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呈现研究

2024-03-08 11:55信博卫小怡
新闻潮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信博 卫小怡

作者简介   信博,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卫小怡,洛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助教

基金項目   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智能化背景下‘黄河故事叙事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3CYS049);2023年度洛阳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新闻摄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XJKS025);2023年度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影视专业教学体系研究”研究成果。

【摘 要】视觉媒介已经成为当下公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必须考虑视觉呈现。高校影视教育是视觉文化呈现的重要根基之一,在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可以通过主题挖掘,具象呈现;美学分析,文化表达;技术加持,创造转换等途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呈现。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觉呈现;教学改革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增强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认同,也能加深人们对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1]。视觉时代,以优秀影视作品为载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视觉呈现与传播,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手段之一。作为影视教育的根基,高校影视教育在影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化呈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影视类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以图片和影像为代表的视觉媒介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文字媒介,成为公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当下,很难想象一个人不看图片、视频,视觉媒介已经无孔不入地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2]。可以说,视觉文化是当代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视觉符号以其直观性、受众接受门槛低等特点成了大众传播媒介主要选择的符号之一。受众也越来越依赖于影像,习惯于从影像中获得信息。以影视为主导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注重视觉呈现的影视类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影视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几千年来,中华儿女铸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神话传说、历史文献、诗词歌赋、小说戏剧、哲学宗教都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来源。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以视觉化的方式进行现代化的呈现,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影视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觉呈现在影视类课程教学中的改革路径

当下,以优秀影视作品为载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视觉呈现与传播,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手段。高校影视教育是视觉文化呈现的重要根基之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影视类课程教学中。

(一)主题挖掘,具象呈现

结合课程知识点,深入挖掘不同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呈现案例,探讨其在影视类课程中的实际应用,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觉呈现与影视课程教学的契合点是关键。

首先,梳理现有典型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节目,进行主题挖掘,作为教学案例库。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对传统的语言文化、诗词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河南卫视“中国节日/节气”系列节目,以国风舞蹈、戏剧故事等方式对丰富多彩的节日/节气等民俗文化进行了创新性的表达,《长安十二时辰》《梦华录》等古装电视剧以文化想象之美,再现唐宋繁华盛世。不同主题典型优秀的案例选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教学提供了案例载体。

其次,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节目中如何具象呈现。《中国诗词大会》通过百人团、飞花令、诗词接龙、嘉宾解读等环节设置讲述诗词中的故事,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手段构建文化场域。《唐宫夜宴》的人物妆容、服饰造型取材于唐三彩陶俑,伴随着《千里江山图》的徐徐展开,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国宝穿插其中,以婀娜多姿而又秀逸灵动的舞蹈再现大唐盛世。《长安十二时辰》在充满悬念的叙事节奏下,跟随张小敬的视角,具象呈现长安的坊市楼宇。同时,造纸、插花、篆香、打马球等传统文化、竞技娱乐都被融入剧中。

整体来说,传统文化影视节目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与认同为核心,通过高还原度的人物妆容、服饰造型,精心考究的场景布置,独具匠心的环节设置,扣人心弦的叙事节奏,辅以CG动画、AR等高科技视听技术,具象展现了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影视节目创作的源头活水。

(二)美学分析,文化表达

借助影视作品美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悄然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偏好、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因此,对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进行美学分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是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影视课堂教学中,分析《典籍里的中国》将中国历史上的古老典籍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化的影像,借助戏剧化的故事进行表达,在一次次的“古今穿越”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舞千年》借助舞蹈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之美。《诗画中国》从诗画中的意象着手,如莲花象征的正直、纯洁、不媚,牡丹象征的华贵、吉祥、端庄,鱼象征的自由、爱情、富贵等,又引申开来,落脚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意涵,最终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大篇章中共有的美好意境。例如,用不同朝代的诗歌构筑起了奔涌长江的全貌,在吟咏同一物象的题材中,受众看到了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丰富表达,从中感受到中国诗词宝库的丰厚积淀,由此震撼于中华文脉的深厚扎实,不由生出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呈现,需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审美意识的契合点。尤其注重在影视作品中完美融入传统文化主题、意境、叙事表达等,能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焕发出新鲜活力,促使影视作品在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传播的同时,提升人们的文化底蕴、审美水平。

