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03-21 19:50李天甲
科学与信息化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技能科技

李天甲

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企业急需大量复合型、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变化。站在企业的视角,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探索高技能人才内部培养的新模式,是关系到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1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意义

1.1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味着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取得进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从自主可控到创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构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格局,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抢占科技创新主动权和科技竞争制高点[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并自主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人才供给质量和水平,构筑世界人才科研创新高地,打造人才创新支撑“能量核”,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根本动力支持。

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

邓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2]。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和人才事业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是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科技的历史和实践证明,谁拥有一流创新人才和科学家,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世界前列的创新型国家无一不是科技创新顶尖人才汇集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国人才政策既要注重开放的科技人才引进,更要抓实积极的科技人才培养,主动打开科技创新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1.3 对专业能力的要求

信息化背景下出现的诸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了新的信息化业务模式,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业务数据,亟须具备统计、计算机知识且有能力处理全套数据的大数据人才,并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商业价值;移动互联网加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关企业须具有网络营销能力,懂得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推广,或精通供应链、用户关系管理的电子商务人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人工智能升级业务模式,要求相关人才了解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能够将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相结合,并应用于实际业务中。企业必须深入分析行业趋势,提前规划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适应新业务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占据先机。

2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2.1 政策扶持精准度亟待提升

虽然全国大部分省市能够基于自身产业布局整合区域现有资源,引进主导产业亟须的青年科技人才。但还是有个别地方在引才时较为盲目,单纯追求青年科技人才数量,较少考虑自身资源条件,使得青年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未能进一步凸现、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2 科技人才需求差异较大

科技人才集聚过程中的需求和问题各不相同,有的青年科技人才迫切需要解决技术壁垒、团队组建等问题;有的青年科技人才则需要解决医疗、教育、住房等生活类问题。因此,地方政府、人才创新载体、单位应协同起来,不断提升青年科技人才服务市场化水平,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人才服务。如果青年科技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多样化的需求无法满足,将大大降低青年科技人才根植于该区域的意愿。

2.3 人才评价实践与科技政策不同步

当前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政策对评价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评价主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立新标”,但实际上,绩效主义的机构评价导向限制了评价主体在科技人才评价方面自主权的发挥。

3 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3.1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3]

一是进一步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在重点科研领域实施项目、资金、人才一体化战略,发挥科技创新资源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竞争优势。二是完善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项目监测考核和绩效评估,根据科研成果实行差异化激励,加快实施如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等对创新具有中长期激励作用的机制,充分发挥科技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对科技人才的价值导向和功能指挥作用,逐步向科技创新的实际靠拢。推动试点“谁用谁评”机制,允许高校自主评审、自主发证,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人才的交换与流动,增加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实践机会。三是围绕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重点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布局“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聚焦关乎国家安全、易被“卡脖子”的领域,专注于国家重大基础与核心能力领域,重视“精准化”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顶尖人才,将资源集聚在刀刃上。

3.2 引入在线学习平台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者在接收新信息时,需要投入认知资源参与编码、理解、归纳等认知过程。如果认知负荷超过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极限,学习效率下降,则需要通过外在认知工具来降低认知负荷。作为一种有效的外在认知工具,在线学习平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降低学习者的搜索负荷、记忆负荷等认知负荷,优化认知加工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企业可以建立内部在线学习平台,上传企业业务相关的信息化转型课程,涵盖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前沿技术应用培训,鼓励员工进行自主性学习与技能提升。平台后台收集员工的学习时长、知识内化程度等学习分析数据,以评估学习效果。企业可以选择面向特定人才群体与课程机构合作,定制数据科学、产品经理等专业在线课程,供核心骨干远程学习。企业还可针对高潜力员工,购买顶级院校的信息化转型专业远程课程,实现弹性培训。

