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研究

2024-04-08 05:33郭晓东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业态统战工作江苏

摘 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就业群体也随之出现。新就业群体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从调查来看,当前统战工作对于新就业群体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做好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需要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信任尊重、团结引导、组织起来、发挥作用”的思路,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基层治理水平,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提供力量支持。

关键词: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新业态;江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2]。新就业群体主要是指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货车司机、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随着互联网经济和社会消费升级,新就业群体日益成为灵活就业的“蓄水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器”。如何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有序有效地把广大新就业群体组织起来,加强引导、发挥作用,巩固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统战工作一项新课题和新的发力点。

一、新就业群体基本状况

与传统就业群体相比,新就业群体的人员构成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主,还有大量下岗人员、退役军人、自由职业人员以及部分高校毕业生,普遍具有“三低、两高、一中”群体特征。

(一)年龄比较低,趋于年轻化

从调查来看:新就业群体的年龄以21岁至30岁的“90后”和“00后”群体为主,占47.8%;其次是31岁至40岁群体,占31.2%;甚至还有10.2%的人年龄在20岁及以下,超过41岁的人只占10.8%(见图1)。这种年龄结构意味着他们有活力,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比较强,也意味着他们对国情党情社情可能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对一些政策举措容易产生误解或偏见。

(二)学历层次比较低,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足

大部分调查对象仅仅是低层次的高中及以下学历,占57.3%;其次是大专学历,占28.6%;而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的人仅占14.1%,他们主要负责平台企业的管理运营工作(见图2)。由于学历层次比较低,加上缺少时间和精力,很多人宁可闲暇时打游戏、刷抖音、追网剧等,也不愿意主动“充电”学习,导致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在市场竞争中经常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三)党员比例比较低,绝大部分属于群众

从政治面貌来看:81.2%的调查对象是群众;中共党员比例只有6.3%;共青团员占10.4%;而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更是凤毛麟角,仅占2.1%(见图3)。由于党员数量比较少,加之他们与平台关系相对松散,基层党组织覆盖有限,存在一些口袋党员、失联党员,难以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工作强度比较高,竞争压力大

52.7%的人每天工作时长在8小时到12小时之间,40.7%的人甚至超过12小时,只有6.6%的人低于8小时(见图4)。与此同时,相同或相似平台企业员工之间业务竞争激烈。有的网约车司机为了抢单,甚至经常吃住在车上。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他们的职业心态,这成为他们经常跳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职业流动性比较高,工作不稳定

新就业群体主要通过“网上注册、平台派单、线下干活”模式灵活就业,职业稳定性比较差。从“就业以来更换工作的次数”来看,他们整体呈现较强的流动状态。其中,93.5%的调查对象至少更换过1次工作,31.5%的人更换过5次及以上工作,仅6.5%的人没有更换过工作,这主要是刚入职不久的职场新人(见图5)。职业流动性虽然是新就业群体受市场经济利益导向和竞争机制影响的一种自发行为,但对于统战工作而言,这不仅导致难以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情感纽带,而且会导致统战力量和统战资源流失[3],从而加大统战工作的难度。

(六)经济收入大都处于中等水平,存在分化现象

从月平均收入来看,新就业群体大都属于中等收入群体范畴。其中,83.7%的调查对象在3000元至8000元之间,11.1%的人超过8000元,但也有5.2%的人在3000元内,属于低收入群体(见图6)。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月平均收入属于毛收入,扣除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必要生活开支外,剩余有限,他们有时甚至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

二、新就業群体统战工作基层实践

C市属于经济发达城市,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比较高,是新就业群体的集聚地,新就业群体总量约14万人,不仅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职业类型全,而且社会影响力比较大。C市按照“统战工作对象聚集到哪里,统战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思路,把新就业群体纳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范畴,积极探索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新路径。

(一)以专项协调机制为制度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发挥统战工作“1+4”专项协调机制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围绕“资源共享、工作共抓、活动共办、品牌共创”目标,以统战部门牵头组织协调、成员单位联合联动,实现“党建工作、统战工作、群团工作、行业管理、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一体化推进,不断壮大工作合力。同时,为加强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护,统战部门联合工会、人社部门等,以快递、外卖、网约车行业为重点,试点推进行业工会与行业协会、头部企业或企业代表组织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