(三)技术加持,创造转换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大众传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之所以火爆出圈,其成功原因之一便是运用大量CG动画、AR等技术呈现国风、国韵、国潮,从视觉呈现上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在当下的影视作品中,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打造高水平的视听空间已成为影视作品触达更多青年观众的必要手段。

在《诗画中国》中,一方面,采用电影级的高规格拍摄方案,充分使用戏剧化、情景化表达,与诸多知名的电影、戏剧和文艺导演联合,创排出一系列与诗画意境相合的精彩舞台节目,另一方面,节目通过CG、AR等先进视听技术赋能舞台呈现,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结合,让观众更沉浸地感受到诗画中描绘的细节,看到古典美的当代化呈现。譬如,节目在展示《落花游鱼图》卷时使用了CG动画,让原本只可静观的古画动起来,游鱼在技术的加持下变得更为活泼灵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挖掘、美学分析最终都要通过技术的方式予以转换呈现。当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资源、课时数量等,摒弃了高精尖技术如AR、VR等的教学,更注重对于学生基础技术的教学及训练,比如摄影摄像的基础理论讲解,构图、运镜等的反复训练,打好学生的基本功,让他们能够以成熟的视听语言进行视觉叙事。与此同时,也教授学生初步的影视特效技术,能够使用AE、3ds Max软件进行初步的CG动画制作、三维建模。在一些画面实拍受限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影视特效技术予以呈现。比如在数字影视作品创作课程中,有对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视觉呈现任务,对于过去的历史可以借助影视特效技术予以复现,让受众更加形象地感受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延续。

三、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分析

课程教学改革是否取得良好的成效,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有何收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呈现作品,应该成为其重要参考标准。

(一)改革实践下优质成果的輸出

影视创作类课程重在实践产出,不能理论侃侃而谈,实操手忙脚乱。在影视类课程教学中,可采用“影视工作坊”的实践模式将整个班级分为不同的创作小组,模拟影视团队产出实际作品。

例如,依托坐落于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内首家以“期刊创刊号”为主题的专业类博物馆——中图期刊创刊号博物馆,以“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影视作品拍摄。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创作了《创刊集结号》(11集)和《期刊里的长征》(11集)两部系列微纪录片,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优秀教育电视节目一等奖,并在中图期刊创刊号博物馆内进行展播,取得了一定社会反响。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呈现在影视类课程的改革实践中获得了一定效果,产出了部分优质成果。

(二)工作坊模式下团队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引导学生的专业发展,而技术制作课程的导师则负责指导其实践。由于教学实践需要特定场地,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教学的核心,以此形成的教学模式亦被称为“工作坊教学”[3]。

工作坊模式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若干学生分为一个项目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共同进行某个项目的实操。从选题发现、论证过程、拍摄制作、作品呈现各个阶段,都引导学生从团队合作的角度去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要站在整个团队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中图期刊创刊号博物馆”作品拍摄任务中,将全班38人分为6组,每组6至7人。在创作之初,就让小组成员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选题策划,在思维的碰撞中孕育灵感的火花。思维碰撞的过程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就是团队意识的具体体现。团队意识同样还体现在影视作品的拍摄过程中,影视创作很难是一个人的独秀,团队成员或擅长编剧,或擅长拍摄,或擅长制作,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最为合适的工作,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制作出质量较高的作品。

(三)实践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培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专业人才。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课堂教学中“填鸭式”的被动灌输教学,而是在实践中主动地学习、探索,进而潜移默化地理解、接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图期刊创刊号博物馆”作品拍摄任务中,学生为了创作出优秀作品,就要全面搜集、学习相关的知识。学生仔细翻阅“中图期刊创刊号博物馆”所藏期刊创刊号,了解刊载作品以及期刊背后的故事,并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人物传记、纪念馆资料,采访博物馆工作人员等,然后综合整理所获取的资料,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力求从新角度出发,用影视作品呈现历史故事。在这种主题创作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自发地传承与弘扬。

四、结语

科学搭建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创作实践模式,做到既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又重视通过实训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从学生的成果产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来看,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受限于项目运行时间等原因,教学改革实践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根据授课形式的不同,更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改革模式,仍然是需要探索的问题。潮

参考文献

[1]孔令顺,彭婷婷.文化出圈:技术与艺术双轮驱动下的电视突围[J].现代视听,2021(3):5-9.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156.

[3]刘禹,王来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1):93-96.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