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混合式教学的探索 *

2024-03-27 09:04丁培杰先小乐代紫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德育思政

丁培杰 常 宏 先小乐 代紫阳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强调了医学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使其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使学生在接受临床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受到价值观的熏陶和洗礼,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型中西医结合人才。但目前华北理工大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师思政意识不强、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梳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把思政元素引入、贯穿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汲取精神食粮。文章针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探究该课程的建设方法与路径,将课程思政融入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全过程。

1 制定面 线 点一体化的德育目标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落实在课程目标上,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目标要从专业认证标准、OBE 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出发,明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及其二级指标的支撑关系,明确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部分。素质目标即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在整体课程目标(面)大方向下设置每课德育目标(线)和小知识点德育目标(点)。实现德育目标“面、线、点”一体化。

2 建设一课 两家 一法 两图 一故事课程思政素材库

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挖掘每章、每节课程内容相关思政元素,包括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法律法规、人格养成等。建设、完善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包,包括现代名医故事、科学家故事、央视网中医故事小视频包、法律法规讨论小案例、中西医内科各章节疾病相关医史简图和思维导图等,做到一课两家(科学家、名医家)、一法(法律法规)、两图(医史简图、思维导图)、一故事。

3 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程设计全过程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发挥线上线下不同优势,把线上讲授、测试、互动与线下答疑、重点和难点讲解与演示、分组讨论、团队答辩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形成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阶段不同的教学任务设计。同时,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程设计全过程(见图1),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效果,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图1 课程思政融入混合教学设计

3.1 课前教师课前构建的内容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源泉。将课程思政素材库、教学大纲、课程教案、各章教学计划及多媒体课件、临床教学查房视频、知识点小视频、习题讲解、电子课本和习题等教学资源全部向学生开放。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学习任务,监控和提醒学习进度,发布讨论互动话题,聚焦难点、重点,为课中讲解及答疑做好铺垫。在线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积极建设与课程或知识点相结合的相关思政拓展视频、动画、文档等拓展材料,包括单个疾病西医治疗简史、单个疾病中医认识历史沿革、央视网中医故事视频库、诺贝尔奖故事集等。教师课前发放的导学案[2],包括学习目标(设计德育目标)、学习方法、参考资料、自测题和导学病例。导学病例提出开放性问题,包括需要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德育话题,如消化性溃疡导学案“德育部分”提出问题: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开辟了人类胃肠道疾病研究的新纪元[3],那么大家知道“胃里的诺贝尔奖”幽门螺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作为医学生,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什么?推荐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文章并观看相关思政拓展视频、动画等。又如讲授急性白血病这一章节时,课前让学生先阅读《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王振义传》,并思考“关于肿瘤细胞,就像自己的孩子中有一个变坏了,那我到底是打他好呢,还是教导他好呢”,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思路与方法,又让学生感受到王振义院士对科研、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并谨记王振义院士常说的一段话:“爱国,首先就要爱自己的事业。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还有很多病没有攻克。病人需要我们,祖国需要我们,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祖国奋斗”[4]。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学测试,针对导学病例问题查阅资料、随后分组,团队须完成病例分析、讨论,对包括德育在内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后,制作PPT 以备课上汇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求知欲。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增进友谊,探寻最佳的工作方法,达到最佳的效果。德育问题讨论会使学生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在讨论中会发生不同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3.2 课中课上学生进行病例分析的PPT 汇报,混合式教学课堂侧重于启发、研讨和明辨。学生除讨论疾病临床诊疗方案和相关知识问题外,也要讨论德育相关问题,如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差,需要怎样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癌症患者,我们该不该向他隐瞒病情?有患者偷偷塞红包医生该怎样处理?有医药代表来门诊谈药品回扣医生该不该收……学生在讨论这些问题时,会思考作为医生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该怎样体会患者疾苦,该怎样从患者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面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该如何抉择。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病例汇报及讨论,使气氛活跃而不失秩序,讨论结束后进行知识点串联总结,并对德育问题进行点睛总结。

3.3 课后完成翻转课堂评分,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通过评分也能培养学生的客观真实、对他人评价公平公正的品德。随后学生完成学习通平台发布的课后巩固作业和在线测试题。

鼓励有精力的学生课后将课上讨论的德育话题制作成剧本[5],拍摄情境短剧。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医疗环境中医生和患者的感受和心情,从患者和医生的角度去感受自己行为和选择的正确与否,从而培养学生热情待患的工作态度和执业素养以及懂法守法的职业操守。

教师通过批改答疑和学生互评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平台的互动交流版块和微信课程群与学生就难点问题展开全方位讨论,在彼此交流中互相促进,使教学和学习联系更加紧密。布置课外拓展作业,如对标准教学查房视频学生病例汇报片段或查体片段进行挑错,包括德育内容挑错。比如查体前有没有洗手,有没有征求患者同意;在整个查体有没有针对病情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听诊时是否将听诊器捂热,查完体是否为患者整理好衣物等。如能在视频中找到医生出错之处,或没发现医生有错,整个查房过程中医生关心、爱护患者的行为都能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与患者沟通交流,怎样才能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热情待患的工作态度。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和动态,培养文化自信和专业兴趣,课后安排有精力的学生绘制疾病诊疗发展动态简图或思维导图[6],以及中医疾病认识历史沿革简图或思维导图,使学生认识每个疾病的来龙去脉,知其来路,也明其去处,立志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医文化,坚定治病救人的大医信念。

3.4 设计体现育人成效的教学效果评价课程评价根据专业认证要求,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评价为核心,以持续改进为目的,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多元化。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围绕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能力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三方面全过程引入课程思政。我们秉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口试考试相结合,平时作业、期中考试与期末测试相结合,理论认知与实训实践相结合,课程思政报告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等考核方式,依据专业认证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要求,设定各项考核评价标准和权重,直接评价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目标的达成情况。另外,通过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成效问卷调查[7],间接评价育人成效,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4 结语

文章针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探究该课程的建设方法与路径,将课程思政融入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全过程。明确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思政元素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全过程。构建以核心价值观、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评价为核心,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领悟专业知识中渗透的思政内涵,使学生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使学生能更快适应见习和实习环境,更加热爱祖国,关爱患者,遵守法律和执业规范,成为医疗机构全面发展所需的合格医疗工作者。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德育思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