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互补 交叉创新 *
——在生理学课堂上讲好中医药故事

2024-03-27 09:12章梦婷江爱娟甘贤兵甄毅岚江传玮申国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中西中医学生理学

章梦婷 江爱娟 甘贤兵 王 浩 王 媛 甄毅岚 沈 诺 江传玮 申国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中西医并重是“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中国方案”走上世界舞台,中医药的显著疗效为国际社会所关注,这些都离不开中西互通的中医药人才。生理学是中西医临床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学习生理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理改变,为后续基础和临床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现代生理学与传统中医理论对机体生理机能的论述差异很大,对初入医门、刚完成结构形态学学习的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学习两大理论体系难免困惑。另外,学生对生理学在医学体系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教师课堂讲授的生理学知识与中医临床诊疗脱节。以上现象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中西医临床专业生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1]。探索如何将现代生理学理论与传统中医理论有机结合,在中医院校上好生理课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实现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

1 中西互补在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西医学虽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其研究对象都是人体,有许多共通之处。现代生理学对整体水平的研究尚不够充分,而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可充实现代生理学的内涵,学习时中西互参能促进医学生对复杂生命活动有更全面的认识,也有利于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西医结合专业自信。

1.1 中医整体观理念充实了现代生理学的内涵现代生理学和中医生理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客观规律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以防病治病、保持身体健康为共同目标。现代生理学通过定性定量、微观探索的方法,打开人体奥妙之门,力求在最微细的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却对人的整体性重视程度不够。与此相适应,西医治疗疾病是通过精确的生理生化指标,按统一标准,判断病症,对症下药,不同的人使用同一个标准的治疗方案,对人的特殊性与整体性、精神心理因素的关注不够。因此,对复杂的多系统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病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效果欠佳。而整体观是中医学的特色优势。中医学认为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亦从整体出发,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表现来了解内脏病变,察外知内。这种“五脏一体”“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能够充实现代生理学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习生理学时中西互参,以促进其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生命活动。

1.2 中西互补教学有利于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在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都发挥了很大优势,我国的卫生事业迫切需要同时具备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支持疗法两套医学体系的中西医结合人才。虽然近年来国家在中西医人才培养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仍然只是形式上的结合,中医只讲授中医内容,西医也只讲授西医内容,这样机械且缺乏衔接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学生到临床后也不能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完成诊疗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医学必修课程,教师可以将生理学作为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二者的知识共通点进行适当的中西医结合教学。例如,中医学早就认为“肾主骨”(《素问·宣明五气》),而现代生理学近十年才证实肾脏可催化产生1,25-(OH)2-D8,从而影响骨钙的沉积和释放,二者在肾脏内分泌功能的认识上具有一致性。介绍类似资料,一方面可以加强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中西医结合,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夯实中西医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揭示中医学早在2000 多年前对“肾”功能已有的独特论述,树立学生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坚定信念,激发学生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兴趣。

1.3 学习中医药故事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生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第一学年开设。大一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目标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应充分发挥生理学课程的育人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例如,在讲到“生理学发展史”时,可引入“现代生理学之父”林可胜教授的故事。林可胜教授不仅在痛觉生理学领域成就卓越,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贡献。二战后,他拒绝了蒋介石任命的卫生部部长职务,移居美国继续从事医学研究,后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可胜教授在科研中的求真精神、民族存亡中的爱国精神以及不与乱世同流合污的“士大夫”精神,都与中医的文化内涵相呼应[2]。还可提及我国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以及胰岛素是由我国科学家首先人工合成的等。通过展示我国高水平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提倡医者应做到“精”于专业、“诚”于品德。我们在要求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精神[3]。在生理实验中,教育学生尊重实验动物,敬畏生命,培养医学生的“医者仁心”。教师将中医人文故事融入生理学课堂,让学生自觉凝练出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中西互补式生理学教学法的实践和探索

在生理学教学中,利用中西医结合模式,可融会贯通两大理论体系,更好地解释复杂的生理机制,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实现知识体系由基础到临床的顺利过渡。另外,通过展示生理学-中医学交叉融合的最新成果,激励学生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兴趣,为其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奠定基础。