(二)以平台载体建设为着力重点,扩大覆盖范围

统战部门坚持抓党建和抓监管、管平台和管人群有机结合,根据不同行业、企业以及新就业群体各自特征,通过行业联建、区域统建、结对共建等多种方式,推动与新就业群体密切相关的各类组织应建尽建、全面覆盖。成立网络主播、外卖送餐、快递、道路货运、网约车5个行业党委,组建基层工会组织157个,建成快递、外卖送餐、运输、养老护理等市级行业工会联合会10个,区、镇级行业联合工会56个,累计发展新就业群体工会会员12万多人。

(三)以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为关键环节,增强示范带动效应

一方面,在“育”上下功夫,强引领,聚共识。为广泛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开展“小哥说”“司机说”“主播说”等活动500余场次,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能够在新就业群体中及时入脑入心入行。通过打造“龙城先锋骑士”“餐饮监督员”“红色青果宣讲团”“龙城畅运青年突击队”“主播达人赛”等队伍,提高新就业群体中党员的影响力、号召力。另一方面,在“选”上做文章,树典型,做表率。在外卖配送员群体中开展“安全骑行、文明送餐”宣传以及“金骑士”“金头盔”“最美骑手”评选活动,在货车司机群体中开展“三评两选”活动。通过先进典型讲好行业故事,传播行业好声音,积极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提升新就业群体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荣誉感。

(四)以服务帮助为有效抓手,凝聚人心力量

为有效解决新就业群体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统战部门发挥“统筹谋划、沟通协调、督查督办”职能作用,打造“行业主管、属地兜底,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开展了一系列暖心服务。针对货车司机群体,制定纾困解难帮扶十条措施,建立“7+3+3”诉求收集办理反馈机制。针对网约车司机,出台“五大员三车厢”服务标准,帮助规范经营行为、提升行业服务质量。针对快递员群体,部署开展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求学圆梦行动”,开设快递行业物流专业“专升本函授班”,切实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回应发展之盼。针对新就业群体开展“免费体检”“免费疗休养”“免费体检健康关爱行动”“新就业群体温暖服务季”活动,先后组织500多人免费疗休养、5000多人免费体检,为5万多人免费赠送户外劳动者意外伤害保险。

(五)以作用发挥为目标导向,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针对新就业群体数量多、活动范围广、熟悉人情地情的优势,统战部门联合主管部门、工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探索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着力将他们培育成助推城市发展“新”动能、基层治理“新”力量。在外卖骑手群体中探索建立“积分制”,组建“骑手志愿队”“反诈宣传队”“消防志愿宣传队”,在异常情况预警、突发事件直报、社情民意传达等方面发挥作用。发挥网络直播及时互动、传播力强的优势,会同组织部门、网信部门,组织网络主播群体打造“1+3+N”直播矩阵,即在各区(市)打造1个综合性党建工作站,设置“先锋直播间”“兴农直播间”和“惠企直播间”三大主题“红色直播间”,在人流、直播流较大的商圈、景点、园区等地,搭建服务主播的N个主播加油站。组织开展“直播带货”20多场,售额超2300万元,服务70多家企业的招聘用工,提供工作岗位1000多个。

三、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就业群体作为新生利益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统战工作视野的边缘地带。这既与其职业特殊性和成员复杂性有关,也与统战工作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有关。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仍然有待“破题”。

(一)数量规模庞大,身份界定模糊,统战工作精准性不足

随着平台经济快速增长,新领域新业态新职业不断出现,新就业群体将长期处于快速增长状态。根据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新就业群体总量高达8400万,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0.9%[4]。有别于传统“企业+员工”固定就业模式,新就业群体以“平台+个人”灵活就业模式为主,大都属于“三无”人员——无固定劳动合同、无固定工作场所、无固定工作时间,呈现自由化、分散化、去雇主化等趋势。加之新就业群体成长期比较短,对他们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概念界定和划分标准,对其数量规模、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乃至行为偏好等基本状况仍然“不识庐山真面目”,还没有形成规律性认识,实际工作中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目标不准、对策不力等问题。

