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滚绣球图像探究

2024-03-16 11:39王天悦
东方收藏 2024年1期
关键词:装饰纹样

摘要:狮子滚绣球图像的来源可追溯至汉代,它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在不同的装饰载体上,狮子滚绣球的造型样式也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狮子滚绣球;装饰纹样;吉祥寓意

一、狮子滚绣球的图像源流

(一)丝绸之路和佛教中的狮子

在中国古代,狮子作为外来物种在西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引入中国。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诸多关于狮子的记载,如《汉书·西域传》曰:“乌戈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师子、犀子。”

狮子是佛教中的瑞兽,为佛陀的化身之一,象征着佛陀的威严和勇猛。因此,狮子在佛教中的地位对狮子在中国的形象传播具有促进作用。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它的艺术形象在中国也逐渐普及起来。

(二)狮子舞的中国化

在中国原始社会,拟兽舞是早期原始部落中存在的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形式。拟兽舞把石头作为敲击乐器,人们身披兽皮、佩戴面具进行舞蹈。狮子滚绣球的图像纹样便源于狮子舞,狮子舞是拟兽舞的一种。我国关于狮子舞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汉书·礼乐志》中出现的“象人”一词,三国曹魏时期学者孟康有注:“象人,若今戏虾鱼师子者也。”这里的“象人”是指汉代宫廷中的专职艺人,虽然原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象人”表演的具体形式,但从孟康的解注中可知,汉代就可能存在戏狮表演。但狮子舞并不产生于中国本土,《旧唐书》中说:“《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國。”由上述文字可知,狮子舞来源于古印度。狮子产自西域,而狮子舞本身也来源于西域的驯兽,这项古老的杂技节目便随着狮子一同传入中国。

佛教的普及带动了佛事活动的兴盛,狮子作为佛教瑞兽参与其中。北魏《洛阳伽蓝记》中有关于佛事活动的记载,描述狮子在其中是引领队伍的重要角色,并且出现了人山人海的观演盛况,可见当时佛教的巨大影响力和人们对于佛事活动喜闻乐见的程度。佛教的传播和普及对狮子舞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狮子形象也随之深入人心。但由于西域各国进贡的真狮首先在饲养上就非常不易,若要对其驯化表演更是难上加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了戏狮与拟兽的结合,形成了狮子舞。在南朝陈太建时期,狮子舞在元会有表演。虽然后来隋朝取消了旧元会中的这项表演,但是狮子舞已和民间节庆不可分割。狮子舞还与乐舞百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代的乐舞百戏在上至统治者下至民间百姓之中都十分流行,狮子舞也从起初的宫廷表演逐渐转变为依附于乐舞百戏表演,从而发展成群众性拟兽风俗舞。狮子舞在唐代发展至巅峰,这一时期狮子舞仍是乐舞百戏中的一部分,归属教坊管辖。直到宋代,狮子舞才真正离开宫廷走向民间。宋代《梦粱录》中有关于元宵节民间表演狮子舞的记载,但此时的狮子舞表演仍具有浓重的佛教色彩。宋代《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描写重阳节时诸僧皆坐狮子上作佛事的情节,佛教和狮子舞的关系在这一时期仍然密切。明清时期,狮子舞则已完全具有本土风格和艺术特色。《坤舆图说》中说狮子:“为百兽王,诸兽见皆影。性最傲,遇者亟俯伏,虽饿亦不噬……又最有情,受人德必报……掷以球,则腾跳转弄不息。”从清代对于狮子舞的表演描述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狮子舞已完全本土化。《清史稿·乐志》中有关于狮子舞表演服装的描述:“番子乐,金川之阿尔萨兰,司乐器三人,司舞三人,为戏狮,身长七尺,披五色毛,番名僧格乙,引狮者衣杂采,手执绳,系耍球一,五色,番名僧格乙阿拉喀。”番子乐就是狮子舞,为清代宫廷宴乐之一。虽然此狮子舞名叫番子舞,可能是因其由西域传入,但是从舞蹈形式和服装道具来看,番子舞已完全中国化,清代的狮子舞和如今的狮子舞并无多大差别。狮子滚绣球的图案正是狮子舞传入中国后,在传统拟兽舞和民间百戏的影响下而诞生的装饰纹样艺术。

