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茵陈蒿汤研究现状及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2024-03-08 22:36吉银戴铭吕建林黄晶晶张文富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可视化

吉银 戴铭 吕建林 黄晶晶 张文富

[摘要] 目的 利用文獻计量学方法对茵陈蒿汤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其研究热点及前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199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有关茵陈蒿汤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 6.1.R6软件分析作者、研究机构及关键词,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 共纳入856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纳入的文献中,共涉及764名作者,相关关键词共513个,内容包括茵陈蒿汤的临床运用、实验研究和信号通路探讨等。结论 茵陈蒿汤虽为治疗肝病的常用方,但目前比较缺乏有关作用机制、分子水平的研究,未来的研究热点应更多地聚焦在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茵陈蒿汤;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 R289.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4.04.017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research status and hot spots of Yinchenhao decoction based on CiteSpace

JI Yin1, DAI Ming1,2, LYU Jianlin3,4, HUANG Jingjing3,4, ZHANG Wenfu3,4

1.Graduate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01, Guangxi, China; 2.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Basic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01, Guangxi, China; 3.Department of Spleen Stomach and Hepat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23, Guangxi, China; 4.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ranslational Medicine for High Incidence Infectious Diseases, Nanning 530001, Guangxi,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y using the bibliometrics method, the literature about Yinchenhao decoction was visualized and analyzed to explore its research hot spot and frontier. Methods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on Yinchenhao decoction were retrieved from CNKI database, and CiteSpace 6.1. R6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 words, and the key words were clustered to draw a visual atlas. Results A total of 856 articles were included, and the number of articles showed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 There were 764 authors and 513 related key words, includ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and signaling pathway of Yinchenhao decoction. Conclusion Although Yinchenhao decoction is a commonly used clinical prescription for liver disease, there is a lack of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molecular level. Future research hot spot should focus more on large sampl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ie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so as to provide new directions for researchers.

[Key words] Bibliometrics; Yinchenhao decoction; Visualization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一直被广泛用于各类肝脏疾病的治疗[1]。方中茵陈为君药,利湿退黄,为治黄疸之要药;栀子为臣药,通利三焦、清热降火;大黄通利大便、泄热逐瘀、导热下行,三者互相配合达到利湿、泄热、通利二便、前后分消的作用,瘀热得泄则黄疸自愈[2]。茵陈蒿汤具有保肝利胆退黄、保护胰腺、抗炎、降血脂、降血糖及减少血清胆红素等作用[3]。临床常用于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肝炎、新生儿黄疸、肝硬化、黄疸、湿疹等疾病[4-9]。CiteSpace软件是一款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趋势和动态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近年来在医药领域中逐渐推广[10]。为总结茵陈蒿汤的研究热点及前沿,笔者使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茵陈蒿汤的研究机构、作者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计算机进行茵陈蒿汤的相关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1992年1月至2022年12月,共检出1015篇近30年来与茵陈蒿汤相关的国内文献,排除报纸、图书、会议、学位论文等文献后,最终得到856篇文献。

1.2  研究方法

运用NoteExpress对文献进行去重,删除重复文献0篇,以Refworks格式导出文献,导出文献的信息包括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摘要、期刊、发表年份,使用CiteSpace 6.1.R6软件分别对研究机构、作者和关键词绘制可视化图谱,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设置参数,时间为1992年至2022年,时间切片为1,Top N=50%。节点类型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为可视化对象,分别生成关于“茵陈蒿汤”的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及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图谱,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突现分析。

2  结果

2.1  发文量年度分布

在过去30年,茵陈蒿汤的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但近几年发文量处于下降趋势,可见近几年茵陈蒿汤的研究已发展至瓶颈期,但相关研究平均年发文量仍高于25篇,因此挖掘茵陈蒿汤新的研究方向是突破瓶颈最好的方式,见图1。

2.2  作者共现分析

856篇文献共有764名作者参与研究,发文量≥5篇的作者共22名,发文量≥10篇的作者共6名,根据普莱斯定律计算出3.30是核心作者的发文数量[11]。超过此发文量的作者39名,共计247篇,不到总发文量的一半,表明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见图2、表1。