(二)重视程度不高,部门协同联动性不强,大统战工作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思想不重视,缺乏主动性。一些与新就业群体密切相关的部门或组织对统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一些偏差。例如,有的人认为新就业群体与党委中心工作关联性不强,做与不做无所谓,做多与做少无所谓,做好与做不好无所谓,忽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有的人认为统战工作对象数量多少无所谓,只要抓住几个“关键人物”就可以,工作存在“上头热、下头冷”不均衡现象;有的人认为新就业群体成员复杂,难以找到有效抓手,担心“出力不讨好,自找麻煩”,因而存在“少动员”甚至“不动员”的鸵鸟心态。另一方面,体制不健全,缺乏协同性。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在职责分工上必然存在交叉重叠现象,面对问题和困难有时难免相互推诿。虽然大多数地区已经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相关成员单位协调配合的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联席会议制度运转更多局限于每年召开1次至2次碰头会,不同成员单位之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少常态化、制度化沟通协调机制,工作力量相对薄弱。

(三)思想观念复杂多变,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凝聚思想政治共识的任务比较重

新就业群体大都比较年轻,属于典型的“后浪”,喜欢追求新事物新理念,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比较强,思想观念具有明显的自我、个性、不安于现状等后现代主义特征[5]。

1.利益需求比较理性务实,具有一定功利性色彩

调查结果显示:新就业群体“最希望得到满足的个人需求”是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占63.2%;其次是相对较低的安全需求,占18.9%;而层次比较高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还只是少数人的追求,分别占7.6%、6.2%、4.1%(见图7)。甚至少部分人直接把获取财富、资源和权力作为个人最高需求,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和实用主义倾向[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个人利益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如果过度关注或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则可能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价值观,进而侵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

2.社会心态比较复杂,存在一定焦虑感和危机意识

从“政府和社会对新就业群体关心重视程度”来看,41.3%的调查对象认为“一般”,30.8%的人认为“不太重视”或者“非常不重视”,甚至认为存在一定程度职业歧视,只有27.9%的人认为“比较重视”或者“非常重视”(见图8)。由于对工作稳定性、经济收入水平或者社会保障机制状况等外部因素不确定性的担忧,他们对未来公共产品供给和分配存在不安全感或焦虑心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相对被剥夺感”[7],继而引发对党、对政府、对社会的不满或抵触情绪。

3.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存在不确定性

新就业群体虽然普遍认同党的领导、社会制度、国家大政方针等,但政治把握能力不足,参与政治活动的意愿相对较低。38.3%的人处于“一般”水平,35.6%的人“不太愿意”或者“不愿意”,存在不想参与、不会参与、没时间参与等现象(见图9)。这种政治疏离或冷漠心态可能导致他们对政治性事务倾向于扮演只围观、不表达、不参与的“吃瓜群众”角色。

4.政治参与渠道比较少,存在非制度化参与倾向

调查显示:大部分新就业群体“表达意愿或维权最有效的方式”首选“通过法律渠道”,占30.8%;其次是“向党政主管部门反映”,占15.3%;还有“向工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反映”,占11.6%。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政治观念整体比较理性,愿意通过合法有序的制度化渠道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一些制度不够完善、利益表达渠道相对狭窄以及参与型政治文化培育不足等现实政治生态下,少部分人开始选择“通过网络舆论施压”(占13.7%)、“私下找人、托关系”(占7.7%)、“公开上访、游行”(占5.2%)等非理性的或者非法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还有9.2%的人选择“没有办法,自己忍受”,主动放弃相关权利,体现了他们既无力又无奈的消极心理(见图10)。从现实层面分析,这些非制度化参与方式可能导致新就业群体在政治参与过程中面临两种错误倾向,要么“无所事事”——政治参与不足,要么“无所顾忌”——政治参与过度[8],成为影响政治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四)有效工作平台载体不足,吸纳力和整合力相对较弱,组织起来难度比较大

新就业形态打破了传统社会职业的稳定性结构,突破了传统统战工作的覆盖范围,现有的实践创新基地、联谊组织、两新组织等统战平台载体的功能作用与新就业群体的发展需求不匹配,难以真正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立体化组织体系。