3.3 积极推进智慧教育

一是推广“5G+智慧教育”管理模式,拓展教学流程监管覆盖面。可依靠人工智能、5G等信息化技术,采集教学数据,切实跟踪教与学全过程,实现教学全过程综合性、智能性、过程性评价。随着5G成为院校内不可或缺的一种接入方式,推广“5G+智慧教育”管理模式成为夯实“技术适应性”人才培养职责的重要方式。可通过“5G+智慧教育”搭建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教师、授课互动过程、学生及PC画面,对师生态度、情绪、行为信息进行收集与检测,拓展督导覆盖面,提高教学督导效率,支撑教学评价平稳运行,提升“技术适应性”人才培养监管力度。在“5G+智慧教育”管理评价模式下,各类运行数据可进行及时传送,对校园中突发事件进行动态监测,可有效支撑管理决策,并及时响应各项管理。二是实行“5G+综合评价”评估模式,精准把握数据驱动总导向。应推广5G+综合评价,将推动师生可持续发展作为主旨,利用5G网络所蕴含的边缘技术、云晕染能力开展数据驱动的评价改革,检验新型教学方式的成效。就学生评价层面,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5G网络等范式建设学生智能分析评价系统,切实为伴随式、无感式数据采集提供支持,建设综合素质档案,更为明确地跟踪“技术适应性”人才培养。同时,应借助大数据评价方法,支撑开展面向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切实增强学生“技术适应性”。就教师评价层面,适用5G技术对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行为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实现对教师教学实绩、师德师风实时动态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综合素养,为人才“技术适应性”培养提供支撑。

3.4 建立信息化人才库

第一,建立信息化储备人才交流库。将信息化能力提升快、上升空间大、有主观成长意识的职工放入人才交流库中,为企业培养后备信息化人才。在今后的用人选人上,优先考虑进入信息化储备人才交流库中的职工,以提高职工向信息化人才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信息化成长的积极性。第二,对专业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在每年年初制定年度信息化培训计划,开设内部信息化培训大讲堂,建立内部信息化指导的讲师队伍,定期开展信息化成长的培训分享交流会。第三,与高校联合,利用高校信息化人才优势邀请具备信息化能力的高水准讲师对专业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管理人才等进行信息化指导和培训。第四,与信息化培训机构联合,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化学习与培养。

3.5 构建专业化的岗位技能等级体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领军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薪酬、专项特殊奖励,按规定探索实行股权激励、项目分红或岗位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可以配合构建系统、标准化的岗位技能等级体系,明确员工的技能成长路径,形成规范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不同专业岗位,企业可以设计匹配的技能等级,分段定义,明确规定每个级别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标准,员工需要提交专业水平的职业技能测评证书或相关信息化项目成果,自下而上逐级晋升,级别越高,独立负责复杂项目、决策事务的机会也就越多。等级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岗位技能模块化和人才培养精准化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将技能等级体系与现有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相结合,对接员工的职级晋升通道,达到指定等级才能负责复杂工作任务,获得相应的职务提升与薪酬待遇。同时,公司要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帮助员工顺利过渡到更高技能等级,配套建设申报制度、审核流程,规范晋升机制。

3.6 完善人才激励体系

首先,要保证员工与岗位相匹配。单位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必要的工具、知识、技能的培训,以及完整的工作信息,尤其是对于新员工。新员工入职首先就是接受完整的培训,并且要有师傅带,否则新员工很难融入环境。在培训之后,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员工的技能特点以及性格特点,评估其是否与岗位相匹配。其次,设置有弹性的福利。为员工提供合适的、有质量的福利,而不是单纯通过发放奖金的方式。可以设置员工福利专项资金,用以奖励在多项工作技能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员工以及能够解决多元化问题、能够主动以创新思维进行产品开发和提供服务的员工。最后,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立体化学习环境。复合型人才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以及技能锻炼机会。单位要鼓励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树立各自的发展目标,为员工设置满足多元需求、拥有活力以及富有趣味性的立体化学习环境,让员工去学习自己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

4 结束语

由于第三次信息化革命的冲击,互联网应用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掀起滔天浪潮,也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企业应顺应时代发展,深刻认识信息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加快传统培养模式的变革创新,探索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第一原则,深入推进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人才创新动力和活力,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技能科技
高级技能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秣马厉兵强技能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科技在线
拼技能,享丰收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