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动的城市生活法则

2024-04-09 21:52小辨儿幼倩AdamJOJO猫饭团贰麻
好日子 2024年3期
关键词:陈果生活

小辨儿 幼倩 Adam JOJO 猫饭团 贰麻

城市生活中,我们会面临许多困难与机遇、自由与束缚,“越努力越焦虑”似乎成了大多城市人的生活共性。大家在高压竞争下谋生,希望活得更好,但期待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往往让人心态失衡,带来各种“心病”。

与其忙忙碌碌追求做的每件事都“有用”,不如剥离功利的裹挟,重拾平常、快乐的心态和生活,专注体会经历的过程,或许能有不一样的美好收获和体验。在职场观察节目和恋爱观察节目如火如荼的当下,我们不妨展开一次城市生活观察,看看在令人心动的城市生活中,我们最需要和什么解绑。

陈果 24岁 南方小镇姑娘

大学毕业后毅然留沪打拼,曾被城市生活迷了双眼,用两年时间完成自我重塑,成为“反消费PUA”达人。

想融入大城市,但从一开始就跑偏了

“我想当个上海人。”陈果在大学毕业后,关于回家还是留在上海,她的答案无比清晰。无论是大学四年来的亲身感受,还是各种影视节目的渲染,大城市的靓丽光彩始终深深吸引着陈果,她想融入这座充满机会的城市。

陈果的公司坐落在上海“三件套”所在地陆家嘴,有着玻璃幕墙的五十几层智能化甲级写字楼,让她觉得自己离“高级白领”又近了一步。但她认为自己不像个“上海姑娘”,同事们打扮精致,从头发丝武装到后脚跟,而自己却皮肤蜡黄,整天穿衬衫休闲裤、背10块钱的帆布包,在办公室里显得格格不入。

一颗羡慕的种子悄悄在她心里种下,她反问自己,“坐在同样的办公室里,我为什么不能对自己好一点?”努力工作、拼搏奋斗已被她抛之脑后,急于融入城市的她脑海中不断重复的只有一句洗脑“鸡汤”:最好的投资产品,就是自己。

所谓“中产生活”,只是看上去很美

退了偏远郊区的合租房,陈果斥巨资在市区租下了一间一室一厅,相比郊区,市区显然要方便更多,楼下就有24小时便利店、咖啡厅,甚至几家高品位的网红买手店也在不远处。陈果忍不住深吸一口气,“对嘛,这才是生活。”

陈果的改变之旅当然不会止步于此。

白天在工作间隙,主动加入同事们的“群聊”,从居家护肤聊到医学美容,她的护肤品也从国产小品牌升级成了国际一线大牌,甚至价格不菲的轻医美,她也给自己的脸来了几次。晚上回到家,网络直播购物也不能少,这个主播说“职场girl必备的香水,喷一下职场走花路”,那个主播说“每个精致女孩都人手一个的‘水晶杯,每次喝水的时候,妈呀,太优雅了”,于是陈果“败”了不少精致女孩的“必备品”。

周末,则是城市精致生活的“比拼场”。陈果会特意精心打扮,约上朋友去网红法国餐厅就餐,服务生周到的服务,让陈果的“中产之魂”立刻燃起。“鱼子酱、鳌虾西红柿汤、和牛惠灵顿、黑松露M9+生牛肉片,再来一份法国黑巧,两杯白葡萄酒,谢谢。”陈果轻车熟路地点着餐。朋友不免生出许多羡慕之情,“果子,你可真懂,要不是你带我,我这辈子都不一定来这种高级的地方。”

陈果微微一笑,“没事,年轻就是要多享受。”说完发了一条带定位的朋友圈,配文“日常用餐”。她享受这样的“中产”生活,就连信用卡划过POS机的声音,对她来说也是悦耳的。

工作之外的陈果,永远都在“种草和拔草”中度过,仿佛多买一个包、多去一个网红餐厅,就能多减一分焦虑,每每看着镜子里打扮精致的自己,陈果都会觉得“让自己变得更好,这钱花得值”。

