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语言在克里姆特绘画中的运用探究

2024-03-28 13:23彭书妤
艺术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绘画

摘要:目的:美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美术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同于人们口头上的语言,由画面中的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语汇组成。每个画家都会根据自身经历和思维表达习惯在其画作上表现出不同的美术语言。研究克里姆特画作中的美术语言,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艺术观念、创作思路和技巧手法,更好地欣赏他的作品,进一步认识这位重要的艺术家。方法:查阅中外文献,梳理和解读克里姆特绘画中的美术语言,进行多维度交叉性发展的联系研究,探索美术语言在克里姆特绘画中的独特魅力。运用图像学研究法,分析克里姆特作品中的图像元素,探究其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方式。结果:通过对克里姆特绘画中的构图、线条、色彩和肌理这四种美术语言来研究克里姆特的画面。总结归纳发现克里姆特的画作有三个特征;线条多用曲线和螺旋线;色彩善用暖色,尤其是金色,对比强烈从而突出画面中心;肌理独特,善于运用金银箔、珠宝、羽毛等综合材料进行装饰。结论:克里姆特的美术语言具有独特魅力,他吸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绘画技法,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近代绘画。

关键词:克里姆特;美术语言;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5-00-03

1 克里姆特绘画中的构图

构图是绘画的首要环节,是绘画作品成败的关键,是整个作品视觉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图可以凸显视觉重心,引导人们的观赏次序,在绘画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构图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是以简衬繁,用大面积的简化空间衬托小面积的烦琐刻画。以克里姆特的作品《弗里查·里德勒》为例,画面中,作者将主人公以团块式安置在画面偏左位置,主人公好似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使画面具有稳定性。作者对其脸部、身体部位的刻画非常细腻写实,而周围的环境则用大块几何形体分隔开,简单又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克里姆特运用繁简对比的构图形式来突出画面核心内容,方便观者快速提取画面信息。

二是构图形式多样。克里姆特的作品运用了多种构图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是S形构图。例如克里姆特的《金鱼》,画面中少女扭动弯曲的肢体形成S形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可以给欣赏者带来灵动、自由的观感。观者欣赏时,视线会不自觉地会跟随S形线的走向而移动,逐步延伸至画面的边界。随着视觉中心的变化,观者会产生奇妙的空间感受。又如作品《达娜厄》,画面中的主体人物造型是一个反S形,这让原本静止死板的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另外,背景中,黑纱自然飘动,使整幅画看起来生机勃勃。主体和背景互相映衬和融合,也让画中女人暧昧的姿势变得更加神秘。除了S形构图,还有其他常见的构图方式,在《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像》中,作者将主人公放在左边的黄金分割线上,这是典型的三分法构图,也叫黄金分割法构图。《水蛇Ⅱ》中,克里姆特选用大幅长构图,将主要人物横向安排在狭长的画面中,并用丰富华丽的装饰图案对其相连处的空隙进行填充,使整幅画看起来饱满生动。将姿态各异的角色分别置于画面的不同方位,利用背景中的装饰元素构建角色间的关系,在画面形态上达到统一,这样的平面层叠效果使画面产生了丰富的视觉层次[1]。

团块式构图也是克里姆特常用的构图方式。克里姆特的许多装饰画都以块状构成。团块中是形态不同的人物,剩余的空间作者则用华丽的花纹装饰,而背景用大面积平铺的手法,使其对比增强,画面的团块感更强。例如,克里姆特的作品《生与死》中有两个明显的团块,右边的团块鲜明,作者用丰富的色彩描绘了许多形态各异的人,他们扭曲着抱在一起,年轻人的面孔上满是宁静与满足,似乎在享受他们最美好的年华,中年人的面孔朝下,似乎在逃避着什么。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左边的团块,它是一个可怕的骷髅形象,象征着危险与死亡,整个团块没有用鲜明的色彩,由黑色、紫色、深蓝色等暗色组成。骷髅身上布满了十字架,表情邪恶狰狞,手中拿着一个形似棍子的法器,恶狠狠地盯着右边的人群,似乎在告诉他们生命的尽头是死亡。同时,两个团块中不同含义的装饰图案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作品主题在团块化构图中清晰呈现出来,上升到新的精神层面。

