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2024-04-09 18:08陈玲玲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心理健康素养

陈玲玲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满足了这一教学需求。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悟学科学习中隐含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反思,帮助他们形成乐学善学的学习习惯,使之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敢于接受挑战,勇于直面困境,平衡学习中的挫折与困难。但是,在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模式掌握不足、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时效性不足,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本文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改的根本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老师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能够启发学生思想,让他们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汲取滋养心灵的养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比如,当教师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引导学生领悟烛之武面临危险时不畏惧、为国奉献的高尚精神,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教师也可以设计“赏析烛之武形象”的主题探讨,让学生总结自身对烛之武的认识,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解读来表达想法,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敢于在公众面前进行情感的表达。

核心素养下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综合调控能力,使其能有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自我开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部分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自我认识不足,很难发现自身的发光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其引导。

在教材中挖掘真善美。新课程标准强化了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即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系统的、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帮助学生更加认真地面对学习中的困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要注重多种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扬长避短,增强学习的信心。针对学困生,教师要培养其乐观的心态,适时分析其在学习中的挫折与困境,提供解决方法,帮助他们重塑学习的信心,提升学习成绩。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适当性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为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官体验,逐渐学会相关技能,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要有引导性、启发性和新颖性,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满足自身的需求,用亲身感知、实际经验来获取所需,提高自身的效能感。在活动中,教师也要给予学困生充足的鼓励和引导,提升其应对能力,使其愿意参与活动,并从活动中重拾信心。

精选课外阅读内容,结合摘抄正向激励。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对课文的含义进行深入分析,对内容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在语文课堂的讨论中,教材是主要的依据,教师需要掌握课本内容的精髓,并对教材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教材之外,教师可以按照作者、环境、季节等某个相同点进行拓展材料的选择,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地学习,整合课外阅读内容。

比如,教师可选用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让学生通过小说情节及人物特征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并结合课外读本鲁迅《祝福》人物形象——祥林嫂来进行整合,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感受不同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魅力。

再比如,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作品同属于人物通讯类文章,教师可以选取第一篇文章作为学习的重点,深入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精神特点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根据这一方法去梳理另外两篇人物通讯当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

此外,教师也可以设计恰当的单元主题,强化学生对该类文章的理解与掌握。打破单元限制,以整本书为范围,重组教材文本。例如,以作者为切入点,把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第七单元的《赤壁赋》整合为阅读材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通过知人论世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解读。

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充分调研学情,明确当前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动,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教授《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本文作者徐志摩先生的生平和新月派诗人的写诗风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本诗,分析作者在作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更深入地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更好地了解语言的运用,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个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融合能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以实现知识的构建、发展与提高,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模式在不断调整,给高中生带来很大的身心压力。有的学生在面对高中阶段的种种困难时会不知所措,高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让学生科学地认知挫折。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建设衔接在一起,提高学生心态调节的能力。对高中生的挫折教育,将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对高中生形成自我意识、情感体验和身心调节能力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科的融合中,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学生面临的不同困境,给予不同的解决方式和途径,整合各种优势资源,进一步找到更符合当今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个性品德和情绪特征。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GS[2022]GHB0989)。

专家点评

高中阶段是学生的重要学习阶段之一,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境时,合理的解决方式非常重要。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应对学习挫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过程中认识自我、体悟情感、揣摩内心,对其心态调节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也将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高中阶段的学习。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心理健康素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