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的孩子,反而更自律

2024-03-11 03:10天雅
恋爱婚姻家庭 2024年5期
关键词:意志自律事情

◎文/天雅

图文无关

孩子形成自律需要具备两个品质:一个是对现状有自我认知;另一个是对成就有自我追求。

父母需要做的,是通过提问的方式,一点点帮助孩子确认自己当下的状态与感受,形成自我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施压或过度介入,强迫孩子成长;也不要要求孩子面面俱到,十项全能;更不要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去要求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一点点成长,一点点进步,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什么是自律

孩子不够自律,这个问题苦天下父母久矣!不按时起床,不好好吃饭,不主动写作业,对学习生活没有规划……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主动一些,管好自己的事情,少让父母操心。孩子却总是找各种理由拖延、磨蹭、敷衍了事。

期间,父母从耐心讲道理,循循善诱,到制订各种奖惩措施,威逼利诱。但往往,作用非常有限。哪怕孩子一次两次妥协配合了,很快又会恢复原形,继续拖延磨蹭,敷衍了事。久而久之,父母耐心耗尽,甚至情绪失控、崩溃,孩子也跟着情绪失控、崩溃。结果,孩子的自律问题没解决,还令亲子关系陷入紧绷的局面,矛盾一触即发。

这时问题来了,孩子总是做事拖拉,不够自律,父母在一旁操心得非常辛苦,却无效,怎么办?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自律?自律是指:在没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一个人凭借自我意志的驱动,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这个定义,存在两个维度:首先,无他人在场。从空间上来讲,这很好理解。当父母、老师在场的时候,孩子不玩不闹,乖乖学习写作业;而当父母、老师不在场时,孩子立刻扔下手头功课,使劲玩。这是一种明显的“他律”,而不是“自律”。

而从精神层面来讲,它就相对隐晦一些。有的父母,经常提前安排孩子的行程,规定孩子什么时间应该去做什么事。比如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写作业,几点练钢琴,几点看电视……而孩子通过父母前期的教导和训练,也很听话,每天都照着这个流程去做。但他从来不会反问自己是否认同父母,也不会觉察自己是否享受这些安排。这看起来是自律的表现,其实不然。事实上,它是一种“机器人状态”下的“他律”,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意志给孩子设定了程序,不是孩子真正的自律状态。

那什么是孩子真正的自律呢?这就涉及它的第二个维度:自我意志驱动。即:孩子在自我意志的驱动下,自觉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把事情做好的习惯。

一个真正自律的孩子,不会只服从命令:父母、老师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而是会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主动去做这些事情——它首先需要孩子的大脑自己发出声音“我想学习,我要学习,我现在应该去学习”,然后再将想法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也就是说,自律必须先有“自”,再有“律”。

所以很多时候,如果父母的关注点是“孩子有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把事情做完、做好”的话,其实最后导致的结果反而是限制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令孩子的自律能力无法得到发展。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被动,一旦脱离了父母的视野或掌控,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也因此,一个孩子自律的最终状态,不是成为一个事事顺从权威的“配合者”,而是成为一个拥有自我意志的“主导者”。

把自我管理的权利归还给孩子

理解了这一点,再谈“怎么办”,也就清晰了:在孩子的个人事务上,父母要得体离场,把主动性归还给孩子。当然,离场并不是指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而是指,父母放弃用自己的意志去控制、改造孩子,把自我管理的权利归还给孩子。

那么,一个真正懂得自我管理的孩子,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呢?针对这个问题,童行学院创始人郝景芳老师在《郝景芳育儿15 讲》里,总结出很关键的两点:

1.对当下现状有自我认知。简单来讲,就是对自己的事情心里有数。它需要人保持一种“向内看”的习惯,就好像一盏内在探照灯,时不时照一照自己。

对孩子而言,点亮这盏灯的关键,不是父母基于自己的主观意志,迫切地灌输经验和知识点,而是父母通过带着好奇的对话,引导孩子关注自身的状态。

例如:“你现在想先放松,还是想先完成作业?”“你一直在皱眉头,是因为作业很难吗?”“这次考试退步了,你会感到挫败吗?”“明天就要考试了,你心里是什么感受?”所有这些问题,都在让孩子留意自己当下的感受,逐渐帮助他们形成对自我的认知。

久而久之,孩子便可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现状——知道自己作业写了多少、还差多少没写完,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学会。这个时候,孩子便可以对作业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做评估,并以此制定学习规划。

2.对未来成就有自我追求。清晰的自我认知,是孩子发展自律的基础;而对成就的追求,则是孩子形成自律的关键。它有一个前提:孩子对自身能力有自豪感,相信“我能行”。

人格研究中曾发现,一个稳定的高自尊的人,会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稳定性因素。很多父母教孩子东西,期望瞬间看到效果,也就是“我一教,你就学会了”。但这种瞬时效果很难让孩子有成就感。

孩子只有自己琢磨来琢磨去,把一个事情做成了,才会有强烈的自我满足。这一点,郝景芳老师深有感触:“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并没有教孩子写字、写数字。某一天我问她:‘你会写3 吗?’她开始回忆3 的样子,最后试了半天,在纸上画出歪扭的1、2、3。当时她喜出望外,在房间里大声喊:‘我会写1、2、3 啦!我会写1、2、3 啦!’那种喜悦,蔓延整个房间!这是一个孩子凭借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基于这份喜悦,父母接下来要做的是:功成身退,让孩子体验自我成就。“哇,你能写1、2、3 了,真是太厉害了!快告诉妈妈,你是怎么做到的?”让孩子不仅感到自己在成长进步,同时引导孩子将进步归因于自身努力的结果。如此一来,孩子会逐渐理解努力的意义,并在一次次成功体验中形成自我肯定:“我能行,我努力了会更棒。”这个时候,父母在不在场,给不给孩子指导,替不替孩子做安排,已经不重要。因为,当一个孩子,既能对当下现状有清晰的认知,也能对未来成就有执着的追求时,他会形成一股内在驱动力,督促着他不断去探索、去突破,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避免两个误区

这些听起来并不复杂,但要真正做到,却是相当难的。因为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时候,容易进入以下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执着于立竿见影。我说了你就要去做;我教了你就应该会;我要求你自觉就不要磨蹭……我们太期待孩子能快速成为一个自律的孩子,能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但却无形中忽略了一点:这份期待对孩子而言,不是激励,而是压力。压力状态下,往往很容易激发一个孩子的抵抗情绪和应激反应。

第二个误区,执着于面面俱到。起床吃饭要自律;上学放学要自律;看书写作业也要自律……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全方位自律的人,在各种场合都能严于律己,全面发展。但却无形中忽略了一点:自律其实是一件需要消耗能量的事情。它需要孩子不断对抗身体的惰性和外在的诱惑,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个带着困难和挑战的任务。但每个孩子的能量是有限的,当结束一天的课程回到家时,他可能已经精神非常疲惫了。在这个状态下,他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写作业的效率也非常低。他需要休息放松,需要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放空,啥也不想、啥也不做,让呼吸、节奏和身体能量都恢复到饱满状态,才有可能集中精力投入学习。所以真正的自律,不是要求孩子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而是张弛有度,达到放松和休息的平衡。

猜你喜欢
意志自律事情
动物的“自由意志”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自律成就美好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知耻自律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以他律促自律
把事情写具体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