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测算、演变格局与收敛规律

2024-03-26 03:13马大晋吴旭辉杨亚琼
统计与决策 2024年5期
关键词:区域间基尼系数中国式

马大晋,吴旭辉,杨亚琼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a.杂志社;b.公共政策研究所,兰州 730070)

0 引言

现代化的概念最初起源于西方,在20 世纪初传入中国后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成功推进并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晰可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命题。

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措施,都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超越和创新,它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但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城镇化质量不高、人口结构失衡、人口压力大等[1,2]。

在现有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研究中,较多学者是从理论层面展开的。从国情基础、内生性制度和发展阶段性的角度来看,逯浩和温铁军(2022)[3]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义,他们借助这些理论框架,提供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本质内涵的宝贵见解。刘文勇(2022)[4]从理论逻辑等角度出发,提出要坚持秉承性和传承性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邹升平(2023)[5]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客观的逻辑必然性。此外,还有观点认为解决好教育、科技以及人才问题、促进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6]。在实证检验方面,朱强和俞立平(2010)[7]研究发现,中国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并且区域不平衡性较为突出;在区域研究方面,李海央等(2023)[8]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性。

综上可知,国内学者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价值和推进路径进行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同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实证探讨,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参考。然而,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仍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从经济繁荣、共同富裕、精神富有、生态文明、平安和谐5个维度测算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二是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时序演变差异及其来源,三是运用马尔科夫链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概率转移特征以及长期发展趋势,四是基于收敛模型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在各区域的收敛性。

1 研究设计

1.1 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本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在经济繁荣、共同富裕、精神富有、生态文明、平安和谐这五个方面。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内涵,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9],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式现代化水平。

表1 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1.2 研究方法

熵值法计算原理和Dagum 基尼系数的计算原理见董艳玲和李华(2022)[10]的研究,马尔科夫链的计算原理参考已有研究,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绍收敛模型。

1.2.1σ收敛模型

σ收敛是指不同时间维度下,区域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差异幅度下降的趋势,通常采用变异系数来衡量:

其中,i(i=1,2,3,…,31)表示区域内各省份分析单元,j(j=1,2,3,4)表示区域个数,nj代表j区域内省份的数量,Dij表示j区域第i个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表示均值。

1.2.2β收敛模型

绝对β收敛从增长率的角度测度区域之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当呈现β收敛时,表示区域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速度趋同,即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与初期水平间呈负相关关系,达到均衡稳态。由于区域之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存在关联性,因此选用空间计量模型构建β收敛模型:

其中,i和t分别表示省份和时间;D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w为空间权重;α、θ、ρ为待估参数;β为收敛水平,当该值小于0 且显著时,表示收敛(收敛速度为-ln(1+β)/t));μi为地区固定效应;vt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绝对收敛的前提假设是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因素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事实上这些因素在不同区域差异较大,因此在式(2)中加入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外资强度、科研投入、路网密度作为控制变量重新构建模型,具体表达式为:

其中,φ、λ为控制变量的估计参数,X为本文引入的控制变量,其余符号表示的含义与式(2)相同。模型中引入的权重矩阵为邻接权重矩阵,其元素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即当省份i与省份j有共同的边界时,ωij=1,否则ωij=0。

1.3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1—2022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31 个省份(不含港澳台)2010—2021 年的统计公报,所有涉及价格的变量均使用各省份的GDP平减指数调整为以样本初期2010 年为基期的实际变量,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插补。

2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测度结果及时空演变趋势

2.1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测度结果

从下页图1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这与我国“东高、中平、西低”的发展格局一致,但是在各种政策的支持下,中西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力较足,同时从测度结果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为此有必要对不同区域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进行进一步分析。

图1 2010—2021年全国及三大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变动趋势

从全国层面来看,2010—2021 年,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均值呈递增趋势,年均增速为5.049%。分阶段来看,2015 年之前增长速度较慢,仅从2010 年的0.197 增加到2015 年的0.246;从2016 年开始增幅较大,年均增速达到5.752%。自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以来,着重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质量的有效提升和数量的合理增长,从而加快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从东、中、西三大地区来看,在观测期内,三大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均值分别为0.332、0.239、0.213,与全国水平类似,三大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也呈现递增趋势,年均增速分别为4.136%、5.711%、5.898%,且无论在哪一年,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都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态势,究其原因,东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聚集了雄厚的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突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区域高质量发展实力雄厚,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条件。

2.2 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分析

本文基于Dagum 基尼系数及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测算并按东、中、西三大地区进行分解。

