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理念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4-03-12 03:16白薇莫月华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

白薇?莫月华

摘 要:由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组成的公共文体空间及其融合治理,是公共文化体育事业治理“跨界破圈”“融合共进”的关键举措。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演绎归纳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公共文体空间培育文化自信、促进社区韧性、面向文旅融合、服务阅读推广、建设智慧楼宇等融合治理理念,提出面向未来的发展策略:打造都市文体中心,提升空间文体生产力与话事权;注重文体空间设计,丰富空间使用体验与服务功能;完善文体空间政策,保障空间治理效力与生态协同;建设街道文体设施,实现基层文体服务的有效供给。面向2035的公共文体空间高质量发展,应该建构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体系框架以更好地扩容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内蕴与实现道路。

关键词: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理念秉承;实践进路;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9.2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Governance Philosophy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governance of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composed of facilities like libraries and sports arenas, constitutes a key initiative in cross-domain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realm of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undertakings. This article employs case analysis and deductive induction to examine integration governance concep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community resilience enhancement, alignment with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support for reading promo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mart buildings within China's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It proposes future-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establishing urban cultural and sports centers to enhance spatial productivity and influence; emphasizing spatial design to enrich usage experiences and service functions; refining policies for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to ensure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and ecological synergy; constructing street-level cultural and sports facilities to effectively provide grassroots cultural and sports services. In pursui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by 2035, constructing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governance of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is necessary to expand the intrinsic integration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achieve a coherent path forward.

Key words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spaces; integration governance; philosophical orientation; practical approaches; library

1 引言

公共文化和体育空间(以下简称“公共文体空间”)是指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剧院、艺术展厅、体育馆、游泳馆等一些文体配套设施组成新的文体空间集群,作为城市社区基层文体服务供给的重要形式与治理模式。不同于侧重于文化行业的公共空间,用以承载、呈现、提供公共文化体育形态和內容的公共空间,不仅强调空间的文化性、体育元素,而且突出空间的公共性。公共文体空间的融合治理能够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转型升级,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国公共文体空间建设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设施网络标准化、均等化体系更加健全。

后疫情时代如何推动区域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国家健康战略、促进城市能级转换,成为目前亟待探讨解决的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地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开始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模式被提出。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联合文化、体育产业相关主体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基础之上增加体育设施,将体育功能区、文化功能区两大区域进行复合聚集,建设文体中心,丰富空间场所的体验,提供功能更加丰富的“城市第三空间”场景,拓展新时代文化基层文体服务边界。因此,如何实现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体空间的协同联动、叠加效果,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重点分析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的理念秉持、实践反思与发展策略,为公共文化事业破圈、破界和融合发展提供支持。

2 相关研究

区域新型公共文体空间聚焦于本地区、城市的文化和体育需求而打造,主要包括“文化供给”和“体育功能”两个核心区域,在资源供给、服务创新、健康服务、社区融合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单一文化或体育场馆设施。公共文体空间协同治理的提出是基于生命周期和系统方法推动图书馆、体育馆和规划馆等空间治理的目标综合、资源整合、项目集成和一体化实施,实现整体效益最优,分为物理、文化和理念3个维度。

城市公共文体空间治理在整个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合理规划和大力发展城市公共文体空间,有助于我们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世界提供城市空间建设的中国方案[1]。目前我国图书馆参与公共文体空间的三种治理模式,分别是“生态群落型”、“设施依托型”和“虚拟空间型”[2]。在治理中还存在参与主体缺位、资源分配机制固化、建设理论体系匮乏、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以及场馆分散,融合度低;格局老套,设计感弱;内容单一,吸引力小的不足之处[3]。现有研究大都从技术实现、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对公共文体设施空间布局进行案例分析、地理测度和研究。邵云等人[4]提出文体建筑空间是由标准空间、非标准空间、介质空间三大类型组成。其中的介质空间存在于三大层级:“文化”与“体育”之间;场馆之间;附属服务空间与场馆之间,具备六要素:空间形态、界面、空间比例尺度、竖向立体设计、视线、室内装饰。范雨冰[5]以公共设施区位理论、公平性理论和可达性理论为基础,利用公共文体设施地理信息数据集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分析方法对城区公共文体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表明:①在空间分布方面,文化活动类设施数量最多、范围最广,图书展览类设施数量最少;②在公平性方面,图书展览类公共文体设施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及差异性最为明显,体育运动类相关性及差异性最小。

