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共同富裕思想研究

2024-04-05 18:07郭瑞萍
生产力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生产力共同富裕

郭瑞萍,吴 妍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践的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归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实践经验,要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解,必须追溯到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马克思虽然没有正式阐明“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但在诸多的经典著作中都阐述了共同富裕思想,而这一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历来十分关注,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思想内涵、理论价值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在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理论来源的研究中,也多从整体上研究作为习近平重要论述理论来源的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但是缺乏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文本出发对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系统总结。而系统化梳理《哥达纲领批判》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另一方面有助于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而加强对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全面理解,增强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实践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同富裕地位的论述与核心要义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在未来社会里,“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

(一)通过批判私有制提出了未来社会的构想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拉萨尔在劳动问题上的泛泛而谈回避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客观缺陷,根本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这一先决条件。在这一先决条件下,劳动资料大量地归属于资本家占有,从而迫使劳动者“自愿”地归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体系下,受人驱使。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出发,指出一旦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现有生产关系无力驾驭的程度,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必然走向崩溃;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下,资本家不仅是生产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剥削压迫关系的统治者,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日益加深,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新社会的愿望日益强烈。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被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是符合历史趋势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存在的劳动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结构性矛盾,唯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当中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才能实现统一,只有将生产着剥削压迫制度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祛除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着的不平等的资本剥削与剩余价值被侵占,才能在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支持下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联系,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达成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因此,在未来社会中,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财富由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人民共同参与劳动活动,共享劳动成果。

(二)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形态理论表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长,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地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2],共同富裕的实现成了历史的必然。

共产主义社会创造了一切共富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土壤,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首先,共同富裕主要关涉经济问题和发展问题,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未来社会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使得社会总产品日益丰富,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推动共同富裕水平的加深。其次,未来社会是社会财富人民共有、共创共建的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社会劳动的参与者,作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参与到整体的社会产品的生产中,并享有参与财富分配的权利,以实现以全部人民的生存发展需要为财富分配的目的。最后,未来社会是人人平等,自我实现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和阶级压迫,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立起了人人平等的社会,人们可以把重心放在追求兴趣和自由的行为上,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劳动与生产资料实现了真正的结合,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社会财富,共同参与劳动活动,共享劳动成果,社会生产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为目的。

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同富裕内涵的论述与核心要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尽管没有直接对“共同富裕”这一概念进行阐述,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却处处闪耀着共同富裕思想的光芒,共同富裕就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制度,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全体社会成员组成联合体共创共建,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一)富裕是指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杂乱的,毫无逻辑”的思想进行批判,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实现了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是建立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上的,在落后生产力的基础上只能实现普遍贫穷,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并为精神文化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土壤,实现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在经济上,马克思批判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指出了公平分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不折不扣”;在政治上,马克思批判拉萨尔试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依靠国家帮助建立合作社走向社会主义的错误论断,指出了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专政”的必要性;在文化上,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提出的“平等的国民教育”的思想,指出应去除教育的阶级性质,保障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全面富裕,广泛地关注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体,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共同发展协调统一的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是指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

《哥达纲领批判》指出未来社会将实现无差别的人人共享,生产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少部分人”,而是为了“绝大多数人”。

一方面,共同富裕就是要实现“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直接助长了普遍的特权主义和普遍的阶级分化,而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关系,使得劳动者不再被迫依附于雇佣劳动体系,通过自由地联合起来的生产组织方式,共建共享,使得社会产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另一方面,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发展的成果。在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对消费品分配之前要进行总产品的必要扣除,扣除部分最终又以集体福利的形式返回到劳动者手中。这一扣除在具体的分配份额上照顾了弱势群体,消费资料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社会发展的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共享。到了集体财富极大丰富的高级阶段,按照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分配消费品,实现了所有社会成员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三)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哥达纲领批判》中从社会形态理论出发,科学阐释了过渡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高级阶段的差异性与内在统一性。过渡阶段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3]。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3]。而到了高级阶段“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化、更迭的一般规律,而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始终贯通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实现兼具了复杂性与长期性。原始社会生产力匮乏,缺乏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在阶级社会,财富集中于一小部分人而大多数人处于贫穷的境况中,对人民大众的剥削日益加深,而当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直至冲破了生产关系的束缚,共产主义社会就此到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彻底否定了历史上一切形式的不劳而获,劳动者以个人所提供的劳动数量按照比例分配劳动资料,但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也受限于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以及劳动者先天禀赋的差异。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每个人都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潜能,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逐渐和解,共同富裕并不能一蹴而就,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而共同富裕的实现依赖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不断丰富,实现这一点必然要经过一个漫长且不断发展的过程。

四、《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同富裕实现必然性的论述与核心要义

(一)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劳动的解放”“劳动阶级的解放”等错误观点,以劳动的批判为切入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公平正义、劳动解放等内容进行重申,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解放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论述,指出人类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永恒的梦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标。马克思指出人要实现自我的解放,就必须挣脱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枷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中被自由人权外衣掩盖着的广泛存在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实现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真正实现了主体自主自觉的自由,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一社会中,劳动者共创共建,直接占有社会全部生产生活资料,以积极奋发的心态投身到社会生产建设活动,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共同奋斗。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将会消失,劳动者通过自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联合体,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共建共享的社会实践中去,实现了本性的复归。