(三)狮子滚绣球的图像组成

狮子滚绣球的图像,主要是由狮子和绣球两部分构成。绣球部分一般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较为简单的圆形球体,多在石雕中出现;另一种是通常系有花结连接着绶带,多在平面中作为装饰纹样出现。狮子滚绣球纹样的具体造型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单狮滚绣球、双狮滚绣球和多狮滚绣球三类,最常见的造型是双狮滚绣球。狮子滚绣球作为传统装饰纹样,富有层次,具有整体统一、局部多变的纹样特点。

作为装饰纹样,在狮子滚绣球纹样周围还会出现其他吉祥纹样,如卷云纹、火焰纹或植物纹等,这些相伴出现的装饰纹样更加丰富了狮子滚绣球的装饰性和吉祥寓意。在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下,不同的图案被赋予了特有的色彩,以传达生命意识和精神追求。除传统石刻外,大部分狮子滚绣球图像纹样的色彩鲜亮,多以红色、黄色、青色为主要色调,通过夸张的色彩表现吉祥寓意。

二、发展出的吉祥寓意

狮子滚绣球纹样中的绣球前身是一种军事武器,叫“飞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飞砣多在狩猎或是作战中应用。宋代是古代休闲娱乐活动发展的一个高峰,到南宋时期,飞砣已经脱离军事武器的角色范畴,成为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抛绣球成为男女恋爱的一种游戏活动,寓意自由美好的爱情。随着社会的发展,绣球也不单单是爱情信物,后来心灵手巧的女子将原本样式简单的布包式绣球制作得更加精美。与此同时,绣球上也开始出现了各种装饰图案,如绣上水果果瓣形状,寓意爱情像水果一般甜蜜;绣上桃花或者李花的图案,寓意桃李满天下;有的还会绣上燕子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除了在绣球表面绣上图案,还会在绣球里用谷物稻糠作填充物,这更是饱含了劳动人民对作物丰收和生活富裕的美好期盼。由此观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绣球从一开始作为军事武器的飞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被运用于装饰纹样,更是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狮子滚绣球纹样中的另一元素——狮子,其形象符号在传入中国后,随着与本土文化民俗相结合,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佛教经典文献和佛教造像中,文殊菩萨以狮子为坐骑,从而为狮子增添了吉祥之意。由于狮子在佛教中是护法者,其形象高大威猛,极具威慑力,因而被人们赋予守卫与辟邪之意。狮子作为百兽之首,象征着权威。因此在古代宅第门口通常摆放石狮,其主要作用就是镇宅辟邪。狮子和绣球的纹样组合,可以说饱含了古人的祈福思想。

(一)镇宅辟邪

从唐代起,石狮便取代天禄、辟邪等在帝王陵墓石雕中的主导地位,以威严庄重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其造型写实,以蹲式为主,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特色,为后世的石狮形象奠定基础。在宋元时期,石狮从陵墓神兽逐渐向镇宅神兽过渡,此时寺庙、住宅、园林等场所也出现了很多石狮的身影。镇宅的石狮一般成对出现,两只狮子分别为雌雄,一左一右位居宅门两侧。雄狮居左前脚踩绣球,象征江山永固和无上权力;雌狮居右戏弄幼狮,象征子孙繁衍、延绵不绝。石狮被奉为中国人的守护神,传递着吉祥如意平安的寓意。

(二)太师少师

狮子谐音“太师”“少师”,太师是封建社会的高官,位三公之首。“太师少师”含有职位高升之意,图案常见于民间,人们借谐音表达希望世世代代都能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太师少师”以狮子滚绣球纹样的形式进行表现,狮子口衔绣球绶带连接起另一只狮子,也具有代代相传之意。

