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对策

2024-03-26 08:35于祎兴
求知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劳动学科融合

摘 要: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可担当时代重任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提质增效、内容生动和富有创意为目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1+N”理念为依据,对普通高中开展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具体对策,旨在为高中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全学科;“1+N”;劳动教育;综合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劳动教育研究”(立项号:GS[2020]GHBZX160)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于祎兴(1984—),男,甘肃省宁县第四中学。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高中劳动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传授劳动知识、普及劳动常识,还要传授学生符合其年龄段和身心承受能力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等。同时,为了保障劳动教育教学的效果,高中应建立教、学、评一体化制度,既要关注劳动教育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劳动表现和各方评价等,正确反映劳动教育的结果与成效,为“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动力、做好铺垫。文章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了普通高中开展“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具体对策,以期发挥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提升审美和培养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作用,将学生培养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

高中开展劳动课程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国家基于对人才培养的考量,逐步提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劳动教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哪些价值呢?

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增智强体、提升审美和激发创新创造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把劳动教育和其他教育相结合,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智慧的来源。在长期劳动的过程中,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凝结了千姿百态的智慧成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这句响亮的号召,道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在高中阶段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技能,提升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尽早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忘劳动,尊重人类社会的一切劳动成果,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从多方面对他们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普通高中“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策略

由于现阶段缺乏高中劳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的标准文件,导致出现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评价单一、劳动课程设计不成体系、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劳动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度不大、教师在教学中墨守成规等问题。本文提出的“1+N”全学科融合教育旨在改变这一状况,清除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阻碍,为高中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

(一)借助“劳动周”开展融合教学

“劳动周”是学校为了集中锻炼学生、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而规定的劳动教育时间,可以避开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让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劳动中。一般来说,在“劳动周”,学校需要根据特定的劳动时间段和劳动场所设计劳动主题和劳动任务。例如,每年的春种和秋收时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与当地的农民一起参与到劳动中,使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这对于乡村高中来说比较容易实现,但对城镇的高中来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制订更为周密的计划。在参与劳动不便的情况下,城镇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图书馆、生态园、科教园、实验室等进行劳动,这种场合的劳动主要是打扫卫生、维持秩序、宣教宣讲等,但学校要在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其他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劳动周”的融合教育应设计特定的主题,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每一次的劳动教育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例如,在夏天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人体出汗和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以“劳动时如何避免身体受伤”为主题,教导学生在体力劳动中做好健康护理,避免给人体带来伤害。这样,学生不仅会对劳动之于人体健康有新的认识,还会产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劳动教育+体验”融合教学

城镇高中的学生到田间地头参与劳动的条件不足,机会较少,因此,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通常采用体验式教学。这类课程需要教师提前开发设计,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开辟出可以进行劳动的场地或环境。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环境的陌生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这种情景下開展劳动融合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将劳动与技术、环保、种植养殖、志愿服务等结合,设计出一系列综合体验劳动课程。常见的有“劳动+技术”融合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进行操作训练,学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开展化学实验,制作指定的物品,完成特定的环节,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如,现在不少学校为学生开辟了专门的“种植角”,每个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种植的水果、蔬菜等,将自己所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和种植知识运用起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可发现地理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白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和养分,同时在照顾它们的过程中培养爱心,激发参与劳动、志愿服务的热情。

(三)开展“劳动教育+科学学科”融合教学

高中文化课程的难度逐步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教师在开展劳动教学的时候应当有针对性地把文化课程知识融入劳动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科学学科”融合教学,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和感受劳动的伟大,同时学习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减轻课业压力。高中劳动教育可以与多个学科相结合,如“劳动+物理”“劳动+化学”“劳动+生物”“劳动+地理”等[1]。以劳动课程与物理学科的融合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焊接技术的实操训练”实践主题,让学生动手焊接、组装小电器,掌握电子焊接“五步法”,独立组装家电,在此过程中了解焊接知识,掌握常见焊接器材的正确用法,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为他们积极参与物理学习活动、进行物理实验奠定基础,提升他们钻研科学、自主研究的信心。以“劳动+地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测二十四节气到来时天气和物候的特点,到湖边、田野等不同地点观察物候,了解天气的变化情况,实地了解节气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等,培养学生科学、务实的精神,使学生树立尊重科学、敬爱自然、热爱劳动的良好精神品质,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四)开展“劳动教育+人文学科”融合教学

高中劳动教育既可以和实验性较强的理科结合,也可以和语文、历史、政治、艺术等人文学科进行融合,通过劳动教学实践培养青少年的人文思想,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语文学科中包含大量的劳动知识、劳动经验和劳动观念,将劳动教育和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种多样的文明传统中汲取精神养分,锻炼劳动技能,在创造性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广博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获得劳动体验,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中华文明史为高中劳动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将历史知识融入高中劳动实践活动,能增加劳动教育的厚重感、趣味性,赋予劳动教育更加深刻的内涵。对高中学生来说,适合开展“劳动+历史”教学的场合有纪念馆、校史馆、博物馆、家风馆等。学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古代先贤、英雄人物、道德模范在参与社会劳动、家园建设、奉献爱心中的行动,继而传承他们宝贵的精神品质,增强自身艰苦奋斗的意识,以名人为榜样,牢固树立爱国爱家、奋勇争先、为国贡献的意识[2]。

在素质教育时代,教师还可以把劳动教学和艺术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以“劳动+美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他们创作的思路,让他们把思想触角伸到广阔无垠的大自然、祖国的大江南北,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人民的生活场景搬到纸上,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创作,以劳动为题材,通过艺术加工让更多的人看到劳动的更多形态,在愉悦人们感官的同时推动美术创作的发展。此外,校园活动也与劳动教学有重合之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活动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例如,在校园艺术节、读书月、心理健康月等节点渗透劳动知识和劳动观念,以具体的活动为载体,深入挖掘劳动要素,使活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相连,培养青少年既爱劳动,也爱学习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既能娱乐身心,也能学有所成。

(五)开展“劳动+研究”融合教学

劳动教育具有增智的作用。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缜密,思想会更加成熟,心胸会更加宽广。“劳动+研究”可以将劳动教育的增智功能提升到新的高度,为高中生完成思维的进阶提供平台、搭建桥梁、创造机会,培养和训练青少年做学术研究的能力[3],同时也为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奠定基础。做好“劳动+研究”融合教学只依靠高中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社会资源,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如学校可以邀请教育专家或当地在其他专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到学校开讲座,向学生传递人生经验、劳动观念等,帮助学生完善思想观念、增加见识和智慧。当然,“劳动+研究”的实施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实践活动中去,高中生不应将劳动研究场所局限于课堂,可以走出校园,在劳动岗位上将理论性研究转化为实践性研究[4]。例如,学校可以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践基地进行锻炼,并要求他们在活动结束之后撰写实践报告,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尤其是实验类的研究活动,学生在活动结束之后要对研究过程、研究结论等进行深刻反思,用在实验性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弥补纯理论知识学习的不足,认识到“实践+研究”是增长知识的重要方式以及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劳动教育教学中,“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新时期普通高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新模式,也是培养高中生劳动技能、提升他们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高中教师应正确认识“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模式,紧跟时代步伐,以“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为指引,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培育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大力弘扬劳動精神,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创造劳动教育品牌,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王权,沈峰.多学科融合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3(4):3-4.

李浩.探索学科融合的课堂新样态:以劳动教育与数学的融合为例[J].人民教育,2023(10):67-69.

蓝宇,周代许,张金恒,等.普通高中“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4):61-65.

周丽红.基于学科融合的普通高中劳动教育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9):42-45.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