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的战略与策略维度论析

2024-03-07 14:59普蓂喆郑风田
当代经济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粮食安全战略

普蓂喆 郑风田

[摘 要] 粮食安全是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发展利益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论述系统阐述了国家粮食安全治理的战略核心和策略架构,为认识把握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其战略策略维度已经超出传统的稳产保供范畴,形成了以“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为战略核心,“产能建设”“调控稳市”“供需管理”“国际合作”为四大策略架构的多维治理体系。论述在战略策略层面上的演化体现了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发展变化。这一变化符合大国粮食安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契合国家新征程宏观布局,能有效服务和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粮食安全;战略;策略;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F76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4)02-0001-08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发展利益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动荡,世界粮食市场起伏不断。2022年全世界约有691亿至783亿人面临饥饿,饥饿人口比2019年增加122亿[1]。反观国内,中国粮食安全基础稳固,人民群众的饭碗依旧端得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粮食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的内部矛盾、外部环境空前复杂[2-4]。中国在复杂形势下粮食安全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粮食问题的高度重视、持续投入。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论述直面了发展中大国确保粮食安全面临的难点,全面地回答了大国粮食安全的治理难题,为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目前研究主要梳理粮食生产领域论述[5-7],可能模糊了宏观战略与具体策略之间的差异。战略与策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之一,需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论述十分丰富,随着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变化,论述的内容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中所蕴含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架构已超出传统的生产范畴,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有清晰逻辑的战略策略体系。本文试图提炼其中的核心战略与重要策略安排,厘清战略与策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论述背后中国粮食安全的治理逻辑。

一、战略核心: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中国历来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中华民族曾与饥饿抗争数千年。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核心战略贯穿于国家治理各方面,不断强化战略定位、明确战略底线和思维。

(一)战略定位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突出了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在国家治理的全局高度上,习近平强调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9]3,“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 [10]。在“三农”工作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11]301,“抓农业农村工作,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11]72。在国家重大改革和重大战略中,确保粮食安全一直处于优先地位。在深化农村改革中,习近平一再强调“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11]263;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习近平强调“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粮食生产了。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要绷紧,一刻也不能放松”[11] 210-211;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习近平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11] 330;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习近平提醒“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11]331;在党的二十大全面部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时,习近平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12]。“国之大者”的战略定位,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要反复强调、常抓不懈。尤其“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往往容易麻痹松懈”[11]71。对此习近平一直强调,“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11]71,“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11]73-74。

(二)战略底线

在战略定位下,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战略底线,即“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11] 74。更为具体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新粮食安全观,即“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即要确保以中国自己的粮食产能来满足基本的粮食需求。这一战略底线的划定取决于中国基本国情,也符合国际经验。中国人口基数大、食物消费规模大。回顾历史,吃饭问题掌握在他人手里时往往丧失了人民生存、国家发展主动权。因此,“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9]8。习近平从世界上各国发展经验中洞察出“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9]8。全球一年的粮食贸易量不足以满足中国一年消费,而一些国家惯用粮食作为武器来制约他国发展。这意味着中国既不具备依靠国际解决自身粮食安全的客观条件,也不应持有依赖国际的主观意愿。中国“决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9]9。习近平再三强调“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9]8 。

(三)战略思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好地落实战略定位,需要明确与经济体制相应的战略思维。习近平强调“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9]129。国家粮食安全绕不开安全性和經济性、政府与市场的争论。尤其在农业形势和国际形势向好的时期,维护粮食安全付出的高经济成本往往引发非议。习近平认为“对粮食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9]100,“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9]100。习近平透过表面上粮食数量多少的问题,提炼出底层战略思维,认为“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策略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9]14。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多了是问题,少了也是问题,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多了是库存压力,是财政压力;少了是社会压力,是整个大局的压力”[9]100。目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确保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宁可多生产、多储备一些,多了的压力和少了的压力不可同日而语”[9]14。习近平也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出“这些国家之所以强,是同粮食生产能力强联系起来的。所以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9]8。

二、策略维度之产能建设

产能建设是确保大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中国粮食安全治理的根本举措。习近平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9]33,“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務”[9]20。中国粮食产量较快增长在改革开放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初步达到“吃饱饭”的水平[13]。从粮食产量提升到形成稳定产能又经历十多年,直到2015年以来才实现13万亿斤稳定产能[14]。粮食产能建设有系统性、长期性,“既要抓物质基础,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要抓机制保障”[9]20。

