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模型探索

2024-03-31 09:10韩金伍越
高教学刊 2024年37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

韩金 伍越

摘  要: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教育一线的三支主要队伍,三者协同育人是高等学校推行国家协同创新理念和贯彻教育部新思想的有效举措。该文对当前形势下三者协同育人现状进行梳理后,根据三者的属性特征,采用实证主义方法论,构建三者协同育人的共圆心、齐发力的“三圆”模型,不同的身份赋予模型不同的半径(R1代表辅导员内层圆的育人半径,R2代表专业课教师中层圆的育人半径,R3代表思政课教师外层圆的育人半径),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089-04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are the three main teams on the front line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mong the three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ncept and implement the new idea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fter sorting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hree part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attribut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arties, and using the positivism methodolog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hree circles" model of the three part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people with a common center and joint efforts. Different identities endow the model with different radii (R1 represents the education radius of the inner circle of counselors, R2 represents the education radius of the middle circl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R3 represents the education radius of the outer circ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his paper provides experience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model

“育才造士,為国之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在国家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极其重要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等。系统、科学、深刻地回答了事关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2023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深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坚决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以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

高品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三者共同形成最大合力协同育人成为新趋势。但目前学界鲜有通过理论研究范式或模型将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有效串联起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精神,立足于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梳理高校协同育人的研究现状,通过构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1+1+1”协同育人的新型模型,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落地提供经验参考。

一  研究现状

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或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间的两者协同育人研究[2-3],鲜有针对三者之间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进行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研究。查阅当下已有的文献资源,关于“协同育人”的概念,学界还没有形成权威解释。徐平利[4]指出协同育人应是学校中各部分育人群体以“引导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整合育人主体各部分的系统资源,形成有效合力,进而统一发挥系统整体育人功效。当前研究协同育人机制主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  一般性机制研究

该研究主要包括对协同育人的制度、意识、平台等多个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廖浩[5]认为很多高校还缺少明确协同育人如何开展,协同育人成效如何考核,考核结论有何影响等问题的态度。袁波[6]提出当下协同育人最主要的问题则是角色定位不同步、体系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不统一、考核激励机制不一致等。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解决对策,比如完善制度保障、提升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搭建有效沟通交流平台和全过程全方位做好协同育人工作等。王同斌[7]认为以教学与教育角色互换为基础,增强合力育人的实操性是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李济沅[8]提出场域互置、拓展育人边界,通过担任班主任或指导学生群体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在第二课堂发挥育人效能是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实践。刘兵勇等[9]认为完善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配合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创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专项激励机制,如以团队形式共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突出成绩、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等行径应当得到奖励。

(二)  从课程思政背景下切入协同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课程思政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即高等学校把不同门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融汇贯通进而形成统一,形成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及扩大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此类从课程思政切入的研究除阐述协同育人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构建模式之外,还会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剖析,如从发展视角、理论视角与实践视角等角度,强调课程思政背景下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不仅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通过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或者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协同育人。

(三)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对协同育人路径进行研究和探索

该研究主要是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三全育人”的总要求,针对当下协同育人观念淡薄、制度不全、建设不足等现实困境进行路径探索。此类研究同样从阐述协同育人的意义着手,分析协同育人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关于协同育人路径探索的具体做法。张华等[10]初步探讨了三方位合力育人的机制和育人的路径。龚文琴等[11]总结传统协同育人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探索了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  新型模型构建

(一)  研究思路

“三圆”模型是指圆心相同、半径不同又相互重叠的圆,类同于同圆心共平面的圆形理论。该理论最初是由E·W·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以芝加哥作为试验点,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伴随学界对相关模型的深入研究,在教育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体制机制研究中,以共圆心、齐发力的“三圆”模型开展研究,亦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范式。

(二)  研究方法

总体采用实证主义方法论,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注重分析性研究方法和工具性研究方法相融合,避免单一方法缺陷。通过运用公共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等视角开展具体研究,以期深刻把握模型机制的调整及研究。