2.2.1 全国总体差异及其演变趋势

从图2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整体差异呈现下降—小幅度上升—下降—小幅度上升的变化特征,总体基尼系数先从2010 年的0.151 下降至2012 年的0.141,再上升至2015 年的0.150,从2016 年开始又维持下降的趋势,到2018 年下降至0.127,从2019 年开始出现了小幅度上升,到2021年上升至0.132。整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内差异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在观测期内总体基尼系数从0.150下降至0.132。

图2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整体和三大地区区域内差异及其演变趋势

2.2.2 区域内差异及其演变趋势

从图2 可以观察到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内差异。具体来看,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最大,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122,这意味着东部地区内部的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中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次之,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042。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最小,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值为0.036。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小。从变化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呈小幅下降—小幅上升—较大幅度下降—较大幅度上升—趋于平稳的变化特征,区域内差异整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区域内基尼系数由2010年的0.117上升至2021年的0.135。中部地区内部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差异在个别年份波动幅度较大,但整体呈现平缓下降的趋势,区域内基尼系数由2010年的0.049下降至2021年的0.036。中部地区内部差异的下降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的区域均衡发展政策、经济的内外部联动、产业结构调整等。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基尼系数由2010年的0.040下降至2021年的0.022。

2.2.3 区域间差异及其演变趋势

从图3 的结果来看,2010—2021 年,东-中部和中-西部区域间差异的变动趋势基本相似,总体呈现下降—小幅度上升—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而东-中部区域间差异的变动趋势呈现上升—下降—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从区域间差异的演变特征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大(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为0.209),东部和中部地区间的差异次之(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为0.166),中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小(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为0.068)。此外,东-中部、东-西部和中-西部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下降趋势。2010 年东-中部的区域间基尼系数为0.162,而2021年则下降至0.139;东-西部的区域间基尼系数从2010年的0.230下降至2021年的0.199;中-西部的区域间差异也呈现类似的下降趋势,区域间基尼系数从2010年的0.085下降至2021年的0.089。

图3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及其演变趋势

2.2.4 区域差异来源贡献率

从下页图4 的结果来看,2010—2021 年,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最高,均值为66.57%;其次是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均值为28.96%;而超变密度(超越平均水平的地区数量)的贡献率最小,均值为4.45%。这些贡献率反映了不同因素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差异所起的作用。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最高,说明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在整体差异中占主导地位,即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次之,说明同一地区内部不同省份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有一定的贡献。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相对较小,说明超过平均水平的地区对中国式现代化差异造成的影响较小。具体来看,2010—2019 年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的变动较为稳定,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2020年和2021年这三者的贡献率波动较大,2020 年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分别为23.47%、72.09%、4.44%,2021年三者的贡献率分别变为35.06%、58.82%、6.12%,可见,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增幅较大。

图4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来源及贡献率

2.3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转移的时空规律及长期演变特征

2.3.1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转移的时空规律

为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构建传统的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和基于空间权重的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利用四分位点把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分为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高水平4个等级。表2为2010—2021 年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传统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根据计算结果可知:第一,对角线上的概率值均较大,而非对角线上的概率值均较小,说明各地区维持原等级的概率较大且稳定。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高水平省份在下一时期维持当前状态的概率分别为76.34%、70.65%、80%、100%,相比来看,高水平省份维持现状的概率较大;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省份向下转移的概率分别为23.66%、28.26%、17.50%,相比之下,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省份转移的概率较大。第三,在相邻年份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等级实现“跨越式”转移的概率几乎不存在。

表2 2010—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传统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

在传统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中加入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见表3),分析在空间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在各等级的转移情况。根据计算结果可得:第一,空间因素在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传统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在不同地理背景下的转移概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意味着省份之间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转移可能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处于相似地理位置的省份可能会面临相似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其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转移概率可能较为接近。第二,不同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与邻近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等级具有协同性。当邻近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较低时,在t 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低的省份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类型的省份数量。而当邻近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较高时,在t 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高的省份数量也明显多于其他等级的省份数量。第三,一般来说,当与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低的省份为邻时,该省份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等级向低等级转移的概率就会增大,相反,当与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高的省份为邻时,该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等级向高等级转移的概率将增大。第四,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提供了解释地理空间维度下的“俱乐部收敛”现象的依据。由于受到邻域溢出效应的影响,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等级转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容易形成“俱乐部收敛”现象。如果一个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较低,但其邻近省份的水平较高,那么该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转移到更高水平的概率就会增大,从而促进该地区实现现代化。相反,如果一个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较高,但其邻近省份的水平较低,那么该省份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转移到更低水平的概率就会减小。