三、狮子滚绣球图像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在不同装饰载体上的艺术特点

(一)不同时期狮子滚绣球的造型特点

狮子滚绣球的纹样造型,在唐宋开始流行之时所经历的正是狮子形象的转变时期。汉代的狮子形象主要以石狮为主,整体造型以大为崇、以力为美,狮子的外观也是结合了人的想象,具有神韵。而经过隋唐的发展,狮子形象逐渐走向成熟,变得写实化,注重结构和真实形态,造型威风霸气。宋代的狮子虽仍保留隋唐的写实风格,但狮子原有的野性却开始逐渐削弱,整体造型特征趋于温和近人。也就是从宋代狮子形象风格变化开始,狮子图案的造型种类和使用范围也开始大大增加,狮子形象呈现出更加装饰化、生活化的特点。从起初汉代的神韵,发展至隋唐的气韵,再到宋代之后的意韵,完成了从帝王陵墓守卫者到世俗文化符号的转变。

(二)不同装饰载体上的艺术特点

在不同装饰载体上,狮子滚绣球纹样的对应载体特性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装饰载体上由于自身特性和制作工艺的不同,使得图案纹样的装饰性有了不一样的艺术审美表达。

1.石刻

石刻多数运用在建筑上,如牌坊、石砖、影壁等均有狮子滚绣球的纹样装饰。石雕相较于其他装饰载体,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加立体化地进行艺术表现。明代浙江包杰进士牌坊(图1)上有狮子滚绣球的纹样装饰,这座进士坊是一个三间四柱五楼仿木构石牌坊,中间额枋花板正、背两面分别浮雕双狮戏球图,可以看出这两只狮子是在绣球两侧对称分布却又形态各异。从这处石刻可以看出,在雕刻上,狮子的四肢部分并不会进行过多的刻画,而是运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四肢轮廓,用石头自身的体积来凸显立体感,但在狮子头部的刻画是比较精细的,狮子的表情神态十分生动。

2.瓷器

狮子滚绣球的纹样在明清瓷器中常见,明清是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种类多且纹样涉及面广泛。清代青花釉里红狮子滚绣球纹天球瓶(图2)运用红蓝两色表现纹样,红色为其增加喜慶吉祥之意。

3.景泰蓝

景泰蓝起源于元代,在明代景泰年间十分流行。狮子滚绣球纹样在明代景泰蓝上有较多表现,明代掐丝珐琅三狮戏球纹鼎式炉(图3),通体以蓝色珐琅为底色,以红、黄、墨绿、宝蓝、白、赭等色为纹。在腹部一周环绕着一圈饰三狮戏球纹,三只狮子腾挪跳跃,形象喜气生动,富有吉祥色彩。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旧时的景泰蓝都是皇家贵族使用,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因此景泰蓝上的狮子滚绣球纹和其他载体相比,更多了几分精致和贵气。

4.织物

织物上的狮子滚绣球图案都是用针线缝制的。清光绪皇帝有一件御用佩饰,叫黄色缎绣太狮少狮百鸟朝凤活计(图4)。此件活计在黄色的素色缎面上,一面绣的是太狮少狮,另一面绣有百鸟朝凤的图案。此织物上狮子形象的表现更加世俗化,用蓝、绿、紫三色也更具装饰性。这种吉祥图案在清代针黹活计中十分常见。织物上的狮子滚绣球纹样,通过精巧的针线勾勒,加以多种颜色丝线衔接晕染自然,多种色彩搭配,不失富贵华美。

参考文献:

[1]孙晓丹.狮子舞源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2]刘娜.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狮子滚绣球的装饰性[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5):120-121.

[3]王洪让.汉代石狮艺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

[4]宋岚.中国狮子图像的渊源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5]吕韶钧.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探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322-1324.

作者简介:

王天悦(1999—),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考古、美术史。

猜你喜欢
装饰纹样
明代官民窑青花瓷装饰纹样刻画表现对比分析
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
浅析哈萨克族民族服饰装饰纹样的形式特征
唐代被中香炉设计窥探
试论原始彩陶装饰纹样对中国早期绘画的影响
以纹样观西南民间蜡染艺术之审美
梅山传统民居装饰纹样的审美及文化内涵
中国万字纹的艺术美
清代后妃氅衣植物装饰纹样探微
中国明清家具装饰纹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