由上可知,公共文体建筑空间设计的案例研究是目前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缺乏从某一具体学科角度出发,对公共文体空间治理的理念秉承、实践特点和研究框架展开系统分析。因此,有必要从文化和体育融合发展的视角提出图书馆在文体空间中的定位与角色、融合发展策略,进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的同时,也为区域新型公共文体空间协同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3 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的理念秉承

深圳、上海等地区积极探索发展的区域新型公共文体空间,是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多主体参与下,充分凝练本地区现有文化资源、场所空间资源、城市发展与区位规划等诸多因素后形成的优秀实践成果,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组成构件之一。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市民共同生活、互相交往的共享空间,更逐渐成为除居住、工作场所外的“第三空间”,对于社群交流与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王子舟教授提出:公共空间孕育出了公众以及中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众舆论,公共空间不仅是社会进入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因其产生民主、开启民智而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推力[6]。

图书馆、体育馆等组构而成的公共文体空间是需要明确新时代中国文体建筑设计与服务高质量变革发展所应该秉持的理念。其治理理念秉承自文化自信、社区交互、文旅融合、阅读推广、虚拟空间等重要理念,为图书馆等区域新型公共文体空间提供指引。也需要反思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书房、书吧、驿站建设中取得的经验、不足和特点,不断纠正发展道路。

3.1.1 培育文化自信,建设城市标志性的公共文体设施

公共文体空间作为城市标志性的公共文体设施,能够发挥公共文体设施“培育文化自信”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7]。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并充分具化在每座图书馆建筑及其室内空間设计中。例如,常州图书馆内墙装饰使用了本地文化名人的诗句作为标语、刊登图书馆的历史报纸作为装饰、刻印县志历史的地板等创意设计。苏州图书馆设立江南文化主题文献阅览室,整体装修设计以古朴典雅为主,多维度揭示“江南文化”,促进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设置了抗战文献、地方特色文献、古籍、红色馆藏文献的空间,成为建筑设计融合历史文化与未来需求的重要表现形式。

培育文化自信,建设城市标志性的公共文体设施,是我国各地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例如,2021年9月开放的公共文体场所“芜湖鸠江区城市文体共享空间”,总面积约2 000㎡,室内有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同时建设藏书近3万册的图书馆,馆内配备了迎宾和送餐机器人以及激光全息投影等。又如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2万余平方米,各类阅览室达11个,馆藏纸质图书14万册。作为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组成部分,本着为读者提供最优质阅读服务体验的原则,馆内的书刊全部实现开架阅览,并且配备了平板电脑以供读者免费使用,停车时可以根据读者的地理位置进行智能停车位的导航。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图书馆内部的家具拥有自主产权,如无线充电的阅览桌、苏式风格的阅读椅、LED感应书架、具有智能提醒功能的座椅等[8]。这些包括图书馆空间在内的公共文体空间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文化标志设施。

3.1.2 增强社区韧性,凸显用户交互场景设计价值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共同体,也是社会公共治理的基本单元。城市“双重社区”的韧性凸显社区交互场所设计的重要性。民众广泛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交叠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许多社区建设的邻家图书馆、社会文体空间等工作机制,极大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动性。公共文体空间通过发挥阅读疗愈、运动放松和娱乐休闲的场所价值,能够助力韧性社会的建设。

“韧性”一词源自拉丁语“resilio”,概指抵抗风险的能力。公共图书馆新馆智慧空间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助力韧性社会建设。公共图书馆的新馆建设,不仅提高了其自身在面临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或其他灾害时,保证自身免受冲击或受到冲击后迅速恢复到较为理想的状态,保障各项服务持续开展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为所在社区的安全素养教育等提供支持。韧性社会是公共机构建筑空间设计与服务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例如,上海奉贤区的中粮南桥半岛文体中心与医疗服务站,旨在成为“社会凝聚器”,连着沿河的浦南运河围合成一个周围新住宅社区交流聚集所需的公共场所与公园。该建筑邻近密集的住宅大楼,富有的空间活力和开放性,吸引邻里社区来到此处休闲、参与文化活动,而医疗站则服务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同时,文体空间包含了大量绿化区域、文献资源和健身运动设施,能够在公共空间中利用自然光线与空气对流提供健康的场景,并以开放的人流流线和社交空间为特色增强读者的空间交流[9]。

