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浮雕活动在心理课上的应用策略

2024-03-11 13:20陈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美育小学生

陈璐

摘要:“五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象征着社会对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诉求。小学美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塑造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着重分析美育中的浮雕手工艺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力求有效推动教学目标的内在整合,发挥教学内容的协同功能,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浮雕活动;美育;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5-0020-03

一、浮雕活动概述

浮雕艺术是我国最传统和古老的视觉艺术之一,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且十分考验手工艺者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将这门艺术融入小学课程当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发展其创造力,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审美心理,使其在参与中形成平和的心态、健全的人格,进而推动其健康成长。

浮雕活动作为一门手工艺术,往往需要依托具体的物品才能创造,包括岩壁、器物表面、墙面等,由于空间受限,在创作浮雕时必须对造型进行压缩,通过合理安排和规划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从而形成更具特色的艺术成果。一般来讲,浮雕创作需要在平面背景下按照一定的比例压缩形象空间,且需要借助光线制造出立体视觉感受,是一种十分富有特色的视觉艺术形式。近年来,运用超轻黏土或者相似的材料所制作的浮雕插画,因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层次更加丰富、造型更加饱满、操作更为简便等特点,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青睐。

二、融合浮雕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采用不同的方式和策略,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使其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直以来,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比较单一,任课教师往往习惯于依靠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加以引导,以至于教学活动的理论性较强,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总是浮于表面,造成了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脱离。而美育活动的融入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在心理课堂中指导学生开展浮雕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和创作浮雕艺术的过程中,围绕学习主题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在深度体验中进一步理解相关的心理知识,从而促进其知行合一,切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助力其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对事物逐渐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那么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了解他们呢?

作为表达性艺术的类型之一,浮雕活动其实也具有和沙盘类似的投射效果。通过观察学生创作的过程和分析其浮雕作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从而认识和发现他们的内在需要。除此之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浮雕活动,可以营造更加宽松和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拥有尽情展示自我的舞台,便于教师发现和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见证他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心理

过往的课堂教学容易忽视不同学科和知识之间的联系,甚至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由此会导致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无法形成合力,继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成效。随着“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并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五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独立存在,又相互渗透,能够真实有效地促进教学实践由“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

通过将浮雕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美术作品有了更生动和深刻的内涵,而学生的心声和想法也借由艺术表达得以直观地展现。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体悟中,实际上也在经历一个积极情感内化的过程,这样的融合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融合浮雕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一)依托浮雕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浮雕作为一门手工艺术,专业性较强,不但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动手实践。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但是通过团队的配合,集思广益,共同面对和解决难题,可以在深度学习中体验合作的魅力,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为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浮雕创作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来培养他们的互助意识,使其充分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成就感及受到帮助之后的积极心理,由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心理课“发现身边的美好”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超轻黏土围绕“我心中的美好”这一主题进行小组浮雕创作。第三小组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决定将设计方向聚焦在“抗疫英雄”上,于是小组的分工协作就此展开。有的学生负责搜集与抗疫英雄有关的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构思作品呈现的人和物,先在纸上画出草稿;有的学生化身造型设计,用手指和塑料刻刀捏造出想要的形状;有的学生担任色彩搭配师,为作品画龙点睛;有的学生摇身一变成为创意总监,不断提供新鲜的点子;有的学生承担分享的任务,向大家介绍小组智慧的结晶……除了各司其职之外,当某个学生遇到障碍,所有的伙伴都能互帮互助,通过沟通和讨论化解问题,最后合力完善和优化小组作品。

在所有小组完成并分享作品之后,教师动员学生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接着将学生们的作品在校园中进行展览,邀请其他班级、年级的学生和教师现场投票,最终选出优胜的前3名发放奖励。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合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帮助他们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就像某位学生分享,他其实并不擅长手工,但是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他感受到了超轻黏土浮雕的乐趣,并且为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帮助小组完成作品而自豪。

此外,浮雕活动的开展也让各组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氛围,帮助学生客观评价其他小组的作品,积极学习其他小组的优势,在深度体验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借助浮雕活动提升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相信,人的手和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部动作运用越复杂,就会越促进脑部神经的发展。在浮雕活动中,学生需要用双手去触碰黏土和道具,随着创作的深入,孩子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于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会观察到,孩子一开始感觉无从下手,然后逐渐适应,慢慢摸索,直到最后玩出自己的花样。

四年级的小艺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上心理课“我眼中的自己”时,对于首次接触浮雕且本就不擅长手工的她而言,怎么用超轻黏土刻画出自我形象,着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起初她只是木讷地看着别人活动,偶尔尝试后,又将黏土揉作一团。觉察到她的困境以后,教师引导孩子一边欣赏别人的作品,学习如何展现自己的特征,一边帮助她整理好所需要的材料,并在其拿不定主意时及时给予帮助、引导,避免她产生畏难情绪。

经过多次的实践,孩子终于在下课前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尽管仍显得简单生涩,但她从中收获到的积极体验是无可比拟的。

在解锁了第一次浮雕活动后,小艺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这门艺术。接下来的几节心理课,她都带来自己最新的成果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不仅作品更加栩栩如生,而且处理得精细巧妙。

浮雕活动带给学生更多的自信,班级内开始涌现出大量类似小艺的孩子,他们敢于尝试,乐于交流,积极互动,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见,每次浮雕作品的成功都在强化学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而随着自信心的增长和积极性的提高,孩子们的心中也种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这正是浮雕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为学生身心发展注入的源头活水。

(三)在浮雕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加德纳曾经说过,儿童和艺术家一样,都具有创造力和充满天真烂漫的天性和童趣,他们的思维特点与感受能力非常相似。正如这位心理学大师所言,儿童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并具备一鸣惊人的潜能,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舞台来绽放自己的魅力,而浮雕活动就是一个合适的机会。

在上四年级心理课“创造需要勤动脑”时,教师布置任务,以“神奇动物在哪里”为主题完成超轻黏土浮雕作品。在设计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2)在你眼中,这个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如颜色、形态、习性等。

(3)随着时代更迭,物种进化,未来这个动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如果让你将其创作成一幅浮雕作品,你希望把它做成什么造型?

随后,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和创作。在此期间,有的学生在高度还原动物形象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巧思,设计出了拥有蝴蝶翅膀的斑马;有的学生脑洞大开,捏造出“四不像”——兔斯拉,十分生动可爱;有的学生钟情卡通,黏接成熊身猫面兽,代表着哆啦A梦和大雄的梦幻联动;有的学生古灵精怪,为老虎量身打造了一副威风凛凛的触角……

通过生活经验和想象创造的碰撞,孩子们打破禁锢,生成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而教师对学生作品中充满创造力元素的挖掘和评价,也帮助他们进一步体验到想象的乐趣和奇妙。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本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以浮雕活动为载体,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赋予了学生潜心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不同于以往多数艺术表达方式,浮雕活动也让我们得以见证学生的风采——他们在尝试中突破,在实践中反思,在体验中成长,不断完善个人的认知体系。由此推动其身心和谐发展,助力积极品质的培养和塑造。

参考文献

[1]汪珣.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探究[J]. 小学生(下旬刊),2022(1):117-118.

[2]何青. 以美术教学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策略[J]. 教育观察,2022,11(2):116-118.

[3]陈薇. 心理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滋养探析[J]. 新智慧,2020(19):112-113.

猜你喜欢
美育小学生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