2.3  机构共现分析

共627家研究机构参与研究,研究机构之间的节点连线为263,表明`部分研究机构之间互相有合作,见图3。表2为发文量≥7篇的研究机构。不难发现,国内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且相对独立、分布不均、缺少交流,不利于茵陈蒿汤的研究和发展。

2.4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后得到513个节点、1229条线,见图4。茵陈蒿汤、黄疸、大黄、大鼠、肝功能、新生儿、肝炎、栀子等在该领域中的频次和关注度高,见表3。中心性是评价某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指标,普遍认为有意义的中心媒介为中心性>0.1,图表范围越大表示中心性越高。本研究中心性>0.1的核心关键词共2个,即茵陈蒿汤(1.56)和黄疸(0.15)。综上可知,茵陈蒿汤在临床的运用及疗效是主要的研究方向,此外通过大鼠实验对该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该方在临床的应用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2.5  关键词聚类分析

本研究共得18个有意义的关键词聚类标签,选取前10个关键词聚类标签,见图5。判断聚类的两个参数指标为模块值(Q值)和轮廓值(S值),当Q>0.3时表明聚类结构显著,且Q值和聚类效果成正比,当S>0.5时说明聚类的结果合理[12]。对茵陈蒿汤的分析中,Q=0.8892,S=0.8936,聚类良好,且可信、有效。为更好地把握研究热点,将10个聚类歸纳分为四类:①聚类0、2、3、5是基于对茵陈蒿汤的临床应用及其机制的认识;②聚类1、6、7均为茵陈蒿汤的临床应用,如黄疸、肝炎;③聚类8、9是基于大鼠实验对茵陈蒿汤治疗疗效的验证等;  ④聚类4是对茵陈蒿汤中主要成分的研究,包括化学成分、作用机制、信号通路等。各聚类的持续时间不同,聚类0、3持续时间最长且至今仍在持续,聚类4、5、6、8持续时间没有聚类0、3长,但至今仍在持续,因此针对这6个聚类可能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相关研究。

2.6  突现词分析

该领域内某一时间段突然涌现的关键词称为突现词,它能有效反映某个研究领域的前沿主题和某个时间关注度较高的研究内容[13]。在Burstness数据γ设置为0.5,Minimum Duration设置成2的情况下,将茵陈蒿汤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根据图6可预测茵陈蒿汤未来对疾病的治疗范围会逐渐扩大,随着研究的深入,预测信号通路研究是该方的另一研究方向。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近30年关于茵陈蒿汤的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最近几年有所下滑,预示着对茵陈蒿汤的研究现阶段已进入瓶颈期。该领域的发文量和影响力不够充分,研究团队相对分散,团队之间缺乏合作。涉及的627家研究机构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区域,研究最多的机构分布在上海和南京两个地区,总体区域内有合作,但跨区域合作缺乏,大多是开展区域内独立研究。因此,增加核心作者量,提高作者、跨区域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扩大研究成果,形成优劣互补是突破茵陈蒿汤研究瓶颈的必要条件。

目前茵陈蒿汤的主要研究方向:①在临床上广泛运用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黄疸、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吴飒[14]使用茵陈蒿汤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湿热郁蒸证,可改善患儿症状、增强疗效、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减轻炎症反应。②通过信号通路水平的研究探讨茵陈蒿汤干预黄疸、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癌等疾病的机制及调节免疫功能;动物实验发现该茵陈蒿汤能上调肝组织法尼酯X受体表达,提示其可改善胆汁酸代谢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15]。林麟等[16]研究发现茵陈蒿汤联合三仁汤及体腔热灌注治疗肝胆湿热型肝癌恶性腹水可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减轻毒副作用。何守敏等[17]发现,茵陈蒿汤治疗可降低梗阻性黄疸术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免疫功能。③茵陈蒿汤的信号通路研究是未来的重要方向。杨焘等[18]基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ce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发现茵陈蒿汤可有效减轻酒精性肝病大鼠的肝组织损伤,改善肝功能,促进肝脏脂肪代谢,恢复体内氧化平衡,达到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周兴华等[19]提出加味茵陈蒿汤可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信号通路对大鼠急性肝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并通过大鼠进行实验论证,发现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磷酸化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及TLR4在急性肝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加味茵陈蒿汤可通过降低TLR4信号通路中MyD88、TNF-α及磷酸化NF-κB等重要细胞因子水平缓解肝细胞损伤。茵陈蒿汤在临床上已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深入研究用药机制,可降低本方的临床应用难度,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持。

