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

2024-03-16 16:44马德全金炳镐
学术探索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

马德全,金炳镐

(1.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2.中央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客观需要,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昂扬奋进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四多亿人口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集一切可能的力量融入到这一伟大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动力;反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也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中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其特征

“中华民族”一词是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正式明确的,在此之前,一般称为华夏、方夏、夏等,与作为生存地域的中国并存。从现有史料看,最早提出华夏的应是舜,据《虞书·舜典》记载:“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此处的“滑”当为“华”的通假字,“猾夏”即为华夏,不应解释为侵略华夏,若是侵略,还是皋陶这个法官能处理的事吗?到了西周初年,华夏一词使用得已经较为普遍了,如《周书·武成》有“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等。唐代房玄龄等在《晋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六十七》中认为:“袭冠带以辨诸华,限要荒以殊遐裔,区分中外,其来尚矣。”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对华夏一词更是明确定义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说明华夏是以文明程度来区分的,是中华民族具有各民族“和合”特色的根源所在。

关于中国的记载,是由居中之国逐渐发展而来的,是从地域的角度而言的。如《虞书·大禹谟》提到:“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这是大禹时期四夷共华夏乃成中国的早期记载,不过没有形成中国的概念。《周本纪·第四》记载,周成王派周公重新营造洛邑,以完成武王未竟之心愿,于是“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这是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西周初期对四夷共华夏乃成中国理念的发展。到了《周书·梓材》就明确提到了中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为迷民,用怿先王受命”。这里开始提到中国了。不过,此时的中国尚指周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即所谓“王畿”,因四方都有诸侯,故称中国,义为中央之国。形成于同一时期的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民劳》也屡次提到中国,如“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惠此中国,国无有残”,从该文的上下内容来看,此处的中国含义与《周书·梓材》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逐渐深化,到了春秋时期,齐国驺衍对中国的概念进行了阐发,他认为“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1)司马迁.史记[DB/OL].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历史春秋网.九州观念乃中国的观点迅速流行开来,其所指的范围与今日之中国疆域接近。

华夏是物质——各族人民,中国是载体——广袤国土,二者处于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共同奠定了今日中华民族之基础。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来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从族体形成的依据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文化而非血统作为评价标准,所以其中没有冲突和杀戮。自从孔子在《春秋》中确立尊周礼即为华夏,反之即为夷狄的评判标准以来,它始终作为一种社会遵循。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往往以文化来区分,而非以血统论。少数民族汉化了,便被视为杂汉、汉儿、汉人。反之,如果有汉人接受某少数民族文化,与之同化,便被视作某少数民族之人。”(2)万绳南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248.西汉时华夏一词已经得到广泛运用,隋时华夏一词得到周边各民族的普遍认可,如突厥沙钵略遣使致书(隋文帝)曰:“突厥自天置以来,五十余载,保有沙漠,自王蕃隅。地过万里,士马亿数,恒力兼戎夷,抗礼华夏,在于北狄,莫与为大。顷者气候清和,风云顺序,意以华夏其有大圣兴焉。”大业三年(607)四月,隋炀帝巡视榆林,启民上表曰:“臣今非是旧日边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至尊怜臣时,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臣今率部落,敢以上闻,伏愿天慈,不违所请。”(3)魏征.隋书[DB/OL].卷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九,历史春秋网.至于辽、金、元、清各朝少数民族统治者干脆直接以华夏自居,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在彼此交往的国书中直接并称南北朝,意为都是华夏一分子。如寿隆二年(1096年),辽刘辉上书说:“宋欧阳修编五代史,附我朝于四夷,妄加贬訾。且宋人赖我朝宽大,许通和好,得尽兄弟之礼。今反令臣下妄意作史,恬不经意。臣请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对此,辽道宗很高兴,提拔他为礼部郎中。再一次说明辽上下已把自己看作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了。《金史》记载金皇帝“诏中外”就有16次,也是自觉融入华夏的标志。

二是从族体的外延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开放、兼收并蓄的。《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舜在巡视天下后,向尧建议“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该建议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之初,就是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是时“楚灵王兵彊,陵轹中国”,说明楚灵王时代楚国还是被作为蛮夷看待的。到了楚昭王时期,吴王阖闾来攻,破楚,昭王奔于随,后楚昭王又迁回。《春秋左传》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记载了孔子对这一事件的评价:“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矣,宜哉!”表明此时楚国已经被作为华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看待了。东汉三国时期,各少数民族大量内徙,如先零、罕并、析支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阴平、武都之氏徙扶风、始平、京兆。《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的“中国失礼,求之四夷,犹信”记载,进一步说明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金朝南下侵宋过程中,大量女真人开始进入中原,逐渐融入当地,于是纷纷采用汉姓,都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开放的,是各个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发展的结果。