(二)共同富裕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类解放的阶段和路径进行了阐述,未来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而共同富裕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条件。

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中,社会的物质财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劳动者摆脱了劳动的异己性质,劳动的目的转为满足自我价值的需要;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社会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劳动者得到了充足的闲暇时间以投身精神文化的创造与发展,在发达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使得社会财富真正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实现使人类社会摆脱了生产工具、社会分工等因素的约束,生产活动的范围与空间不断扩大,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作为历史概念的国家的政治权威就此消亡,破除了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进而也击碎了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意识、旧观念相关的存在基础,人的个性发展有了充足的空间。在共同富裕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基础上,人们积极向人类解放的宏伟目标迈进,不断破除各种外在的和内在的枷锁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全部个体的自我发展,未来社会将形成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4]。

五、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同富裕实现条件的论述与核心要义

(一)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充分发展生产力

《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制度是奴隶制度,而且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越发展,这种奴隶制度就越残酷”[3]。只有历史地先完成对代表着剥削压迫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充分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对拉萨尔“铁的工资定律”进行批判,将工人贫困的根源指向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揭示了掩藏在雇佣劳动制度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资本家凭借他们技术上的绝对优势、经济上的绝对实力攫取了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使劳动者只能屈从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并将自身抛入了绝对贫困的境遇。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两大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社会积累的丰富物质基础为下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准备了前提,但在私有制社会中,这一物质财富不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服务的,反而最终成了剥削阶级的享受资料。因而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必须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革命来掌握国家政权,将生产资料回归社会占有,重新建立一个人人共享的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只有在充足的社会生产力的支持下,在社会总产品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可能由空想变为现实。在共产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支持下,劳动者通过自愿合理的劳动为整个社会创造了充足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劳动者的平等互利,共建共享,实现了建立在生产力得到充分涌流基础上的共同富裕。

(二)建立共产主义经济制度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必须建立起科学的共产主义经济制度以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这一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三个方面。

一是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哥达纲领批判》中设想未来社会是“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3]。

所有制问题是决定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下工人阶级屈从于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地位,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的生产实现了对社会财富的占有,得以平等地享有劳动的权利,平等地享有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社会成员通过自愿合理的劳动为整个社会创造充足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在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了劳动者的平等互利,共建共享,实现了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共同富裕。

二是要建立有计划的调节社会生产的经济体制。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所谓“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进行了批判,肯定了未来社会“劳动资料是公共财产,总劳动是由集体调节的”[3]。比如儿童的劳动时间应“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严格调节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领域即为个别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盲目性必然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此,马克思指出要克服这一基本矛盾,就必须让整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由生产者集体自觉有意识地进行生产。社会生产者首先完成生产条件的分配,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分配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合理调配生产资料,科学预测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并就此绘制社会发展的蓝图,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那种无序的市场生产相比较,社会调节生产可以有效避免由于盲目竞争和市场失衡造成的资源浪费的现象,有效整合社会生产资料,从而实现全面均衡发展,更好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实行科学的分配制度。马克思从社会形态理论出发阐述了从按资分配到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生产者“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所给予社会的。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3]。“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

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实现了劳动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遵循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劳动者作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获得证明自己劳动时间的证明,并按照证明所代表的固定劳动量从社会总消费资料中获得对应的份额。在内容上,按劳分配解决了资本家掠夺工人剩余价值的问题,实现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能力的统一。在形式上,按劳分配超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等量劳动等量报酬,劳动者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但马克思指出,只以劳动作为尺度就使得劳动者不同天然禀赋造就的劳动能力最终导向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按需分配”实现了对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超越,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劳动过程中的矛盾也在高级阶段逐渐消解,实现了事实上的平等。社会成员根据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获得消费品,“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性质”[2]。因此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物质财富合理分配的实现形式。

六、结语

研究《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有助于理解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就是对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新时代时代特征把握的基础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机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继承了《哥达纲领批判》中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的思想,创造性地深化了对于共同富裕重要地位的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将共同富裕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明确了共同富裕的战略地位,即“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6]。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继承了《哥达纲领批判》中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性的思想,创造性地把共同富裕看作社会历史规律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在这个历史阶段,“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6];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就是从新发展阶段出现的各种新变化出发,不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历史阶段。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创造性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其一是“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7];其二是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7];其三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5],从“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基本实现”稳步推进。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继承了《哥达纲领批判》中共同富裕实现条件的思想,创造性地作出了一系列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充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创造性地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5],新时代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8];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经济制度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性,让各种所有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明确“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5],以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

共同富裕的推进程度事关全体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程度,需要将其落到实处[9]。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中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基于时代现实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是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指南,是新时代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思想遵循和实践遵循。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生产力共同富裕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