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兄》叙事艺术研究

2024-03-28 13:23肖璇怡
艺术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叙事艺术

摘要:目的:《应物兄》是当代著名作家李洱的长篇小说,李洱以儒学大家程济世先生回国任教为叙事主线,从济大教授应物兄的视角切入,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地点、时空,文中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却能有条不紊地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发人深省,这与其叙事艺术是密不可分的。文章旨在研究《应物兄》的叙事艺术,以期对该小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方法:主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作者运用预述的叙事手法,提前告知了读者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结局,并为后续情节发展和小说的大致走向埋下了伏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供自由想象和独立思考的文学空间,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回溯性叙事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使小说中不同时空相互交织,完善了小说的叙事表达和内在蕴指;雪、兰花、黄河、坟这几种独特的叙事意象丰富了作品的内在意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幽默的语言表达、日常生活叙事等叙事艺术,凸显了李洱独到的叙事技巧,展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伦理观念和生活画面,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结论:通过对这几种叙事手法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领悟《应物兄》所蕴含的文学魅力,获得文学启迪。

关键词:  《应物兄》;叙事艺术;李洱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5-00-04

0 引言

“《应物兄》是几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是一部属于中国文学荣誉的高端小说。”[1]87该小说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人物与事件繁多,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主要原因在于李洱对叙事艺术和技巧的熟练把握。从叙事艺术角度解读该小说,有利于更好地走进李洱笔下的文学世界。

1 预述

所谓“预述”,是指“提前将未来会发生的事件、故事叙述出来”[2]59。在《应物兄》中,李洱多次用到该叙事手法。华学明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是济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院长,也是应物兄的好友。为了使程济世先生钟爱的蝈蝈“济哥”重现于世,葛道宏将复活“济哥”的重任交给了华学明。华学明夜以继日地工作,并将这项任务作为自己的重要事业。而关于他的结局,李洱在第47节便进行了预述:“有一点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的,过不了多久,华学明不仅孵化出了燕哥和江哥的杂种,而且孵化出了真正的济哥……但是,哦,上帝啊,谁又能想到,华学明会突然疯掉了呢?”[3]408此处应物兄对两处情节进行了预述,一是灭绝的“济哥”终于重现于世,二是华学明精神失常。采用此种叙述方式提前告诉读者华学明的结局,会使读者产生疑惑:华学明为什么会发疯?由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刻画伊华这一人物时,李洱也采用了预述的手法。伊华是副省长栾庭玉的妻子,毕业于济州大学,拥有济州最大的物业公司——伊人物业,“济州各大事业单位的物业管理,几乎都被伊人包了”[3]307。在事业上伊华无疑是一名成功女性,但她与欒庭玉结婚后,在家庭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其婆婆栾温氏认为“豆花”的名字更适合她,于是她改名为“豆花”,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名字;栾温氏将自己做媳妇时的那一套强加给伊华,伊华并未反抗。在家庭的压抑下,她丢掉了自我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关于伊华,李洱在小说中多次作了预述和伏笔,如第84节:“事后想起,途中这次对话,关于豆花的内容,才是真正值得留意的。”[3]804第85节:“那件事是栾温氏八十大寿之后发生的:有一天,人们终于找到了多日未归的豆花,她躺在慈恩寺的长庆洞里,正拿着手机听着这首歌。那时候,她已经疯了。她的身边有两个扣在一起的瓦盆,瓦盆里盛着她的孩子。那孩子尚未成形,像剥了皮的兔子。”[3]816正如刘绍信所说,“预叙的审美功能一是可以提示梗概、预测结局,唤起读者的阅读、‘求证的欲望。二是可以设置悬疑、伏笔,增强情节的曲线性、生