茵陈蒿汤作为中医药名方之一,在临床上一直被广泛运用,取得不错的疗效。但茵陈蒿汤对肝的保护作用研究不够深入,缺少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缺少有关作用机制及分子水平的研究。为更好地将茵陈蒿汤应用于临床,突破发展瓶颈,未来的研究热点应更多地聚焦在大样本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和实验研究,深入了解茵陈蒿汤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联合其他方式治疗的优势和对方中有效成分靶点的研究。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成分进行更加透彻的研究,充分挖掘出更多的有效靶点,总结出茵陈蒿汤的用药机制,降低临床应用难度,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许伟, 白明, 苗明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分析茵陈蒿汤治疗胆汁淤积特点[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24(3): 208–215.

[2] 常燕, 韩建军, 崔胜利, 等.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乳腺癌化疗肝损伤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22, 31(2): 237–241.

[3] 李东辉, 吴红伟, 张淑娟, 等. 茵陈蒿汤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 甘肃科技, 2021, 37(11): 151–154.

[4] 王淑平. 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

[5] 王平, 劉国辉, 曹廷智,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黄疸型肝炎临床分析[J]. 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2): 6–7.

[6] 李梦雅, 冯丹平, 杨宝顺, 等. 茵陈蒿汤加减药浴防治新生儿黄疸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1, 53(17): 184–187.

[7] 贾军. 茵陈蒿汤结合头孢吡肟治疗肝硬化伴感染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21, 36(13): 2239–2241.

[8] 赵林. 茵陈蒿汤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70例临床观察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A1): 192–193.

[9] 谢鑫, 李海雄, 燕婷, 等. 茵陈蒿汤合五苓散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多因素分析[J]. 智慧健康, 2022, 8(4): 139–141.

[10] YANG Q, YANG D, LI P, et al. A bibliometric and visual analysis of global community resilience research[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18(20): 10857.

[11] 肖榮时. 1999—2020年我国数字档案馆研究回顾与计量分析[J]. 兰台世界, 2021(1): 63–68.

[12] 周玉, 寿鑫甜, 柴若宁, 等. 基于CiteSpace的PPAR与脂代谢相关可视化研究[J]. 心脏杂志, 2022, 34(6): 697–702.

[13] CHEN C, CHEN Y, HOROWITZ M, et al. Towards an explanatory and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scientific discovery[J]. J Informetr, 2009, 3(3): 191–209.

[14] 吴飒. 茵陈蒿汤配合中药熏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湿热郁蒸证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 22(11): 33–35, 51.

[15] 邱剑楠, 戚莉, 杜曾, 等. 茵陈蒿汤调控脂肪代谢改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效应组分及其机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5): 2894–2900.

[16] 林麟, 胡岗, 蒋凉凉, 等. 茵陈蒿汤合三仁汤联合体腔热灌注治疗肝胆湿热型肝癌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22, 19(24): 15–20.

[17] 何守敏, 傅军, 王梽, 等. 茵陈蒿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IL-6及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22, 60(14): 143–145, 149.

[18] 杨焘, 宋厚盼, 陈哲, 等. 基于SIRT1/AMPK信号通路探讨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效应及机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2, 38(1): 36–40.

[19] 周兴华, 龚道银, 钟森. 加味茵陈蒿汤通过抑制TLR4信号通路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1, 52(9): 1143–1148.

(收稿日期:2023–03–24)

(修回日期:2024–01–03)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学可视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1~2013年文献计量学指标分析
《广西民族研究》创办30年来刊发文章的回顾与展望
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