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过灰暗的那颗星

2024-03-24 10:54杨至雪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4年2期
关键词:游历著作诗词

杨至雪

她精通天文学、数学、医学、地理学,也懂点气象学。她还写诗作画,写的诗词情感细腻,言辞淳朴。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在金星上发现的一个陨石坑,《自然》杂志将她列入“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海外畅销书《数学的力量:数学的反叛女性》中详细介绍了她在数学领域所做的贡献。

她就是清代著名的科学家王贞仪。

王贞仪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殷实。其祖父王者辅官至太守,学识渊博,其父是名医,祖母和母亲都是名门闺秀,诗词造诣极深。家庭文化的熏陶,让她自小酷爱读书。11岁那年,她在祖父的屋子里发现了近七十五柜藏书,并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藏书中有不少张衡、祖冲之等古代著名科学家的著作,让这个热爱知识、喜欢探索世界的女孩打开了眼界。

16岁那年,她随父行医游历,行经了北京、陕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地,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还学了骑马、射箭和武艺。她不是养在深闺的弱女子,而是风姿飒爽的佳人。她写诗记录了这段生活:“忆昔游历山海区,三山五岳快攀途,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这首诗写得豪迈,表达了巾帼不让须眉之志,突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18岁那年,随家人定居南京后,她开始潜心研究自然科学。

清代的八股取士让有权接受教育的男子们为了求功名而一心学习孔孟礼法,忽视了自然科学,天文历算成了当时的绝学。当时的女子不能同男子一样入学堂,更不可能有专门的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王贞仪则通过自学,在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驱动下走进了自然科学。

王贞仪在广泛阅读与涉猎中,深知数学普及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数学之美。

她在总结中国古代的数学和西方筹算的基础上,用简单的语言解读了乘除法及勾股定理,并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寫成《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等书,为更多的人了解数学打开了一扇窗户。

如果说,诗词和数学是王贞仪感受世界的桥梁,那么天文学就是她仰望星空的望远镜。她用这望远镜研究星星的秘密,探寻银河的深处。

这个仰望星空的女孩为了探索,孜孜不倦。传统天文学书籍读完了,她就想方设法找西方天文经典译著,没有观测仪器,她就自己动手制作。

她把灯当作太阳,小圆桌放倒当作地球,圆镜为月亮。她移动物体,观察它们的位置和形成的现象。经过反复观察与深入研究,她终于弄清了日月食的原理,写下了《月食解》,打破了人们所谓“天狗食月”的说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配图说清了月食的原理。当时不少人对这样的原理是嗤之以鼻,甚至是质疑和嘲笑的,可她坚持做自己。

18岁到24岁是王贞仪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她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如《地圆论》《岁轮定于地心轮》《地球比九重天论》《黄赤二道辩》等。

王贞仪在学术方面深有造诣,在性格和观念方面极为独特。她研究科学,遇到难题从不放弃,坚持真理。即使她的著作不被人们重视,她也毫不气馁。

为了科学研究,王贞仪将婚事一推再推,甚至做好了终身不嫁的准备。世俗之人把她视为“怪物”,周边的闲言碎语几乎将她淹没,可她傲然绽放,清幽明丽。

花儿盛开,清风自来。25岁那年,王贞仪等来了人生挚爱。丈夫詹枚尊重她,也理解她的抱负,他们一起研究文学,共同整理平生的诗稿、著述。

可天妒英才,王贞仪年仅29岁就因病去世了。她的著作虽然大部分都没有流传下来,但她敢于冲破世俗的勇气却深深烙在了我们心里,她用短暂的一生活出了自己的传奇,在那个封建王朝里留下了绚烂的足迹。

猜你喜欢
游历著作诗词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蚂蚁帝国游历记
游历阳光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