远离非必要消费,日子过给自己看

2020年初,陈果拖着箱子回老家过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她暂时远离了习以为常的都市生活,过上了几年来少有的不被催着还款的生活。两个多月里,陈果的生活简单,吃饭、睡觉、看书、晒太阳,没有过度消费,也没有新增的欠款,这让她感觉前所未有的轻松。

她看到新闻上,一个因疫情被困在工作地的年轻人,由于平时大手大脚消费惯了,“月光”的她在居家期间甚至连菜钱都凑不齐,全靠邻居和房东好心投喂。陈果在脑海中复盘了自己这两年的生活,限量款包包、堪称“换头”的美容、网红餐厅就餐……一切都建立在自己“月光”的工资、刷爆的信用卡、逾期的花呗上。大城市仿佛永远都会准备好最新鲜的欲望推销给她,她努力穿最好看的衣服、背最潮的包,一心想成为“大城市女孩”,却没有意识到,在“滤镜生活”中,在“无脑下单”时,自己正在被各种消费主义陷阱和外貌焦虑深深裹挟,用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消费水平,做着所谓的“独立女性”,追求着城市人所谓的美好中产生活。

陈果再次回到上海时,恢复了以往努力工作的状态,她关了花呗、注销了信用卡,开始学习理财,她不再陷入五花八门的消费陷阱话术,只买需要的东西,也不再在乎身边弥漫的外貌焦虑,护肤美容量力而行。

“最好的投资产品,就是自己。”这句话其实没错,只是这一次,她再也不会觉得买个包包就是“投资自己”,而是积累、提升工作能力和乐观心态。

黎乐 32岁

买房大军中的狂热一员,曾被连续走高的房市刺激,为了买房投资而选择离婚,被家人认为魔怔了,幸运的是,在压上最后一根稻草前,选择了退场。

為买房,差点搞砸了自己的生活

第一次换房,尝到升值的甜头

黎乐婚后住的是婆婆早年给老公买的学位房,虽然比较旧,但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小两口前两年还贷款买了一套郊区的小两居,黎乐查了租售网站,这套房子的价格也徐徐涨了起来。黎乐一算,两人的身家居然超过了五百万,她按计算器的手都抖了起来,虽然这只是一个虚在云上的数字,但一时间感觉整个人充满了底气与力量。

两人一下就膨胀了,当即决定换房,以旧换新。黎乐和老公是打定主意不要小孩的,学位房对他们而言实属浪费,于是把老房子卖了个不错的价钱,随后就开始了看房之旅。

看房时,他们才知道,一个家庭买第二套房子,无论第一套房子多大,第二套房子的购入目的和需求有多迫切,都属于“普通家庭”范畴,如果第二套的面积在140平以上,首付要付60%。黎乐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果断买了房,从此两口子背上了每个月一万出头的房贷,好在不算特别吃力。

拿到钥匙那天,黎乐遇到带人看二手房的中介,一问之下,自己买的这套房已经涨了八十万。“什么都不用干,就涨了八十万,这比理财来钱快多了。”黎乐喜不自禁。那时,身边的朋友依然在买房卖房,从住宅到公寓,从自己买到两三个朋友合伙买,还有为了刚需名额离婚买的,黎乐的心完全被搅乱了。

离婚买房,没有想象中简单

某个深夜,黎乐和老公进行了关于买房的谈话。当时国家的政策是一家最多能买两套房子,黎乐家已经有两套,而且都在涨价的区域,不可能现在卖。如果两人离婚,就能再多买两套房,按照房子涨价的趋势,买房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黎乐坚定地要离婚买房,买两套再复婚。老公起初不同意,但很快,被不到半年涨了一百万的新房房价给动摇了,也就愿意了。离婚协议书上,房子一人一套,没有存款,没有子女,狗给黎乐,简单清晰。民政局里有不少人和他们一样,手拉着手来办离婚,办完又手拉着手离开,直奔售楼部。