1  文献研究与归纳研究法

高度关注协同育人综合成效与实践成果等前沿热点,通过查找文献图书目录、报刊资料、论文索引等方式,广泛搜集并掌握大量协同育人的一手资料,关注具体的案例报道,同时搜集我国相关制度政策文件等。掌握最新的政策方针和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保障时效性和可适用性。

2  政策文本分析法

該方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整体性政策文本分析,二是不同单位不同高校对协同育人机制的典型实践分析,采用政策要素分析方法,剖析相关政策文本,梳理协同育人主要政策举措并对相关政策进行回顾评论和总结。

3  多案例分析法

该方法选取在平台搭建及制度保障等方面成果显著的高校单位进行深度案例分析,总结共有逻辑和必备条件,将共同之处试验于研究模型中,提炼出协同育人普遍性规律与普适性路径。

(三)  模型介绍

圆心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是最内层的圆;在学习科研中专业课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中层圆;思政课教师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距离最远,是外层圆。

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及思政课教师在育人机制中的最大公约数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不同的身份赋予“三圆”模型不同的半径:R1代表辅导员内层圆的育人半径,是全方位包裹学生的核心半径,即辅导员的基本职能,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及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内的九大职能;R2代表专业课教师中层圆的育人半径,是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的育人半径,即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在内的六大职责;R3代表思政课教师外层圆的育人半径,是以思政课为主抓手的育人半径,即讲好思政课、模范践行师德规范、用好国家统编教材、加强教学研究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在内的五大职责(图1)。

作为整个模型的圆心、核心、中心,一定是以学生为圆点,“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高校辅导员的学生辅导工作、专业课教师的知识教授工作、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引导工作都要在学生这个“圆心”下铺陈开来。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就是要建立起育人全模型,将科学知识、业务能力、学术科研和政治理论等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持久循环。一方面要提升协同育人机制下带给学生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温热感,另一方面还要拓展协同育人机制模型下传递给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让“接地气”“有趣味”“喜欢听”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头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牢意识、坚定信念、奋发有为。

模型的最小圆即“内圆”,是距离生活最近的群体,是至关重要的育人环节。要围绕学生,在点点滴滴、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在日常事务、团学工作中,以及心理、就业等工作中总结学生的成长规律,用心、用情引导学生科学健康地自主成长。引导学生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在学习生活中锤炼自己的精神品质。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看待世界形势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敢想敢为和善作善成,用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模型的中间环即“中圆”,是距离课堂最近的群体,是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真正做到让思政知识进书本、进课堂、进头脑,不是简简单单地完成教学任务,是要充分挖掘所教授专业知识的思政资源和思政内涵,激发课堂、课程、课本的育人功能,建立教学思政新标杆,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坚决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日常教学考评中开展育德实效综合评定,完善教育教学及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模型的外环圈即“外圆”,是距离专业最近的群体,是愈发关键的育人环节。思政课教师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最专业的思政营养输送到学生头脑当中,同时注意创新方式方法,摆脱传统思政课堂“低头族”的困境,积极试行“自媒体形式进课堂”“大学慕课进课堂”“沉浸式体验进课堂”,让专业的思政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又“喜闻乐见”,真正让学生对待思政课堂的状态由“被动听”到“主动学”,积极地自我成长。

三  “三圆”模型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和需求,实现共圆心、齐发力的“三圆”模型下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三者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提高人才质量。

(一)  建立“双导师”制度

从本科一年级开始选任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担任班级导师,与辅导员共同管理班级工作。以前专业课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知识的授课,思政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方面的授课,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建立“双导师”制度,不仅能将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能最大效能地发挥协同育人的实效。

