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肌酸激酶吗

2024-03-09 01:51罗光荣刘祖春
家庭医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同工酶肌酸激酶脱氢酶

罗光荣 刘祖春

肌酸激酶(CK)又名磷酸肌酸激酶(CPK)。因能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的细胞质中。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三种同工酶,分别为CK-MM、CK-MB和CK-BB。按电泳速率快慢顺序分为:CK-BB (CK1),CK-MB(CK2)和CK-MM(CK3)。此外,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同工酶,称之为CK-Mt。在人体的骨骼肌主要为CK-MM,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B(≤3%);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心肌中CK虽只有骨骼肌的1/10左右,但CK-MB占CK总量的14%~42%,这在人体的组织器官中是比较特别的;脑组织以及其中含平滑肌器官中的CK则几乎全部是CK-BB。而CK代表三种同工酶的总活性。正常人血液中能测到的主要是CK-MM,还有很少量的CK-MB,CK-BB含量极微,难以测到。

一般情况下,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正常参考值在不同实验室范围有所不同,通常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正常值:CK总活性:速率法:24~200单位/升(U/L);CK-MB活性:速率法:0-25U/L;CK-MB质量:<5纳克/毫升(ng/ml)。

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的含量有一定影响。新生儿CK常为正常成年人的2~3倍。原因可能与分娩时骨骼肌损伤和缺氧有关,6~10周后可逐步下降接近成年人值。CK含量和肌肉运动密切相关,其量和人体肌肉总量有关,男性参考值高于女性也可能与此有关。据有关资料调查,白种男性CK均值只为黑种人的66%,可能与种族有关,但也不排除两个人种之间肌肉总量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那么,肌酸激酶(CK)临床病理意义有哪些?

心脏疾病

当心肌细胞因多种原因发生炎症(心肌炎)、坏死(心肌梗死)时,肌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通透性增强或细胞破坏),肌细胞内的物质(肌红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各种小分子物质等)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引起肌酸激酶增高。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的肌酸激酶浓度仅是细胞内液的1/1000~1/10000。当肌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心肌细胞中所含的酶类进入血液中,血液酶的活性(含量)增高。由于用于诊断心脏病的酶类很多,于是将心肌酶类合称为心肌酶谱。一般包括5种: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a-羟丁酸脱氢酶( a-HBDH)。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时血清CK水平明显升高,发病2·4小时即开始升高,是常见酶中增高最早一种,24~36小时达到高峰,常在3000U/L以下,增高程度与心肌损伤程度一致,3~5天即可恢复正常。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时,肌酸激酶达峰值时间提前。CK增高以CK-MB为主,发病后CK-MB稍早于CK,胸痛发作3小时阳性率可达50%,6小时内阳性率达到80010,16~24小时血液里CK-MB的浓度达到最高值,3~4天恢复到正常水平。CK-MB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2倍,又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考虑为心肌梗死。一般认为,CK-MB/CK≥6%为阳性,最高可达12%~38%。若下降后的CK-MB再度升高,提示有心肌梗死复发。当心肌缺血时CK-MB常不增高,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大多数无CK-MB增高,即便增高也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

心肌炎包括病毒性与风湿性心肌炎,急性期CK轻度增高,可达5倍正常上限,CK-MB可增高,其高峰时间一般在起病1周内,以2~3天最明显,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晚期主要是LDH和a-HBDH增高为主。

此外,手術后、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运动试验、反复肌注、剧烈运动等,CK可一过性增高。

由于影响心肌酶谱因素很多,在其作为心肌炎、心肌梗死诊断依据时,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目前,很多医院已将心肌肌钙蛋白T (cTn)、肌红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列为“心肌梗死三联”检验项目。cTn是反映心肌损伤高度持异、高度敏感的指标,特别是在心肌梗死时出现早(3~6小时后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数值高、持续时间长(10~15天恢复到基线水平),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肌损伤疾病的重要指标。CK和CK-MB两项试验,曾经作为心肌损伤坏死指标的金标准,现在只能作为最佳备胎。

肌肉损伤

包括挫伤、手术、肌肉注射药物、癫痫、酒精和毒素中毒、过度运动等。骨骼肌组织中肌酸激酶主要为CK-MM,仅有少量的CK-MB(≤3%),不含CK-BB。肌肉损伤12小时内肌酸激酶开始升高,1~3天达高峰,3~5开始下降。如下降速度缓慢,则提示可能存在进行性肌肉损伤。肌酸激酶升高程度和损伤程度有关,严重病例可达10 000 U/L以上。肌肉损伤时,CK-MB绝对值虽可升高,但CK-MB/CK<5%。

临床上,CK是诊断横纹肌溶解症的金标准。超过正常值5倍以上即对肌肉损伤有诊断意义。CK>1000U/L,CK-MB/CK<5%时,提示骨骼肌受损;AST/ALT>3,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 1.6~2.5,CK/AST>20,均提示骨骼肌受损。CK>20000U/L时可出现肌红蛋白尿。

在肌萎缩患者血中,肌酸激酶可极度增高,甚至可高出正常值上限50倍,而后随病程延长下降。此病是和性染色体有关的遗传病,在无症状的女性隐性携带者约75%肌酸激酶高于正常,可为3~6倍正常上限。有些患者也可出现CK-MB升高。其他类型的原发性肌萎缩患者肌酸激酶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可用于区别继发性肌病,如神经性肌肉疾患,此时肌酸激酶活力正常。

其他疾病

甲状腺 甲状腺可抑制CK的活性。因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CK可升高,可达50倍正常上限,主要为CK-MM。甲状腺功能亢进血清CK可降低,主要为CK-MM。

脑疾病 肌酸激酶增高也见于脑血管意外,如脑梗死、脑出血。部分患者血中和脑脊液中CK升高。CK-BB可升高。脑部手术、严重平滑肌损伤如肠梗阻,CK-BB可增高。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性神经系统疾病,缺氧后48~72小时脑脊液CK-BB升高。

肿瘤 血清中CK-BB升高与肿瘤有一定关系,10%的肿瘤病例CK-BB升高。

猜你喜欢
同工酶肌酸激酶脱氢酶
菌源同工酶分析揭示菌源DPP4同工酶是潜在的抗2型糖尿病靶点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缺糖基转铁蛋白与线粒体同工酶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氨磺必利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增高1例体会
人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研究
乙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及酶活优化
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4小时内血清肌酸激酶稳定性变化的研究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乳酸脱氢酶的动态测定及价值
急性白血病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