三是从族体地域范围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范围是随着王朝的扩展而不断向外延伸的。夏、商、周三代领土范围不断扩展,可是始终局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了周朝时根据距离京城的远近,确立了甸服、侯服、宾服、要(yāo)服、荒服的划分标准,从这个标准可以看出,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地域半径不过五百里,加上诸侯国的统治地域半径也不过三千里左右,这个范围就是当时华夏的范围,其余则属四夷;到了秦汉时期,国家疆域北至长城,南到长江流域,东至海属于华夏的范围,此时东夷已经消失。长城以北、西北、西南、两广尚属四夷之区;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大迁移,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唐太宗李世民一度被称为“天可汗”,周边各民族都以自己是华夏一分子为荣;至辽、金与宋对峙时期,辽、金统治者皆以华夏自居,和宋互称兄弟之国、南北朝;元统治者提出天下一家、华夏一统;明太祖在《谕中原檄》中提出的“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都为促进各民族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皆朕赤子”观日益深入人心。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冬十月,俄罗斯察汉汗来贡。上谕大学士曰:“外藩朝贡,固属盛事,传至后世,未必不因而生事。惟中国安宁,则外患不生,当培养元气为根本耳。”(4)赵尔巽.清史稿[DB/OL].卷七本纪七·圣祖本纪二,国学导航.咸丰四年(1854年)六月庚辰,诏曰:“中国海口,除通商五口外,夷船向不驶入。近日乃有阑入金陵、镇江之事,意欲何为?叶名琛即向各国夷酋正言阻止。”(5)赵尔巽.清史稿[DB/OL].卷二十·本纪二十·文宗本纪,国学导航.此时华夏已经明确为中国疆域之内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出已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各民族长期持续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交往交流交融越深化,大杂居的状态越充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就越强,影响力就越广。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动力当时主要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部分人或被迫(如战俘、逃亡),或主动离开原地而迁入新的地区,和迁入地的原住民共同生产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杂居的状态日益充分,范围日益扩大。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百姓谋求个人发展的需要,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了。又如清朝时期掀起的“闯关东”“走西口”浪潮,持续二百多年,直至20世纪50、60年代三年严重困难结束才逐渐停下来。其迁移的主要原因是长城以南地窄人稠与东北、西北地旷人稀矛盾互补,迁移的人口可以获得土地,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形成今日东北、西北地区“汉蒙者其名,合和者其实也”的良好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迁入者不但能来,还要留下来、扎下根,才能推动大杂居充分发展。从历朝历代的实践看,关键是要解决迁入者生计、成家、发展三个问题。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在政府的帮助下,或者经过迁入者自身努力,在农村获得土地和农具,在牧区则获得草场和牲畜,逐渐过上安稳的生活;解决成家问题,政府会鼓励他们和当地居民男婚女聘,渐化成俗,此长久之策也;解决发展问题主要是畅通士子的上升渠道,大力发展私塾教育和学校教育,实施倾斜性政策,鼓励他们考取功名。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宣扬儒家思想,加强社会教化,凝聚社会共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发挥好高质量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两翼助推作用

纵观古今,凡是国家繁荣昌盛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会加速,民族大杂居的状态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会有所发展,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整个社会呈现出安宁祥和的状态。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高质量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协同推进。高质量城镇化是让各族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动起来,涌入城市,促进大杂居状态充分发展,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助力。乡村振兴使各族人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国家的改革发展成果,必然会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同时解放大量的人口进入城镇,促进城镇化发展,不断给各族人民大杂居的充分发展创造新条件、提供新动力、开创新局面。二者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翼有益助推,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为此要推进高质量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好这两翼助推的合力。

农民市民化是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发展趋势,目前进入城镇的农民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从农村考出去的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毕业后他们选择留在城市、融入城市的欲望比较强,加之他们自身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家庭的鼎力支持,这部分人是农民市民化的主体;第二类是常年在城市打工的青壮年,他们经过多年打拼,自己已经拥有一技之长,收入相对稳定,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这部分人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部分;还有一部分雁行人,他们大部分是中老年人,自己在城里打零工,家在农村,就是计划在城里挣几年钱,老了回到农村去,几乎没有留在城里的想法,即使想留在城市也有一定困难,新冠疫情期间留乡返乡的三千万农民工,主要是这类人,可以说,他们的根仍在农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应对风险挑战,不仅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经济一有波动,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农民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经济下行影响,一度有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返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大局能够保持稳定,没有出什么乱子,关键是农民在老家还有块地、有栋房,回去有地种、有饭吃、有事干,即使不回去心里也踏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6)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共产党员,2022,(10).

