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4-03-17 09:48蔡钊杨鸿
音乐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江姐四川大学美育

蔡钊 杨鸿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引领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看待社会及世界发展的观念,具备正确分析并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通过美的形式培养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教育。高校美育旨在通过哲学、美学、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人文艺术学科,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方针。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多方面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教育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措施,建立起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美育,高校美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

为响应党和国家在高校推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方针,我国高校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研究与路径探索,但仍面临一些具体挑战,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创新形式匮乏、过度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及美育的实际效益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项目推动力不足等。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贯彻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研究与实践,将高校的学术优势、红色文化及特色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美育融会贯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研究。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发挥强有力的育人效应。一方面,积极挖掘思想政治元素与美育元素,丰富育人内容;另一方面,各类艺术形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发展。纵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发展,研究综述如下:

(一)Cite Space 关键词聚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研究趋势

本文根据Cite Space 进行索引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发展的研究趋势。Cite Space是一个可视化分析科学文献的网络工具,能够将大量的科学文献数据转化为一个图形化的知识图谱,通过节点和边的形式展示出各个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理解学术领域的知识结构和演化。本文运用Cite Space 进行索引文献的关键词可视化制图,有利于更高效地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研究趋势。

Cite Space 以中国知网CNKI 數据库中的文献为索引数据,设置“主题”AND“主题”的搜检条件,输入“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关键词,检索出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152篇。

根据上表可见,首先,在标题栏中Count 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除“美育”“高校”“思想政治”等基础关键词外,“策略”“融合”“路径”“融合路径”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说明“策略”“融合”“路径”“融合路径”是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具体来看,根据标题栏中Year 首次出现年份分析,2012 年出现关键词“策略”,说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开始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策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研究的开端;2013 年出现关键词“融合”,表明学术界开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7 年出现关键词“路径”,表明学术界开始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方式、路径等实操性内容;2019 年出现关键词“融合路径”,表明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创新发展进行深化研究,以探索教育改革和实践指导为主。

总之,根据Cite Space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见,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和时间顺序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研究的发展轨迹:2012 年开始进行策略研究;2017 年落地方法、路径研究;2019 年推进深化融合路径研究。可见,近年来学术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研究已从理论研究向具体方法、路径研究转变,在如何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方法路径方面多做探索。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教学现状研究

中国CNKI 数据库中,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和教师素养提升四个方面。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于超、于建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指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育价值及核心思想。张勇、唐忠义《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指出,红色音乐文化具有红色美育的价值功能以及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出共情、感知、即兴和讨论四条路径进行教育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数字教学逐步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教学实践。王一川《数字全球化时代的美育模型》强调,当前高校需要正视数字化生存或数字全球化时代的问题,通过构建有效的数字化模型,进行强化美育分层教育,突出学生间的共存生活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学习的重要性。豆素勤、王强《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特征、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指出,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应使用全面性、多向性、精准性、定制性的数字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重视数字技术的合理利用以及育人示范作用。

在评价机制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进行教学质量与效果监测和改进的重要途径之一,赵志业、赵延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三维探究》认为,课程评价改革需要建立便捷、有效的监督反馈通道。赵伶俐、文琪《双指向美育评价探究》提出“双指向美育评价”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核心素养作为评价的关键指标,既重视了学生的整体美育水平,又注重了个体的审美兴趣。杜卫《综合性:美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提出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外请教师参与评价的方法。

在教师素养提升上,侯坤、许静波《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路径研究》认为,重视教师的审美能力与审美素质,注重内外美育修养形象的改善,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审美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内容,数字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实践,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素养等,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发展的切实推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名牌课程的经验研究

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形成了一定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名牌课程,这些名牌课程有丰富的经验可予总结。

在专业课程方面,胡珂《新时代设计美育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东方视觉与现代传播》课程为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互联网传统工艺传播平台、采风非遗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树立其正能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李芙《“新文科”背景下的传媒特色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指出传统声乐教学内容主要以技巧训练为主,并且是基于西方声乐进行教学,提出在声乐课堂上突出有“温度”的“国情、省情、校情”教学内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在公共通识课程中,王淑红、胡雪妍《大学生美育与思政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通识课程〈戏曲赏析〉教学为例》基于辽宁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戏曲赏析》,挖掘戏曲演员、戏曲剧情和戏曲人物等方面的思政、美育元素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并以戏曲发展的历史和革新背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在专业课程、公共通识课程中已经形成众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名牌课程。对这些名牌课程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于课程的经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品牌案例的经验研究