动性”[2]60。

李洱在写金彧这一人物时,同样用到了预述的手法。应物兄的狗——木瓜在宠物医院时咬伤了铁梳子的金毛,金彧作为铁梳子的员工负责处理此事,“好多天之后,当栾庭玉副省长问到他对金彧的看法的时候,他脑子里出现的就是这副形象。他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她:古典”[3]23。此时,栾庭玉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还未正式登场,却将其与应物兄、金彧联系在了一起,使读者产生困惑:栾庭玉与应物兄是什么关系?是师生、同学还是校友?栾庭玉又为何会问起应物兄对金彧的印象?一系列的疑问使读者产生了阅读兴趣,想要一探究竟。又如小说的上半部第33节中,李洱写道:“谁能想到呢,老太太所说的那件事,竟然是让张子房给她致悼词。后来,当她知道了老太太这个遗言,他觉得老太太的思维确实有点与众不同:让一个疯子给她致悼词。”[3]271通过前文可知,哲学家何为老太太在济大巴别学术报告厅做演讲时不小心摔倒住院,张子房先生是被济大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名经济学家。而何为却让一个疯子给自己致悼词,使读者产生疑惑:张子房难道没疯?既是“遗言”,何为最终将会死去?有关这些问题的答案,直到下半部的第92节和第100节才有详细的叙述。小说篇幅虽长,人物虽多,但处处有预述和伏笔,等着读者去阅读和发现。初读时感到疑惑,再读时豁然开朗,可见李洱对小说的把控能力和叙事能力极强。关于易艺艺与张明亮,李洱在第43节中也有预述,“过后他才知道,易艺艺和张明亮,此时已经陷入明争暗斗。他们比他还先知道,太和研究院的编制马上就要下来了……还有一点,也是应物兄没有想到的,易艺艺所说的‘我都想把自己给上了,还真不是说说而已。后来,她还真的‘把自己给上了,以艺术的名义”[3]371。此处既解释了前文张明亮为何会对易艺艺言有不满,以及当程济世回国作讲座时主动前往北京,也为易艺艺后来与程刚笃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2 回溯性叙事

李洱在小说中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回溯性叙事手法,“回头叙述先前发生的故事”[4],回忆与现实交织,使小说的叙事更加完整。小说的开端写葛道宏让应物兄请费鸣加入儒学研究院,而此时费鸣正带着木瓜在宠物医院与金彧一行人发生争执。在这里,李洱通过应物兄的回忆讲述了应物兄与费鸣的过往:应物兄在出版的书里写过一些例子,而费鸣认为写的就是他,二人关系因此恶化。另外,在写到敬修己这一人物时,李洱也是通过回忆的方式讲述的:“象愚如果没有从台子上掉下来,后面的故事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的应物兄常常这么想,但每次都没有结果。”[3]226敬修己原名郏象愚,与应物兄的妻子乔珊珊曾是恋人,郏象愚称呼乔珊珊为密涅瓦,乔珊珊称呼郏象愚为猫头鹰,二人浓情蜜意,但因郏象愚在北京的一次意外,他离开了学校,没有拿到学位,后在香港结识程济世先生,跟随程济世先生去了美国。笔者认为,应物兄内心是深爱乔珊珊的,其关于郏象愚的回忆大多与乔珊珊相关,且当应物兄从珍妮口中得知郏象愚将要回国时,“他的心顿时慌乱了。珍妮接下来还问了一句话,他是如何回答的,自己都记不起来了”[3]226。此外,关于乔木先生、兰梅菊大师、芸娘、文德斯、邓林、陆空谷、卡尔文、唐风等众多人物的过往,也都通过应物兄的回忆娓娓道来,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叙事也更加完整。

3 独特的意象选择

3.1 “雪”意象

主人公应物兄从美国访学归来后出版了一本书,为了给书做宣传,他参加了电视台的直播节目,并因此与主持人朗月相识,二人有了一段露水情缘,而应物兄对此的感觉是“脏乎乎的雪水又进入了他的鞋子。糟透了,感觉真的糟透了”[3]48。“雪”本是洁白的,而此时的雪水却是“脏乎乎”的,冰凉的雪水不仅进入了他的鞋子,也进入了他的心,他的心并未因两人的结合变得温暖。雪水在此处成为应物兄心理状况的映射物。

