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儒家思想,强化对外汉语教学

2024-04-09 18:08宋翠微时红帅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4年1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汉语拼音诚信

宋翠微 时红帅

作为国学经典之一,儒家思想逐渐被引入我国高等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中,然而对外汉语教学中儒家思想的引入如何实施?怎样实践?或者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教学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材施教

论语中关于“因材施教”的解释:“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就是说,针对高于中等智力的人,可引导他了解和学习一些比较有深度的学问内容,而对于智力中等甚至更低的人,则不应该告诉他过于有深度的学问。换言之,人虽然没有三六九等之分,然而人的智力却有高低区别,因此在教导学问的过程中应该侧重于因材施教。显然,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和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已经被各位教师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当然,对高等教育对外汉语教育也不例外。

在对外教学中国汉语言的发音咬字部分内容时,本身中国的汉语拼音就和英文的26个字母很像,许多外国人对此难以区分,这时候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来进行“区别”教学。比如对一些学习掌握速度较快的学生,除了教他们掌握基本的汉语拼音的发音和用法以外,还可以尝试让他们将其与英文中的26个字母进行贯通,并且辨析汉语和英语之间有什么区别?而对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够学会并且熟练地运用汉语拼音,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一步一步慢慢来,先学习辨认汉语拼音,并且教他们将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区别开。通过这样的层次性教学,往往更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所学内容。

启发诱导

对于教育,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教导学生,若不到学生苦思冥想仍无法领会的时候,则教师就无需予以开导;在他内心所想却无法恰当地讲出来的情况下,则就必须要对其进行启发;如果无法達到举一反三的程度,则无需再教导他。因此,孔子的这句话强调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即如今我们新课标提出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启发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句话实际上也强调了“授之以渔,不如授人以渔”的作用,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当中同样可以灌输此道理。

例如,在对外教习汉字的时候,如果学生实在记不住一些汉字,就可以用中文和英文混合学习或是互译学习,比如英文当中“What's your name?”翻译成汉语是“你叫什么名字?”通过这句简单的英文直译成汉语,教学生学会“你叫什么名字?”这几个汉字;另外比如将“May I help you?”直译成汉语是“我可以帮你吗?”也可以教学生掌握这几个汉字,再者还有如“How tall are you?”直译成汉语意为“你多高?”“I'm fine.”意为“我很好。”“Thanks/Thank you”意为“谢谢/谢谢你”,通过简单的英汉互译来启发诱导学生,这样他们理解和学习记忆起来往往也会更快。

博约相辅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广泛的学习,不仅可以使自己意志坚定,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深刻地思考。这句话恰好对应当今新课标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强调了教师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他们才能从容地应对每一个教学当中应面对的问题。当然,这个道理不仅针对教师,用于学生身上同样适用。

例如,非汉语国籍的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如果他们只是单纯地学习中国的汉字,但不知道这些汉字的由来,往往会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死板而生硬,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汉字的灵活运用。然而如果能够将“博学”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留心处处皆学问”,走到哪儿学到哪儿,也许汉语学习难度也不是很大。

仁爱待人

众所周知,孔子主张仁爱待人,且儒家思想的核心就体现在一个“仁”字上面,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面释为“亲”,实际上它就是指人和人之间能够相亲相爱。对此,《论语》当中记载,攀迟问孔子道:“怎么做才叫‘仁”。孔子回答说“爱人”。意思就是人和人之间满是爱就是“仁”。另外他又说道:“泛爱众而亲仁。”什么意思呢?就是仁爱不只是单纯地爱一个或者两个人,这个人指的是广大民众,即爱群众,爱很多人。不仅如此,这样的爱不只是停留在心里或口头,而应该付诸行动。子夏听完老师的一番话顿悟,于是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故即使在当今社会,践行“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每一个合格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也应该是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终生奋斗的目标和重任,它强调的是为民造福,为民服务。

如果将这一点落实到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实现呢?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也需要“仁”,它要求教师要有爱心,要懂得给予学生关爱,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能满怀爱心。比如,平日里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多夸奖学生,多给予学生一些关爱,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有信心,也才能动力十足。

诚信友善

从小到大,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一直教育我们要诚信做人,友善待人。对这一点,孔子特别重视,《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他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则人任焉”。什么意思呢?人和人之间主要讲究的就是诚信,假如一个人没有了诚信,便是“不知其可也”,如果人和人之间没有诚信,且相互虚假相待,相互欺骗和坑害,这样如何维系社会关系?所以,曾子就把诚信当成是每天“三省”的主要内容,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接触比较多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这里就要特别强调我们要友善对待这些外国友人,且应该与他们和谐相处,坦诚相待,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国家的形象,给外国友人留下良好的国人印象,并且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

礼仪之邦

儒家思想主张从思想意识上崇尚仁、诚、恕,特别强调言语行为上的礼仪。《论语》中记载颜渊问仁的一段内容,孔子对此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曾被不少人误解,而正确的应该将其理解为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并且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合乎于礼,此即为“仁”。事实上,只要人人都能做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归合于礼,则普天之下的所有事物都归于“仁”了。换言之,人人克己复礼,天下便充满仁德。儒学思想主旨就是“仁”,外化思想则在“礼”,将“仁”与“礼”有机融合在一起,便可以称得上是近乎完美的“君子儒”人格。接下来。颜渊又问什么是“行仁践礼”,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无论是看的、说的或者做的、听的,都应该符合礼仪,主要讲求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

中国儒学文化如果与西方文化对比,我们发现,二者有一些相近之处,对礼的态度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都主张以礼待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对比中西方人民对待礼仪的异同点,然后教学生在学习到汉语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又能够掌握一定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史。

这样看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儒学思想的内容,不仅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水平,同时又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除此之外,更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放大,使其不断被传承下去。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研究课题“项目式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21JY14-XK-L27。)

专家点评

文章将孔子和子夏的言论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强调了博学、仁爱、诚信、友善和礼仪等的重要性。通过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并结合现代教育的观点,阐述了这些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对一线教学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汉语拼音诚信
浅谈汉语拼音的教学方法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汉语拼音化的反思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
儒家思想与书法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