表3 2010—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

2.3.2 长期演变特征

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的极限分布表示在长期转移过程中,各种类型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下的分布情况。当转移次数k趋近于无穷大时,可以求得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等级在经过k次转移后的极限分布,此极限分布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在不同等级之间的长期转移结果。同时,引入空间滞后条件后,还可以分析在每一类邻域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等级的极限分布。

在不考虑空间滞后的条件下,与初始状态对比可知,处于低水平、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的省份数量逐渐减少,而处于高水平省份的数量明显增加。这说明从长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等级将逐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移,呈现由低至高依次递增的演变趋势。然而,在考虑空间滞后的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演变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来看,与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较低的省份为邻,将出现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和高水平这4种等级的省份数量相当的局面。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省份数量略高于其他等级省份的数量(占总数的25.14%),整体进步空间较大。而与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省份为邻,等级为中高水平和高水平的省份数量将远高于低水平和中低水平的省份数量(分别占总数的35.72%和27.35%,31.64%和39.80%)(见表4)。在这种邻域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马太效应”现象将逐渐消失,并向高水平区间集聚。

表4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预测

3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收敛规律

3.1 σ 收敛分析

图5 展示了全国总体和三大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收敛结果。从全国总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变异系数呈现减小—增大—减小—增大的变化过程,最低点出现在2018年,随后随着户口改革、生育政策的变更以及教育事业、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区域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又开始出现较大差异,但是期末值低于初始值,说明σ收敛存在。从三大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变异系数基本呈现单调递增的趋势,且上升幅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年均增幅达到了1.84%,这说明虽然高端技术、人才等资源集中在东部地区,但是在其内部也呈现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促使东部地区内部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在增大;中部地区变异系数最低,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特征,且期末值小于初始值,存在σ收敛;西部地区变异系数介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变异系数呈波动下降的变化特征,年均降幅为1.97%,存在σ收敛,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各项政策带来的优势促使西部地区各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始向均衡方向发展。综合来看,除东部地区外,全国总体、中西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变异系数期末值均小于初始值,存在σ收敛,但是收敛性不强。

图5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σ 收敛

3.2 β 收敛分析

3.2.1 绝对β收敛分析

由空间马尔科夫分析结果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可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绝对β收敛。首先,采用LM检验分析全国总体、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绝对β收敛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效应;然后,采用LR检验选择最终的空间计量模型;最后,采用Hausman检验对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作出选择,限于篇幅,此部分结果不再展示。经过检验,全国总体选择双固定效应SDM模型,东部地区选择双固定效应SEM模型,中部地区选择双固定效应SAR模型,西部地区选择双固定效应SDM模型,各地区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中可知,第一,全国总体及三大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且都通过了不同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对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影响时,长期来看,全国及三大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会向各自的稳态水平收敛。第二,全国及三大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全国的收敛速度为0.1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为西部地区,收敛速度为0.19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为东部和西部地区,收敛速度分别为0.048、0.058。

表5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绝对β 收敛

3.2.2 条件β收敛分析

绝对β收敛假设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外资强度等经济社会因素发展水平相似,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各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外资强度、科研投入、路网密度等经济社会因素纳入模型,重新构建模型,进行条件β收敛分析。模型的选择方式跟绝对β收敛模型的选择方式相同。从最终的回归结果来看,第一,在全国及三大地区条件β收敛均存在,说明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之后,长期来看,全国及三大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依然会向各自的稳态水平收敛。第二,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条件β收敛速度均有所加快,其收敛速度分别变为0.176、0.065、0.201、0.074,说明控制变量的选取较为合理。

4 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发展水平方面,2010—2021年,全国总体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但是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第二,在空间差异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但这种差异在小幅减小,其中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东-中部。区域内差异对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影响次之,其上升现象要引起重视,东中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的贡献度最大。第三,从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转移的时空规律和长期演变趋势来看,传统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结果显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且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从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当某省份与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低的省份为邻时,该省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等级向低水平转移的概率增大;当与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高的省份为邻时,该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等级向高水平转移的概率将增大。此外,受邻域溢出效应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容易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俱乐部收敛”现象。从长期演变趋势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升,且呈现向高值集中的趋势,但集聚特征存在差异。第四,从收敛性来看,全国总体、中西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变异系数期末值均小于初始值,存在σ收敛。从长期来看,全国总体及三大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会向各自的稳态水平收敛,但是收敛速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

猜你喜欢
区域间基尼系数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中国式失败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结合区域间差异性的水平集演化模型
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