3.2 “兰花”意象

“兰花”在文中多次出现,应物兄在与文德斯交谈时对他说道:“罗蒂喜欢兰花,孔子也喜欢兰花。最早将兰花人格化的就是孔子。”[3]259通读全文可知,不仅仅是孔子和理查德·罗蒂喜欢兰花,小说中的人物如程济世、麦荞先生也喜欢兰花,兰花在文中成了美好的象征物,同时表达了李洱“以物为兄,敬畏万物”的内在意指。

3.3 “黄河”意象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小说的下部,李洱写到双林院士失踪,应物兄与双渐、邓林等人紧急前往桃花峪寻找双林院士。此时,李洱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黄河,“缓慢,浑浊,寥廓,你看不见它的波涛,却能听见它的涛声……这是黄河,它比所有的时间都悠久,比所有的空间都寥廓。但那涌动着的浑厚和磅礴中,仿佛又有着无以言说的孤独和寂寞”[3]816-817。面对此情此景,应物兄忽然产生了哭的念头,“黄河”意象成为孤独和伟大的隐喻,代表双林院士那一代科学家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他们默默无闻,奔赴大漠深处,忍痛离开妻儿,淡泊名利,不在乎外人的评价,他们虽孤独,却永远伟大、令人肃然起敬。李洱在《应物兄》这部小说中塑造大多数人物时,或调侃,或讽刺,或幽默,但在塑造双林院士时,笔触间却充满了敬佩与温情。

3.4 “坟”意象

应物兄无疑是孤独的,他与妻子乔珊珊感情破裂已经分居,女儿应波在遥远的美国求学,他思念母亲,但母亲已离开人世。文中共有两处写到母亲的坟墓,第一处是第64节,应物兄梦见了母亲,“他边流泪边想,如果母亲知道我做的事情有多么重要,那该有多好。这个想法把他带向了母亲的坟墓”[3]550。第二处是第84节,应物兄在与邓林交谈的过程中回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到了小时候随母亲在地里拾棉花的情景”[3]811。应物兄对母亲的思念跃然纸上,然而最令人悲痛的莫过于找不到母亲的“坟”,“他歪脖而登高,俯看着死去的芸芸众生,仍然没能确定,哪个才是母亲的坟”[3]812。此处虽是实写的“坟”,但实则是应物兄精神栖息地的隐喻。“坟”的无处可寻既反映了应物兄对母亲的思念没有落脚之处,也隐喻了应物兄的精神流浪。应物兄将筹备太和研究院视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但是在寻找仁德路和程家大院的过程中出现了选址失误,应物兄虽然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却依旧无法改变这一现实。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无人理解。

4 丰富的叙事语言

4.1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李洱在文中塑造的各色各类的人物所说的语言都十分贴合该人物的形象塑造。例如,费鸣原在校长办公室工作,担任校长秘书一职;小说开端便写校长葛道宏想让乔木先生的弟子费鸣调去儒学研究院,帮助應物兄完成相关工作,同时乔引娣快要毕业,葛道宏想让乔引娣担任校长秘书。当乔引娣与应物兄交谈时,乔引娣对应物兄说:“对了,我怎么听说您想把费鸣挖到您那里去”[3]115,又说“你知道吗,那间办公室还是我劝葛校长腾给您的。够酷的吧?那么大的露台”[3]119。乔引娣不直接说是葛道宏想调走费鸣,也不说自己想担任这个职务,并主动告知是自己劝说葛道宏将一间大的办公室让给应物兄。

