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底蕴和现状探析

2024-03-26 08:43王晓盛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6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思政课教师新时代

王晓盛

摘 要: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主体,其师德师风建设在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兼顾着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各类教师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的师德师风将深刻影响新兴教师。分析新时代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能够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师范类院校教师和教育的发展,使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6.040

0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作为师德情怀传递者、专业知识讲授者、学生成长引路人的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国家教育事业和学生思想动态。特别是在师范类院校这一教师培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主阵地来说,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更是要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为新教师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筑牢他们的理想信念,确保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真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1 新时代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刻底蕴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建设,就培养教师的师范类院校来看,其思政课教师作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师德师风建设已然是重中之重。

1.1 政治素养是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以及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归根到底是在强调思政课教师的信仰问题,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好的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师只有对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的内容高度认可,才能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用新思想武装头脑,面对各类社会问题时刻保持清醒,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理论以及情感认同。因此,作为“教师摇篮”的师范类院校,其思政课教师更要提高政治能力。当前,社会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新教师的关键队伍,要时刻保持政治敏感度和政治判断力,及时准确解读各种社会现象,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提升自身政治领悟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带好头,帮助推动各项政策执行落实,不断提升自身政治执行力。只有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才能坚定自身信仰,才能真正铸牢学生的理想信念。对师范类院校而言,要想使思政课教师真正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真正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就需要在政治判断力、政治感悟力、政治执行力的循序渐进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由此而产生的信仰才是扎根至内心深处的、坚不可摧、永不动摇的。

1.2 高尚品格是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追寻

教师的道德建设不仅要在自我层面,还要上升为具有崇高志向的生命追求与精神坚守,在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同时内化为对党和国家的信念信仰。因此,这里从三种关系揭示了新时代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品格修养的要求。

一是教师与自我的关系。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工作上和生活中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约束自身,成为塑造良好社会公德的带头者和领路人。其次还要严格自律,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文化素养、真善美的境界影响学生,以严格自律意识警示、鞭策自己,为学生树立标杆。最后,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因此必须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上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思政课作为进行思想教育的政治性课程,其吸引力来源于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因此,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学识魅力,自觉充实、更新理论储备,在传播真理的过程中感召学生,在展现自身理论功底的行动中赢得学生。其次要提升思想境界。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培养者、塑造者,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个人魅力。最后要有语言魅力。教师的人格和学识都是以语言为主要形式展现出来的,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语言能力,用好语言的艺术,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三是教师与国家的关系。当前国内外不同文化相互冲击、多种意识形态相互碰撞,挑战高校原有“独特历史、独特文化和独特国情”的深厚底蕴。所以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对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自觉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重任。

1.3 爱生情怀是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职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思政课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这就要求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培养真正的爱生情怀,在关爱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对学习的热爱、对学业的热爱,以将心比心的态度与学生同呼吸、共患难。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心怀学生,把对国家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愛融为一体,使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另一方面要基于学生主体需要和成长的客观规律及要求,对待学生讲究公平公正的态度,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客观对待学生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这在师范类院校而言更为突出,即:

一是要以科学知识塑价值,注重学生的三观养成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充分挖掘思政课所蕴含的知识资源,通过理论传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二是要以统一标准容差异,充分考虑思政课教育活动方式方法的包容性,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多样化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尊重不同学生体现出来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合理的多样性要尽可能满足。同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换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以此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三是要以自身主导促主体,在尊重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民主平等、主导主动、双向转化的师生关系,推动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2 当前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当前,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代表的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被提升到了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就师范类院校来看,正在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针对师德师风组织开展了许多相关的学习、宣传、教育和监督工作,认真落实“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具体规定,积极引导在校思政课教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绝大部分的在校思政课教师都能做到敬重学问、爱护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能够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教,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自觉做到“政治要强”和“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并且很多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都热爱思政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基本能够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关心关爱学生,能够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这些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就现阶段来看,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总体情况是向好发展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仍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

