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与优化研究

2024-03-29 12:23陈聪生东山县康美镇人民政府
财会学习 2024年6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预算编制会计信息

陈聪生 东山县康美镇人民政府

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管理公共资源的职责。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管理挑战和责任压力。预算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和资源合理利用至关重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范了资金流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工作。然而,在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制度缺陷、核算方法不足以及对预算管理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能,也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改革。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与优化,以期提出相关的策略和建议,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首先,将概述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和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接着,将分析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具体应用,包括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预算控制和监督机制,以及预算绩效评价和调整。然后,将探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如加强规范性、完善核算体系和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等。最后,将总结研究结果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和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定义和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或其他行政机关设立并管理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从事公共服务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组织形式。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着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职责,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基本服务和公共产品。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公益性质: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目标是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产品,而非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经营活动主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具有明显的公益属性。

非营利性质: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财政补助和社会捐赠等非营利性收入,不以营利为目的。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与企业的营利性单位存在一定的差异。

独立法人地位: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管理权限。它们可以依法签订合同、承担债务、享受财产权益,并对其经营活动和管理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规范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它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公开透明原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可靠,使利益相关方能够及时了解并监督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调整期末盈余原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当遵循调整期末盈余的原则,即通过结转和分配盈余,合理运用和配置财务资源,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预算管理原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当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确保会计核算与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衔接,实现预算控制和预算绩效评价的有效运行。

真实性和准确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当追求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会计核算数据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和价值,为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依据。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监督等环节,以及预算绩效评价和调整。

资金合理配置:预算管理通过对资金的科学编制和严格控制,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预防和控制风险:预算管理能够及时识别并预防潜在的财务风险和问题,避免财务纠纷的发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绩效评价和调整:预算管理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绩效的评价,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改进和调整的依据,推动其持续改革,提高绩效水平。

透明度和公信力:预算管理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社会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认可度,增强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一)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

预算编制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起点,它包括预算目标的设定、预算需求的确定和预算方案的制定。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预算目标。然后,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数据,确定各项支出的需求和金额,并制定预算方案。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注重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合理性,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预算执行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预算方案进行资金使用,确保各项支出符合预算的控制范围。同时,需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预算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预算执行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效益性。

(二)预算控制和监督机制

为了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控制和监督机制。预算控制是指通过制定预算执行的规范和标准,对资金使用进行限制和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制定预算控制指标和阈值,对各项支出进行监控和限额管理,确保预算执行的合理性和效果。

预算监督是指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审核,建立独立的预算监督机构或委员会,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审查和评估。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独立的绩效评价,提高预算管理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预算绩效评价和调整

预算绩效评价是衡量预算执行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反映出预算的实际效益和社会价值。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绩效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调整预算方案和优化预算管理的依据,为预算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绩效评价的结果,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进行预算调整和优化。如果预算执行效果良好,可以适当增加相关支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果预算执行效果不佳,需要及时调整预算方案和控制措施,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预算管理的效能和效果。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中的制度缺陷

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刚性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往往受到刚性要求的限制,导致预算难以灵活调整和适应实际需求。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充分的参与和沟通,无法真正体现绩效导向和科学规划的原则。

预算控制和监督机制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和监督机制存在问题,监督力度不够,对违规行为的惩戒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财务风险和浪费资源。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

单一的会计核算方法: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忽视了非财务因素的影响。这种单一的核算方法无法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和社会效益,限制了预算管理效果的评估和提升。

会计信息披露不透明: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透明的情况,公众难以获得完整和准确的会计信息,无法有效监督和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绩效表现。

(三)影响预算管理效果的因素

预算编制与执行的配套机制不完善:预算编制与执行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套机制,导致预算执行中出现偏差和滥用的情况。缺乏科学的预算执行指标和考核评价体系,无法有效推动预算管理的落地。

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组织结构不合理、人员配置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预算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不足: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人员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存在欠缺,无法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限制了预算管理效果的提升。

四、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效能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规范性

预算编制应该紧密围绕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明确预算支出的投入方向、数量和效益。预算目标和指标应该具有可衡量性和可评估性,以便逐步实现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规划和绩效导向。预算编制的民主决策机制应该充分考虑各部门、各层级的意见和建议,保证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和充分参与。同时,要加强预算编制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确保预算编制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管理应该得到加强,重点关注预算执行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和浪费现象。建立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效果和实际支出的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提高预算管理的效能。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预算管理系统,实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数字化和自动化。通过数据分析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加强对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使其具备科学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能力,熟悉相关法规政策和财务管理知识。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激发预算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预算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目标和指标、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强化监督和管理、使用信息化技术以及提升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效能和质量。

(二)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为了提高预算管理效能,需要完善会计核算体系,首先,需要推进绩效会计核算的应用,绩效会计核算是将绩效管理与会计核算相结合,通过量化绩效目标和指标,反映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将绩效会计核算应用于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估过程中,以便更好地评价单位的绩效和社会效益。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绩效指标体系,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绩效指标,建立绩效目标与财务指标的对应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将会计核算和绩效考核紧密结合,使绩效考核结果能够反映在单位的财务报表中,以促进单位的绩效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引入绩效管理工具,如平衡计分卡、绩效报告等,对单位的绩效进行定期评估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其次,通过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建立良好的财务信誉。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及时公开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使公众能够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提高财务信息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要求,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加强会计信息的安全,防止会计信息泄露和滥用,加强对会计信息的访问控制和审计监管。通过推进绩效会计核算的应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

(三)健全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和使命,确定关键的绩效指标,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能等方面。确保绩效评价指标具有可衡量性和可评估性,以便对预算执行效果和实际支出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将绩效评价指标与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目标、任务和效益紧密对接,确保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的一致性。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人员激励、晋升和奖惩挂钩,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开透明,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公平竞争和良性发展。强化绩效导向管理,通过培训和宣传教育等方式,营造积极的绩效导向管理文化,引导员工自觉关注并改善自己的工作绩效。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制定绩效改进计划,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持续优化预算管理效能。通过以上优化策略,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实现预算管理效能的提升,推动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结语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效能,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预算管理的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针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预算控制和监督机制,以及预算绩效评价和调整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预算管理中的制度缺陷、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以及影响预算管理效果的因素等。在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效能的优化策略部分,我们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规范性,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和健全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总之,本文认为通过引入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机制和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结合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效能。但是,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他影响因素和探索更加细致的解决策略。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预算编制会计信息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