(一)藏粮于地

耕地是粮食作物生长的最基本物质载体。中国耕地资源总量少、分布不均、后备资源有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耕地和提升耕地质量。习近平提出“藏粮于地”,高度概括了关于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各方面内容,为中国夯实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指明了原则、方向和路径。在强化耕地保护意识方面,习近平认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赖以吃饭的家底”[9]26,“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9]37。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发展粮食生产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激烈博弈,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十分紧迫。习近平反复强调要“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9]23。中央出台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但一些地方出现变通执行、“先占后补”、“以劣补优”等问题。习近平进一步点明“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9]27。针对耕地保护意识淡薄、松动甚至弄虚作假行为,习近平有关表述从“决不能动摇,决不能后退”[9]23,到 “严防死守”[9]26,再到“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9]31,“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9]37,等等,不断重申,逐层递进。耕地数量有上限,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要依靠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升耕地质量。习近平指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9]36,通过土地整理改良、完善综合开发、与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对接,推动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二)藏粮于技

自然资源条件有上限,突破资源禀赋约束的关键在科技。中国历来重视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粮食产能提升。习近平提出“藏粮于技”,强调“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9]49。尤其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与食物消费升级叠加给粮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强调“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9]52。中国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一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也存在短板弱项。面对种业“卡点”[15],习近平深刻认识到种业重要性,提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9]51。面对种业竞争力偏弱的问题,习近平强调,“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9]48,“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9]45。根据社会发展演进、国内资源禀赋变化,习近平指明科技进步的方向,即“应该走更加均衡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之间把握好平衡关系”[9]44。在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上,习近平的论述包含了科技应“顶天立地”的思想。“顶天”即“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9]52,“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9]52,从而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脉络、抢占战略高地;“立地”即“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9]53,“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9]53,把前沿科技转化为实用技术和切实的生产力。

(三)两个积极性

粮食生产离不开一线生产和执行主体。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需要激发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16]。粮食生产的弱质性与正外部性是导致种粮积极性减弱的重要原因[17],需要政府及时介入避免市场失灵。习近平多次强调“既不能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也不能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9]69。首先,从事粮食生产的实际主体是种粮农民,习近平指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9]67。习近平强调,“要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9]68,“提高补贴政策的精准性和指向性”[9]58,“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9]69。除多样化支持措施外,还要注重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习近平指出,“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9]63,“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9]66-67。其次,承担粮食生产责任的是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面对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抓粮吃亏问题,习近平指出“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9]63。一方面,“要强化对主产省和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9]115,“出实招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产销区多渠道利益补偿办法”[9]69;另一方面,鼓励主产区 “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9]65。

(四)担责尽义

中国地域辽阔,国家日常治理需要依靠地方政府落实。地方政府在粮食安全治理上承担特殊重要地位,其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关乎全国整体粮食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次粮食市场波动表明,局部粮食不安全往往会迅速发展为全国性、系统性市场紧张,甚至引发宏观经济波动[18-19]。习近平明确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义不容辞,承担首要责任”[9]115,要求地方政府“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不能把担子全部压到中央身上”[9]115。中国坚持以“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落实地方粮食安全责任。但2003年以来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乐观景象掩盖了粮食区域差距扩大的事实。尤其进入新发展阶段,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加,平衡区域间粮食生产压力显得更为迫切。从政府治理角度来看,粮食安全责任不仅是行政责任,更是政治责任。习近平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9]128,并进一步提炼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而继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9]129,“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9]128,强化地方政府承担粮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三、策略维度之调控稳市

产能建设侧重粮食安全的生产端,流通端的调控稳市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粮食生产与消费之间是庞大的粮食流通体系。储备流通体系是中国粮食安全和重要農产品供给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包括常态化调控与应急保障机制[20]。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历经数次深刻变革,在当前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调下,习近平指出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9]99。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搞好粮食调控稳市不仅关乎粮食市场稳定,而且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宏观经济大盘至关重要。

(一)常态化调控

收储制度是中国开展常态化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通过粮食吞吐逆市场调节,实现时空尺度上粮食余缺互补,能够有效稳定市场,避免“谷贱伤农,米贵伤民”。习近平指出要“搞好粮食储备调节。设立常平仓是我国的传统,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9]93。利用收储开展粮食市场调控,关键要界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粮食收储制度有力发挥了支持种粮农民、稳定市场的作用。但随着国际粮价下降、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现象出现,收储对粮食市场的负面影响加深。习近平指出“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以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为取向,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防止谷贱伤农为底线,分类完善改革方案,释放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9]99。这一论述明确了粮食调控要尊重市场、遵循市场机制,政府要在平衡供需、稳定预期、引导市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做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

(二)应急保障机制

外部环境以自然变化和社会转型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不断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21],考验国家化解急难险重的能力。习近平指出“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转,必须增强防灾备灾意识”[9]101。在谋划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战略布局时,确保初级产品供给,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粮食关乎人民基本生存,习近平指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9]124。在常态化调控体系之外,应急保障体系是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中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时间早,制度配套完善,保供网络覆盖面广,经受住了数次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冲击。面对国内经济社会、粮食产业快速发展、新发展阶段传统风险与新兴风险叠加,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宁肯十防九空,有些领域要做好应对百年一遇灾害的准备”[9]101。尤其在吃饭问题上,习近平强调“确保粮食安全,不仅要着眼平时,还要提升应急保供能力,系统梳理生产、加工、流通、储备、贸易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9]104。

