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浩瀚,我自勇敢灿烂

2024-03-24 10:54桂花童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4年2期
关键词:红楼校区校园

桂花童

大学‖抢先看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是教育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雙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曾会聚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学术文脉积淀深厚。学校由广州、珠海、深圳3个校区,5个校园及10家附属医院组成;设有70个学院(系、部),141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6万余人,研究生教育已涵盖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

“贯通古今,守心如一。无论在哪一个年代,中大一直走在发展革新的最前线,用自己的力量筑起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国梦。就像那一座座默然屹立于校园里的中大红楼,虽然建成年份不同、外观造型各异,却始终保持着那份不变的坚守。”

“同学们进入大学,最需要培养的就是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中大很大,可以给大家提供各类丰富的资源。相信经过四年的努力,你们一定能够在这里学有所成。”入校后的第一次年级大会,辅导员老师的殷切期望让我对全新的大学生活有了最初向往。

正如辅导员所言,中山大学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博大和神奇。记得报到那天,负责迎新的学姐特地向我展示了前段时间她去珠海校区看海的照片。照片中的大海无边无际,海浪是那样的温柔,“哄”得细白沙滩上的棕榈树昏昏欲睡。那时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大学真的可以建在海边!

学姐还热心地介绍学校跨专业选课的优势。她说,得益于中大齐全的学科门类,哪怕你是理工科学生,也可以顺利进入法学、经济学甚至医学的课堂。“中大的学习机会真的很多,如果你有心仪的课程,一定要大胆地选择,晚了的话很有可能就抢不到啦!”

之后的几天里,我切身体会到了这座岭南高等学府的广阔与欣欣向荣。走在通向教学区的“中大地道”,我惊讶地发现,同一个校区竟然分立于马路的两侧;作为校车始发站的北大门,每天都会有高频次的班车,师生们要“长途跋涉”去上课……我像是迈入了一座个性鲜明的博物馆,看向每一处的眼光都露出好奇与欣喜。

“中大很大,比我以往到过的任何一所学校都要大。”这样的感慨听起来颇为幼稚,但由此生发出来的迷茫与不知所措,却真真切切地困住了我。当新鲜感逐渐褪去,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上的“小白”状态:没有了高中时的早读和晚自习,每天的生活似乎变得自由而松散,很多时候都是随性而为。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截然不同的爱好和习惯,就连日常选课也不尽相同。我一度想像高中时那样,什么都不用细想,只需跟上周围人的步伐,就能够安安稳稳地度过每一天。

但新环境的巨大变化,打破了我一直以来的思维惯性:中大这么大,选择如此多,该往哪个方向走呢?在那些难以入眠的夜晚,我就像是抬头长久仰望星空的井底之蛙,迫切期待着转机的降临。

很快,转机真的降临了。正式上课后的第二周,校园里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社团大招新。只是由于管理方式的调整,早有耳闻的“百团”大战无法如期上演,取而代之的是各大社团的错峰摆摊。

“望远镜,好像还是天文望远镜!”我在心里暗暗惊呼。眼前的“大家伙”以三脚架撑地,既长又宽的圆台形镜筒正倾斜地固定在三脚架上,外面镀上的深蓝色“披风”巧妙地增加了望远镜的炫酷程度。想起小时候在百科全书里见过的望远镜,我开始期盼朗朗月夜下尽情观赏天空的浪漫情景。

我当机立断,要来报名申请表,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不仅学会了组装、使用天文望远镜,学到了不少天文学知识,还参加了几所高校组织的天文学知识竞赛,赢得了整场比赛的小组冠军。

那次的奖品,是一架便携双筒望远镜,我喜欢外出旅游时带上它。同行的伙伴每次向我借用望远镜时,我的内心总会洋溢起满满的成就感。经过近一年的相处,我和大家早已打成一片,时不时会一起外出聚餐,还偷偷地蹭彼此的专业课,生活开始变得丰富而美妙。

★★

中大南校园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十分中大景,七分在红楼。”

拥有数座红楼的中大是极美的,南校园的建筑布局更是独具匠心。南北门连线神奇地构造出一条中轴线,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依次排布于此:怀士堂、黑石屋、孙中山先生铜像、惺亭和岭南堂。毫不夸张地说,走完这条逸仙路,你就能感受中大发展中绝大多数的高光时刻。

从南门进入,中轴线上的第一座红楼是怀士堂,两侧分立着“人”字形的悬山顶,琉璃通花砖和八角形气窗融合其间。红墙绿瓦,高窗厚台,远远望去十分古朴大气。在南面的草坪上,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巍然矗立。绕道北面正门,右侧云石上“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的字样十分醒目。1923年,中山先生曾以此为题发表长篇演讲,旨在破除中国人“读书做官”的旧梦,强调“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百年以后,中山先生早已远去,但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大人。“怀士”一名,最初是为了纪念礼堂捐赠者西洋人安布史怀士,如今也可作“怀念名士”理解,算得上一语双关了。

一路向北,绿意浓浓的大草坪中间,中山先生的纪念铜像庄严屹立。这座铜像由先生的友人梅屋庄吉赠送,四周围有石栏,中间放置石基。铜像完全还原中山先生的身形,坐南朝北的布局寓意中山先生北伐的伟大事业。先生曾创立一文一武两所学校:文有中山大学,武有黄埔军校。可以说,中山大学从诞生之初,就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立于先生的铜像前,闭上眼睛,我仿佛还能看见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中大南校园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别名——康乐园,来源于我国山水诗的鼻祖、南朝诗人谢灵运。因其承袭家族“康乐公”爵位,又被世人称作“谢康乐”。我曾不止一次惊叹于历史的玄妙,康乐园中的红楼建筑群大多集中在逸仙路的东侧,其间榕树林立,绿意盎然。生活在康乐园的中大学子无疑是幸福的,日日沉浸于百年风雨的沧桑和高古传统文化碰撞间传来的清朗回音之中。

