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视域下的散文教学

2024-03-24 03:40张增光张原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张增光 张原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本质上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要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需要在阅读中关注一个语篇的主题、目的、意图、传意效果等。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在语篇的视域下从语篇的对话关系、基于情感表达的语境、语体形式的语言运用、基于行文布局的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完成探究任务训练学生的文本解码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回忆我的母亲;阅读能力

对于文本的阅读,我们往往会追问三个问题:表达了什么,为何要这样表达,表达的效果如何。这些问题本质上就是在讨论一个语篇的主题、目的、意图、传意效果等。语文阅读教学本质上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语用,而阅读教学活动的展开主要凭借多样的语篇。所谓语篇通常指由句子或语段构成的、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它形式衔接,语义连贯,合乎语境。它是试图实现某种交际功能的语言实体,是语用的对象和产物。[1]2语文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语篇阅读教学,是认知语篇的过程,主要认知要素包括结构分析、体裁分析、语体分析、语境分析、评价分析、审美分析等。基于语篇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发现文本的密码,理解文本的结构艺术,还有语体、语境等背后隐含的深意。下面试以语篇话语理论的分析框架,解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谈谈如何基于语篇进行散文阅读教学。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叙述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深明大义的优秀品质,抒发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情感,最后表示将通过对党和对人民尽忠来报答母亲的恩德。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质朴、平实,情感深厚,句句出自肺腑,字里行间无不表达出对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伟大一生的赞颂。很多教师依照常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梳理语篇中写母亲的事件,从中品味作者的感情。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教学价值,不但叙事啰嗦,线索还不甚清晰,缺乏像《藤野先生》《秋天的怀念》那样生动的描写,学生自读即可。这其实说明,部分教师没能真正理解这篇回忆性散文,也就没能意识到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如果我们能从语篇的角度具体分析,或许能让教师和学生对这篇老作品有全新的认知。

从文本组织上看,这篇文章和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很相似,讲究行文的作者意识、读者意识、语境、语言形式的使用等。如果能從语篇的框架进行解码,就能更好地揭示其情感表达的特殊性和选材的目的性,便于师生理解与学习。

一、基于对话关系意识的写作目的探究

巴赫金认为,自我与他者都是不可取代的主体,在交际的情境中,两者的双向互动构成了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而这种对话关系提示我们,话语分析应养成三种意识:其一是目的意识,表述的目的都是期待得到他人的反应;其二是作者意识,任何表述都反映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与价值判断;其三是读者意识,作者生成这些话语都是对他人和自己相关言语行为的应答,都预测与期望读者和评论者积极理解、回应。[1]164

教学这一课,应首先让学生明白该文的写作目的:叙述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抒发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感情,表达尽忠民族和人民的决心。通过资料补充,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基础信息:这篇文章发表于1944年,此时朱德已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他既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也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位母亲的儿子。双重身份下,他的情感表达自然与常人不同,既有常人的情感,也有高于一般需求的情感抒发。所以,课文结尾在正常的情感抒发后还加上“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这是作者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所决定的。也正是这样的结尾,让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得到升华,从“小我”提升到“大我”,从个人情感上升到国家民族的情感,由对自己母亲的赞颂上升到对中华民族千千万万母亲的赞颂,由对母亲的报答上升到对中华民族的尽忠。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种情感的升华,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任务1 自由阅读课文,请用下面的句式把你的阅读成果表达出来。

朱德同志的母亲不仅是勤劳、简朴、聪明的,更是     ①     的,我们从文中

“     ②     ”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的回答示例:

1.①坚忍的;②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2.①艰难的;②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

3.①开明与深明大义的;②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4.①具有阶级意识的;②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5.①心系革命的;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可以感知到,朱德的母亲不仅是旧社会中一位普通、质朴的母亲,更是一位有着阶级意识且支持革命的母亲。这样一来,就为学生理解语篇文末主旨的升华打下基础。

二、基于情感表达的语境分析

语境主要有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对情感的表达有很大影响。巴赫金认为,任何语言都是动态语境下的语言,离开语境的语言是死的语言,没有语境和具体的交际需要,语言形式将失去它应有的意义[1]166。想要阅读并理解一个语篇必须要关注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的时间、地点,创作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准确地把握语篇中的信息及隐藏的内涵。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2 查阅资料,说说本文发表于什么场合?现场到会的都是什么人?同样是表现哀思,为什么作者没有采用《秋天的怀念》那种表达方式?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作者若采用史铁生的方式来表达哀思,你认为得体吗?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的母亲去世后,延安各界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作为儿子,朱德在会上以此文为悼词,哀悼自己的母亲。当时朱德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该语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忆性散文,而是需要公开诵读、发表的具政治意义的祭文,刊登在《解放日报》上。《解放日报》在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追悼会亦是面向延安社会各界的大型公开场合,因此文章的写作必然与当时的政治语境相关。[2]虽然朱德对母亲的感情是强烈的,但在公开场合上也不可能把内心对母亲的怀念毫无遮拦地表达出来,甚至是泪洒会场,只能让真挚的爱、深深的敬与无比的怀念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学生想要感悟这些情感就要在阅读时带入自己,潜入文字中字斟句酌地去体会。而史铁生的母亲固然也是一位普通却伟大的母亲,但是作者的身份,以及创作的场合、需求不同,史铁生可以在语篇中自由宣泄自己的情感。

在这个学习任务中,教师将《回忆我的母亲》与《秋天的怀念》对比,不仅能让学生明白《回忆我的母亲》采用的是哪种表达方式,为何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还能让他们在文学欣赏的层次明白表达方式与语境的关系。质朴、平实的叙述方式是表达场合的需要,更是语境视野中文本背景、社会因素所决定。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公开场合),作者这种特定(公私兼有)的身份,决定了他采取这样的叙述方式来表达哀悼最合理、得体。再进一步,学生就能将这一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应该写什么、怎么写、写多少,都要考虑时间、对象、场合、身份、目的等因素。

