道辛弃疾不是好惹的了。

回归南宋之后,“青兕”就再难有机会打击外敌,而是调转矛头,在处理地方政务上蒙上一层铁血色彩。

辛弃疾先后担任过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绍兴知府、镇江知府、隆兴知府等职,每一次任职时间都不是很长,朝廷把他调来调去,生怕他把势力做大。

尤其是,他在湖南安抚使任上,招步军两千人,马军五百人,筹建了一支特种部队,名曰飞虎军。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这支军队对匪患起到了威慑作用,但也引起朝廷的不满甚至猜忌。于是朝廷名义上给他升了一个虚职,再调任到江西、福建等地解决一些棘手问题。

在做福建提点刑狱时,辛弃疾杀光了监牢里所有犯人,他的严刑峻法,让治安立即好转。辛弃疾治理地方,常用非常手段,收效显著,但也遭来非议。

淳熙八年,四十二岁的辛弃疾迎来了一个寒冬,他遭到监察御史严厉的弹劾。

“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甚至还有贪污腐败的一些指控。

虽有政绩,但方法不当,还是惹怒了皇帝,贬了官。此时的辛弃疾,没有申辩,而是接受了既定事实。他在词中多次写到了陶渊明,心中或许早有打算,为何不来一个归去来兮呢,回家种田也好啊,于是文学史上有了“稼轩居士”。

5

辛弃疾隐居的地方叫带湖,此前这片水域没有名字,带湖是辛弃疾给他起的。孔老夫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在被罢官之前辛弃疾就给自己找好了退路。

带湖很美,有了辛弃疾就增添了几分文气,就像苏东坡之于西湖,范成大之于石湖,他们不仅看见山山水水,山山水水也看见了他们。“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退隐后的辛弃疾也许有过孤独,但面对青山绿水,又有所释然,这也许是陶渊明的文化遗产,每当文人宦海失意时,他们都会想到这位厌倦官场,投入田园生活的陶渊明,这成了暂时与生活和解的思想基础。辛弃疾戎马生涯,也是饱读诗书的儒生,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辛弃疾调整好心态,迎来了将近二十年的退隐生活。

“稼轩”,听起来似乎像两间农房,实际上,它占地一百六十亩,房屋上百间,小径、花园、亭台、水榭一应俱全,连见过大世面的朱熹参观之后,都感叹“以为耳目所未曾睹”。除了建筑之外,辛弃疾还养了多名小妾,其中有名者六人,且多用叠字,田田、钱钱、卿卿、整整、飞卿、粉卿,其中的钱钱和田田,“皆善笔札,常代弃疾答尺牍”。辛弃疾《水龙吟》有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也许这个时候,这几只温暖的小手来为他擦擦眼泪,也恰逢其时吧。

水火无情,1196年,带湖的稼轩遭遇大火,烧尽所有,辛弃疾不仅被罢免所有官职,也被剥夺了俸禄,此时的辛弃疾只好移居另一庄园。那是十几年前在铅山购置的田产,辛弃疾曾在此处发现一泓清泉,名为瓢泉,取颜回“人不堪忧,一瓢自乐”之意。“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于是有了在此结庐的想法。

瓢泉别业大概在两平方公里左右,周围山水雅宜,溪上青青小草,岸边茅檐低小,在这里辛弃疾还拥有数百亩耕地,这是他主要的经济来源。

这是他想终老一生的地方。“且饮瓢泉,弄秋水,看停云。”此时的辛弃疾已无案牍之劳,却有农夫之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多希望像一个亡赖的小儿那样无忧无虑啊。

瓢泉庄园和稼轩,都显然不是陋室,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朱熹、陈亮、陆游、吕祖谦这些名士大儒都是这所豪宅的座上宾客。人们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饮酒,作词,看云发呆,闲适生活中偶尔发发牢骚,日子流水一般淌过,既可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可以是,天凉好个秋!