半年里黎乐和老公看了不下十个楼盘,摇号摇了十几次,就连征信报告都打印了三次,但一次都没摇上过。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是被销售通知去候补,大热的天拿着号码牌在售楼部外晒着太阳等,还不敢走远,怕叫到号时错过。最终因为剩下的房子不够理想稍犹豫了一下,就被别人选走了。

那段时间,黎乐做梦都是摇上了号,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售楼登记网站,不停地刷新。她加入了十几个购房咨询微信群,从早到晚在各个群看所谓的内部消息,经常临到下班才惊觉当天的工作还没做完。短短几个月,黎乐对本市的房产动向、土地拍卖、购房政策等信息了解得一清二楚,谁来咨询她都能点拨上几句,几乎能当房产博主了。

选择房子,还是选择正常生活?

在一个“万人摇”中,黎乐终于选到了心仪的房子,交了十万定金后,才渐渐回到现实——剩下的钱从哪来?

黎乐和老公搜集了家里所有存款,赎出理财、卖掉股票,又向两边父母借了钱,再找亲戚朋友凑,勉勉强强凑到了首付额。然而,因为还有贷款尚未还清,又因为离婚使工资流水少了一个人,导致再次贷款困难重重。销售给出的建议是,再加20%的首付款,也就是首付80%,这样贷款总额下降,有望能获得审批。

和黎乐一样离婚买房的一对朋友,也遇到了难题。他们离婚时,把名下两套房子都分到了女方名下,本以为这样,男方会稳稳拿到刚需名额,不但摇号占便宜,首付也只用付30%。谁知道房子虽然给了女方,但两人婚姻存续期间的房贷却依然同时在二人征信中,结清贷款,才能走刚需。这对朋友当初是按照刚需准备的购房款,没有想到会行不通。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当下做出的决定是最优解。黎乐没有犹豫太久,便决定网贷,先把钱套出来再说。网贷需要抵押,黎乐老公犹豫了,买房后他们不仅要还父母与亲戚朋友的钱,还要还三套房子的贷款,再背上利率不低的网贷,两人的生活将一落千丈。但黎乐此时已经听不进任何意见,半年来反复摇号的煎熬和不断上涨的房价,让她一心想买下这套房子。

付首付那天,黎乐去售楼部时接到了那对离婚朋友的电话,说找到了解决办法:用两张信用卡,打时间差,提出现金付房贷。同时,他们向黎乐提出借一万元应急,给小孩交学费。

黎乐挂了电话,渐渐清醒,她坐在售楼部一遍遍地算自家的收入总额,两个人每月加起来有两万三千元左右,减去现有两套房的贷款,也还有七八千左右的余额可以支配。然而开口向她借钱的朋友,收入又何尝比她低?如果不是为了买下这一套又一套房子,不至于一万元也要向她开口。

黎乐一遍遍算着账,越算越心惊,越算越觉得不惜网贷也要继续买房的自己是被下了“降头”,为何自己始终不满意已经算得上是中产的生活,把宝都押在瞬息万变的房地产上?自己和老公的工作收入是否能一直如此?已经实质上拿了离婚证的两个人,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对待彼此?

不顾销售的挽留,黎乐几乎是夺门而出。等红灯时,她删掉了二十几个地产销售和房屋中介,退出了十几个购房群,那一瞬间,她获得了这两年来最大的轻松感。適当使用杠杆,可能会让人打起精神努力平衡,可如果杠杆加得太满,这根弦迟早有断开的一天。黎乐很幸运,在压上最后一根稻草前,选择了退场。

柔柔 30岁

靠着不懈努力披荆斩棘一路蜕变的职场人,却因为职场焦虑开始了“内卷”行为。变了味的奋斗让她身心俱疲,于是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职场内卷,“偷走”了生活中的快乐

