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024-03-15 11:45郭旭婷王丹丹杨浩楠
林区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人口学自主性体育锻炼

郭旭婷,王丹丹,杨浩楠

(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 150006)

2018年7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知识能力和人际关系全面发展,为大学生适应社会、求职创业奠定了重要基础。自我效能感作为衡量人的行为信念和信心的重要指标,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与人际交往,还会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发挥作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和强化,成功的实践经验会让个体不断努力战胜困难,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体育锻炼作为大学生群体重要的社会活动,如何发挥其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积极作用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加强体育工作的文件,从不同层面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增强全民身体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本研究选择体育锻炼投入作为自变量,探索其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期从体育锻炼视角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验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实证研究基础。

一、研究概述

1.体育锻炼投入

投入(involvement)是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领域中出现的新兴概念,注重考查个体进行活动时的认知参与、情感卷入和体验形式等。Maslach等学者将投入定义为充满活力地融入工作状态,与周围人相处和谐,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工作体验[1]。董宝林将体育锻炼投入定义为“个体对体育锻炼持有一种自主、积极、持久、沉浸的心理情境和快乐体验,体现了个体对锻炼行为的合理认知和角色认同”,并将体育锻炼投入划分为活力坚持度、专注满足感、价值观认知和参与自主性4个维度[2],编制了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自评量表(Physical Exercise Involve-ment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PEIS)[2]。

关于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投入能够获得的积极心理效益。宋珊珊的研究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有更高水平的长时记忆和文字阅读能力[3]。还有学者通过体育锻炼干预证实了体育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大学生敏感的人际关系[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不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有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5]。李秋利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力量训练和有氧训练均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抑郁状态[6]。

2.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个体在进行某种行为活动之前对自己在何种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作出的一种主观判断”[7]。班杜拉认为,个体对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就会在完成这项任务时投入越多的精力,这件任务的成功概率也就越大[7]。随着自我效能感探讨的逐步深入,学术界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大致包含两大方面:某一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和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表示了个体在应对不同条件切换的挑战或未知事物时的一种较为全面的评估[8]。本研究涉及的自我效能感为一般自我效能感。

体育领域中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向总体聚焦于竞技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教学两大方面。主要的研究内容涉及三大方面:体育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效果与应用、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运动参与的促进作用和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发挥的情绪调节作用[9]。在竞技体育运动领域,自我效能感对竞技比赛成绩的影响获得了多位学者的一致性验证结果。刘海燕以竞技体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体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发挥和比赛结果的获得上都有更出色的表现[10]。汪君民针对团队项目和个人项目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进行了差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人项目能够更快地促进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提升[11]。在学校体育教学领域中,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中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干预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樊波在篮球训练项目中应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发现运动员的意志力会更加顽强,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成绩[12]。严赟在网球教学中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发现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加强网球学习的动机和网球技术的学习效率[13]。朱林澳在足球教学中也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兴趣存在显著正相关[14]。

在体育锻炼领域,高水平投入者更可能体验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效能感,他们更容易进入有效锻炼状态,获得锻炼行为的理想化效果[15]。自我效能感是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的重要心理效益。

二、研究的开展与实施

1.研究被试

本研究以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黑龙江省某高等体育院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236份,回收有效问卷221份,其中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3.64%。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人口学题项组成(其中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是否为学生干部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第二部分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s,GSES);第三部分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自评量表》(Physical Exercise Involvement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PEIS)。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于2001年由王才康等人结合国内实况翻译修订[16]。该量表作为单维度量表,共设置10项题目,计分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法,其中10~20分表示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21~30分表示自我效能感水平中等,31~40分表示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本次调查中该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KMO值为0.94,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自评量表》由董宝林等人设计编制[2],量表内共含20项题目,由4个维度构成,4个维度及对应题项数量为:活力坚持度6题、专注满足感6题、价值观认知5题、参与自主性3题。量表计分采用李克特5分制,得分越高代表锻炼投入越多,1~5分得分对应选项“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由得分大小反应被测者锻炼投入的程度。本研究中该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8,KMO值为0.96,表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统计分析