6

辛弃疾的塑像。左手提宝剑,右手握书卷。

这是辛弃疾人生的两条主线。

初冬,闲游镇江,登北固山,看长江壮美,气吞万里如虎,想起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韩侂胄挂帅北伐,辛弃疾再次出山,发出廉颇老矣的慨叹。有人把收复旧河山当理想,有人把北伐当赚取政治资本的噱头,曾经沧海的辛弃疾认识了最复杂的人性,壮志未酬身已老,再回瓢泉,本想闲看云卷云舒,可那个秋日,六十八岁的辛弃疾已经走向了人生尽头,死前仍在奋力高呼:“杀贼!杀贼!”

他的身后,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稼轩长短句》。

此外,还有十行书迹。

这是我们如今能看到的辛弃疾唯一的手札,一百一十字,每个都那么不像豪放派的辛弃疾。

《去国帖》全文如下:

弃疾自秋初去国,倏忽见冬,詹咏之诚,朝夕不替。第缘驱驰到官,即专意督捕,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坐是倥偬,略亡少暇。起居之问,缺然不讲,非敢懈怠,当蒙情亮也。指吴会云间,未龟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驰。右谨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

似乎是写给上级长官的信,落款“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秘阁修撰是荣誉性官职,江南西路提点刑狱,是实际工作,前面加一个权利的权,但这个权不代表权利,是暂且之意,无论如何,写信时的辛弃疾还在进行剿匪。有人推测,这可能是给朝中某个大领导的信札,目的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辛弃疾也懂,必须有后台,才能顺利开展工作。从后面辛弃疾屡遭弹劾来看,这封信并没有起到什么大作用,或者支持他的大领导也已经下岗,不久后,辛弃疾也被贬官,才有了带湖的隐退生活。

人性的复杂,对辛弃疾本人来说也同样如此,他有打鸡血的昂扬姿态,也有红袖拭泪低吟浅唱,他既献计献策忠贞爱国,也要经营自己保全其身。人生江湖,和光同尘,辛弃疾懂得这个道理。只不过,他心中从未泯灭自己少年时代埋下的理想。在辛弃疾赋闲的时光里,也是宋金休战的时间,大人物不折腾了,小老百姓日子才安稳下来。1208年,开禧北伐失败,韩侂胄被杀,宋金再次和议,两年后,陆游去世,他没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1234年,蒙古灭金,南宋即将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

《去国帖》的书法,风流儒雅,清秀可人,他的笔力是内敛的、沉着的,章法有杨凝式《韭花帖》之妙,这不是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不是侠骨柔肠的辛弃疾,不是杀人如切瓜砍菜的辛弃疾,而是风流即将被雨打风吹时,还想着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的辛弃疾。

谋的是什么呢,大丈夫要做的一番事业吧。

这是辛弃疾的另一面。

《去国帖》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纵33.5厘米、横21.5厘米。这份手札上洇了一团墨迹,淡淡的黑,几乎占满了三个字的空间,在画面上很是扎眼,是辛弃疾不小心弄脏了信纸吗?我想不会,古人写信特别郑重,何况还是给上级写的呢,以辛弃疾的细心,如果脏掉,肯定要重抄一份。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这滴墨是如何落上去的,也不必去纠结,但每次翻到这页书法的时候,看到它的存在,就犹如看到一滴英雄的泪痕,凝固在历史的笔墨中,

少年时候,很喜欢辛词中的磅礴之势,读着读着,却更喜欢他文字里的惆悵,人生的百般求索和世态炎凉。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那斑斓的泪光里,有飒爽英姿,战火烽烟,有求田问舍,把酒言欢,也有委屈,有遗憾,有不甘,也许还有释然……

作者简介:梁帅,在《大家》《山花》《大益文学》《延河》《湖南文学》《小说林》《香港文学》《世界文学》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出版长篇小说《补丁》、短篇小说集《马戏团的秘密》等,获萧红青年文学奖、天鹅文艺奖、黑龙江省文艺奖等奖项。

猜你喜欢
辛弃疾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青玉案·元夕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辛弃疾作词限酒
辛弃疾、党怀英决蓍分手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