四、策略维度之供需管理

产能建设、调控稳市侧重供给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9]79。为化解这一结构性矛盾,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正从生产单一维度政策向供给需求两侧政策转变[22]。决策层次也从过去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大食物观、节粮减损等层次递进,体现出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粮食供需管理的多维特征。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粮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体现在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另一方面体现在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供需错位。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9]73。尤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3]140,推动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重要方面,习近平提出“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高质量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9]85。关于结构调整方向和原则,习近平形象地指出“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9]77。在市场需求方面,要根据人民群众实际需要,“推动品种培优、质量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9]86。在资源禀赋方面,要紧密结合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9]86。

(二)树立大食物观

随着人民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中国语境下“粮食”的内涵在拓展。习近平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9]82,“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9]86。树立大食物观,是立足于兼顾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的综合考量。以往中国食物供给主要依赖平原农业,习近平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9]87。耕地以外还有四十多亿亩林地、近四十亿亩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资源。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9]88。

(三)高度重视节约粮食

中国粮食和食物损耗浪费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提升粮食和食物产能,另一方面全社会又出现大量粮食和食物的损耗浪费。这种大投入、大损耗是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习近平指出“要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9]112。粮食全产业链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损耗和浪费,习近平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9]111,尤其“注重解决粮食在收储、销售、加工过程中的浪费”[9]108,拓大拓宽“无形良田”。在消费端,“消费环节大有文章可做,不仅要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深入开展‘光盘行动,还要提倡健康饮食”[9]112。通过常态化、长效化的引导和治理机制,让节粮减损深入人心,“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9]108。

五、策略维度之国际合作

实现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正在从自主安全向兼顾合作安全转变。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9]94,“要掌握进口的稳定性和主动权”[9]93。

(一)适度进口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谋划我国粮食供给保障框架应把合理利用全球粮食市场和农业资源放在适当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国家粮食战略强调“适度进口”是“以我为主”确保粮食安全的策略平衡[24]。其中的“适度”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立足国内”。中国决不能依靠国际市场保障自身粮食安全。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善于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能力必须牢靠地建立在我们自己身上”[9]93。在具体操作方式上,习近平指出“首先要搞清楚哪些农产品是国内必保的,然后再去搞清楚进口到底进什么、进多少、从哪里进、以什么方式进”[9]95。第二,“进什么”。在粮食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国内外价格倒挂等因素驱使下,中国利用国际市场平衡国内粮食供需、满足多元化粮食需求的经济合理性增加。习近平指出“为了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供求缺口,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9]94。第三,“怎么进”。受自然灾害、地缘政治、能源金融等复杂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波动频繁。中国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尤其要注意防止国际风险向内传导。习近平指出“要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就业和增收带来大的影响”[9]94。粮食、土地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世界各国对此都比较敏感。因此在稳定粮食海外供应链上,习近平强调“推动农业走出去,要充分研判经济、技术乃至政治上的风险,提高防范和应对能力”[9]95。

(二)全球治理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9]102,是解决人类社会众多发展难题的基础。中国不仅立足解决自身粮食安全问题,而且坚持开展广泛的国际技术援助,并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习近平指出“建立粮食安全合作机制。在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食品安全等领域加强合作,确保粮食安全”[9]93。全球还有大量发展中国家吃不饱饭。中国在解决吃饭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思路。以杂交水稻为例,习近平提及“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9]102。针对全球粮食安全中的关键技术難题、政策焦点,中国积极组织发展中国家参与研讨,开展跨国合作研究,协同发展中国家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难题。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动荡、战争阴云笼罩、经济增速放缓。在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持续恶化的背景下,习近平指出“中国愿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加强全球减贫、粮食安全、发展筹资等领域合作,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9]102,展现大国粮食安全治理的责任与担当。

六、总结:发展中的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论述全面分析了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形势,系统阐述了国家粮食安全工作的战略核心,形成了抓好国家粮食安全治理的整体性策略安排。论述不仅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而且紧跟国内粮食和农业产业发展、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通过上述梳理分析可知,论述背后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思想和策略架构,已经超出稳产保供的传统架构,呈现出综合性、系统性、时代性特征。具体包括“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战略核心,“产能建设”“调控稳市”“供需管理”“国际合作”四大策略架构。

具体来看,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核心在明确顶层战略。“国之大者”战略地位的确立进一步强化了新发展阶段下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在战略地位基础上明确战略底线、坚持战略思维,确保了中国粮食安全治理的战略定力。在战略核心之下,逐步形成四大策略架构。四大架构逐层深入、各有侧重、相互支撑,有效服务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顶层战略。