克里姆特习惯对平面的空间进行分割处理,从而摆脱传统的空间表现风格。他将独特的裝饰语言与特有的表达方式结合,作品不仅蕴含装饰性的象征意义,同时又饱含哲理。

2 克里姆特绘画中的线条

线条在绘画创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艺术家用来抒发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

线条运用是克里姆特的拿手绝活,他善于利用线条重构自然秩序与语言。例如克里姆特的作品《金鱼》就运用了大量的曲线,因为曲线没有直线那样刚烈直率,给人一种愉悦、优雅、流畅的感觉,是女性化的象征[2]。飘逸弯曲的头发、S形的身躯能让观者感受到少女的自由与妩媚,她们仿佛披散头发在水中迷幻世界与金鱼共舞,给人神秘奇幻之感。作者将画中美女的躯体进行拉长处理,夸张其臀部和腰部的造型,弧度更加夸张,造型更加饱满,使整个画面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再来看克里姆特的作品《吻》,作者用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直线条装饰描绘,塑造了一个正义果敢的男性形象,女人身上的曲线装饰与男人身上的直线装饰形成了强烈对比,由此可见,直线与曲线给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克里姆特作品中的线,不但勾勒出人物形象,也营造出空间的神秘感。他先用线条勾勒出人物的整体轮廓,然后用散点线来表现人物与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光影关系[3]。这种绘画手法不但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还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空间关系。

画家通过线条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生命之树》中,克里姆特运用了大量的螺旋纹线条,以表现树的强壮与生机,长长的藤蔓和脆弱的线相互纠结,这棵生命之树的枝条似乎要冲出画面,蔓延到更远的地方,生命的伟大、复杂、旺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线条将东西方美学相结合,独具风味。

3 克里姆特绘画中的色彩

在绘画作品中,色彩是一种重要的美术语言,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能带给观者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发挥好色彩的功能,能更好地突出作品主题,引起观者共鸣。

克里姆特的画作在色彩表达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他绘画中的色彩并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更多的是对他本人情感的映射。以克里姆特的《女人的三个阶段》(见图1)为例,画面中出现了三个人物。婴孩的膚色雪白;母亲相比女婴更加白皙亮丽,凸显出女性在20多岁时的青春与光鲜,以及散发出的母性的光辉;但画中的老年女性却是暗黄枯燥的。这些颜色相对比,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流逝。画面上方是一整块黑色,给人一种压迫感,让人联想到死亡。黑色色块下是一片干涸的棕色,像一堵锈迹斑斑的墙。画作颜色的搭配与运用让人感到压抑,整幅画面的基调跟《生与死》基本一致。作者之所以将其处理得阴森可怕,与他消极忧郁、极度悲观的性格有关。克里姆特的身体状况不好,他将自己的病情和对死亡的恐惧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希望以此缓解自己的痛苦。

分析克里姆特的众多作品可以发现,克里姆特十分偏爱金色。金在我国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华丽和尊贵,同时也有着丰收与热情的寓意。但在克里姆特的画作中,金色是孤独、焦虑和虚幻的象征,金色系的作品大多表现女性的忧郁、孤独和迷茫。克里姆特将自己的烦恼、痛苦和情感寄托在画上。例如,在《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像》中,华丽的背景和衣饰与阿黛尔的脸部、肩部和手腕部分形成极大的反差。画中的阿黛尔没有表情,整个人呆滞缺少活力,流露出脆弱与消极的情绪。她的眼睛仿佛盯着远方的某处出神,面颊上淡淡的红晕和微启的双唇,又似乎透露着她内心的欲望,为画作平添神秘之感。画作中油画颜料、金银与中国传统漆艺、镶嵌画工艺的结合营造出斑驳、富贵的氛围。多数人认为克里姆特想要表达的是阿黛尔对富贵与金钱的向往,但笔者认为,通过阿黛尔呆滞的脸庞以及克里姆特极度悲观的精神世界来看,画作展现的是画家自己的痛苦与抑郁。