三、语体形式下的语言运用

语体的功用有三:一是话语形式,说白了就是作者所运用的文本形式,即体裁;二是言说者在文本中用以表达情感、态度、价值的词语选择、语法形式和句段布局;三是作者基于主题表达的总体语言风格,例如质朴、典雅、高亢、细腻、恬淡、冷峻、灰暗,甚至语言的色彩等。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感染力的大小决定于下列三个条件:(1)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2)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的真挚的程度如何。换言之,艺术家自己体验他所传达的感情时的深度如何。”[2]

同样是写母亲的文章,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创作背景更单纯,就是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因而语体形式与《回忆我的母亲》并不相同。教學时,结合《秋天的怀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关注到两个语篇不同的语言形式。

任务3 将本文与《秋天的怀念》相比,你觉得哪一篇更容易吸引你?为什么?

任务3先在整体印象层面让学生简单回答喜欢哪个语篇,然后追问原因,使其深入思考为何自己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比如,当学生回答喜欢《秋天的怀念》,给出的理由可能是语篇以描写为主,文字生动、刻画具体、细节感人、情感强烈。这一回答说明学生认为《秋天的怀念》的语言表达直白、强烈,易于理解。那么,教师就能引导学生理解情感的表达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回忆我的母亲》平实的语言表现的是一种深沉的美。此任务的设计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的传达也具有多样性。

任务4 预习提示中这样说:“文章在质朴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质朴平实”的语言都是直白明显的,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一般都是情感强烈而优美的。你在阅读时体会到上述表达方式和情感吗?又是通过哪些途径体会到的呢?

任务4的设计更具体地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与实际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可以搭建一两个支架,帮助学生探究。如抓住语篇中的虚词(副词、连词)、句式、句序等具体的言语要素,分析情感的表达。如下面的句子: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整日”和“劳碌”表现出赞美和心疼的心情。)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通过对比表现出对母亲能干和勤俭持家的赞美。)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运用类比的形式,以感情的交互突出母子情深。)

文中表现深厚情感的虚词还有如下例句:

(1)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2)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3)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通过完成任务4,学生可以领会到对于情感表达含蓄的语篇来说,想要体会文中的情感,不仅要看有实际意义的词汇,还要看一些似乎毫无意义的词语(虚词),从中挖掘、领悟作者深藏的感情。此外,句式和语序的衔接,也能蕴含一定的情感。有些词语不可孤立分析,要结合前后语境来理解。可以尝试用换词、增减词句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更易于理解。

四、基于行文布局的结构分析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篇能力。语篇能力是一种运用合适的文体、恰当的结构、得体的语言,基于明确的目的进行交流的语言运用能力。巴赫金认为,任何说话都不是孤立地表述个别词句,而是表述有组织和有意义的句子,即整体意义上的表述[1]166。《回忆我的母亲》细细碎碎写了很多事情,内容上也没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没有详写一件事,但这一结构出于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是一种无式之式的自由表达。母亲的事迹本质上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因此才能多件事内外相谐、彼此呼应,共同构成语篇的大格局与大视野。

对母亲的爱是语篇的中轴线,贯穿文本始终。循着时间的纬度,作者选取了八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优秀品质的事件。这八件事既表现了一位普通家庭中的母亲,也歌颂了千千万万像母亲这样不仅勤劳、简朴、持家,还深明大义、支持革命的劳动人民。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行文布局,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两个探究任务。

任务5 母亲一生值得叙述的事迹很多,作者怎么只选取了文中的这些事迹?行文安排上,作者又是如何安排这些事迹的?

任务6 《藤野先生》的结尾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本文的结尾写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处结尾有什么共同之处?

任务5要求学生梳理出文中八件与母亲有关的事迹。母亲的一生在艰难、苦痛中度过,也正是在艰难与苦痛中,母亲的勤劳、能干、仁慈、反抗、大义在八个典型事件中得到凸显。作者之所以要反复提及家庭、社会的苦难,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形象。这也使得作者在文末把自己,即个人的母亲升华为中国千千万万母亲的代表时显得更自然、合理,完成了由家庭到国家层面的上升,使得语篇更适合面向大众的语境,也使其立意高度得到提升。

任务6中提到的两个语篇的结尾都是由小及大,由个人上升到国家与民族。鲁迅先生由对老师的思念和赞颂,上升到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情感。而《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也体现了作者为千千万万中国的劳苦大众能够过上快乐生活的决心。两篇文章都是双线并行,一明一暗,围绕人物组织材料,层层铺垫,步步蓄势,最后达到情感、主旨的高度升华。

基于语篇的语文阅读教学提示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潜入本文,琢磨推敲,发现语篇中的情感以及情感以何种方式进行表达。就语篇的文字与布局而言,教师要帮助学生解码语言传递的形式,比如语篇是如何迎合读者、引领读者的,还有哪些语篇结构是在布阵设疑。甚至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个语篇中哪些内容与描述可以引起读者共鸣,哪些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对语篇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贡如云. 语篇阅读教学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罗晨,王茹昕. 回忆的显与隐:私人情感的公共表達:《回忆我的母亲》文本解读[J]. 语文教学通讯,2022(42):59-61.

(责任编辑:朱晓灿)

【作者简介】张增光,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无锡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原,高级教师,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学语文研训员,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基金项目】江苏省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重点课题“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下的创意写作教学实践研究”(B/2023/03/51)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