3.1.3 面向文旅融合,多元主体空间融合治理体系逐渐完善

图书馆是文体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是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结合点和基本出发点[10]。文旅融合驱动下的图书馆阅读建筑空间设计是图书馆学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公共文体空间具有独特设计理念与美感图书馆建筑空间,不仅是开展“研学活动”等线下文旅活动的吸睛点,更是流量时代下图书馆线上营销最直观的着力点。各地图书馆打造的一批新型文旅融合阅读空间受到大众的欢迎。

广东省“粤书吧”类新型阅读空间建设,不仅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公共图书馆联合社会力量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文化空间融合治理模式和建设路径”的积极探索和有益成果。并且通过将其纳入总分馆管理体系中,提供图书馆专业馆员服务、丰富的馆藏配给,能够更好地增强公众阅读服务的可及性。深圳市盐田区临海而建的灯塔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融合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塔身是简洁的纯白色,塔顶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在建筑入口设置显眼的标语“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广西桂林遇龙河畔的“遇龙·书屋”集图书借阅、咖啡休闲、旅游咨询等多业态为一体,古朴的阅览空间与秀美的景区风貌相得益彰。这些图书馆建筑空间是图书馆面向文旅融合公共文体空间探索的重要成果。

3.1.4 服务阅读推广,分级阅读促进空间建设能力不断增强

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空间服务是阅读推广的重要内容[11]。公共文体空间与阅读推广服务相结合的空间设计,能够强化阅读可及性,使得休闲阅读服务成为全民阅读实施的抓手与补充[12]。阅读推广空间能够通过动态化、个性化、场景化、情境化的环境设计,结合阅读服务施加的影响,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促进用户阅读与素养[13]。包括各类城市书房、主题图书馆、智慧空间、地方文献陈列馆、民宿阅读活动空间、书吧、讲堂、书苑、书室、特藏室、绘本馆等。在这些阅读推广空间建设过程中,秉承以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分龄分级进行阅读空间设计,尤其是面向少年儿童、年长者、创业者、各种类型的残障人士(包括视觉、学习、行动、言语和听力障碍者)的服务空间设计,成为公共文体空间促进社会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

作为文体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往往将阅读推广类的文化传播、素质教育、服务创新作为核心理念之一。例如,西南职业教育园区文体中心图书馆共设有机动车停车位65个,读者座位总数2 176个,开放书架约100万册,是集图书收藏、看书学习、学术报告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图书馆。又如,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文体中心图书馆内设图书借阅区、电子阅览区、报刊阅览区、低幼儿互动区、视障阅览区等,配备有先进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硬件设备,集借阅、参观、学习、交流、展示于一体,能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群体阅读、资料查找、专题研究等需求。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图书馆举办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体验:古风宣纸花草灯DIY”活动、“星空讲堂:中国传统节日——端午的文化启示”活动都是发挥文体建筑空间功能的服务形式之一。这些文体空间在环境设计、文献资源采集中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差异,比如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进行分级阅读推广,设置不同年龄段阅讀空间,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文献,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服务。

3.1.5 智慧楼宇发端,推动文体建筑空间智慧化转型运维

智慧图书馆建设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智慧空间与智慧服务发展使得建筑功能拓展与服务创新迭代速度加快,包括智慧设施、智能书库和数字化阅读服务的更新升级等。在空间建设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体系下,很多图书馆在老馆改造和新馆建设中,已经开始利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图书馆建筑智能管理方面的探索,将它们应用在设备设施的消防、安保、监控、运营、预警、节能等方面,并能与图书馆空间管理的需求相结合,甚至与业务系统对接,对采光、电梯、空调、停车、门禁、人流物流、设备设施等进行自动控制[14]。