4 克里姆特绘画中的肌理

克里姆特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镶嵌艺术之家,父亲是一名金银珠宝的雕刻师,从小的耳濡目染与极高的艺术天赋使克里姆特具备了成为艺术家的先天条件。克里姆特将金箔、银箔、玛瑙、碎瓷、石子、珠宝、金属片等装饰材料进行镶嵌处理,赋予材料生命,使画作展现出色彩浓郁、质感强烈的肌理美。

4.1 画面加入金箔或银箔

金箔本身的金属质感、光泽和颜色,能给人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引起观者的好奇心,使艺术作品更具观赏价值。例如克里姆特的《吻》,大面积的金箔出现在人物服饰和背景上,将人物的脸庞包围,凸显出主体人物的神秘感。金箔的使用既不喧宾夺主,又凸显了主人公的形象,使人感到祥和圣洁和宁静。观者欣赏时,不会因为整幅画面布满金色而找不到重点。克里姆特将金箔的光泽运用得恰到好处,背景中虽然加入了金箔,但调和了暗色颜料,里面加入的些许比较亮的金箔,更好地衬托出了画面的华丽。

相比高调奢华的金箔,银箔更显淡雅本色。银是一种白色的贵重金属,它质地柔软,延展性好。与金箔相比,克里姆特的作品中所用的银箔要少得多,但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吻》中,主人公的服饰上就用到了少许银箔,以增强富贵感。银箔是用来衬托黄金的,银会氧化发黑,而经常接触的地方则会散发出明亮的光芒,让整个画面看起来自然协调绚丽。

4.2 沥粉贴金工艺

为了显现出绝佳的装饰效果,克里姆特在作画时采用了沥粉工艺。将沥粉煮软至半透明黏稠的状态,再加入油画颜料调和,按彩画图案描出隆起的花纹线,等线彻底干后,再按照稿子填充颜色,然后在沥线上刷上清漆,干燥之后贴上金银箔,最后将多余的金银箔刷掉。这种制作工艺在我国盛唐时期就被广泛使用。克里姆特对这一技法进行了改进,在《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像》中,他加入了一定量的滑石粉、乳胶和腻子粉,然后将这些黏性的物质均匀地堆积在画布上,之后用刮刀或者画笔杆在画布上随意勾勒出自己想要的形状,完全干燥后填入色彩,涂上光油,最后有选择地加入金箔,使画作具有立体感,更加真实奢华。

4.3 马赛克式肌理

克里姆特在退出维也纳美术家协会后,和一行人组成了“维也纳分离派”,“维也纳分离派”创立后,克里姆特的绘画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拜占庭黄金时期的艺术特色“马赛克”装饰画[4]对其影响深远,克里姆特学习古人,运用孔雀羽毛、金属、蜗牛壳、玻璃、尘石、珊瑚、珍珠等特殊材料进行镶嵌、装饰,使画面具有闪亮的光色效果,其绘画的工艺性达到了顶点。克里姆特的作品《期待》《吻》等,都丰富的材料凸显了画面的形式美,使作品达到了最佳的装饰效果。

5 结语

美术语言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还可以通过独特的构图、色彩和技法来创造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这种效果能够抓住观者的眼球,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愉悦和享受。克里姆特正是凭借独特的美术语言,成了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性与哲学意味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 张凯.浅析构图形式在克里姆特装饰绘画中的体现[J].美术大观,2017(7):78-79.

[2] 刘颖鑫.浅谈美术语言中形体的构成要素:点、线、面[J].美学与艺术,2009(6):122-123.

[3] 高若琳.克里姆特绘画语言分析:以作品《吻》为例[J].今古文创,2021(47):87-88.

[4] 刘静雯.探求克里姆特“装饰性”绘画语言的运用[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作者简介:彭书妤(2001—),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西方绘画。

猜你喜欢
绘画
绘画连连看
1970年代后 “癫狂”的绘画与自我救赎
超级写实绘画
绘画的留白
绘画之星
少儿绘画展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