1.组织成员数量比较少,呈现“内卷化”增长态势

相对于新就业群体的庞大数量,新联会、工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发展吸纳的成员数量极其有限,并且呈现“没有质量的增长”态势。主要表现在:组织类型单一,以兴趣爱好类和公益慈善类居多,而生活互助类和权益维护类相对不足;组织功能简单,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爱好或者参与志愿服务,很少具有政治参与功能;活动方式雷同,大都是相对容易组织的文艺娱乐、捐款捐物、帮老扶幼等活动,而涉及社情民意调查、权益保障、资政建言等方面的活动很少,影响力和辐射面有限。

2.活动经费有限,发展不平衡

受地方财政状况、政策倾向以及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以新联会为代表的统战组织普遍面临活动经费不足问题,只能被动地“等米下锅”或者“看人做饭”。不仅活动数量少、时间安排不固定,而且组织成员经常因活动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而无法参加。多数组织以开会办班、舉办讲座、公益服务等线下活动为主,很少采用与成员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职业特点等相适应的线上活动方式,一些成员在参加过几次活动后就感觉没意思,失去参与热情。

3.运转管理不规范,组织活力不强

大多数组织平台成长发育期比较短,还没形成相对完备的组织形态,也没有固定的组织架构,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比较弱。组织领导层的能力水平有待提升,对成员的号召力和动员力不足。一些成员存在搭便车现象,把参与活动当成谋求个人利益或者出名的“捷径”,意图少付出甚至不付出而坐享集体行动的成果,分散了组织核心凝聚力。

(五)干部队伍力量比较薄弱,存在本领恐慌,统战工作效能不明显

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课题,缺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先例,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可以普遍推广的工作模式,而传统统战工作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就业群体成员结构多样化、思想观念复杂化、行为方式网络化等新趋势,面临失灵失能失效的风险。

1.统战干部队伍不合理,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

缺人缺编问题是基层统战部门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大部分统战干部身兼数职,忙起来就无暇顾及本职工作,存在“专职不专,兼职不兼”问题。一些人认为统战工作做与不做都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工作主动性有所减弱。创新开展统战工作的本领不强,导致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很难向下延伸,覆盖面有限。

2.统战资源有限,与统战需求不匹配

随着覆盖对象和范围扩大,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面临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一些基层统战部门受经费、场地、设施设备等条件限制,难以有效组织开展活动,缺少活动品牌,对新就业群体吸引力和动员力有限。另外,新就业群体对党的政策方针了解不够充分,对统战工作存在陌生感,与统战系统接触意愿不强,致使统战工作面临“进不了门,找不到人,对不上话,办不成事”的境地。

3.工作思维固化,能力水平偏低

一些统战干部思维固化,不讲求工作艺术,习惯于用老眼光老办法来分析解决新问题,仍然局限于通过开会、办班、发文件等传统的工作方式去面对已经变化了的统战工作对象,导致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效能比较低,推进速度缓慢。

四、做好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的路径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需要按照“信任尊重、团结引导、组织起来、发挥作用”的思路,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基层治理水平,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提供力量。

(一)构建多元协同联动机制,壮大统战工作合力

为破解统一战线不统一问题,需要坚持大统战思维,在党委统一领导协调下,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打造多领域、多部门、多种力量强强联合的全域全要素统战模式。把新就业群体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一部分,探索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和党政领导班子工作考核内容的可行性[9]。通过信息共享、协同研究、项目合作、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主管部门、群团组织、平台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之间交流合作,实现“1+1>2”的效果。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提高调查研究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尽可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提升统战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二)加强教育引导,凝聚思想政治共识

1.以主题教育为主线,巩固共同思想基础

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于活动之中,运用新就业群体喜闻乐见、简单易懂的形式,提高主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他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以教育培训为重点,提升参政议政能力

针对新就业群体的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共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把政治理论学习融入职业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化。注重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情考察、实地调研、社会服务等方式,增进对理论政策的体会与感悟。注重传统学习方法与现代网络化学习相结合,打造网络“微课堂”,为这一群体提供便捷学习的可能性。

3.以服务帮助为关键,赢得情感认同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与推动个人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回应新就业群体在工资收入、权益维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现实关切和利益诉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反映比较集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实际行动把他们的“心”聚起来,使他们由“被统战”转变为“要统战”。