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好制约他们融入城镇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反复探索,逐步加以解决。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市民化的重点是解决好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矛盾,聚焦新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网络时代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线上平台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培训正常进行的有效替选项。落实好培训补贴政策,畅通培训补贴直达企业和培训者渠道则是调动培训参训双方积极性的有力举措。新市民的住房问题依然突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定增加廉租房、共有产权房和人才公寓的供给。要鼓励支持农民工积极参加职工社会保险,逐渐形成大体均衡的城乡居民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医保现在一致了,基于交费不同存在的城乡居民和在职人员医保的差距仍然偏大,有待适度缩小,农民养老金过低的问题也要逐步予以解决。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尽快建立全国各级各类学习教育互相承认、有效衔接的一体化机制,这既是鼓励生育的需要,也是解决教育公平最后一公里、促进农民市民化的需要。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确保全体老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从乡村振兴实践来看,减少农村人口是实施乡村振兴、提高农业效益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质量城镇化人口增长的客观要求。现在乡村振兴存在的堵点较多,如农村留守人口主要是老弱病残,缺乏应用现代技术、发展农业产业能力,创造财富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土地碎片化导致集约化经营难以大规模迅速铺开,可是作为一个中国特色,土地碎片化与集约经营并存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农村散居状态导致的点面污染治理困难重重,可是城镇化必然带来农村人口的持续减少,农村散居状态与并屯合村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稳步推进的过程;等等。针对上述问题,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牵动力量,其经营主体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大学生,他们正在成为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带头人,国家要对他们予以适当的精准的引导和帮扶,为实现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城镇化良性互动提供有力的保障与助推。

三、实现共同富裕,增强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重点是要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平衡”问题涉及区域、产业、城乡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诸多方面,重点是东西部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地区作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生态脆弱区,是五区叠加的、难啃的骨头,是不平衡的重点和难点,制约了国家全面发展水平的提升。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9.2万亿元、25.0万亿元、24.0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44980元、29650元、27798元,最高的东部和最低的西部之间的收入比为1.62∶1。发展不充分是指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发展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不稳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其中的重点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看,西部地区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国家出台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一带一路倡议、东西对口援助等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利用政策叠加效应因地制宜加快赶超步伐;西部地区要发挥好我国资源富集区的优势,从当地的资源禀赋出发,有序开发本地区特色优势资源,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内蒙古提出打造以稀土资源为主的战略资源基地、以煤电为主的重要能源基地、以乳肉绒毛为主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等五大基地战略;青海提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超净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新疆实施的稳粮、优棉、强果、兴畜、促特色战略等,都是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出发提出的。对于新兴产业,西部地区要扬长避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自觉融入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新技术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壮大三代核电、5G产业、新能源汽车、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努力培育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链补链强链的生力军;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沿江、靠海和中欧班列、国际空港等交通条件,发挥“西引东来”“东联西出”的区位优势,以自贸区为依托,做长做优流通链,积极拓展对外多层次、多领域务实合作。如新疆正围绕提升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开放枢纽能级,加快建设乌鲁木齐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推动一批关键性、示范性、标志性重点项目落地,积极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中心、连通欧亚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心、区域领先的文化科教中心、辐射周边的医疗服务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推动“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口岸经济”转变。

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看,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为了解决好城乡均衡发展问题,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业农村经济的提质增效。

一是破解土地碎片化。“三权”分置的确立,为土地有偿、有序流转敞开了政策通道,为土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对于进城者、年老体弱者,“三权”分置可以保证他们通过转包土地获得一份稳定收入,并为渐进式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对于已在城里买房就业,农村房屋长期闲置的,乡村可以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县财政可以从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转移支付中补助一部分,还可以根据不同家庭的成员构成,通过提供廉租房、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的方式把他们的房屋所有权有偿转归集体所有,从而为他们扎根城市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有利于农村通过减存量、提质量,加速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是要树立大食物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小康社会已经从吃饱转向要求吃好,相应地,农业生产不仅要保证米袋子、菜篮子,还要丰盛果盘子,对农业生产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状态将长期存在,既要保证粮食安全、满足粮食数量需求,又要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稳步增加农民收入将是一个长期性的矛盾存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一直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国家稳定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扩展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范围外,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同时,鼓励农民农林牧副渔并举、农工商协同发展,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引导他们走多元化经营之路,以此不断增加收入来源,满足市场需求。保证种子、粮食安全又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如何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调动起来至关重要,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和以粮为纲多业并举的综合经营之路协同推进,逐步健全农民辅之以利、政府辅之以义的互相支撑的保障机制。

三是要解决制约“三农”发展的融资难问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连续推进,农业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善,但是产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低、同质化现象突出问题成为乡村振兴的瓶颈。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融资难导致一方面所需资金不足,而另一方面社会游资又无处投放。究其原因是农业农村投资效益低,缺乏抵押物。为此,一方面要在整个社会营造重农、兴农、强农之氛围,引导各类社会投资主体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工农融合发展机制,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保证各类社会主体能够进得来、用得上、干得好。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魂,扎牢中华民族的根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凝聚。

