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悲喜,匆匆百年

2024-04-10 13:34老克
莫愁·小作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家风俗用人

春节前夕,我去萧宏石刻公园拍梅花,看见路边的仙林大学书房里人影晃动,就进去感受一下阅读的氛围,随手在书架上拿到一本朱褐色封面的《山居杂忆》,便坐在靠窗的座位上装模作样读起来——本来是想享受一下公共书房的福利,没想到却与这本书一见钟情。

我相信人与书之间是有密码的。这本高诵芬、徐家祯母子合著的《山居杂忆》,文字平淡、诚恳、自然,非常好读,是我喜欢的风格。我甚至可以从中嗅到明代张岱,清代沈复,现代周作人、丰子恺文字的味道。书记录了杭州传统风俗和高家、徐家两大家族的命运沉浮,以及各种人的生存样本——从这些人的命运里,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影子。估计连高老太太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部记录人的散文历史书,却成了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我用几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阅读过程中,我經常会有意停下来,因为舍不得一下子读完,就像小时候吃糖,我常常吃了一半又包回糖纸里,想留着慢慢享受。

我很少推荐书,因为书不但是分门槛的,而且属于“一千把钥匙开一千把锁”,读书是比较私人化的体验。但这本《山居杂忆》是一个例外,我读完当天就发了朋友圈,理直气壮地推荐给朋友:这是一本续接文化断层的书,更是一本中国传统文化的沐浴之书。

这本书先写了旧时风俗,然后用大量篇幅写人,最后还写了美食和逃难的经历。内容之丰厚,人物之饱满,文字之天然,让人感慨。我从几个关键词入手,谈一下阅读心得。

风俗:这本书用四个章节写了杭州旧时风俗,我读的时候正好在春节期间,因而感觉特别温馨和亲切。不要以为写杭州的风俗有地域性,南宋时的杭州(临安)正是汉文化风俗饱满的城市,像书中提到的“放生”,就是从南宋时期传下来的。风俗并不只是让小孩子吃好喝好玩好,风俗最重要的是敬畏,对菩萨、对师长、对长辈,甚至对“坟亲”——看祖坟的人也要格外尊重。高家在杭州是高门大族,非常有钱,但也会规定“十六岁以下的孩子,不准穿丝绸和皮货”,让孩子知道节俭。我们以前觉得大户人家的旧时风俗和礼仪非常烦琐复杂,读完这本书才明白,这是通过仪式引导人对庸常日子的重视。用现在的话来说,让你用心体会人生的趣味和美好。

德行:以往我们对地主的印象是周扒皮的“半夜鸡叫”,其实地主、资本家也是分层次的,像书中的杭州高家,一直崇尚“德善”二字。书中的女佣叶妈对主人忠心耿耿,主人也善待她,给她的工钱够回家买地买房子,一直到给她养老送终。有些用人离开高家了,也会像亲戚一样走动,其中有位叫陈妈的用人,每次来高家都要带个空口袋来,好装主人送给她的礼物。

对请到家来的教书先生,高家是发自内心的尊重,除了不菲的薪水、吃住全包,还有老妈子或丫鬟专门伺候。高家有个女家庭教师丁先生,业余来高家兼课,后来高家知道她无业,生活很窘迫,为了顾及老师的体面,依旧不点破。作者的太婆更是为人宽厚,有一次太婆走进房间,看见用人正开她的箱子偷东西,她连忙轻轻退出房间,以免让那用人难堪。

作者有位二姨母,丈夫不幸早逝,她的小叔子周瑞臣夫妇竟把她接到家里一起生活。为了不让嫂子觉得孤单,不但让自己的女儿陪她睡一张床,后来生了儿子还过继给她,让她心里踏实。换作今天,也许早就被闲话口水淹没了。说来说去,还是传统文化滋养使然。

记得有一年我采访甘家大院后人汪小丹老师,她说小时候,甘家每年都要做十滴水等防暑药,上街免费发放给穷苦人。书中的高家也是这样,每年专门请胡庆余堂的师傅做梅花丹、十滴水、痧药水等,施舍给需要的人。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积善”在高家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婚嫁:作者高诵芬老人的人生很独特,她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在家塾延师授读,18岁时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她的先生。如今年轻人都是先恋爱后结婚,他们却是先结婚后恋爱。

书用四个章节记录作者的做媒、相亲、订婚、嫁妆、结婚和婚后的过程,让人非常感慨,甚至感动。比如相亲时,岳父要考女婿的诗词文章。比如高家为了准备嫁妆,几乎用了洪荒之力,做了四年的桂花糖(96000粒),请绣花能手沈妈在家绣了三年的绣品。陪嫁更是奢华:满堂红木家具是请师傅在家定制的,床上用品和四季衣着专程去上海购买,在景德镇定制杯盘碗碟,在义乌等地定制铜锡竹器,在上海定制金银首饰等等,几乎把江南的精美器物一网打尽。作者高诵芬陪嫁时有36个箱子——用江南“精致文化”做陪嫁,这种对女儿的用情之深,太让人感动。我相信这种“陪嫁”的仪式感,对婚姻的铸就和稳定也是起作用的。

人物: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写了旧时代各个阶层的人物,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从那些管家、医生、姨太太、厨师、用人等旧式人物身上,我们能看到传统文化底色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作者写曾祖父娶了一位丫鬟做姨太太,这个上位的姨太太缺少德行,玩心机使小伎俩,因为未生男孩,就偷偷与自己的堂兄怀了孕,最可悲的是,自己是穷苦人出身,却心狠手辣,百般虐待两个不到10岁的丫头。对比之下,作者的大伯祖买的姨太太,命运却十分凄惨。原配生的大女儿和嫂子把这个姨太太看成眼中钉,百般凌辱,连饭都不让她吃饱,她在桌上吃菜也要看脸色。偏偏有些用人也是势利眼,看到姨太太添饭就会嘀咕:吃饭也要穷吃!这位可怜的姨太太长年受气,无人诉说,后来得了忧郁症,吞了水银自杀。这样的人生样本,在书中比比皆是。某种程度上,这本口述记录所呈现的生命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许多文学作品。

作者写弟弟宜官从小就有慈悲心肠,爱花爱小动物,他在路上看见乞丐冻得发抖,会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乞丐穿——不要嘲笑这种孩子气和内心柔软的人。1949年,弟弟先是去了香港,然后去美国闯世界,尽管姐弟俩失去联络几十年,但改革开放之后,弟弟又想方设法把作者的大儿子、本书整理者徐家祯接去美国留学。我相信正因为弟弟的柔软和慈悲,才会有定力不被世俗所污染,让亲情再一次大放光彩。

作者最后也用几个章节写了“文革”,写了在政治风暴中人性的种种扭曲和无奈,这些故事放在今天,依旧有历史镜子的作用。

老克:本名徐克明,文化记者,资深编辑,作家。原《东方文化周刊》内容总监、江苏东航《银燕》杂志主编, 现为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著有文化散文集《南京深处谁家院》《南唐的天空》《暮光寻旧梦》。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猜你喜欢
高家风俗用人
高家堡挂面高高挂
太平风俗美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