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读文本的策略

2024-03-24 11:27严俊锋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邓稼先课文文本

严俊锋

文本解读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目标对文本进行的全面分析和深入理解,是教师高效使用文本资源、针对性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任务,精准制定教学策略,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置教学环节,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入新学期,面对新教材,教师应该如何全面解读、深入挖掘文本呢?

在实施教学活动前,全面、准确、深入地解读所教文本,既是教学常识,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精准解读了所教文本内容,才能准确把握文本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流程,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策略或路径,从而落实“用教材教”这一教学思想。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的解读为例,谈谈文本解读的策略。

一、       深研文本,总体把握,确定教法

初中学段对具体课文的解读,一般包括对课前“预习”的解读、正文的解读和课后“思考探究”的解读三部分。与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探究”的解读相比,正文的解读尤显重要,因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环节的设计等均源于正文,而其他板块起辅助解读作用。

按照既往的阅读经验,以《邓稼先》为题,文章应是人物传记类文章,而且应该按照时间顺序叙写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但精研文本后,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形式非常“散”:第一部分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痛点为切入点引出写作对象邓稼先;第二部分简要介绍邓稼先的人生经历和所做巨大贡献;第三部分写邓稼先与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不同;第四部分写中国原子弹试爆后作者的感受;第五部分写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作者的设想;第六部分写作者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

结合文本“散”的特点和文本内容,笔者认为,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应改变人物传记的一般教法(分析“传记写了什么人,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有哪些贡献、有哪些影响等”),从人物传记着重表现传主品质的角度,引导学生从文本每一部分的具体描述中挖掘人物的某种精神或品质。比如,第一部分重点写近代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并无传主的生平介绍,内容与传主的联系并不紧密,但作者认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转变”,而对这一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中就有自己的写作对象邓稼先。由此可见,传主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是对祖国、民族有巨大贡献的人物;文本仍然体现了人物传记“介绍人物贡献、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特点。

从文本结构上看,文本的六个部分之间似乎“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精研文本后,我们可以发现六个部分的联系是很紧密的。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是本文的主体。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很明显,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传主生平经历的解说、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侧面描写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显然也是对第二部分传主对中国原子武器制造的巨大贡献的补充。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不仅解释了第一部分邓稼先“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原因,更是对第二部分中“他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的具体化。第六部分的总评明显是对全文的总结。

基于这些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建立文章各部分之間的联系,帮助学生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概括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品质,还要将文本结构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总—分—总”结构,以降低学习难度。

二、       基于单元导语、预习提示,确定教学目标

从文本解读的意义上说,单元导语可以视为“纲”,课文是“目”,“纲”举则“目”张。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该将对单元导语的解读和领悟作为文本解读的前提。初中语文教材在每篇讲读课文前均设置了“预习”,在略读课文后则设置了“阅读提示”。这两个板块虽然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设置的,但从教的角度看,也可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邓稼先》所处单元的单元导语较长,分为两段。第一段中的“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可转化为单元人文主题“了解、认识杰出人物,感受并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第二段内容可分条概括成单元语文要素:①把握文本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品味它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②借助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③结合人物生平和时代特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三个教学目标应该统领单元内各课文,教师在确定各课文教学目标时,应该将与课文有关的单元教学目标嵌入其中。

《邓稼先》一课的预习任务有两个:一是课外搜集资料,了解邓稼先的功绩与品行;二是“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出来”。第一个任务旨在让学生借助其他资料全面了解人物,进而准确把握人物的高尚品质,是对单元教学目标③的具体化;第二个任务旨在让学生在文本中圈画出最能体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语句,是对单元教学目标①②的具体化。

综合单元导语、预习任务和前文对文本的总体分析,笔者这样设计本文的教学目标:①阅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令人感动或最能体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语句、段落,并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段落的作用;②阅读课文,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从科学和爱国两方面概括、提炼邓稼先的崇高品质,从而树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③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④通过学习,学生能整体把握文本的结构,建立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⑤重点赏析第三、五部分,掌握通过对比突出人物形象和借助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这些教学目标从文本内容出发,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和预习任务,并依据学情做了适当的拓展,如教学目标⑤既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又为本单元中的《说和做》等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更重要的是,这个目标的达成可丰富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课堂教学情况看,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同桌互学较好地落实了目标①③⑤,借助小组合作学习顺利且高效地完成了目标②④。

三、基于文本、学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本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应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但现行教材的单元导语中并未明确说明哪些目标是重点或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文本内容,依据学生实际理解能力,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邓稼先》的选材很独特,按常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但作者从邓稼先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人物品行、价值观追求等方面进行叙写。这一选材特点和叙写方式,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分析文本的选材应该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突破难点。第一,从作者身份上突破。作者杨振宁是大科学家,他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是很正常的。第二,从作者与传主邓稼先50年友谊的角度突破。作者写介绍老朋友的文章,既包含了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又从邓稼先的人生道路中折射出自己人生经历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第三,从作者与传主远隔重洋的现实角度突破。作者与传主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作者远在大洋彼岸,邓稼先的工作又很保密,他对邓稼先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完全了解,掌握的材料也不会很丰富。因此,文本这样写是为了扬长避短,作者是相当高明的。

《邓稼先》共分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均拟制了小标题,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似不紧密,不太符合初中生的認知习惯,教师应将建立文章各部分间的联系作为教学重点。这一点前文已有论述,不再赘述。

初中生对对比手法并不陌生,但对通过对比表现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则缺少了解。这个语文要素应该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笔者这样引导:作者在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时,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始终把邓稼先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写,体现了作者的传统眼光、历史视野。正是因为作者的全球视野和历史视野,才会做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和“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的评价。

教师在备课时,应将第五部分“我不能走”作为教学重点。原因如下:这部分内容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歌曲《中国男儿》,前者描绘了一幅荒凉、凄惨、悲怆的古战场景象,暗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了邓稼先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后者是对邓稼先一生的写照,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一百多年的近代历史背景中,巧妙地呼应了第一部分。对于这些内容,学生仅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应利用引导、点拨、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作者单位:枣阳市南城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邓稼先课文文本
艰苦奋斗的邓稼先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