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为何逆势扩张?

2024-03-19 13:29谭保罗
南风窗 2024年6期
关键词:本外币村镇银行业

谭保罗

2023年,我国GDP达到5.2%的增速。经济总量增长的背后,金融业规模也在加速扩张。作为我国金融业的第一支柱,同期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增速也十分可观。

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417.3万亿元,同比增长9.9%。这一增速明显超过了GDP增速。

银行资产扩张速度超过GDP增速并不奇怪。作为我国实体经济融资的第一支柱,银行信贷的扩张,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一。在过去那些经济刺激政策频繁出台、银行信贷扩张较快的年份中,前者时常高于后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正进入换挡期,经济增速出现了放缓,而银行资产的扩张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逆周期趋势。

在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银行是一个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当经济增长快,银行资产扩张也快。反过来,当经济增长放缓,银行也会主动放慢资产扩张的步伐,在规模上瘦身,而在运营上提高效率,以对冲经济调整带来的冲击。

那么,为何现在的中国银行业依然在扩张?

“大而更大”

2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平稳增长。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417.3万亿元,同比增长9.9%。

时间回溯到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当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为290.0万亿元,同比增长8.1%。很明显,疫情暴发前的增速,要低于最近的时段。同时,在四年的时间通道中,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增加超过四成,约增长44%,增速不可谓不快。

对普通企业来说,从银行借入资金进入企业资产负债表之后,是企业的负债。但对银行而言,这些贷款却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也就是说,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本质上是对企业信贷的放量,或者对金融市场债券的购买。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尽管经济增速出现了调整,但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并没有出现顺周期的信贷收缩现象。相反,信贷还处在不断扩张之中。

202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3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1%。2021年末,这个数字是344.8万亿元,同比增长7.8%。2022年末,总资产达到37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0%。对比来说,这三年的GDP增速分别为2.3%(2020年)、8.1%(2021年)、3.0%(2022年)。

疫情刚刚暴发的2020年,银行信贷在支持实体经济上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使得全行业的资产规模增速超过了GDP增速的几乎4倍。

2021年初,时任中国银保监会主席的郭树清就透露,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银行系统紧急提供了专项信贷5.3万亿元。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全年新增制造业贷款2.2万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前5年的总和。此外,新增民营企业贷款5.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5万亿元。基于当时的情况,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逆周期放款,对提振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银行这种金融机构自从被人类发明以来,它的顺周期本质特征就嵌入了它的运作和治理机制。因此,有些问题也不能不引起重视。

2021年,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是疫情中最慢的一年。这一转变和经济复苏有一定关系。2021年,我国经济有效应对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GDP比上年增长8.1%,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达到114.4万亿元。

同期,在全球经济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这一年的中国经济还出现了外资流入的小高潮。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万亿元,金额比上年增长14.9%,首次突破1万亿元的大关。

2022年初,东欧爆发了战争,全球原油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给全球的经济再次带来了不确定性。因此,中国的银行业的信贷增速也再次提高,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也相应加快,从2021年的7.8%增加到了2022年的10.0%。

中国银行业的信贷增加和资产规模的扩张,的确是逆周期的,背后是宏观政策的指导,推动了银行业在资产扩张上的逆周期操作。基于当时的全球金融市场环境,这一宏观政策上对信贷增加的鼓励,是符合经济实情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数据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7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占比为42.4%;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为70.9万亿元,同比增长6.7%,占比为17%。大行的资产规模增速,明显超过了股份制银行,而且几乎是后者的两倍。

大型商业银行多半是国有控股的银行,如工农中建交等,它们背靠着国家信用,资产总规模几乎占据银行业的半壁江山。在逆周期的操作中,大型银行更大程度上承担着宏观调控“执行者”的角色,在资产规模的扩张上遥遥领先,逆周期扩张力度最大。相对而言,股份制银行的股东构成则较为复杂,信用稍微次于大型银行,同时,公司治理上也和大型银行有所区别,因此其逆周期操作的力度要低于大型银行。