2.1 师德师风建设的开展浮于表面

随着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教师教育的深化改革,多元化、开放性和综合性已成为师范类院校发展和办学定位的特征,师范类专业和师范生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使得师范类院校的师范属性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导致师范类院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变得模糊、重视程度也开始变得不足。因此,师范类院校往往以惯性思维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而缺乏创新理论的指引,这就造成师德师风建设的形式化和实效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质性进展。当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师范类学校的地位和位置可以说是特殊的或者是尴尬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往往偏向了教育部直属的师范类院校,省属重点的师范类院校和地方性的师范类院校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招收高素质生源和申报高质量项目方面往往鞭长莫及。基于上述原因,多数师范类院校必须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很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转型、升格、兼并、改制等事宜上,导致对于师德师风建设得过且过。虽然绝大多数师范类院校都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体制机制和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但迫于现实情况往往不能把师德师风放在首要位置,师德师风建设的手段和措施往往流于形式,缺乏规范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工作机制。很多师范类院校往往是要迎接上级检查、迎接评定工作才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活动,只是形式上展现师德师风建设成果,但是却真正忽略了教师道德品质的客观规律,从而影响了师德师风的提升。

2.2 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善

就目前来看,为适应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师范类院校都能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相关精神和部署安排,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方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这些做法只是在宏观层面保证了师德师风建设但缺乏能够持之以恒的机制保证,只有“通过构建有效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保障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期有效开展。”但师范类院校在制定师德师风建设方案时缺乏具体的和可操作性,绝大部分均是洋洋洒洒的“空头文件”,其后果就是缺少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和机制运用到师德师风建设之中,这就造成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往往缺乏实际运行的具体机制和方法,没有设计出具体的教育、激励、宣传、考核、监督、奖惩和教师权益保护等机制运用到师德师风建设之中。因此,师德师风建设的推进工作难以取得成果,制度化的运行基本在做无用功。同时,由于“重技能、轻师德”教育理念和观点的存在,使得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过于简单化,主要表现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容空洞、方法单一,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过于形式化、简单化、空泛化,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考评没有制定出真实有效的体制机制,没有着眼于教师的长期发展,使得考评体系缺乏科学性、可信度和有效性。根据上述情况,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完善,使得通过制度化来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充满了困难。所以将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考核纳入教师资格的认定、新教师聘用程序之中并建立相关的长效机制;在思政课教师的绩效考核、奖惩评价展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到师范类院校的认定和教育指标评估之中;通过学校党委巡查、学校内部自检、社会监督等形式来开展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等举措是师范类院校真正能够开展好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条件。

2.3 师德师风建设缺乏合宜的文化环境

就教育本身来看,它事关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斥着教育。教育作为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中教育环境的重要就十分突出。在开展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若想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道德品质,师范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其中的育人环境和育人理念在其中就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师范类院校中在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中存在滞后的情况,对于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没有完全贯彻落实,因而导致相对应的育人理念没有系统的形成,“师德师风文化环境与承担师资培养、师道传承使命的师范院校不相匹配”。特别是在构建自身开展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教育环境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一是部分师范类院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时只偏重了在制度层面下功夫,而对于师德师风建设文化层面的构建,如校园内的师德师风建设的氛围、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和师德师风建设涉及到的交往等方面的建设则基本处于停滞或忽略的状态;二是绝大多数的师范类院校在挖掘人文资源和建设相关人文环境方面的推进力度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例如校园内的相关文化角的设计、宣传栏的布置上很少有将思政课教师作为师德师风建设主体的相关内容;三是在师范类院校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大部分的主体是关于文体娱乐性质的校园活动,而关于师德师风建设主题的实践活动却少之又少,甚至于是没有;四是師范类院校在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弘扬师德师风建设主旋律、营造优秀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方面显示出明显的落后,反而是网络自媒体在绝大多数时候对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五是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和学校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忙碌于职称的评定和评奖评优,由此产生的负面人际关系将会严重破坏师德师风建设氛围,阻碍了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提升。

3 结语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它的根本就在教师。师范类院校是师资培养的主要渠道,更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阵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师范类院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新时代“四个统一”的师德观指引师范类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真正让师范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N].人民日报,20201226(001).

[2]蔡清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六要”特质的生成逻辑、时代蕴含及现实进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1):4144.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4]李明芳.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175178.

[5]戴海光.新时代师范院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索[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5):7074.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建设思政课教师新时代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吹响中职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号角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谈小学管理中师德师风建设探究
高校育人工作之主题实践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