康乐园里的学习生活,平静而又妙趣横生。和同专业的大部分同学不同,我大一时最喜欢的一门课是中国近现代史,理由非常简单:这门课的授课老师讲课时最能打動我。老师姓陈,留一肩乌黑顺滑的长发,年纪约莫三十出头,讲课时脸上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温暖的笑容。

陈老师十八岁起就生活在中大校园,对于康乐园的历史可以算得上是如数家珍,讲课时常常能信手拈来,与课本的内容作对照。一次,她微笑着说:“鲁迅、傅斯年、陈寅恪等不少重量级人物都曾来这里任教,如今,大家真的都吹过大师们曾经吹过的晚风了。”如今,康乐园中仍保存着陈寅恪先生的故居,每当清风拂过翠绿的榕树叶,我似乎还能听见当年先生修改文稿时的轻微叹息。

斯人已远,大师们严谨守正的治学精神却一直在中大校园里流传,与时代相互影响,共同前行。

★★★

记得搬入深圳校区的那个下午,晴空万里,空气清新。

从广州海珠到深圳光明,短短一百公里的距离,却像两个截然不同的天地。阵阵强风自南海吹来,将久久盘踞在心中的燥热一扫而空。根据中大近几年的安排,所有大一新生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修完当年的课程之后,需搬到就读院系所在的校区。因为我的专业是航空航天工程,便和同学们一起搬到了以新医科和新工科为主要办学特色的深圳校区。

“新,特别的新。”这是我对深圳校区的第一印象,也是最让我受到冲击的地方。大巴还未驶进校门,远远便能看见校园内依次排列着的几栋高楼,需要微微仰起脖子才能一窥全貌。听带队的老师说,这些宿舍楼平均有24层,各有前后两个出入口,每个出入口都配有三部电梯供同学们使用。这对于害怕爬楼的我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讯。

身处光明科学城,同行的教授们开始讨论起即将展开合作的科研项目,各种听过的、没听过的术语一下子散布在车厢的每一个角落。

下车后,我环顾四周,发现草地上有工人在铺草皮,铁锹凿地之声此起彼伏。左前方的教学楼还在施工,明黄色的塔吊在旋转中拖出长长的尾音,与身侧同学谈笑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喧闹。这里与古朴静谧的南校园截然不同,某个瞬间我突然感到一种巨大的、无所适从的变化。

幸好,中大最具标志性的红砖绿瓦也出现在深圳校区。无论是已经竣工的宿舍楼、食堂,还是建至半途的医学园、图书馆,都有统一的色彩标准:红作墙身,绿为楼顶。放眼望去,校园里红楼林立,成为这片略显空旷的土地上最夺目的风景。

很多建设都是从头开始,中大学子也在努力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校区生活。每逢周末,我总能看见学院航模队的同学在操场上试飞新改良的航模。他们握紧操纵杆,让小飞机迎风勇敢飞。当轻巧的小飞机一次次在我眼前离开地面,加足马力冲上高空时,我的心中会涌起更多的感动与期盼。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百年的岁月长河中,中大与城乡、与时代共同发展的脚步始终不曾慢下来,只要你愿意驻足,一定能感受到她稳健而又坚定的步伐。

如今,随着中大深圳校区的逐步落成,学校“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量。贯通古今,守心如一,无论在哪一个年代,中大一直走在发展革新的最前线,用自己的力量筑起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国梦。就像那一座座默然屹立于校园里的中大红楼,虽然建成年份不同、外观造型各异,却始终保持着那份不变的坚守。

我爱中大,爱她的文化底蕴,也爱她的锐意进取与包容博大,曾经在她极度包容的怀抱中探索出专属于自己的可能性。既然身在一片浩瀚的星海中,就勇敢地做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吧,努力将身旁的各种光亮吸收成自身的能量,大胆闪耀,灿烂永恒。

真相‖早知道

Q:中大康乐园里的那些红楼对外开放吗?

A:康乐园中的大多数红楼至今仍作为办公场所使用,为了方便日常管理,基本不对外开放。游客如果想参观,可以在外围驻足拍照留念。

但东南区一号红楼例外。这幢“相貌平平”的两层小楼,曾经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故居,2009年完成修缮后开始对外开放。小楼一层为展览区,大厅内陈列着陈寅恪先生手持拐杖目视前方的半身塑像,四周还保存着先生生前使用过的一些旧家具和留下的手稿。

Q:中大深圳校区的建设也体现了“深圳速度”吗?

A:自2018年开始建设起,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深圳校区医学院大楼就发生了从“初见端倪”到“封顶大吉”的巨大变化。原先只存在于设计图纸上的图书馆,也开始优雅地矗立于相山之巅。远远望去,标志性的“中大红”腰身和古朴典雅的琉璃蓝攒尖顶样式最为夺目,沐浴在阳光下就像镀了一层分量十足的金子。

新校区的科研工作,与光明科学城乃至整个深圳特区的合作越发紧密。在校区南侧1.5公里处,依托于中山大学医学院建设的附属第七医院,开业仅四年零两个月就通过了三甲医院审核,刷新了国内新建医院最快通过“三甲”的纪录。

猜你喜欢
红楼校区校园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红楼摆摊
红楼女排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渐解红楼味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