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视线

2024-03-15 00:12
中关村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关村小米航天

2023年北京技术市场实现“双突破”

2023年,北京市技术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实现“双突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总量首次突破十万项,达106552项,比上年增长12.1%;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536.9亿元,增长7.4%。2023年,落地本市技术合同35361项,成交额2333.1亿元,占本市的27.3%,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高精尖领域。

2023年,北京技术市场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依托“1个市级部门+16个区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部门+N家登记机构”的服务布局,推动管理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以创新主体需求为导向,从完善政策法规、搭建全方位网络、持续优化服务和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四个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为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各区技术市场主管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多平台多渠道助推区域技术要素市场蓬勃发展;遍布全市的技术合同登记机构主动靠前,及时响应创新主体需求,保障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高效有序开展和技术要素快速有序流通。

“三城一区”主平台创新能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呈现高强、高质、高端的创新格局。2023年,“三城一区”输出技术合同项数占全市的七成,成交额占全市的五成,近八成为高精尖领域。其中,海淀区成交额居“三城一区”首位,达3550.4亿元,有力推动中关村科学城成为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如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落地本市的碳纳米锥场发射电子枪项目,为解决我国电镜科学领域“卡脖子”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增长109.8%,占流向外省市的15.1%,持续发挥北京对津冀的辐射带动作用。流向津冀技术合同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以及现代交通领域,为推动京津冀区域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创新链提供创新动力。

下一步,北京技术市场将聚焦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模式优化、鼓励政策探索等方面,进一步激发技术交易主体活力,推动北京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技术交易规模稳步增长,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年产千万台高端手机!小米智能新工厂在京投产

2月18日,位于北京昌平的小米智能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是小米第一个以生产高端旗舰手机为主、成规模化量产交付的自建自营工厂,年产能超千万台,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灯塔工厂”。该工厂不仅将承担小米14系列的生产任务,还完成了小米14 Ultra在生产阶段的关键验证。

此前于2020年建成的小米亦庄工厂具有强研发属性,是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预研的大型实验室工厂。目前,一些供应链合作企业已经启用了由小米输出的整套产线设备和智能工厂系统体系。

此次落成并投产的小米智能工厂隶属小米昌平园区,整个园区包括小米智能工厂、小米创研中心、小米未来产业园以及配套办公楼。总占地287亩,总投资121亿元。小米智能工厂立足于规模化部署、构建高度智能化的生产体系,并注重核心技术自研,是小米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工厂。

技术人员介绍,传统手机制造产线灵活性差,装备调试复杂,生产线的换线、混线难度大,在产能爬坡的关键阶段往往要付出巨大成本。小米智能工厂一开始就决定全面自研,目前组测包装备96.8%自研,软件100%自研,全厂专利数量超500件,并利用了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生产现场的智能裝备和物流装备数据都可实时采集,从而支撑质量、成本、交付的相关指标优化。

随着小米智能工厂的正式投产,小米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布局已初见规模。小米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位于亦庄、昌平的两座小米工厂将一起形成“研发+量产”的产业协同效应,全面展开其智能制造布局。

中关村上市公司2022年总营收近10万亿

1月25日,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联合中关村智库正式发布《中关村企业年度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度中关村上市公司总营收接近10万亿元,实现连续五年上涨。净利润整体上升11.65%,但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企业只占到四成,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的企业不到三成。此外,2022年,中关村上市企业也面临着直接融资额下降、应收账款规模上涨等挑战。

中关村是中国创新高地,中关村上市公司中不仅包括中国中铁、中国铁塔等大型国央企集团,也包括一批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行业的科技型企业。《报告》覆盖477家中关村上市公司,其中境内上市公司358家,境外上市公司119家。

《报告》显示,2022年度中关村上市公司在头部企业的带领下营收达到9.69万亿元,实现连续五年上涨;营收增长最高的为京东,其在2022年营收增量达946.44亿元。上市公司在2022年实现净利润共2600.25亿元,同比增长12%;超过六成的企业实现盈利,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但中关村上市公司整体也存在发展失衡的情况,2022年排名前30的企业营收占整体营收的七成五左右。部分行业也出现盈利有所下降的情况,比如医疗保健行业。

另一方面,《报告》也显示中关村上市公司在2022年面临一些挑战,主要集中在直接融资额下降、应收账款规模增长等。《报告》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支持头部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促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中小型上市公司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三是创新完善中关村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机制;四是建立完善支持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路径;五是完善中关村企业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

《报告》还发布了数个专题研究:一是对京、沪、粤、浙、苏五个重点区域的重点特色行业进行客观分析,展现北京市行业发展特色及优势;二是对“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进行深度刻画,呈现“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发展全貌。同时,新三板流动性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重点议题,《报告》针对中关村新三板企业近年来的流动性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为企业北交所上市提供参考。

北京发展商业航天有了路线图

为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释放出北京发展商业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烈信号。

北京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航天领域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国内领先,聚集了全国主要的核心研发单位,研发设施齐全、创新人才集聚,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化民营商业航天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出银河航天、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等一批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2023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中,北京企业有51家,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经开区、海淀区、丰台区、大兴区等均将商业航天作为重点产业布局方向,初步形成了“南箭北星”的产业格局。

《行动方案》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明确提出到2028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星箭产品研制能力和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能力,引进和培育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和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数量超过20家,建成2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和若干特色产业园,不断壮大北京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提出,争取再用5年时间,将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

《行动方案》从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示范应用、政策先行先试以及创新生态营造等多个维度提出了23条重点任务,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深化“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充分发挥中关村政策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优势,积极配合相关国家部门完善商业航天政策法规和监管制度,在频轨资源申报协调和登记、空间数据共享和使用、民用航天发射许可等方面,引导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国家航天法治建设,积极推动相关创新政策率先在京开展试点。同时与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等相结合,不断完善卫星数据应用相关政策。

猜你喜欢
中关村小米航天
传递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逐梦航天日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杜小米的夏天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读《幸福的小米啦:小米啦发脾气》有感
可爱的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