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向上社交”:功利工具还是成长利器?

2024-04-01 09:10
读报参考 2024年7期
关键词:文竹师姐机会

在众多求学、求职的经验帖中,“向上社交”一词热度颇高,教大学生“向上社交”甚至成为许多博主必用的“吸粉”利器。究竟是鼓励自我成长,还是如“向上社交”那般强调他人的重要性,对大学生来说,两者是否矛盾,又该如何处理?

个人能力提升是前提,“向上社交”是锦上添花

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大一报到那天,文竹第一次来到北京。开学一个月,团委、学生会、社团协会……这些陌生的事物迅速进入他的生活,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那个时候,“向上社交”还没有成为热词,文竹也没有靠社交获取信息的意识,他的所有决定几乎都靠直觉。等到文竹作好职业规划,希望在社工领域作出点成绩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从一开始就选错了赛道。

文竹踌躇许久,将花了半个小时才编辑好的微信发给师姐,询问她有没有建议。师姐社工经历非常丰富,是学院的红人,文竹担心自己目的性太强会惹她厌烦,没想到师姐很快就回了消息,还打来语音电话指导他。文竹了解了许多此前未知的信息,他叹了口气:“要是我大一的时候就知道这些,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保研失败的教訓让孟瑾意识到了“向上社交”的重要性,工作中的亲身体会更让她坚定了这种观点:“其实大家工作能力都差不多,如果你不主动去‘向上社交的话,领导很难看到你,你就很难拿到晋升或者其他机会。学校里也一样,学长学姐也好,辅导员老师也好,他们也愿意把机会和资源给熟悉的同学,如果你不‘向上社交,他们怎么熟悉你。”

孟瑾讲述了自己经历的一次校友聚会,在基层工作了很多年的学长讲工作经验。孟瑾原本对这种饭局有些抵触,但她即将去基层锻炼,也就认真听了起来,“一顿饭就打开了我的思路,如果能跟他搞好关系,肯定对我以后的工作大有帮助”。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非常共情文竹和孟瑾的经历,他表示,他们的经历并非个案,背后是社会的结构性力量。“一方面,社会的竞争激烈、节奏快、压力大,我们被消耗得很严重,同时还很容易内耗,迫切需要通过‘向上社交来补充能量;另一方面,我们的选择很多,真正的机会却很少,这种不确定性会逼着我们更加积极和主动,进行‘向上社交,去争取机会。毕竟,机会一方面是给有准备的人,另外还在于自己是不是积极主动。”

“向上社交”不该局限于资源获取

“向上”一词似乎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这使得“向上社交”不自觉地染上了一层功利色彩。在一些帖子中,“向上社交”也确实是为了从他人手中获取晋升机会、专有资料、非公开信息等资源。不过,“向上社交”仅限于此吗?

杨开开第一次接触到“向上社交”这个词,是在一本讲社交的书上。在她的记忆中,那本书的核心概念是“任何‘向上社交都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它教导读者“多接触那些厉害的人,让自己得到一些资源”。这种将利益看成社交核心,强调社会圈层和阶层跨越的观点,杨开开并不适应,觉得这种界定过于狭隘。她更相信,“只要是能给我们提供正向价值的社交都是‘向上社交”。而孟瑾认为,“向上社交”确实带有一定功利性、目的性,是跟比你更“上级”的人进行的、有目的的社交。

林风是上海某高校的博一学生,他从研一开始运营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分享学习和科研经验。他不喜欢“向上社交”这个词,但为了运营自媒体,发小红书笔记的时候还是带上了“向上社交”的Tag(标签,一种分类方式,可以让用户更容易搜索到你的笔记)。在林风看来,“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任何社交本质上都是一种共赢的过程,不存在所谓的‘向上”。

这些对“向上社交”的争论,陈武都表示理解,他更愿意从宏观视角看待“向上社交”,而非狭义地将其与资源获取绑定在一起。在陈武看来,如果一定要给“向上社交”一个定义,那就是“增强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自身社会性发展,进而建构持久的成长资源(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等),获得自我成长的动力”。这种成长不仅仅是资源的获取,更在于自身心态的改变、状态的调整、能力的提升、价值观的完善等诸多方面。

孟瑾和林风一样认为,社交本质上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锻炼来提高社交能力。但她觉得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至少她自己不行。“好的社交应该是充电,但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耗电的过程。虽然我现在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对社交更加得心应手,但我还是不习惯,也不喜欢,我就想过好自己的生活。”

陈武理解孟瑾的想法,但他鼓励大家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自己,“如果自己长期处于舒适区的话,成长就会比较小。改变是从觉得自己可以改变开始的,尝试‘向上社交可能会带来一些痛苦,但如果你慢慢来,不要一下子步子很快,你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摘自《中国青年报》蒋肖斌)

猜你喜欢
文竹师姐机会
文竹
青春才几年,师姐占四年祝我四周年生日快乐!
师姐的一周
文竹观察日记
文竹
给进步一个机会
文竹
师姐的一周
电脑报最会省的师姐教你们6·18该怎么买!
最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