(二)  建立“同上思政课”制度

除思政课教师外,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每学期完成既定学时的形势与政策课、时事政治课等专项思政课,以更直接的方式传输思想政治教育营养。专项思政课应及时根据新时代特色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活,还可以引入现阶段的社会热门话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对其看法给予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自主地进行思想政治学习。但是教师要注意整体方向的把控,对于想法存在偏差的學生要及时沟通,促进学生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  搭建“协同育人工作坊”平台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学习想学的知识,大大减少时间及空间的制约,所以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也应紧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教学方式。与新时期互联网企业和自媒体平台开展良好合作,研发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思政教育工作的资源平台或实用软件,让网络思政具备更加充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搭建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促进线上与线下教育的结合,解决高校学生时间碎片化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开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众号。在公众号中推送一些社会热点、时事政策,通过这种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还可以适当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公众号的信息当中,红色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深深影响到学生的观念。

(四)  聚焦“专项思政”的集成圈

开展“专项思政”就是要打造专项、专门、专属的新时代思政课程体系,尤其是要挖掘以专业课为基础的思政内涵,讲述专业发展的历史渊源,提炼行业和领域精神,传递思政正能量。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与实践锻炼环节中,做到提升人文情怀,讲好发展故事,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方向引领的相辅相成和协调统一,落实落细落深做好专项课程思政。

要不断完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专业课、实践课、通识课、思政课及第二课堂“五位一体”的全课程体系。坚持专项思政与课程思政统一推进,在实际指导与实地实践中体现差异化,补充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此外,要深入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频繁交流”和“深度合作”,充分利用新时期自媒体优势和“互联网+”的优势,整合校内外及课堂内外最优异的资源,挖掘学生乐于接受的新时代思政元素,为思政育人提质增效。

(五)  打造“队伍思政”的发力圈

“队伍思政”是思政教育中的主力军,也是最佳发力点,“三全育人”中的第一个全指的就是“全员育人”。要使教育教学中的每个教育单元和教职工都成为思政育人的成员,要使校园内的每个教育工作者和社团组织都成为思政育人的力量。着力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根本的保障。

高校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群体,也是服务学生、管理学生最重要的群体,要身体力行地做到表率作用,发挥榜样的力量,从谈心谈话、解决学生困难等细小环节入手,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传道受业的同时做到“脑中谋思政”“嘴中讲思政”“做中显思政”,将思政教育有意识地融入各个实操环节。高校里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围绕在学生身边的实践者,要从一点一滴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常常育人”,推进全员育人及全程、全方位育人,进而打造思政育人工作的强大发力点。

(六)  夯实“文化思政”的循环圈

文化是大学校园和思政育人的灵魂,是源源不断提供生机活力的泉眼,夯实“文化思政”的循环圈,就是要坚持以文育人,推进大学文化、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贯通融合,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可度,增强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环境感染力,发挥文化传承对思政教育的涵养作用,在接续中循环精神文明和思政营养。

充分发挥校园中学生组织、社团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关联度,扩大有益的迭代效应,提高校园文化引领力度,推动课堂内外实践实习创新力度,进一步丰富文化育人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的内涵。充分发挥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的承载作用和循环实效,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新时代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体制机制,在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及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方面凝心聚力,引导广大教师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构建“大思政”“大融合”“大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6173.

[2] 耿宝莹,胡雯,谌思.新形势下高校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4):86-87.

[3] 柯珂.“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调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印刷學院学报,2021,29(S2):141-143.

[4] 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职教论坛,2013(1):21-23.

[5] 廖浩.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智库时代,2020(13):122-123.

[6] 袁波.“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1):244-246.

[7] 王同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探讨——以南阳理工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8(35):198-199.

[8] 李济沅.浙江大学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0(6):73-77.

[9] 刘兵勇,王雅静,齐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2):81-84.

[10] 张华,张新惠,静行,等.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97):101-103.

[11] 龚文琴,李敬辉,何振鹏.应用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专业课教师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8):292-293.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
简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和工作要点
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培训探讨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下专业课教师的机遇与挑战探讨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