在技术主导的智慧化治理中,非常注重文体空间建筑空间设计、智慧设施设备对于整体智慧化变革的重要意义。浙江临海文体中心一期建设为博物馆、体育馆、规划馆,二期建设内容主要为位于中轴线上的会议中心及两侧的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和科技馆。设计将七个场馆不同的建筑元素依附在一个网格框架上,对于功能复杂的综合体,这个8.4m×8.4m单元组成的网格框架有着显著意义,即将不同特性和功能的单元组织成一个有序相连的整体,并通过在东西轴向上设置地下通隧整合地下空间,各场馆地下停车汇入东西通道;下沉庭院结合商业,共享连廊伴随文化步行街共同围合出文化广场;竖向多首层的设计高效地分流人车,使城市广场完全开放,引入公共活动增强亲民性,成为资源共享、集约高效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15]。

4 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的实践路径

在“文化+体育”融合发展的时代大趋势中,我国公共文体空间实践基础在于各省市打造的图书馆、文化馆、体育综合馆、全民健身综合馆、配套设施及辅助用房等构成的区域文体服务中心。我国公共文体空间研究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实践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深圳等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高投资、多功能的文化体育空间,为行业理解把握公共文化和体育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土壤。目前,深圳正全力推动建成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各个区域都在加快构建文体设施服务体系,打造一系列文体新地标。力图通过打造都市文体中心、注重文体空间设计、完善文体空间政策、建设街道级文体设施等策略,推进公共文体空间建设。

4.1 打造都市文体中心,提升空间文体生产力与话事权

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空间融合治理在新阶段的城市空间融合治理中,地方政府着重强调了文体空间联动、协同建设,认为“重大文化体育设施项目建设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是展现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上海已明确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在对标全球同类城市打造文体空间的行动中,将文体空间的“扩容提质”作为重要事项,并推出多个重大工程: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市档案馆新馆、浦东足球场和上海大歌剧院等。这些文化空间,亦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衡量其能级、品质高下的不仅是硬件水平,更是能否有持续高质量的演出、赛事等“文化生产”行为,并通过不断的文化生产,成为高质量文体资源的集聚地、策源地,进而提升文化意义上的“核心功能”。有这样的核心功能,在全球文体市场上,才会有足够的话语权[16]。

5.2 扩容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逻辑内蕴

公共文体空间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进展、标准体系和用户认知等内容是该框架的主要内容。我国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实践框架、研究体系探讨,着重明确空间融合治理者的职责定位、实践过程与循证困境,进而提出有效策略。对于图书馆来说,如何在融入基层街道文体空间框架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即公益性、文化属性等)的影响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需要进一步关注如何健全治理体制机制、清晰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增强法律政策标准保障以及设计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机制与运行机制;搭建相关平台,构建协同治理监督机制,提升协同治理水平,迎接文体需求增长的挑战。具体而言,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框架重点内容在于构建基于不同研究理论的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与深化模型、标准规范与指南框架。在比较欧美发达国家及日韩、新加坡及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特点与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公共文体空间的定位及空间类型,满足用户的阅读、体育和文化需求。

5.3 明晰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价值进路

城市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与深化研究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实现思路和方案,形成“广东模式”“深圳模式”“上海模式”等样板模式,明确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实现公共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一研究命题及其框架的价值进路主要在于:①公共文体空间协同治理与深化是实现公共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枢纽与承接载体,其治理与深化研究是图书馆空间转型与创新的必要一步。尤其是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创新打造一批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成为公共文体空间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②公共文体空间协同治理与深化研究是促进样板模式的必要一步。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公共文体空间也需要逐步实现从有到美和好的跨越。③公共文体空间协同治理与深化研究有利于图书馆空间创新与转型发展。拓展至城市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与深化的领域,能够构建城市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与深化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模型,为图书馆空间再造和阅读推广活动的融合开展与推进提供参考借鉴,也可以为面向文旅融合、培育文化自信提供参考。