其中,“产能建设”“调控稳市”是两大传统基础领域,历来是中国粮食安全治理的关键环节。两大领域内部各自衍生出覆盖全面、分工细致的政策安排,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全面系统的粮食“稳产保供”治理体系。通过数十年持续投入,中国粮食和农产品生产能力、保供水平显著提高,结束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饥饿斗争史。而在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确定和风险时,坚持“产能建设”“调控稳市”也有力确保了中国战略后院稳定,做到了以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粮食安全策略架构进一步丰富,粮食治理维度更加多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收紧等国内新形势,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相交织,对传统策略框架下的一些治理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保供稳价的同时,积极调整粮食政策措施,主动适应国内国际新变化,拓宽了粮食安全的治理维度。从论述中可总结出“供需管理”“国际合作”两大新的策略架构。前者在粮食和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的新背景下,从单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强化兼顾需求,实现供需两侧的综合管理。后者在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开放背景下主动融入全球发展,发挥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作用,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从过去侧重保供稳价,到兼顾供需管理和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国粮食治理呈现出多维治理的特征(见图1)。

图1 发展中的中国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背后的策略架构变化,体现了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发展变化。这一发展变化符合大国粮食安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契合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的国家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中国粮食安全治理体系既传承中国粮食安全治理的传统智慧,又紧密联系各发展阶段下国情、农情、粮情而拓展创新。尤其在粮食政策深化改革等关键阶段,相关改革措施未简单照搬国外粮食和食物体系发展经验,保持了国家粮食治理的战略定力和政策稳定。中国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做到“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其发展变化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粮食安全领域的体现与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国家粮食安全必然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在发展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论述为大国粮食安全治理指明了方向,中国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契合国家新的宏观战略布局,能有效服务和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orld Food Program, et al. The state of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in the world 2023: urbanization, agrifood systems transformation and healthy diets across the ruralurban continuum[R].Rome: FAO, 2023.

[2]程国强,朱满德.中国粮食宏观调控的现实状态与政策框架[J].改革,2013(1):18-34.

[3]毛学峰,刘靖,朱信凯.中國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5(3):76-85.

[4]黄季焜.对近期与中长期中国粮食安全的再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21(1):19-26.

[5]韩广富,韩晓.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研究[J/OL].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2023-07-30].https://doiorg/1013766/jbhsk1008-220420221234.

[6]田天亮.“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学习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22(4):33-42.

[7]郑栅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J].宏观经济管理,2023(6):1-3.

[8]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J]. 求是,2023(19):4-8.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10]习近平. 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1]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EB/OL].(2022-10-25)[2023-05-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13]周立,罗建章,方平. 21世纪中国的食物安全与食物主权[J]. 中国农村经济,2022(10):2-23.

[14]郑风田,普蓂喆.量质兼顾下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思路与举措[J].中州学刊,2023 (4):46-53.

[15]程郁,叶兴庆,宁夏,等.中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主要“卡点”与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22 (8):35-51.

[16]姜长云,王一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推进粮食安全的成就、经验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9 (10):10-23.

[17]普蓂喆,周琳,钟钰,等.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自给底线设定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2(7):113-123.

[18]郭玮.粮食供求区域平衡政策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05(11): 22-31.

[19]姜长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粮食供求失衡的回顾与启示[J]. 中国农村观察,2006(2): 8-15.

[20]程国强,朱满德.新发展阶段我国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的调控思路与机制设计[J].农业经济问题,2022(11):18-24.

[21]吴海江.以科技支撑赋能公共危机治理[EB/OL].(2020-03-23)[2023-06-30]. http://wwwrmlt.comcn/2020/0323/573601shtml.

[22]仇焕广,雷馨圆,冷淦潇,等.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辨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2(7):2-17.

[2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24]张云华,张诩.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战略论断的内涵探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3 (2):7-13.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Discourse on National Food Security from the

Strategic and the Tactical Dimensions

—Along with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Security Governance System

Pu Mingzhe1, Zheng Fengtian2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2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Food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ensuring national security and safeguard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interests. Xi Jinpings discourse on national food security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strategic core and tactical framework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 governance,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Chinas food security issue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Its strategic and tactical dimension has exceeded the traditional scope of stable production and supply, and formed a multidimensional governance system with the strategic core of “food security is among a countrys most fundamental interests”, and four tactical structures: “produce construction”“price stability regulation”“supply and demand manage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evolution at the strategic strategy level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food security governance system. This change is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ood security for a large country, the macro layout of the countrys new journey, and can effectively serve and suppor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food security; strategy; tactics; governance system

(責任编辑:张丽阳)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粮食安全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