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动告慰历史
——建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废墟上的中国“一铝”

2024-03-06 13:24王秀晶
中国有色金属 2024年4期
关键词:侵华日军国耻铝加工

王秀晶|文

近日,“尔滨”强势“出圈”,让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展现在纷至沓来的“南方小土豆”面前,也让世人看到或重温了中国那段屈辱不堪的岁月,在这条“冰雪文旅+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新线路上,奏响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勿忘国耻,吾辈自强。这正是72 年来,一代代东轻人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上,高举中国一铝旗帜、践行铝基强国使命担当的生动写照。

“战争过去了,时间过去了,但是,国家的屈辱永远刻进了这片土地,生为中国人,就当记国耻、为国强。”每每路过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轻”)厂区里昔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焚尸炉的遗址前,每一个东轻人都会攥紧拳头热血沸腾。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需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经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阅签审批,1952年5月20日,这家代号为“一〇一”的新中国第一家铝镁合金材料加工厂(东轻前身)在昔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的废墟上开工建设,1956 年11月5日,正式投入生产。自此,终结了中国不能独立生产铝镁合金材料的历史,开辟了我国铝镁加工事业的先河,第一根铝棒、第一块铝板、第一件铝型材……“满足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不讲任何条件,不畏任何困难,东轻人坚决实现我国国防工业需要的铝材保质保量交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的长子担当。

72年岁月峥嵘,东轻人在无垠的荒漠里艰辛探索,在市场大潮的跌宕起伏中砥砺风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征程中创新求强。一代代东轻人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国家100多个标志性第一,无数次完成国家技术攻关,填补了行业空白,引领国家标准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保障了国家战略的发展需要。计划经济时代,作为铝加工行业领军企业,东轻扛起共和国铝工业长子的担当,从开工生产到70年代中后期,一直承担着“一家供全国、全国靠一家”的崇高使命,为中国铝镁加工事业的起步与发展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东轻始终传承“出铝材、出人才、出经验”的红色基因,始终秉承“军工第一、质量第一、品种第一”的工作方针,在研发和保障国防工业领域和重点型号用高新材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为中国铝加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盛誉为“祖国的银色支柱”“中国铝镁加工工业的摇篮”。

72年岁月峥嵘,东轻时刻胸怀“国之大者”,20世纪60年代中期,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号召,东轻倾尽全力先后援建了二铝(西南铝)、三铝(西北铝)以及一大批有色金属企业,为改善国家产业布局和加快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72年来,东轻持续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在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中挺起时代担当,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攻坚战中彰显了中国一铝的时代风范。近年来,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东轻不断深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科技、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入,不断焕发出蓬勃的活力。尤其近8年来,东轻生产经营不断创造建厂以来的最好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新业绩不断书写载入史册的璀璨华章。

72年岁月峥嵘,一代代东轻人积淀形成的“产业报国、一铝当先、创新自强、勤勉奉献”的东轻精神,成为引领东轻人砥砺前行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就在这座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花园式工厂”里,先后培养出“两弹一星”勋章专家许炳秋、中国模锻之父曾苏民等无数行业精英楷模,乃至国家栋梁,为我国铝加工行业发展壮大不断创造新的传奇。

走进今日的东轻,一栋栋极具风情的“苏式建筑”,一台台高速运转的“国之重器”,一个个精神饱满的“东轻战士”,他们正如这座已经屹立72载的工厂一样,不忘历史、不负重托,奋斗在这里、耕耘在这里,并将继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书写新的华章。

猜你喜欢
侵华日军国耻铝加工
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鹧鸪天?国耻如今气不消
勿忘国耻,听奶奶讲
《铝加工》杂志简介
《铝加工》杂志简介
《铝加工》杂志简介
《铝加工》杂志简介
侵华日军中苏边境防线及其覆灭
侵华日军『516毒瓦斯部队』揭秘
勿忘国耻——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