4.2 幽默的语言表达

在第83节中,应物兄处理完易艺艺与程刚笃的事情后,来到导师乔木先生家中取字,此时乔木先生的夫人巫桃询问乔木先生服药前是否将药摇晃,乔木先生显然未摇,而在巫桃上楼后,“乔木先生从藤椅上站起来,把肚子晃了几下。这就是亡羊补牢了”[3]788。不仅如此,乔木先生还边摇肚子边与应物兄对话。李洱仅通过寥寥数笔,便将乔木先生这位老学者的可爱与童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第46节至第47节中,葛道宏、应物兄、基建处处长、科研处处长等一行人在行政楼的会议室开会,并成立了“黄兴先生接待工作小组”,会场气氛既活跃又严肃,当葛道宏最后宣布重要决定时,李洱写道,“葛道宏极为严肃,表情冰冷,就像扑克牌中的王”[3]406。在第52节中,子贡带着保镖、医生、白马来到济州,众人在高速公路出口处等待和迎接子贡,而此时关于两名保镖,李洱写道,“因为都剃着光头,穿尖头皮鞋,乍看之下,应物兄觉得他们就像扑克牌中的黑桃Q”[3]450。李洱通过幽默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忍俊不禁,并为之赞叹。

5 日常生活叙事

所谓日常生活叙事,“常常被认为是‘小叙事,因为它以个体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往往同个体生活中的琐屑、平淡乃至平庸联系在一起”[5]。李洱曾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小说是对日常生活的奇迹性的发现,在那些最普通、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小说找到了它的叙事空间”[6]。李洱在塑造应物兄这一人物形象时,从他的日常生活出发,写他领养了两只狗——木瓜和草偃,木瓜虽是串串,但应物兄并不介意,而草偃这条土狗更是应物兄从屠户手中救下的,可见应物兄的宅心仁厚;费鸣同样对木瓜关爱有加,处理好与金彧一行人的纠纷后,“费鸣吻了一下木瓜的脑袋,说:‘对不起了木瓜,上次都怨我。他知道费鸣说的是他们抱着木瓜来做阉割手术的事。就在那一刻,应物兄觉得,费鸣其实心地柔软,性情良善”[3]80;双林院士的儿子双渐的工作是致力于植被恢复,他常在济大的专家阅览室借阅动植物方面的书籍,还耐心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如何登录相关学术网站查找外文资料,为了获取丰富的种子资源,甚至前往青藏高原。小说中这些人物的行为都体现了应物兄其名的另一种含义,“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以物为兄,敬畏万物!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心存敬畏,感知万物,方有内心之庄严”[3]175。人、动物、植物是和谐共生的,即众生平等、敬畏万物。在《应物兄》中,李洱没有描写宏大的历史,而是从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出发,展示当代知识分子的伦理观念和生活画面。

6 结语

李洱在《应物兄》中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使该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吸引力。预述的叙事手法使前后文的连贯性更强;回溯性叙事使小说的时空交错,丰富了小说的内在蕴指;独特的叙事意象显示出作者独到的写作眼光;丰富的叙事语言使小说意味深长、言简义丰;日常生活叙事更是凸显了李洱对当代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孟繁华.应物象形与伟大的文学传统:评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J].当代作家评论,2019(3):81-87.

[2] 刘绍信.当代小说叙事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59-60.

[3] 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408,307,804,23,271,371,226,48,259,816-817,550,811-812,115,119,788,406,450,80,175.

[4]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5.

[5] 董文桃.论日常生活叙事[J].江汉论坛,2007(11):135-138.

[6] 李洱,梁鸿.“日常生活”的诗学命名与建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4-68.

作者简介:肖璇怡(1998—),女,湖南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叙事艺术
《太阳的后裔》:以受众为核心的叙事艺术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及叙事艺术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论金朵儿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叙事艺术
《海边的卡夫卡》赏析
以水墨而文学
浅谈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的影像化书写
试论《白鹿原》叙事艺术
解读《林海雪原》的叙事内涵
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研究的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