不容否认,近年银行业的逆周期扩张,对中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银行这种金融机构自从被人类发明以来,它的顺周期本质特征就嵌入了它的运作和治理机制。因此,有些问题也不能不引起重视。

小银行分化

近两年,银行业最受关注的问题,莫过于一些小型银行出现了兑付问题。部分小银行通过高息揽储、异地揽储等违规行为,获取资金,但由于治理缺陷和风控较弱,最后却无法兑付储户的取款和利息需求,从而引发了危机。

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较弱,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在一些欧美国家,一旦遇到经济危机,小银行很容易出现倒闭潮,一场危机中倒閉数百家银行十分正常。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部分国家的金融管控法律不允许银行异地扩张,银行揽储和贷款发放,都只能集中于同一个区域或社区。如果这个地区的产业出现衰落,那么银行必然首当其冲,资产质量将迅速恶化,随之而来的挤兑,将把银行送上破产被告席。

大银行则截然不同,它们在国内拥有更大的网络系统,获得存款的途径更为广阔,也可以在区域上对贷款资产进行更分散化的配置,加上实力雄厚,风控技术更完善,因此必然更加安全稳健。

2008年,美国出现了雷曼兄弟等大型机构的破产危机。实际上,雷曼兄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银行,而更类似于一家证券公司,其倒闭并非因为贷款资产的质量恶化,而是因为它购买了太多的次级债券。当次级债券的价值出现重估,持有大量该类证券的大型机构,资产端自然会迅速萎缩,最终将资不抵债。

2023年,硅谷银行破产案引发关注。硅谷银行也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银行,在负债端,其资金的主要来源并非个人储蓄,而是风投公司的存款。在资产端,它的配置重点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商贷款,而是购买了大量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之后,同样是这一类证券的价值重估,导致其资不抵债。

但真正的商业银行,如花旗、汇丰等,由于在全球都有广泛的存贷网络,可在全球范围内分散资产配置的风险,对冲某一经济体或某一行业的下行给银行带来的冲击。因此,这一类全球性商业银行在近100年的時间通道之内,即便遭遇石油危机等多次重大全球性衰退,或者某些国家的经济崩溃,它们也很少出现根本性的危机。

同样,中国的大型银行也是比较安全的。以第一大行工商银行为例,其总资产早已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就资产规模而言,它不但是中国最大的银行,也是全球行业老大。此外,全球资产规模排名前十的银行中,最靠前的几家也基本上都是中国的国有大行。

银行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既需要大银行作为“大江大河”,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的逆周期操作,也需要大量中小银行或类银行机构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滴灌系统”。

中国的银行体系大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有大行,第二个层次是股份制银行,第三个层次是城商行和规模较大的农商行,第四个层次则是小型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目前来看,出问题的主要还是位于最底端的村镇银行。

2023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了一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共有456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农商行1609家,村镇银行1642家。

那些出问题的村镇银行,多半有着一样的套路:背后实控人挪用存款,进行违规投资,他们赌的是资产价格上行。如果投资的资产升值,那么就可以用这些投资收益,去覆盖储户本金和利息需求,实现资金的滚动。然而,当楼市或资本市场遇到了新的周期,那么资产价格就会缩水,资金滚动的游戏就无法持续。于是,兑付问题就爆发了。

2024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网站登载了该局农村银行司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关内容,其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提法。比如,稳慎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提升主发起行管理能力;加强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监管,提升主发起行持股比例,建立主发起行主导的公司治理机制。

此外,在监管部门推动下,中小银行也开始了另一种“变大”之路。2023年以来,已有多家村镇银行依法进行了合并,合并行为增加了新银行的实力,也强化了发起人和股东的责任,改善了银行的公司治理。

银行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既需要大银行作为“大江大河”,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的逆周期操作,也需要大量中小银行或类银行机构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滴灌系统”。小型银行更加脆弱,更富有顺周期的特征,但它们依然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让更多的优质融资主体以合理的资金价格获得信贷支持,这既事关公平,也事关效率。

猜你喜欢
本外币村镇银行业
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同比增10.9%
2020年河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个人本外币兑换业务监管探讨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村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