本研究通过运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被试在各量表得分上的差异;(3)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对体育锻炼投入与自我效能感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1.体育锻炼投入和自我效能感的整体现状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总体情况及其4个维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体育锻炼投入的人口学差异

以不同人口学类别为自变量,体育锻炼投入为因变量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3。由于大四样本数量过少,因而不对该年级群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投入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体育锻炼投入高于女生;体育锻炼投入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投入程度最低;体育锻炼投入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投入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是否学生干部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体育锻炼投入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体育锻炼投入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3.自我效能感的人口学差异

以不同人口学类别为自变量,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专业、是否学生干部和是否独生子女上,自我效能感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4 自我效能感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4.体育锻炼投入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

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与自我效能感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体育锻炼投入及其4个维度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及其4个维度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效能感。

表5 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与自我效能感相关性分析

5.体育锻炼投入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以体育锻炼投入的4个维度为自变量,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参与自主性与活力坚持度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效能感,且VIF值均小于5,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活力坚持度和参与自主性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效能感51.10%的变异量,回归方程为:一般自我效能感=12.76+0.37×活力坚持度+0.77×参与自主性。

表6 体育锻炼投入各维度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1.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的人口学差异

在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方面,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情况存在人口学差异。首先,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情况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体育锻炼投入整体情况及其4个维度(活力坚持度、专注满足感、价值观认知和参与自主性)高于女生。这与部分学者的研究发现一致[17],这可能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不同导致。此外,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情况存在年级差异,大三年级本科生的体育锻炼投入程度整体情况及其4个维度(活力坚持度、专注满足感、价值观认知和参与自主性)最低,这可能与大三年级学生面临的备战考研或就业有关。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存在专业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投入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本科生,主要因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学习课程和训练任务上都要进行体育运动。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的人口学差异

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女生。这也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8]。《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大学生。本研究基于自我效能感这一指标印证了心理健康状态的性别差异。这提示高校要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3.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在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面,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投入整体情况及其4个维度(活力坚持度、专注满足感、价值观认知和参与自主性)[2]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体育锻炼投入中的活力坚持度和参与自主性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效能感51.10%的变异量,回归方程为:一般自我效能感=12.76+0.37×活力坚持度+0.77×参与自主性。研究结果验证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并且从体育锻炼视角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五、建议

1.充分发挥体育锻炼投入中的参与自主性对自我效能感的积极影响

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中的参与自主性对自我效能感的积极作用。参与自主性指评估个体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行为自控力、内在自主性和形态自主性。自主性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内在驱动力,学校应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给学生的锻炼活动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提供健康的参与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觉自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维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通过调动参与自主性来促使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2.有效利用体育锻炼投入中的活力坚持度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

高校体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活力坚持度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活力坚持度指个体在体育活动中精力充沛,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能继续积极参与的坚持程度。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并非单纯对胜利、成功的渴望,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应对挫折与失败的经验同样重要。个体能够平静地接受失误与能够享受成功所需要的情绪调节是不同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遭遇挫折后产生消极情绪容易导致锻炼活动的中断。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在体育锻炼中遇到困难时积极应对、有效解决,进而提高学生接受挑战、战胜困难的决心。

3.重视体育锻炼投入中的价值认知对大学生锻炼意愿的激发作用

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强化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认知,并激发大学生尝试不同体育活动的主观意愿。高校各部门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体育锻炼的要点与规律,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高校可通过科普讲座、宣传片等方式向大学生普及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更应该鼓励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自我觉察自己在活动中身心状态的积极改变。

4.优化体育锻炼活动中的主观体验促进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投入

高校体育工作者应科学设计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强化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时的沉浸、愉悦体验。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逐渐找到胜任感、成就感,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积极正向的体验。高校可通过校园账号、社团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合理分解锻炼安排,制订科学的、循序渐进的锻炼计划,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积极正向的体验从而乐于投身其中。

猜你喜欢
人口学自主性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基于安卓手机用户行为的人口学信息预测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易富贤学者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空间分布地域性的再研究
员工能量的内涵、结构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维护科学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