首先,要明确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义。中华优秀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从这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DB/OL].据新华社北京2014年9月24日电,新华网.中华优秀文化对形成和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我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因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长远的、最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实现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其次,要明确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就是要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一方面要抓住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根和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时代价值。“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8)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DB/OL].据新华社北京2014年2月25日电,新华网.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为建设新时代中华文化固根壮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华文化始终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佛教的传入,从玄奘天竺取经到盛行于长安的胡歌乐舞,从郑和下西洋到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从新文化运动广泛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始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手,大量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不断为丰富发展繁荣中华文化提供营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当今世界文化加速交流融合的历史大趋势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既要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个“根”和“源”,又要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以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精神,平等、谦虚的态度,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开放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而对西方包藏祸心的“普世价值”和文化霸权主义,则要加以坚决抵御和克服。为此,我们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余年实践检验,无数事实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据新华社北京2016年5月18日电,新华网.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旗帜,其指导地位必须永远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准确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自觉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中华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文化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进步的内在精神动力,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者辩证地统一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已经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坚持其对全社会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时,必须从中华优秀文化中不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10)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据新华社北京2014年5月4日,新华网.

三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世界上任何流芳千古的文化成就都是在回答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时创造出来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与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检验的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呈现出多层次性、多样性需求,既对文化生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了要求,也创造了机遇。人民群众年龄、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生产生活环境不同,其文化需求也不相同,因而文化产品只有以多姿多彩的形态才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群体的需求,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既可以满足不同文化群体需求,也有利于文化上的百花齐放,充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最后,我们要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中去检验、去发展。

一是让每一名社会成员明白“我应该学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为此我们要抓好有形、可感的宣传教育。我们要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为载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全社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蔚然成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可以发挥乡镇、街道党群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其创办思政大课堂、开办红色书屋、组建红歌演唱队、举办各类兴趣培训班、技能培训班、创办志愿者爱心服务队等,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真正让人民群众学起来、动起来、乐起来;发挥公安、法院法庭、司法、妇联等部门职能优势,在党群服务中心成立村(居)民评理说事点、“蓝盾巾帼”矛盾调解室等,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由“化讼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是激发每一名社会成员“我为社会做点什么、怎么做”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志愿服务、表彰活动等进行示范引导。如乡镇、街道通过广泛吸纳当地党员干部、退休人员、乡贤能人、文艺人才等,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营造户户知晓,人人参与的氛围。也可以通过“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优秀网格员”等评选表彰活动,提高群众共享美好生活、共建美好家园的文明意识,形成人人争先进、家家讲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是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起全社会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并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自觉行为。从目前各地实践模式来看,道德银行建设铺开的范围比较广,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道德银行”是导入银行管理理念,构建以道德积分分享物质和精神成果,持续提升群众道德素质的一种模式,是各种赋分模式的一种。“道德银行”建设评比项目涉及思想进步、实用技能、律己守法、移风易俗、清洁卫生、创业致富、敬老爱亲、热心公益、政策明白、扶助感恩等各个方面,并在实践中根据需要及时确定新的评比项目或修改废除现有的评比项目。经过评比后,把累计积分存入每家的“道德银行”账户,村民可以用积分兑换各种生活用品。“道德银行”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对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铺开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目前“道德银行”建设现状看,资金不足、资金可持续性问题成为发展瓶颈,可以通过整合包扶单位资金、社会捐助资金、村集体经济收入、镇(街道)财政支持资金等来解决,各级党委政府也要将“道德银行”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资金扶持项目,定期组织申报,根据申报评审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并采取谁投资谁负责项目资金管理首要责任,这样更有利于道德银行的规范化和可持续性发展。“道德银行”建设在功能拓展上也应有所作为,可以将兑换品种拓展到药品、农机具等方面;银行贷款对贷款人要进行重重审核,有道德银行积分的数据支持,积分高的村民信用额度就可以自然提高,并放宽抵押、利息条件。根据积分情况在就学、就业、就医、参军等领域也可给予政策支持。“道德银行”通过对群体心理的精准分析,从契合实际利益切口入手,借鉴金融模式发挥多元化治理主体功能,形成多元合作共治互动的善治格局,找到了一条具有重要建设意义的可行路径。

四是要把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注意发挥好政策的引领带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亿万农民的精神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主体地位迅速提升,农民的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不过,由于历史发展惯性的作用,一些农民仍有“三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守土农耕习惯,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用好国家政策致富的能力不足。各级包扶单位要形成合力,利用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地引领农民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落实农业产业化项目补链延链任务等单个农民所无法完成的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调动各民族积极性,从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必将激发起亿万各族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以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应成为我们的自觉选择、自觉行为。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