5.4 完善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标准体系

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工具向度包括标准工具、政策工具、技术工具和制度工具等不同维度的治理向度。其中,标准规范(指南)作为规范性政策,能够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种类和实施等方面提供指引和参照。技术的迭代升級也已经足以支撑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的智慧化转向要求。融合治理的目标是促进整体的有序发展,公共文体空间的协同治理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在经历了高速而粗放式的“城市化”发展之后,许多城市正进入到精细更新式的“文体都市”发展时代。公共文化空间是切入国家数字文化战略、元宇宙想象具体可行的现实载体,也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方向。虽然公共文化与体育空间被视为可以融合发展的两种同层次但不同性质的空间类型,但是也有部分公共文化空间治理标准将运动健身等体育空间纳入公共文化空间的范畴进行规制。根据本地区历史地理文化条件,调整塑造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工具向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在新的发展时期围绕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标准工具体系的优化、技术工具的引入创新等,实现文化和体育空间的融合式发展。

6 结语

公共文体空间的融合共治,是健康中国和文旅融合等国家战略创新发展的实施举措之一。“十四五”以来,由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或音乐厅、规划馆、文化馆、档案馆、体育馆组构而成的“三馆一厅”,在地方政府支持、社会投入和公众的视觉等多元制度逻辑的耦合作用[20]下,逐渐成为区域公共文化与体育事业治理及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转向。相对于实践的发展,文化与体育空间融合发展的研究刚刚起步,成为图书馆跨界融合理论的重要尝试方向与研究体系的重要补充。图书馆作为文体空间融合治理的践行者和开拓者,理应积极推动公共文体空间融合治理政策体系、研究体系、实践体系的完善。在新时代建设新的文化与体育融合发展空间,能够发挥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效益叠加效应,有助于实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功能的价值溢出、功能聚集与服务增益效应。

参考文献:

[1] 孟耕合.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治理的三个维度[J].理论月刊,2022(4):69-77.

[2] 何盼盼,陈雅.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9(2):106-111,118.

[3] 王子琪,付昭伟.弹性、活性、粘性:再论城市文化空间的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20(8):146-148.

[4] 邵云,徐雷.文体中心建筑空间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1(9):172-175.

[5] 范雨冰.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公共文体设施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6] 王子舟.公共知识空间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0-16.

[7] 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2022-05-21].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WTvm.

[8] 图书馆简介[EB/OL].[2022-05-21].https://www.sndcc.cc/planenavigationmap.html.

[9] 上海中粮南桥半岛文体中心与医疗服务站/Steven Holl Architects[EB/OL].(2021-10-15)[2022-05-21].http://www.archcollege. com/archcollege/2021/10/50061.html.

[10] 储节旺,夏莉.图书馆文旅融合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9(5):40-50.

[11] 范并思.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合理性审视[J].图书情报工作,2017(23):34-39.

[12] 于静,弓建华,孙媛媛,等.创意,让阅读空间“活起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阅读主题空间创意设计實践[J].图书馆杂志, 2020(5):58-66.

[13] 伍玉伟,洪芳林,毛望平.我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空间建设实践进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12):32-40.

[14] 刘炜:智慧图书馆建设方略[EB/OL].[2022-03-03].https://www.calsp.cn/2021/09/15/bulletin-202103-01/.

[15] 邓晓舜.对话场所的空间营造:以临海文体中心为例[J].建筑技艺,2020(6):126-127.

[16] 文体“新空间”里的深意|上海一周[EB/OL].(2022-02-24)[2022-05-19].http://news.cjn.cn/zjjjdpd/yw_20048/202202/t3958001.htm.

[17]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在哪儿?[EB/OL].(2021-07-28)[2022-05-1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779682.

[18] 福田区公共文体中心2022年工作计划[EB/OL].(2022-04-24)[2022-05-19].http://www.szft.gov.cn/xxgk/zwgk/ghjh/ndjh/content/post_9726748.html.

[19] 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EB/OL].[2022-05-1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4/20/content_5600894.htm.

[20] 汪圣,刘旭青,李秀义.景观化:“网红”城市书房建造的实践逻辑及其审视[J].新世纪图书馆,2023(1):5-11,87.

猜你喜欢
图书馆
去图书馆坐坐
图书馆
图书馆里送流年
图书馆
夜间的图书馆
图书馆里的小惊喜
图书馆 Library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