成功的经验,让她深信“学习能改变命运”

柔柔在求职路上走过不少弯路。她本科毕业于一所普通师范大学,这个学校是妈妈帮她选的,说女孩子毕业当老师再合适不过。但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白热化,教师这种“半个公务员”的香饽饽自是被人抢破了头,她没抢上这个机会,为了生活,只能在一家企业当文员。工作一眼望得到头,岗位的收入还很低,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让她很是苦闷。

思来想去,她觉得考研是自己挣脱现状的唯一方式。这个社会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本科生在大城市一抓一大把,自己还不是名校毕业,把学历升上去,至少有了块敲门砖。

第一次考试的时候,虽然总分过了国家线,但有一门单科没过,所以连复试的机会也没有。柔柔选择了再战,连工作也辞了,经过半年的准备,她终于如愿考上了名校研究生。重返校园之路也走得相当顺利,入学没多久就拿到了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一时间她成了人人称羡的对象,是亲戚朋友口中的“模范榜样”、“别人家的孩子”。

柔柔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原来努力真的有收获,学习让她的生活切实改变了。

学习变味儿了,努力成了“拼命”

回国前柔柔就做好了职业规划,她对自己十分有信心,面试了一家知名大厂,前两轮区域面试都很顺利,最后一轮总部面试时只剩下她和另外一个对手。对手是个各方面都很青涩的应届生,柔柔本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到最后被刷掉的竟是自己,原因是“总部对年龄有一定要求”。柔柔就像被泼了盆冷水,压力和焦虑再次淹没了她。

虽然最终她找到了一份薪水还不错的工作,但心态完全失衡了。教培行业的倒下,让柔柔意识到,曾经香喷喷的行业很可能随着一次突如其来的危机瞬间变得摇摇欲坠。而且有关“35岁失业”的新闻屡见不鲜,她离35岁只有五年了,“内忧外患”下,她开始用更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坚信只有足够强大,才能面对一切变数。

同事们都知道,柔柔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上贴着个便签,上面写着“努力成为更完美的自己”。这还被领导在公司大会上表扬过,说她认真勤奋让大家多学习。领导的肯定犹如给柔柔打了兴奋剂,渐渐地,她每周参加的会议从一场变成了五场,汇报PPT也从十几页飙升到了几十页,手机24小时随时待命,哪怕出去旅行都背着电脑,只要领导一声令下,立马就能原地上班,堪称职场“卷王”。

除了公司的工作,柔柔还通过同学的介绍接了一些翻译的活,用她的话说是“技多不压身,给职业生涯上个双保险”。于是熬夜赶稿成了常态,有次为了赶上交稿死线,她整整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还得照常上班,为了保持清醒,只得大口大口灌咖啡。这哪里是在努力,分明是在“拼命”。

心态崩了,放松竟然有“罪恶感”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透支了她的身体,在一次熬夜赶稿后,柔柔忽然觉得心悸胸闷、手脚发麻,医生说是过分劳累导致的心脏早搏,虽然目前没有大碍,但如果继续熬夜,加上浓茶和咖啡刺激,早搏情况还会出现,严重的话还有猝死风险。

看着手里的诊断书和药片,柔柔开始反思,工作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重要到连健康都可以不顾?其实不只是健康,柔柔已经记不起上一次放松惬意地享受生活是什么时候了。去年过年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看春晚,她一个人抱着电脑赶稿,父亲差点生气。后来她发现,不是她不想休息,只是一闲下来就会心慌,甚至有罪恶感。“无所事事”的状态让她难以忍受,所以不管是不是放假,她每隔一会就要检查一下手机,担心领导布置任务,而且连早晚通勤挤地铁的时间都要利用起来,逼自己完成每天的阅读打卡。

罗素说“濒临精神崩溃的症状之一,就是坚信自己的工作多么重要”,柔柔明白,再这么下去自己离崩溃不远了。生活究竟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呢?努力奋斗明明是好事,但如今的“努力”却无法让她开心,她害怕再过十年,自己还在原地踏步,或者比现在还差。