2.1 中西互通 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中西医学虽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研究对象都是人体。在生理学教学中,教师应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寻找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例如,在绪论的讲授中,我们结合人体内环境稳态学说和机能调控的反馈模式把生命活动中动态平衡、对立统一等普遍规律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中相互制约、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理论相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中的“心主血脉”“头者,精明之府”“胃主受纳”“肝司疏泄”“肺主气、司呼吸”“肾主水”对应生理学的心、脑、胃、肝、肺、肾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精神活动、消化与吸收、呼吸运动及尿的生成和排出等。可见,两个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生理学为中医理论的科学化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医理论也使得现代生理学具有更广阔的科学内涵。教师在讲授时应穿插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间的沟通平台(见表1)。与此同时,现代研究[4]显示,脾虚与消化系统功能、寒热证与生物能学、卫气与免疫生理可能具有一定联系,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领域间交叉融合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使学生了解如何应用现代科技新成就和新思路探索中医基础理论。

表1 中西医临床专业生理学教学设计举例

2.2 整合知识 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在中西医临床专业的生理学课堂上,为了发挥中医重临床、重疗效的优势,避免教师课堂讲授的生理学知识与临床诊疗脱节,教师应寻找生理学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课程的结合点、生长点,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最终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问题,这也符合临床上中西并用、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实际情况。

生理学既不如解剖学直观,也不如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微观,其较强的抽象性,是令很多学生感到比较难学的原因之一。但是,生理学却与这些专业基础课紧密联系,为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例如,临床医师对人体各系统结构的认识来自解剖课,对各系统功能的了解则来自生理课;生理上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和病理上呼吸衰竭的学习,有助于临床对呼吸衰竭的诊断治疗;心肌电生理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的比较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临床心律失常用药。在生理学课堂上联系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可以有效避免学科间的重复和脱节,使学生短时间内就能对整个器官系统形成较为立体和完整的认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夯实医学理论基础。

我国现行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多是在本科教育的前两年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而后进入临床各专科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使基础医学与临床脱节明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将生理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运用临床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例如,讲解肾小管的重吸收时,分析常用利尿药的作用原理;讲授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呼吸道口径时,引入临床使用β 受体激动剂治疗哮喘的实例;在遇见患者主诉左肩和左上臂疼痛时,医生必须考虑可能是心肌缺血导致的牵涉痛;肝癌晚期患者会出现口鼻和皮肤出血,是因为肝功能破坏后肝内凝血因子合成减少。通过这些临床案例的介绍,拉近生理学与临床的距离,让学生不再觉得生理学知识抽象,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

2.3 改革实验 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每一个结论和数据均从实验中获得。然而,目前大多数中医院校继续沿用了五六十年代的机能学验证性实验,这种重复性实验与目前科学研究常用的技术方法严重脱节,且内容与中医药关系不大。应当在逐步减少传统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加入一些中医特色的实验项目,并使学生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例如,在家兔尿生成的影响因素中增加中药茯苓对尿量影响的观察项目;在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加入三七观察其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建立大鼠脚趾疼痛模型,观察电针特定穴位的镇痛效果;生脉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收缩压的提升作用等。同时,为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临床操作,可增加呼吸衰竭的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失血性休克的机制等综合实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机能学、现代药理学、中西医临床之间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另外,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可加入中西医结合现代研究进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现代生理学方法发掘中医学宝库,激发学生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兴趣。例如,2021 年哈佛大学团队在Nature发表的文章为电针足三里的全身抗炎效应找到了神经解剖学依据,这实现了针灸研究的历史性突破[5];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发现山银花多糖能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力,维持肠道内稳态[6];暨南大学团队通过解析“情志致病”“痰瘀互结”的生物医学基础,丰富了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7];中医科学院团队通过7600例临床研究部分阐明了穴位敏化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科学基础[8]。通过向学生展示生理学-中医学交叉融合的最新科研成果,开阔他们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中西医结合科研思维模式。

3 中西互补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在生理学课堂上讲好中医药故事,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理学教师大多毕业于西医院校,对中医学了解不多,这就要求教师要比较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使中医知识能顺利地融入生理学教学。也可邀请中医学院的教师和中医院的临床医生共同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促进中西医交流和相互借鉴。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医学博大精深,教师应精选最贴切的、被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科学有效的内容,控制总量,不可喧宾夺主[9]。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向学生推荐一些自主学习资源,例如吴雄志的《中医生理学》、秦伯未的《中医入门》、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等,以及智慧树、学堂在线等微课、慕课平台的高品质科普资源。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切实做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应以医学基础课程为切入点。在生理学课堂上讲好中医药故事,不仅有利于医学生中西互参,更全面地认识生命活动规律,也有利于学生深刻地认识中医理论丰富的科学内涵,成为知识全面、品格忠诚的中西医结合接班人,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中西中医学生理学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差分放大器在生理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