4.以表彰激励为抓手,扩大社会影响力

通过增加表彰名额、扩大表彰范围,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对一些新就业群体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公开表彰激励,强化他们的身份认同,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达到宣传一个、影响一群,表彰一批、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

(三)构建多元共生的组织矩阵体系,延伸工作手臂

1.加强联谊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明确职能定位,把联谊组织打造成具有沟通联系、政策宣传、建言献策、服务社会、展现风采、创新创业、联谊交友等功能的综合性平台。坚持开门办会,发挥联谊组织成员的辐射作用,以人带人、以人招人,扩大联系面。提供服务支持,帮助联谊组织解决“注册难、经费少、待遇差”等现实问题。规范管理运转,提高联谊组织“自转”能力。

2.依托行业性专业性社会组织开展工作

有目的性地选择一批规模大、影响范围广、活动力强的社会组织,通过合作共建、项目对接等方式赋予其一定的统战功能,将统战工作主动“嫁接”上去。通过孵化培育,主动创建一批具有统战性质的社会组织。把类型、功能、活动方式等相同或相似的中小型社会组织整合成枢纽型社会组织,扩大社会组织辐射面。

3.发挥群团组织的服务和吸纳功能

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对接联系,发挥群团组织点多、线长、面广等优势,共同组织开展活动。同时,以群团组织换届为契机,推荐更多新就业群体中的代表人士进入群团组织担任兼职领导或进入行业协会领导班子。

(四)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1.配强统战工作力量

选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文化素质高、善于团结人、热心统战工作的基层干部担任专职或兼职统战委员、统战联络员等,不断充实、优化基层统战干部队伍结构。同时,明确工作经费保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把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经费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开支。

2.加强业务能力培训

把基层统战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以干部队伍年轻化为导向,选送一批学历高、有潜力、创新意识强的年轻干部进行培养锻炼,提高统战干部队伍综合业务能力。

3.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对新就业群体进行分众分类研究,针对不同对象采取“靶向”精准统战方式,抓住重点人群,突破一点,带动一片。通过项目合作、对话协商、共同参与等方式,实现统战部门、主管部门、社会组织、平台企业等多方合作共赢。根据新就业群体工作在“云”上、行走在路上的特点,打造“指尖上的统战”,善于通过网络收集民意、回应民声、解答民惑。

(五)积极探索“党建+统战”模式,依托基层党建推进统战工作

1.压实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与统战工作“双重主体责任”

坚持区域化党建思维,依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原则,推动楼宇、商圈、园区等成立联合党支部,实现基层党组织由“外在植入”到“内生嵌入”的有机转变,努力在新就业群体中全面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新就业群体所在街道、社区、园区、平台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定期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作部署落地落实

2.推动党建工作与统战工作“双向融入”

将统战元素融入已建成的党建、群团阵地。例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及各类驿站加挂统战标牌,同步宣传统战知识和政策,扩大统战工作的公众知晓度。将部分统战阵地提供给党建、群团部门,共同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服务,实现统战阵地与党建阵地目标上相互统一、结构上相互吻合、功能上相互支撑。

3.服务个人发展与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双向赋能”

贴近新就业群体需求,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驿站、便利点等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工作和生活服务。充分结合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熟悉社情、与群众关系密切等特点,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他们在突发情况预警、城市管理监督、服务困难群体、文明安全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他们从“管理变量”转变为“治理增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J].求是,2023(13):12.

[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9.

[3][5]郭晓东.全媒体时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工作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3):154、146.

[4] 李培林.新就业群体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复杂且具有自身的特点——当前新就业群体的主要特征[N].北京日报,2023-09-25(10).

[6][8]郭晓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动态与引领路径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6):26、29.

[7] 袁博,何勇平.地位不一致性与相对被剥夺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38.

[9] 吴雪燕,卢勇.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對策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5):45.

责任编辑:吉强

收稿日期:2024-01-05

作者简介:郭晓东,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共同富裕视域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创新研究”(ZK202102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业态统战工作江苏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互联网+广告”的新业态研究
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统战工作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高校基层多党派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思考
民进的责任担当
新常态下港口加快转型升级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