她知道自己已不再年轻,“试错”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被危机感裹挟着,不由自主地加入到内卷的行列,对自己越来越“苛刻”,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精益求精。变了味的“奋斗”,已经沦为无意义的内耗,越努力越成功,在职场“内卷”面前越是一个笑话。她在追求“完美自己”的时候,忘了什么是“完整的自己”,长时间重复无意义的工作和盲目竞争,让她失去了感知生活、感受幸福的能力。

在这个你追我赶、争相追逐的社会中,似乎每个人都很焦虑,有人会因为领导没走不敢按时下班,有人会因为开车回家迷路在凌晨嚎啕大哭。早高峰的地铁上,柔柔被挤得只能靠着门,她抬眼看了看,每个人脸上都默契地写着疲惫,她忽然觉得整车人好像一群工蜂,每天早上一醒来就要为生计奔波,下班回家累得倒头就睡,周而复始,无法逃离。

也许不光是自己病了,这座城市也病了。现在的柔柔依旧每天早出晚归地挤着地铁通勤,有时候加班加点赶稿,但在休息日的时候,她会尽量远离手机。生活似乎还是老样子,却又好像起了变化,原本贴在电脑上的便签,已经不见了踪影。

靳娜

家长兼市重点小学教师,十一年教龄。职业的原因,她观察了形形色色的“鸡娃”父母,以及被父母的教育焦虑伤害的孩子。

反思“鸡娃”:一边清醒一边迷茫

看多了身边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模式,靳娜想了很多,最终做了一个决定,让女儿小伊幼升小时放弃市重点的名额,选择离爷爷奶奶家较近的一所普通小学。一方面是考量到距离的问题,学校就在爺爷奶奶所在小区的对面,接送方便;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小伊骄傲的性格,在正统严肃且学习压力巨大的市重点,她未必能经受住挫折。

靳娜其实也很理解家长们的心情,毕竟她也不敢笃定自己能跟“鸡娃圈”此生不复见。在女儿教育这件事上,她如同大多数家长一样,一边清醒一边迷茫:给小伊报各种兴趣班,但怕“鸡”太狠,把孩子“鸡坏了”;取消掉小伊不感冒的兴趣班,只保留一个舞蹈班,又怕别人的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分分钟碾压自家小菜鸟。

但她也清楚地意识到,教育焦虑是一个历史化的结果,是时代的沉疴,是城市病的灶点,散落下来变成了当代“鸡娃”大军身上的枷锁。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又摆脱不了枷锁的桎梏以及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模式。“鸡娃”看似是反抗,实则是妥协。然而,没有人天生平凡,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唯一的,关键在于发现。孩子的成长,看似是孩子的事,其实取决于父母的意识维度。

靳娜觉得,“鸡娃大军”不妨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没准会领悟:鸡自己比鸡娃更必要。

心灵解绑

● 解绑 →365天积极乐观

允许自己emo一小会儿

在微博的emo话题下面,前几年流行的灌鸡汤的乐观开解,被更加具体的心理分析取代。

这一届年轻人更愿意表达脆弱,这一点很勇敢,也更符合心理学原理。早有研究发现,顶着“保持积极”的巨大压力,反而会使人变得忧郁。偶尔与乐观、积极、正能量解绑,允许自己一年365天中有几天不太开心,让悲伤、失望和悔恨等消极情绪自然发展,反而会减少情绪病。从这个角度来说,嘴里总是说着emo的年轻人,可能更能真实地面对自己,遇到打击后,恢复起来也更快。

● 解绑 → 厨房仪式感

厨房糊弄风,你值得拥有

前两年红遍全网的“精致烘焙风”已经悄然不见踪影,越来越忙碌的都市人开始流行“厨房糊弄风”。拍照是奢侈的,仪式感是省略的,核心要素就是:短时间搞定,不需要品相。連带着美食博主的短视频,都透露出一股“人懒,凑合吃吧”的味道。