根据文献查阅,我国高校除了形成一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名牌课程以外,高校还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主题活动,形成了一批品牌案例,对这些品牌案例的研究亦是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内容之一。

清华大学创作校园话剧《马兰花开》,探索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新模式,该剧以清华校友“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主人公,讲述他的奋斗经历和对国家科技事业的贡献,展现了其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山东大学打造“美育大讲堂”,以共鑄红色血脉为主题,将党史知识融入音乐、舞蹈、戏剧、影像等艺术中,增添了党史学习的吸引力;天津美术学院的党建动画创作以动画、漫画呈现党建内容,制作《共产党员是怎样炼成的》《入党》《组工秘事》等党建动画作品,将党的理想、党员信念和责任等内容贯穿其中,形成动画讲党史的品牌案例。

高校在音乐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品牌活动也颇为丰富。如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打造“音乐厅里的思政课”,深入挖掘音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育人效果;中国音乐学院以国学为主题,建设“中国乐派”,构建“8+1、思政+X”体系,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品牌,致力于提高中国音乐的国际形象;武汉音乐学院立足于荆楚音乐文化,进行编钟古乐演奏教学、组建青年编钟乐团、举办“钟鸣楚天”新年音乐会等,构建“编钟礼乐”传统音乐品牌,创新音乐瑰宝的传承再现,坚定文化自信,凸显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优势。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实施路径已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态势。高校积极响应党的教育方针,调动校园文化资源,打造出一批能代表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水平的品牌案例,对这些品牌案例成功经验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发展的理想模式。

然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实施路径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精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深度辐射等方面,仍可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实践。因此,本文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为例,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发展路径,构建“中国音乐思想+传承江姐精神+充盈青春本色”育人体系,以中国音乐思想研究体系为基础,建设以中国音乐思想为核心的课程思政群、课程美育群及案例库;深入挖掘校史文化资源,打造传承江姐精神红色音乐文化平台;激发校园文化建设活力,充盈青春本色,以培育胸怀“国之大者”的新时代青年。

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路径探索

(一)中国音乐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课程群、案例库建设

四川大学在研究中国音乐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四川大学前身——四川高等师范学校,1914年在叶伯和(1889-1954,四川新音乐文化的先驱、音乐家、理论家、诗人)的倡导下率先设置“乐歌专修班”,叶伯和被校长吴玉章聘为音乐教授,后又出任四川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主任,开设乐歌、唱歌、乐典、乐器使用法、乐理、和声学、中国音乐史、西洋音乐史等课程。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的“乐歌专修班”,早于1922年创立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7年创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史上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由此可见,四川大学在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中具有开拓性的历史地位,走在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前列。

基于四川大学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开创性优势,使四川大学在“中国音乐思想研究体系”建设中获得近水楼台之便利。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致力于挖掘中国音乐思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元素,以中国音乐思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元素为核心,建立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课程群、案例库。课程群和案例库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在深度挖掘中国传统音乐、中国近现代音乐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元素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点,推出典型案例,建立案例库;同时,将丰富的案例融会贯通至课程群建设、课程教学中,形成双向互动、点面结合的同步开放式机制。

中国音乐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课程群包括以下课程:《中国古代、近现代音乐史》《中国音乐赏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音乐精神》《中国乐论思想研究》等。中国音乐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课程群建设旨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精髓气派和近现代音乐的革命激昂斗志,增强同学的中华文化自豪感,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坚定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决心。中国音乐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课程群中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元素,通过提炼专业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元素结合,产生典型案例,形成中国音乐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元素案例库,列表如下;

(二)传承江姐精神的文化实践平台

四川大学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同样为四川大学打造传承江姐精神红色音乐文化平台提供了历史支撑。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四川大学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深度挖掘校史文化中的关键人物——江姐。江姐是四川大学校友,她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具有培育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炽热深沉的家国情怀、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美育价值。四川大学构建了传承江姐精神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开展了以下举措:

其一,深入校史文化学术研究。四川大学深入校史文化研究,收录了江姐在四川大学学习期间的相关档案和文件,建立了江姐专题文献数据库,整合学校的馆藏文献和校史资料,为研究和学习江姐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提供书目文献服务。此外,四川大学还开展了以江姐为核心的四川大学革命英烈研究,并出版了相关丛书,如《闪亮的坐标——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传略》《正气横空——四川大学英烈诗文选》等。

其二,建设江姐精神育人课堂。四川大学将江姐精神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完善红色课程教材体系,建立红色思想政治教育课,并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精品课堂,实施“立体融合式”课堂模式,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江姐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思想境界、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思想境界、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其三,打造红色建筑教育基地。四川大学设立了高校红色主题纪念馆——“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暨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纪念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展现江姐的英雄形象和红色文化。此外,四川大学在图书馆设立了“志炜厅”,该红色阅读空间提供红色文化的书籍、资料,落实红色教育的理念。

其四,推出红色精神文艺作品。四川大学推出《待放》《江姐颂》《江姐在川大》等一批优秀原创红色文艺作品,其中,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推出红色诗意话剧《待放》以献礼江姐诞辰百年,刻画了江姐“来川大,在川大,别川大”的学习工作过程。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与第五代江姐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王莉座谈交流,探讨江姐精神的传承经验;在党团重要庆典上,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明远合唱团多次排演江姐主题的歌曲——《红梅赞》《绣红旗》等,强调依托江姐IP传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进一步弘扬江姐精神。

可见,四川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红色文化学术研究、推行红色精品育人课堂、打造红色传承教育基地、艺术创新活态红色精神,切实践行党的伟大工程。

(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助力充盈青春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美育成效,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开展了以充盈青春本色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在推动同学以“跨界交流与创新”“智—志:青年智慧到青年志愿”“青年创作力”实践模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创新路径。

第一,以“跨界交流与创新”实践模式,开展沙龙研讨,分享学术前沿研究成果,邀请知名音乐学者、乐团、非遗传承人等进行交流。例如,开展国际实践周,邀请犹他大学钢琴教授Vedrana Subotic、美国肯特州立大学钢琴教授Donna Lee等开展教学讲座,培养我国音乐人才国际竞争力,为中国音乐话语体系构建夯实人才力量;开展校企合作新模式,与四川省歌舞剧院、四川交响乐团合作参演“巴蜀儿女心向党”“我住长江头”“长征组歌”“江山”等;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建设四川大学“川江号子的传承与保护”基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第二,开展“智—志:青年智慧到青年志愿”实践模式,组织音乐专业同学实操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结合的实践能力。例如,依托四川大学百川青年宣讲团、四川大学青年讲师团,深入党团支部进行红色音乐文化理论宣讲;定点开展四川省凉山州乡村艺术美育工作,通过艺术培训、实地考察、调研采访等方式,帮助四川省凉山州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艺术素养,并组织文艺下乡惠民演出,丰富四川省凉山州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以纪录片《大山的声音》扩大活动宣传。

第三,原创音乐作品,推动青春形象展示。例如,2022年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学联联合发起“百校接力唱百年”活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推出《强国有我》音乐原创作品参与展播;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创作主题歌《梦向未来》,鼓舞同学们探索科技创新、科技报国。以上原创作品展示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同学的创作实力和才华,通过音乐传递正能量、充盈青春本色。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在充盈青春本色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价值,磨炼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实践能力,探索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路径,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更多优秀音乐人才。

結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研究已经从政策研究转向具体方法、实施路径的探索,在教学模式、名牌课程及品牌案例等方面形成了深入、细化的研究态势。然而,以深挖传统、生根校史、主题活动为基准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研究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正是以此为准绳,力图构建“中国音乐思想+传承江姐精神+充盈青春本色”的育人体系。该体系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终身教育,它以人的终身发展为建构目的,它把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协调统一,把建功立业与超功利辩证合一,把追求个人成就与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和谐融通。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中国音乐思想+传承江姐精神+充盈青春本色”的育人体系是塑造学生真善美品格,磨炼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力、培养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汲取仁人志士的高洁不阿品质的理论宝库与实践平台,力争做到知行合一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猜你喜欢
江姐四川大学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美育教师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江姐”大战“鼠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