如果你以为这是美食博主“营业”不热情,就大错特错了。DT财经发布的《青年厨神修行实录》显示,近80%的都市年轻人有烹饪的习惯。也就是说,越忙碌的人,可能越愿意挤出时间来自己做饭吃,只是他们把做饭当作一种日常生活,不愿意为之消耗太多时间。与厨房仪式感解绑,是年轻人的务实,更是他们走上健康生活的必然之路。

● 解绑 → “四大皆空”式收藏

花钱买快乐,但也要攒点钱

在豆瓣搜索关键词“收藏”,你会发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年轻人不敢收藏的。有人收集了三千多款星巴克杯子(普通款一个100-300元不等),有人一年花20多万买盲盒,还有人收集28.8-6000元不等的“王者荣耀”游戏皮肤。年轻人热衷收藏已经促成了一个强大的消费场,他们经常自嘲是“四大皆空”,即支付宝、微信零钱、存款余额、钱包全部空空如也,余额为零,甚至还欠着账。

“花着未来的钱,养着收藏的梦,收支平衡岌岌可危”是收藏青年群体的普遍现状。年轻有为的“藏家们”,不妨量力而行,多攒点钱,和“四大皆空”的人生状态解绑,毕竟,收藏的本来目的是调剂生活,而不是经济重负。

● 解绑 → 工作圈

跟家人一起的人间烟火气 ,让人更轻松

现在的人,安家的地方距离公司越来越远了,不仅仅出于房价的考虑,更多是想要一个界限分明的生活圈。根据网上一份“当代青年人租房意愿调查”显示:很多人毕业时会选择公司附近的地方,通勤时间短,方便随时加班。而且CBD附近都是商圈,下班和同事们喝一场,还有助于社交圈建设。但在公司附近租房两三年后,很多人会搬到距离公司更远的地方居住,和自己的爱人分享私生活,过安静的、不被工作打扰的生活。

两者有什么高低之分么?其实也没有,只是不同生活阶段的不同选择。如果你厌倦了饭局、鸡血的加班夜生活,向往宁静的街头巷尾、跟家人在一起的人间烟火气,或许,与工作圈解绑的时机,已经到来了。

城市的教育焦虑,病根在家长身上

事例 1

牺牲生活品质,

用豪宅换老破小住宅

酒酒是班上颇受靳娜喜爱的学生之一,酒酒能到靳娜所在的学校就读,是以牺牲全家的生活质量为代价的。酒酒一家四口原本住在市郊的大房子里,但是对口的学校较之现在的学校逊色不少,没有充裕资金再买学区房,酒妈一狠心就用市郊四室两厅带花园的房子换了市区五十多平方米“老破小”住宅,全家人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但家长认为这是为孩子前途做的必要牺牲,是值得的。

事例 2

为了孩子有入学资格,

妈妈转行做老师

靳娜的同行小七妈妈,为了孩子上学做了非常大的努力。小七妈妈名校毕业,在父母的要求下考了公务员,生了小孩之后发现,她能解决社区里的家长里短,却不能送小七去心仪的学校。而立之年,小七妈妈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辞职去考教师资格证。她赶在小七上小学的前一年成功入编某重点学校,虽然教授的是音乐,虽然薪资较之前减半,但好歹挣到了教师子女非学区限制的入学资格,为小七解决了一件大事。为了自己的孩子而转行,小七妈妈成了家长圈里被人津津乐道的“狠人”。

猜你喜欢
陈果生活
A Two-limb Explanation for the Optical-to-infrared Transmission Spectrum of the Hot Jupiter HAT-P-32Ab
Drop impact on substrates with heterogeneous stiffness
陈果和他的树
Wenzhou Woman’s Journey towards Grandmaster of Memory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与冰淇淋相约在夏日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